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公平就業調研報告

時間:2022-04-03 09:35:00

導語:婦女公平就業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婦女公平就業調研報告

19世紀社會主義思想家傅立業認為:“婦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婦女解放的第一個條件就是參加社會勞動。婦女只有在公共勞動中才能確立自身的人格尊嚴和價值。綜觀中國婦女解放的歷史,婦女就業,參加社會勞動,是實現男女平等的物質基礎,也是婦女經濟獨立的先決條件。對婦女來說,參加社會勞動,不僅是個人謀生的手段、獲得生活經濟來源,更重要的是男女平等的體現。

“*”以來,我市各級各部門積極探索婦女就業和再就業新的實現途徑。在鼓勵創業、促進就業、深化改革、落實政策等方面多管齊下,婦女就業創業得到大力推進。積極實施“128”婦女再就業行動計劃,啟動“城鄉百千萬創業工程”,幫助3.94萬名城鎮失業女性實現了就業和再就業,占全市城鎮失業人員總安置人數的50.19%。20*年,全市城鎮單位就業人員中女性比例占44.1%;城鎮單位失業人員中女性比重由2005年的52.0%下降到47.27%,下降了近5個百分點。一支以中小企業家為主的女企業家群體發展迅速,成為推動我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在2008年新開業的企業中,股東為女性的比例為31.8%,新開業的企業的戶均注冊資本為164萬,而女性企業平均注冊資本為225.8萬元,高出平均值37.7%。

當今,就業被認為是中國民生最大的考題。受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2009年將有2400萬勞動力需要安排就業,800萬下崗失業人員、1300萬全國城鎮新增勞動力需要就業,其中包括600多萬高校畢業生,此外還有其它300多萬需要等待就業安置的人員。2009年的就業形勢十分嚴峻。婦女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就業形勢更加不容樂觀。近日在廣州招聘會現場有一個女大學生跪在一家招聘單位的面前,希望給她提供一份工作,看后令人心酸。女性在求職的過程,往往受到性別歧視,受到不公平的對待。在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影響下,甚至有一些人提出讓女性回家,為男性騰出崗位,以此緩解社會就業的壓力。

盡管我國的各種立法都對女性的勞動權和就業權給予了充分保障,然而在實際求職過程中,由于缺乏具體的操作規定,依然存在性別歧視,婦女的平等就業受到挑戰。以高校為例,近期的一項調查顯示,65%的高校女畢業生認為自己找工作的最大障礙是用人單位的性別歧視。高校女畢業生的就業機會只有男畢業生的87.7%。即便女生被用人單位接受,也往往受到一些苛刻條件的限制,如“單身條款”、“禁孕條款”等歧視性條件。據福建省女性發展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女大學生的就業質量低于男生,女大學生的工資預期也因性別差異被降低。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而男性與女性的就業狀況,是建設和諧社會,促進經濟協調、穩定、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前提。為了應對嚴峻的2009年就業形勢,各級政府出臺了許多政策促就業,如國家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國統一取消和停止征收100項行政事業性收費,通過保企業來保崗位,通過穩定勞動關系來穩定就業。鼓勵自主創業,對自主創業的勞動者,通過組織創業教育和創業培訓提高勞動者創業能力,通過實行稅費減免、場地安排、小額擔保貸款及貼息等政策為勞動者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創造良好環境。*出臺了就業補貼、考研加分、學費代償、選聘招錄優惠、解決戶籍社保等五大優惠政策鼓勵畢業生到基層工作。而對于求職大軍中的女性一族我們可以通過實施減輕家務勞動的社區政策、健全女性就業的社會化補償體系、鼓勵創業、提高女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等更有針對性的措施促進婦女公平就業。

一、實施減輕家務勞動的社區政策

傳統上女性總是承擔著大部分的家務勞動,由此導致了她們用在工作上的時間和精力減少,從而減少了就業和職業發展機會。為此,政府應當在推進社區建設的過程中實施適應市場經濟的新的家庭服務政策,其內容應包括兒童和老人的照料、家務勞動的社區服務等。要實施這一政策,政府應建立并完善社區生活服務體制,鼓勵社區服務業的發展。通過社區服務組織的建設實現家務勞動社會化、市場化。可以在社區里開設托兒所、午托班、社區養老中心、保健醫院等托兒養老設施,減輕女性的育兒養老負擔。成立家政服務中心,以鐘點工的形式推動家務勞動市場化,并給下崗女工提供更多就業機會;開設快餐店、洗衣房、饅頭店等經濟實體,便利社區居民的家庭生活,為女性擺脫繁重家務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二、健全女性就業的社會化補償體系

生育保險制度是我國對女性就業進行社會化補償的一個制度選擇。自1994年頒布實施以來,生育保險制度只在有限的范圍內和有限的程度上發揮作用。要真正發揮生育保險促進兩性平等就業的作用,需要進一步完善生育保險制度。首先是要建立統一的生育保險制度,將所有的機關、企事業單位都納入到其保障體系之內,這樣既有利于創造一個公平就業的環境,又有利于降低單位組織因為生育原因在接納勞動力時排斥女性的可能性。其次是要運用政策、法律和市場手段保證生育保險基金的撥付、管理和增值,統一并提高生育保險金的撥付標準,最終使生育保險金制度成為能被所有組織接受的、能為女職工帶來切實保障的行之有效的制度設置。

除了生育保險以外,可以探索設立其他有利于女性平等就業的基金。鑒于女性為了生育和家務勞動的付出是社會總勞動的一部分,只是由于女性特殊的生理特點,女性所承擔的比例遠遠高于男性,從而導致女性在勞動力市場中遭遇到不平等的待遇。所以,出于公正理念的考慮,可以建立一個面向全社會的“人口再生產基金”,基金的主要功能是對處于生育期間的女性進行經濟補貼,基金來源可以分為三個部分:一是國家的財政投入;二是各種經濟組織交納;三是按一定比例從個人收入中交納。

三、構建女性創業的支持體系,提升創業能力

以創業帶動就業,建立以婦聯為紐帶的女性就業和創業的政府責任體系。在政府各部門責任中,加強促進女性創業的具體責任和具體辦法。婦聯可以充分發揮作為準行政組織和非政府組織的雙重優勢,協調與各政府部門的聯系,整合政府、社會和市場的各類資源,為女性提供就業和創業扶助。

建立多層次多渠道的女性創業的融資體系。建立女性創業發展的專項基金、貸款擔保基金,形成專門針對女性企業的融資支持體系,為女性創業提供有力的經濟保證。女性創業基金可以是政府提供一定資金支持,也應該廣泛吸納企業贊助、社會捐贈和國際援助。甚至可以探索各類信貸,發展婦女銀行。

建立以能力建設為核心的女性創業的培訓體系。現階段女性創業意愿薄弱、創業能力較底,對創業知識和政策較缺乏是阻礙女性創業的主要原因,因此建立適應女性創業的培訓機構,開展體現女性特點、發揮女性優勢的女性創業培訓,增強女性創業的能力。

四、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女大學生就業競爭力

高校應根據女大學生的性別和生理特點,使課程選擇更有彈性,可實行彈性學制、雙專業或輔修制、選課制等,在專業選擇和專業培養上應當有別于男生。高校就業指導部門要針對女大學生擇業的誤區,幫助她們調整擇業心態,讓女大學生充分認識自己在擇業中所具有的語言能力、思想能力、交往能力、管理能力等優勢,揚長避短,提高求職技巧。高校還要注意拓展就業市場,主動搜集就業信息,搭建好交流平臺,為女大學生提供更多、更有針對性的就業崗位。

總之,婦女平等就業問題不僅關系到婦女的生存與發展,而且還關系到社會的穩定與進步,我們要努力構建黨委領導、政府支持、婦聯協調、社會各界參與,共同推進公平就業的有效機制,動員社會各界尤其是各類經濟組織在追求效率的同時兼顧公平,承擔起實現性別公正與平等的社會責任,推動全社會形成平等、和諧的良好就業氛圍,就一定能推助經濟社會又好又快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