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支出保證情況調研報告

時間:2022-03-25 07:13:00

導語:民生支出保證情況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生支出保證情況調研報告

一、財政性資金支出的情況和特征

街道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區西南部,地處區中心地段,是一個集居住、商業、商務和公共活動中心為一體的綜合型現代社區,面積約為4.04平方公里,戶籍居民31,624戶、94,872人,常住人口11萬左右,平均每日流動人口60~70萬左右,下設30個居委會。

年至2年(2年參用預算數據),街道民生支出方面主要呈現如下三大特點:

(一)民生支出比重大,且保持與稅收增長同步

年至年,實際總投入為54,475萬元,其中民生支出為49,351萬元,約占實際總投入的90.59%。“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我們始終堅持民生投入與稅收增長保持同步的原則,每年在做預算的時候,都會考慮將民生支出預算達到一定比例,讓百姓分享到社區發展的成果。

(二)社會保障工作開始進入穩步發展階段

年至2年(2年按預算計),街道社會保障支出為6,361萬元,逐年同比增長率分別236.25%、59.70%、6.98%。社會保障工作起著安定社會生活的作用,從財政支出的情況來看,街道社會保障工作已進入到穩步發展階段。

(三)社區管理支出比重大,處于快速發展階段

年至2年(2年按預算計),社區管理支出為24,214萬元,占民生支出的36.67%,逐年同比增長率分別為33.17%,45.53%,45.45%。社區管理是做好其它各項工作的基礎和保障,從社區管理支出的情況看,主要呈現兩個特點:一是社區管理支出比重大,二是社區管理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

(四)社會事業發展支出比重小,但處于高速發展階段

社會事業發展對于社會經濟發展與增長起著決定性作用,年至2年(2年按預算計),社區管理支出為3,904萬元,占民生支出的5.91%,逐年同比增長率分別為91.04%,80.33%,43.04%。

(五)社區建設支出逐年減少,硬件投入初步完成

社區建設主要是指社區內公共設施建設。綜合平改坡和舊小區綜合治理等方面,是社區發展的基礎。年至2年(2年按預算計),社區建設支出共計為31,554萬元,逐年同比增長率261.32%,-67.47%,-48.51%。這幾年社區建設支出基本上逐年減少,已初步完成了公共設施方面的建設任務。

二、民生支出所獲得的實際效益

(一)年、年獲獎情況。

年、年兩年,街道共獲各類獎項74項,其中全國級獎項10項,上海市市級獎項26項,區區級獎項38項。這些獎項包括:年全國優秀社區服務中心、年全國特色廣場文化活動、年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街道,全國敬老模范(村居)社區,全國社區服務優秀項目獎,全國敬老居委會(西塘),~年度上海市民政系統百佳文明示范單位(街道社區服務中心),年度殘疾人“送康復服務”組織獎等等。

(二)推進居改,安居條件明顯改善。

“平改坡”綜合改造。年至年,街道共完成了萬體館周邊、主要景觀道路和居民聚居集中的15個小區進行“平改坡”綜合改造,總面積達41.4萬平方米,受益居民8653戶。按08、09年計劃,街道還將完成33萬平方米的“平改坡”綜合改造。

居民動遷任務。年完成了中漕地塊舊區改造工作,動遷舊區土地面積15,245平方米,拆遷房屋25幢,拆遷建筑面積19,256平方米,拆遷居民620戶,安置人口約1,900人。今明兩年,我們還要動遷2,884戶,占到全區的近1/3。

逐步試行物業一體化管理。選擇樂山二村、樂山六七村、樂山八九村3個小區進行試點,目前街道已投入200萬元用于購買高建物業的“四保”服務,涉及建筑面積15.02萬平方米,居民3085戶。

舊區綜合治理。2年開始,街道在王家堂、凱旋一村、樂山一村三個小區開展售后公房小區環境綜合整治及規范化建設試點工作,涉及建筑面積11.25萬平方米,受益居民約2303戶。

(三)整合資源,完善社區各項服務設施。

街道在“五大中心”已投入共計約2.19多億元,其中社區事務受理中心投入1.15億元,文化中心0.96億元(總預算為1.05億元),目前,“五大中心”都已投入使用。

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中心于年12月11日正式運行,面積1,250平方米,目前已納入151項業務,已基本實現“一口受理”。中心工作日均接待640余人次,雙休日接待近120余人次,居民滿意率達到99.9%。

社區文化活動中心。三年來,新建和改建各類社區文化設施共計14,000平方米,其中包括新建文化中心面積8000平方米,改造社區文化中心面積2,000平方米等。新建的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是一個以公益性為主,為居民提供“一站式”文化服務的綜合文化活動場館。

社區衛生服務覆蓋率達到了100%,逐步建立起了“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的就醫模式。8個老年人助餐服務點已正式運行。

(四)需求引導,關心社區特殊人群。

截止到2年1月,社區有1250人享受居家養老服務,351人享受到居家養老經費補貼,110位獨居老人安裝了煤氣報警器,為218位70歲以上獨居老人和空巢老人安裝了“安康通”,為193位70歲以上特困老人安裝無障礙設施。去年特奧會期間,我們還對465名社區殘疾老人開展了康復服務,為191名社區殘疾人進行免費體檢等等。

(五)幫困救助,確保居民基本生活。

-年,街道幫困基金累計支出達489萬元,受益人數多達12,227人次。聯合社區衛生中心等單位共同出資76萬元,發放1520余張醫療幫困卡。目前社區享受廉租住房政策家庭382戶,其中12戶享受實物配租,370戶享受租金配租。

(六)促進就業,引導鼓勵自食其力。

年,街道拿出2,200平方米用房,斥資2,000萬元籌建上海市首家社區青年創業孵化基地。目前,基地入駐率達到95%,從業人員(包括創業者)300多人。-年,街道共安置上崗就業4220人次,辦理非正規組織數共264個。

三、開展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最主要的問題和困難有兩個:一是信息不對稱問題,二是完善長效機制問題。

(一)信息不對稱阻礙民生工作的有效運行。

信息不對稱對于民生工作的有效運行其影響顯而易見,特別是在社會保障工作方面,一方面會導致社會保障運轉效率低下,另外一方面會破壞社會公平公正。

(二)民生工作長效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

從長遠考慮,民生工作應該從應急解難向建立長效機制進行轉變。結合我街道實際,這項工作主要存在如下四方面問題:

1、民生事項屬性方面的界定不清晰。民生問題上,存在認識上的誤區,認為政府改善民生就是政府要去包攬民生。比如,科匯小區內道路整修的問題,這本身是屬于小區物業管理范疇,費用應從街坊基金中出,但業委會和居民們認為這是關系到老百姓出行的民生問題,應該由政府來“買單”,在類似這樣的問題上出現了意見分歧。

2、財政預算與后續管理未有機結合。由于資金不到位,后續的管理必然會存在隱患,比如標準化菜市場建成后周邊衛生環境的管理問題;社區為老服務中心的后期營運問題;小區防盜門、技防的維護、維修和管理問題。

3、社會救濟的副作用比較明顯。社會救濟最大的副作用就是使得部分居民產生對社會救濟的依賴性,不想就業人員增多,產生就業和低保倒掛問題。

4、民生項目要切實抓好調研、試點工作。比如二次供水改造方面,就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一是多數小區幾年前已自行完成供水改造,現在重新鋪設管線,居民意見較大;二是由于舊小區樓道擁擠,水表要外移安裝,較難形成合理的設計方案。建議在政策正式推行前,要做好調研和試點工作。

四、改善民生工作的設想和措施

(一)建立信息對稱機制,促進社會保障制度有效運行。

1、建立高效的社會保障信息管理和披露網絡。實現省市之間、市區之間的信息對接和信息共享,建立起相應的管理和披露的網絡。同時在社區、居住區范圍內建立起公眾信息查詢和舉報終端,實現信息效用最大化。

2、采取措施,減弱信息不對稱的逆向選擇效應。可通過媒體等渠道的宣傳,使利益主體產生自律心理,從而約束自己的行為。制定相關法律,對肆意弄虛作假的行為和相關主體從嚴處罰,減弱逆向選擇效應。

(二)積極探索長效機制,確保民生事業健康有序發展。

1、圍繞“五有”戰略目標,明晰政府職能。要圍繞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五有”戰略目標,進一步明晰政府職能,劃清政府和市場的界線。

2、資金投向與社區公共設施后續管理相結合。要充分考慮社區公共設施后期運營、維護、管理等方面的費用支出問題,通過預決算管理并引用績效評估等手段,逐步建立和完善這部分的財政性資金投入管理機制。

3、促進就業,有效減少社會救濟的副作用。在現代工業社會時代,貧困主要由就業狀況所決定,要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一是要盡可能減少純粹的物質救濟;二是要積極地從人力資源開發,促進就業;三是要建立起完善的進入、退出機制。

4、積極開展調研、試點工作,有效推行民生政策。政策推行前,要認真做好調研和試點工作,了解居民、小區、駐區單位的真實需求和想法,有階段性地、有針對性地開展和實施相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