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婦女土地權益調研報告

時間:2022-03-25 11:00:00

導語:農村婦女土地權益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婦女土地權益調研報告

內容摘要:隨著青壯年男性外出打工越來越多,農業女性化趨勢日益明顯,農村婦女作為一個強大的群體,在現實的土地承包、轉讓以及自身居住地變化過程中存在很多復雜的問題。文章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從婚姻及婚姻變化過程、城市化進程、土地流轉過程三個方面將**省農村婦女土地權益受到侵害的情況進行了分析歸類,以社會性別的視角,深入剖析婦女土地權益受到侵害的歷史原因及現實原因,并提出了改善現狀的具體意見和建議,具有很強的現實社會意義。

關鍵詞:農村婦女;土地權益;傳統思想;法律政策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自20**年3月1日施行至今已近3年,《**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承包法>辦法》于今年10月1日正式施行。《土地法》的實施,使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和法律的有關規定得到貫徹落實,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得到有效保護,進一步穩定了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維護了農村社會穩定,成效十分突出。

但是,現實情況是復雜多變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變革,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方面出現了一些不和諧音符,尤其是農村婦女的土地承包經營方面。為了廣泛宣傳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和我省的實施辦法,切實維護農村婦女土地承包經營權,20**年3月下旬至7月中旬,省婦聯權益部深入六安、滁州、阜陽、蚌埠、淮北、宿州等市及所屬部分縣區、鄉鎮、行政村,并結合近年信訪接待中的農村婦女土地權益的來信來訪反映,采取座談、走訪的形式,就農村婦女的土地權益情況進行了調研。通過調研我們發現隨著青壯年男性外出打工越來越多,農業女性化趨勢日益明顯,農村婦女作為一個強大的群體,在現實的土地承包、轉讓以及自身居住地變化過程中存在很多復雜的問題。調查所到地區在土地承包、轉讓、征地補償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歧視婦女、侵害婦女權益的問題,筆者將對農村婦女土地權益受到侵害的狀況做一初步描述及分析。

一、農村婦女土地承包權益受到侵害的表現

1、在婚姻及其婚姻變化過程中,婦女土地權利容易受到侵害

一是部分地區村規民約侵害了出嫁女的土地承包權。**年土地二輪承包后,農村土地主要按照戶籍進行分配。按照國家法律規定,在土地承包中,施行男女平等的原則。因此農村女性在出生以后,其戶籍所在地基本都能夠分配到土地,享有和男子平等的土地權益。但農村婦女結婚后,到男方家落戶,而戶籍的變遷是決定農戶家庭承包耕地多寡的最主要根據。國家的土地政策是“三十年不變,大穩定,小調整”,各地執行不一,特別是一些地方的村規民約存在著男女不平等的現象,導致出嫁女面臨一次不可回避的土地權益流失。如有的地方規定:“婦女如嫁出本村,農嫁非,仍保留土地;農嫁農,其土地收回”;有的地方每年有固定的時間對全村人口變動進行了解,已經出嫁或即將出嫁的女性土地將被收回。如果出嫁女在婆家沒有相應地調整到土地,則土地權益受到侵害。即使村集體堅持了“三十年不變”,由于離開了村莊,出嫁女的承包耕地使用權實際上已經喪失,無償讓渡給自己的父母或兄弟。

二是嫁入婆家的新媳婦可能得不到地。“按戶籍分地原則”,賦予了合法婚姻關系而遷入的新媳婦有獲得承包耕地的權利,但由于大部分村莊沒有足夠的機動地,可以隨時用來補充新增人口的承包耕地,所以,新媳婦以及其他新增人口只能“排隊”等待,當本村有人遷出戶口,其土地將被收回作為“后備土地資源”,到村莊內土地調整時,按排隊的先后順序將其分配給“待地”者。如果新媳婦入戶籍后,村莊一直不調整土地,這些婦女也就一直沒有屬于自己和子女的承包地。

三是離婚的農村婦女土地承包權益難以得到保障。農村婦女離婚后,按照農村的習俗,很少繼續在婆家生活,其留在婆家的土地也無法耕種,雖然擁有一份土地權益,卻很難行使。同時女性自身的法律意識淡薄也導致了離婚婦女的土地承包權益難以實現,在涉及到離婚的案件時,很多婦女并不把土地視為自己的財產權益和生產資料,在分割財產時也很少提出對土地的要求。離婚以后,大部分農村女性也就自動放棄了這部分土地,很少知道依法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法院在判決離婚案件時,也不將土地作為一項財產權益進行分割,其理由一是因為土地是無形資產,其價值無法衡量,在判決中無法估價;同時即使對土地進行了分割,也很難執行。這導致農村婦女在離婚后,其土地承包權益實際上等于一紙空文。

四是喪偶女的土地權益也面臨一次裂變。喪偶婦女的土地權益主要是由于子女、是否改嫁、與夫家及其家族的“感情”等多種因素的作用而產生不同的后果。(1)喪偶婦女年齡較大,在夫家生活時間很長,建立了很深的感情,且子女已經成年或即將成年,他們在夫家及其家族中的地位不會發生很大變化,土地權益在這股力量的庇護下得意保全。(2)喪偶時子女尚小,改嫁的意愿和可能性較大,原家庭和家族逐漸淡化對他們的感情。由此,土地可能被村集體收回,也可能被夫家的兄弟之間分割。(3)喪偶婦女平常與婆家及其家庭摩擦不斷,甚至有糾紛,喪偶后即失去在婆家繼續生活和居住的條件,獨體權益因失去家庭庇護而流失,甚至原有財產也可能被家族其他成員剝奪。

2、城市化進程使失地婦女權益難以得到保障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郊地區土地資源更為希缺,而且土地市場相對發育,土地利益關系復雜,加上土地的商用開發價值逐年攀升,因此,城郊農村婦女土地權益極易被侵害,且這種侵權常常被村規民約“合法化”。調查所到地區此類情況較為類同,大多數城郊村莊都面臨土地減少無法調整的問題,及土地征用過程中由于歷史積淀下來的農村婦女土地權益問題未根本解決,造成農嫁非、農嫁農以及離婚婦女在土地征用過程中,享受不到因土地征用而發生的補償。此外,土地是作為集體財產被征用的,征地補償款的分割也是以農戶家庭為單位,財產繼承時,嫁到外村的出嫁女通常無法得到應有的補償款。種種侵權行為都直接侵害了婦女的土地權益。

3、農村土地流轉過程中,婦女土地權益受到侵害現象時有發生

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打工。婦女土地權益受侵害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前幾年土地需要交納農業稅時,對于外出打工者的土地或拋荒或是由村里收回后給其他人耕種。在土地流轉過程中,由于農戶法律意識不強,很少有簽訂合同或協議的,一旦發生糾紛,土地承包者,特別是婦女的土地權益就很難得到保障。二是婦女外出打工,打工妹結婚后,村里便把她們當作城里人,收回她們的土地,并且取消了她們應有的村民待遇,當她們返鄉安家時,便得不到應有的土地。

二、農村婦女土地權利受侵害的原因

1、中國傳統思想根深蒂固

一是“從夫居”習俗的影響。中國自進入父系社會以來就逐漸形成了“男婚女嫁”、女到男家的風俗習慣。俗話說,“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傳統女性結婚后就成為丈夫家里的一員,必須住到夫家,對公婆盡贍養義務,對于娘家反而成了外人。因此,傳統社會都是“養兒防老”,重男輕女。這種觀念一直根深蒂固的存在,尤其是在缺乏社會保障體系的農村。因此,現實的土地的分配自然傾向于多分給男性,女兒只是家庭的暫時成員,出嫁后只能依靠丈夫在夫家獲得財產和繼承權,使得婦女在夫家事實上處于依附地位。“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的政策,正是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忽略了既定的“從夫居”婚姻習俗下政策的實施對于不同性別的影響。

二是父系家庭本位傳統。中國幾千年的宗法社會就是以父系家庭為本位,土地耕作以家庭為單位,土地所有權理所當然掌握在父系家長手中。作為傳統女性,婚前依附于父兄、婚后依附于丈夫,根本無法獨立擁有土地。新中國打破土地私有制以后,土地成為集體財產,土地使用權以家庭為單位承包經營。在父系家庭中,男性才能代表“家”,土地承包書上只有父系家長的名字。以“農戶”承包土地的政策實質上就是在男性之間的土地分割,女性的權益在“家”的形式下被掩蓋了。在這種情況下,一旦家庭破裂,以家庭為單位的承包地、宅基地及其附著物以及集體分紅等家庭財產的分割,有利于男性而不利于女性。即使婦女有分割承包土地及家庭財產的權利,也很難爭取得到。

而且當前農村人口的流動性已經大大增強,農村家庭的穩定性也在減弱。作為現在的立法,仍將“農戶”作為承包經營權的主體,忽視了家庭成員作為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應當享有的權利,未免帶有歷史滯后性。

三是農村社會權力結構制約。按照國家有關土地三十年不變的規定,各地區實行“大穩定,小調整”政策。這樣,村行政一級就擁有較大的自主空間,處理村民增補和退出土地工作的村干部也就處于矛盾的焦點。因此,選出的村干部是否公平、正直,有性別平等的意識,對于保障婦女土地權益也顯得非常關鍵。眾所周知,一般農村除了婦女主任是女性外,村干部幾乎都是男性。職務的性別化導致女性在權力結構中的邊緣化,又導致決策機構中女性的缺席,農村婦女群體的利益自然被邊緣化,女性的利益被有意無意的忽視了。

另外,《村委會組織法》規定了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表決為有效,但對村委會決議內容缺乏有效監督機制。這就給農村主流群體利益留下了操作空間,村委會往往受農村男性本位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造成農村婦女土地權益,特別是離婚或異地再婚的喪偶婦女土地權益問題,無論是村干部或宗族勢力都不愿意考慮。由于村干部不考慮婦女居住地變更時土地的得失,出臺的很多村規民約不利于婦女。

2、法律與政策存在漏洞

我國憲法規定婦女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家庭各個方面享有與男子同等的權利,《婚姻法》和《繼承法》對家庭成員之間的經濟關系突出強調了性別平等,《婦女權益保障法》也確定婦女的土地權在結婚、離婚后受到保障。盡管我國的法律和政策堅持了男女平等的原則,甚至對女性給予了一定的優先權,但是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需要進一步加以完善,例如在對婦女土地權的保障上,并沒有規定這種保障的具體辦法。同時,法律與政策還缺少社會性別視角,許多政策從表面上看是中性的,沒有歧視婦女,但是由于沒有充分考慮到現實的社會性別利益關系,使政策在實施過程中給婦女帶來不利,比如土地承包責任制以家庭為單位,卻忽視了婦女的個體土地權益,正因為現有的法律規定不明確,在實際中土地的分配和再分配都直接取決于村集體的決策,而村集體依然保留著以男權為中心的財產分配習慣,婦女的土地權益毫無疑問會受到侵害。

三、進一步保護農村婦女土地權益的幾點建議

農村婦女土地承包權益方面存在的種種問題,既有農村封建落后的傳統觀念的制約,也有無法可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因素,因此,對于農村婦女土地權利問題的考量,應從多層次的視角入手,逐一加以解決,并且這種解決方式應該是既從農民土地權利的充實到農村婦女土地權利的落實,又從觀念層面到法律規范層面的多元解決方式。

1、加大法律、政策的執行與宣傳力度,破除封建觀念,將保障婦女土地權益落到實處。把農村婦女土地權益問題列入法律予以保障,是從源頭上解決農村婦女土地問題的根本途徑。我國的法律和政策對婦女土地權益的保障雖然仍需進一步完善,但是現有的法律和政策也切實為婦女維權提供了不少法律依據。

《農村土地承包法》對農村婦女的土地權利給予優先照顧,其第六條(1)、第三十條(2)、第五十一條(3)的規定,不僅第一次以專門法律的形式明確了結婚、離婚及喪偶婦女的土地權利,也明確提供了解決農村婦女土地權利糾紛的法律救濟渠道。修改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第三十二條(4)、第三十三條(5),也明確了婦女享有與男子平等的土地權益。我省高院的《**省高級人民法院關于處理農村土地糾紛案件的指導意見》,特別對在土地補償、安置費用支付和分配及與土地承包相關的案件中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進行了確認,其中明確確認“外嫁女”、離婚、喪偶婦女的集體經濟組織資格。

由此可見,我國的法律制度、政府政策堅持了男女平等的原則,男女土地權利的法律地位和政策待遇上是完全平等的。針對男女事實上可能出現的不平等情況,法律和政策還顯示了婦女權利的優先地位。應該說,婦女土地權利得不到落實或受到侵犯的根源不是法律制度和政策,而是農村社會仍然發揮作用的民間法。

因此,要加大對全社會、特別是對各級領導干部宣傳男女平等的基本國策和有關法律法規、政策的力度,一方面利用各種新聞媒介、會議活動開展宣傳,使各級領導干部能依法行政,并且在制定政策時增強性別意識,能自覺依法維護婦女的合法權益。同時也要在解決具體問題時開展面對面的宣傳,正確引導和教育群眾,消除頭腦中的傳統觀念,樹立男女平等意識,掌握政策法律精神,學會依法辦事。同時也要做好對農村婦女的宣傳工作,幫助她們增強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和能力,同時也要對她們進行著眼長遠、服從大局的教育,疏通情緒,穩定人心。另外,要加大執法力度和制裁措施,建立長效監督機制,對侵犯婦女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案件,要加大處罰力度,教育廣大婦女學會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利益,在全社會形成尊重婦女、關心婦女的良好風氣。

2、正視性別差異,將個人權利獨立出來,改進法律規范的創設和實際執行。應當將個人權利從家庭中剝離出來,從婚姻中剝離出來。以家庭作為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主體,并作為一個法律概念,是值得商榷的,容易在理論和實踐中產生許多問題。正是由于把家庭作為承包經營權的主體,忽視家庭成員作為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應享有的權利,使得婦女的承包經營權得不到保障。當婦女結婚、離婚、外出后,她就很難得到土地承包經營權,這在農村是最普遍存在的現象。所以,法律對農村土地權利規制的主體應設定為農民個人。并且在法律規范的執行中,要正視法律面對的是性別不平等的社會結構的現實,在執行具體的法律條文時應具有性別敏感性,在實際執行時盡量消除立法上可能體現的性別差異。對已婚的農村婦女,在其土地承包書上應寫明夫妻二人的名字,夫妻各持一份,雙方享有同等的權利和義務。在轉讓、租賃土地時,要出具雙方所持有的兩份土地承包書,并由夫妻雙方簽名才能生效,保障婦女對其承包土地占有、使用、收益和轉讓權,特別是確保她們在分居、離婚和喪偶情況下其對承包土地的使用權。

3、完善村規民約的管理監督機制,確保村規民約與法律的一致性。《村民組織法》早已明確規定,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以及村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大會討論決定的事項不得與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的政策相抵觸,不得有侵犯村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合法財產權利的內容。因此應進一步完善對村規民約的管理監督機制,立法及有關行政機關對與國家有關法律相抵觸的鄉規民約、村民代表會議或村民大會決議要進行清理;對以“鄉規民約”有規定為由,侵害農村婦女土地承包權益的現象要堅決予以糾正。堅決杜絕村委會、村民小組制定的政策高于法律的現象,以維護法律的尊嚴。

4、政府協調支持,多渠道解決土地承包問題。一是隨著農業稅的取消,舉家外出打工家庭以及其所屬的集體經濟組織失去了壓力,不再積極主動的尋找耕種者,造成大量土地拋荒。另一方面,人多地少的鄉村,又有部分人口無地可種或地不夠種。因此,建議鄉、村兩級政府為暫無土地的婦女以及舉家外出打工的家庭牽線搭橋,通過溝通協調,幫她們通過租賃等形式獲得土地的短期使用權,既合理使用了土地,又給婦女帶來了生活來源。二是政府部門應加大宣傳力度,引導暫無土地的婦女從事非農經濟。通過提供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婦女的各種就業培訓,拓寬其致富途徑,減少其對土地的依賴性,增加經濟收入。

5、加強對婦女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保護力度。我們在調研中發現,許多婦女由于并不了解土地承包經營權是自己的一項權益,在離婚時并不做出要求,而法院也并不主動告知,這使婦女的土地權益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侵害。建議法院在審理此類案件時,能夠主動履行告知義務,讓婦女對自己的各項權益有所認識,將會有助于婦女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6、將婦女土地權益保護納入“**”規劃的統籌安排。“三農”問題一直是我國關注的重大問題,農村婦女的土地權益問題是其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點。因為隨著青壯年勞力的大量外出,農村婦女已經成為農業生產的主力軍,她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能不能得到有力的保障,對農業生產的穩定發展起著重要的影響。當前,中共中央的“**”已經出臺,我省也將結合本省的情況做出具體的安排,希望能夠把農村婦女的土地權益保障問題納入“**”規劃的范疇加以重視。

注解:(1)《農村土地承包法》第六條規定:“農村土地承包,婦女與男子享有平等的權利。承包中應當保護婦女的合法權益,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剝奪、侵害婦女應當享有的土地承包經營權。”

(2)《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條規定:“承包期內,婦女結婚,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發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婦女離婚或者喪偶,仍在原居住地生活或者不在原居住地生活但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發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

(3)《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五十一條規定:“因土地承包經營發生糾紛的,雙方當事人可以通過協商解決,也可以請求村民委員會、鄉(鎮)人民政府等調解解決。當事人不愿協商調解或者協商、調解不成的,可以向農村土地承包仲裁機構申請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4)《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第三十二條規定:“婦女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集體經濟組織收益分配、土地征收或者征用補償費使用以及宅基地使用等方面,享有與男子平等的權利。”

(5)《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第三十三條規定:“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以婦女未婚、結婚、離婚、喪偶等為由,侵害婦女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中的各項權益。”

(6)《**省高級人民法院關于處理農村土地糾紛案件的指導意見》中規定:“對于‘外嫁女’雖未取得嫁入地集體經濟組織所在地戶籍,但已經脫離嫁出地集體經濟組織生產、生活的,應當具有嫁入地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對于嫁入城市的婦女,如果其沒有取得非農業戶籍,應視為具有原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對于離婚、喪偶的婦女不論其戶籍是在嫁出地,還是已遷入嫁入地現又回嫁出地生活的,均應以現戶籍所在地確定其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