統計精神文明建設思考

時間:2022-03-19 07:48:00

導語:統計精神文明建設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統計精神文明建設思考

物質文明的建設,一直是各級黨委和政府的“工作中心”,“廣大人民群眾”的普遍需要,所以全社會都努力著。“政治文明”是近些年來進步最快,也不用任何人去呼吁的“社會共識”。而“精神文明”雖然抓了二十年,卻仍然被社會所輕視。

為什么我們的精神文明建設不能夠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同步發展?我以為,在我們的社會宣傳、社會氛圍中,精神文明成了一個空洞的名詞,與大眾的生活越走越遠。問題的根子出在了我們的教育引導上。國家的輿論與宣傳機器,在對符合中國國情的精神文明的認識上出現了偏差。

精神文明的基礎是大眾的精神生活。國人的懷疑一切的思想的形成,不是因為我們的典型不夠好、不夠多,而是不知道“我”應該成為什么,“我”的精神需要是什么。

中國要構建成為民主、富強的社會,三個文明的和諧發展并不是一句空話。作為社會有機體的每一個自我都應當有著自己的精神追求。近日里熱衷于看婆婆***韓劇,卻感受到與我們國內的媒體引導的完全不同的生活理念和生活追求。“誠實”是做人的根本、“信念”是存在的意義、“愛情”是生活藝術的源泉、“家庭”是生命守望的所在、“工作”是實現個體價值的途徑。而這些都被我們的傳媒機器所不屑。我的的報章、影視作品,充斥的是金錢、賄賂、腐朽、變態、離異、責備、謾罵,在這樣的宣傳環境中,如何能夠構建中有著崇高精神追求的個體文明?

精神文明教育,榜樣的作用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告訴大家,做為社會“個體”的“我”,能夠做到的“人”的規范、能夠實現的“我”的完善。而這些,就會成為“我”追求的目標。一如“環境教育”的問題,關鍵的不是去教育別人什么是環保的,而是去引導大家怎么做是環保的。

構建一個有質量的精神社會不僅僅是黨的機構要努力去做的,更是我們每個有責任意識的社會個體需要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