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留守婦女生存狀況調研報告
時間:2022-04-02 06:10:00
導語:農村留守婦女生存狀況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隨著大批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農村中一個特殊婦女群體正在形成,她們被稱為“留守婦女”。根據市鎮婦聯、村干部對“留守婦女”情況調研統計,我鎮有外出務工人員14658人,其中男性大約占49%。按照這個數字計算,我鎮約有農村“留守婦女”6306人,占農村婦女的35%。這些“留守婦女”年齡多在30歲以下,其中30—50歲之間的占49%,她們文化程度偏低,初中以下文化占94%,身體狀況良好的占79.7%。丈夫長期(通常在半年以上)外出打工,“留守婦女”承擔著家庭中的生產勞動、教育孩子、照料老人等責任,忍受著與丈夫長年兩地分居的孤寂,承受著生理和心理的雙重壓力。她們的生存狀況直接影響著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關系到農村社會的穩定和新農村建設。因而,各級政府和婦聯組織要正視她們的生存狀況,真正地關心、關愛這個群體。
勞動強度大。在丈夫外出務工期間,妻子成為家庭生產生活的絕對主力,家中所有粗活、重活幾乎都壓在了“留守婦女”肩上,尤其是農忙季節,勞動量更大。據統計,有83%的“留守婦女”靠種植業為生。同時,男人外出務工,贍養老人,養育孩子,洗衣做飯,喂養雞鴨豬牛等繁瑣的家務事也全落在了“留守婦女”的身上。
生活質量低。農村“留守婦女”娛樂生活單調,精神文化生活比較匱乏,有些“留守婦女”常常因為空虛而從事賭博、迷信等活動。由于疲于養家奔波,對子女全面教育和培養意識不強,只注重吃飯穿衣上。她們與丈夫溝通交流少,婚姻生活質量不高。
精神負擔重。由于丈夫長年不在身邊,生活中缺少關愛,感情上出現空缺,不少農村“留守婦女”精神壓力大,擔心丈夫是否忠誠,其中一些人遭遇了婚姻“紅燈”。有許多“留守婦女”想把承包的土地轉包給別人種,自己跟隨丈夫一起出去打工,但贍養老人、照顧子女的責任又使她們難以走出家門。
衛生保健差。由于生產和生活的重荷,“留守婦女”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農業、畜牧業生產上,放在贍養老人、教育子女上,無暇或無經濟能力顧及自己的身體狀況,加之文化素質偏低,缺乏自我保健意識,這個群體普遍存在衛生保健較差的現象。
缺乏安全感。男性勞動力外出后,農村只剩下了老人、兒童和婦女,致使農村治安防范力量減弱,違法犯罪幾率增加。在這種情況下,農村“留守婦女”普遍感到男人不在家,睡覺不踏實,缺少人身安全感,她們容易成為農村性侵害案的主要侵犯對象,其家庭財產也成為作案分子的目標。
“留守婦女”在生存中遇到的困境已成為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應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只有社會各方面給她們以足夠的人文關愛,讓這個弱勢群體共享發展成果,才能真正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全面實現社會的和諧。
1、要加強對“留守婦女”的文化技能培訓,保障她們受到較好的教育,提高文化程度,幫助“留守婦女”掌握實用技術,使她們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女農民。要改善勞動環境,積極爭取引進更多的適合“留守婦女”特點的致富項目。
2、要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政府應加大投入,在農村建立文化站、圖書室等文化場所,一方面豐富“留守婦女”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使她們通過讀書和參與各項活動,培養良好的道德意識和科學教子的方法。
3、營造良好的農村社會治安環境。要組織“留守婦女”參與平安村莊和平安家庭創建活動,增強她們的法律觀念和自我保護意識,促進家庭的和睦、鄰里關系的融洽、以及農村的穩定。
4、積極鼓勵已有一定經濟基礎的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這既能推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又能為“留守婦女”穩定婚姻關系、撫養子女、贍養老人、分擔家務勞動起到積極作用。
5、建立定期為農村婦女健康體檢和婦女病普查工作制度,宣傳衛生保健常識,提高農村婦女衛生保健意識和健康水平,促進農村家庭和社會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