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制度實施與完善思考
時間:2022-04-09 11:08:00
導語:司法制度實施與完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執行曝光措施從無到有,曝光程度由淺至深,曝光機制從臨時性走向制度化,我院在積極探索與創新執行曝光機制上走出了一條具有自己特色的路子。特別是今年四月份以來,我院緊緊抓住新民訴法修正案實施這一難得契機,外搭機制,內建制度,全力推進,使我院執行曝光制度的實施與完善上了一個全新的臺階,較充分地發揮了該項制度的價值功能。
一、執行曝光措施在《民訴法修正案》實施前的實踐及難點和不足分析
在民訴法修正案實施以前,包括我院在內,向社會公開執行債務人信息的做法在不少法院有過積極的嘗試與探索。但在當時情況下,除少數法院建立相對固定的信息披露模式外,執行信息的公開與披露多立足于為宣傳法院執行難之現實,或為了重大案件執行,以及為營造法院集中執行聲勢之目的等,而采取的媒體跟蹤報道,或集中公布債務人名錄敦促債務人履行債務等臨時性措施。同時,信息披露的內容一般也僅限于債務人姓名、住址及負債金額;媒體的選擇一般也限于報紙、電視圖文頻道等公眾關注度不高的媒介。執行曝光尚不能真正形成為一項制度,或成為執行工作的一種常態措施。其對于以“游擊戰、運動戰”式等傳統執行模式的影響不論從廣度或深度方面而言都并不顯著。
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我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因素:一是法律依據無。由于曝光執行不是法定的執行措施,絕大多數執行法院均未將執行曝光作為一項執行措施予以落實,而僅僅是將其作為一種執行工作的宣傳手段,大大阻礙了該項制度功能的發揮。二是經費落實難。按照正常的經營性收費,在社會關注度高的媒體上公開曝光債務人信息所產生的費用極為高昂。該項費用的難以落實也使得許多法院對執行曝光望而卻步。三是社會關注低。執行曝光未能形成持續性、固定化模式;且曝光形式單一,往往都是在報紙、圖文頻道大面積成批曝光債務人姓名、住址和債務金額。一方面,債務人會產生“法不責眾”心理,同時,由于姓名相同或諧音者較多,主體的特定化也不突出,從而弱化了其輿論道德心理壓力;另一方面,對于媒體的受眾來說,也未能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關注度大打折扣,成效不明顯。四是媒體顧慮大。在法無明文規定的情形下,法院在決定曝光的內容上,特別是在曝光債務人照片上,必須顧及到與債務人隱私權或肖像權的沖突。更主要的是,對媒體而言,這方面的顧慮會更深。包括在民訴法修正案實施后,關于該問題的爭議依然存在,法律盡管確定了信息披露的方式,但也沒明確公布信息的具體內容和范圍。五是操作規程缺。應該對哪些案件實行曝光,以及曝光名單的審核確定,公布、撤銷程序機制等,均缺乏一個可供操作的制度規范;基層法院案多人少矛盾突出,更容易產生管理上的漏洞。六是綜合效能弱。未將曝光執行與其它執行威懾系統如銀行、工商、車輛管理等部門相銜接,而僅限于道德調整與輿論監督,缺乏其他社會力量的實質制約。
二、執行曝光制度之確立及價值功能之優劣評估探討
20*年10月28日,十屆全國人大第三十次會議審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修正案)》第二百三十一條明確規定:被執行人不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的,人民法院可以對其采取或通知有關單位協助采取限制出境,在征信系統記錄,通過媒體公布不履行義務信息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措施。同年11月28日,中央政法委下發的《關于完善執行工作機制加強和改進執行工作的意見》(政法[20*]37號)中也明確指出,執行工作應“加強與新聞媒體的聯系,健全執行信息制度,塑造誠信執行,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至此,作為一項全新的制度和執行措施——執行曝光,才真正實現其從幕后走到臺前,從各地法院的零星探索走向逐步規范與完善。
對執行曝光制度價值功能準確評估與定位,是實現該項制度效能最大化的前提和基礎,我們對執行曝光價值功能的理解與評估主要基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它可以綜合多種執行措施運用于一體。法院通過媒體公布債務人信息不只是一個曝光被執行人的過程,同時,它本身也屬于法院的敦促債務人限期履行法律義務的公告。在已往的執行實踐中,執行公告的運用往往只限于強制遷出房屋或退出土地,通過媒體公告方式督促債務人履行債務,使法院執行公告方式效能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和發揮。同時,我們認為,執行曝光還不僅僅只是一個普通的執行公告,執行曝光的內容同時又包含了法院的執行禁令。我們在公布債務人不履行債務信息等基礎上,又以《敦促令》等形式限制被執行人在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義務之前,不得融資貸款、不得出國出境、不得購車置房、不得投資開業、不得參與招投標、不得參加高消費等活動,并公布舉報電話。使得這種類似于英美國家法院的禁令制度在執行曝光制度中發揮其威懾效能。同時,在必要的情況下,根據案件的需要,執行曝光還可以與懸賞執行等方式相結合。
二是它可以充分發揮媒體固有的優點以彌補法院強制執行的不足。在現實情況下,對抗性、個體性和間歇性是法院傳統執行方式的特點。基于人難找、可執行財產難尋的現實,法院執行必須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搞夜間、凌晨執行突擊,搞游擊戰、運動戰式執行等高司法成本的執行活動,使執行法院在案多人少矛盾突出的壓力下疲于應付。同時,運動式、突擊式、非正常工作時間等執行活動還會招致民眾“執法擾民”的負面印象甚至責難。而從技術角度方面來看,媒體曝光具有受眾廣、連續性、非對抗、低成本等顯著特點,這些特點和優越性可以很好地彌補法院傳統強制執行措施的不足。
三是以道德評估與輿論監督進一步發揮和放大執行威懾的效力。在市場監管缺位,執行威懾機制尚不健全的情況下,執行曝光可以有效發揮其道德評估與輿論監督功能。對債務人本人及家屬來說,通過“道德”和“輿論”這雙無形的手,敦促其自動履行,盡最大限度壓縮其信用空間,給其造成強大的輿論和心理壓力,切實打消其“可逃則逃,能避則避”以及“寧可拘留,也不償債”的心理;讓“老賴”們無處藏身,在一定程度上使法院的執行工作由被動變為主動。
四是有利于重構社會的誠信體系和司法的權威。大量案件的無法執行,又再產生新的矛盾,這不僅牽涉到當事人的切身利益,還降低了法院的司法權威,影響了“公法秩序”的穩定,同時還會進一步加劇市場誠信意識的弱化。建立國家執行威懾機制的終極目標與核心價值,即是在全社會構建誠信體系,樹立司法的權威。而宣揚和倡導文明、誠信、守法的生活方式與為人理念也是媒體承載的社會職能之一,媒體的這種氛圍和輿論導向正是社會誠信體系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所以從這一點上講,司法的功能與媒體的價值具有同一性。在一個民主和信息化時代,素有第四權力之稱的媒體在社會誠信體系建設中所扮演的角色和發揮的作用正越來越顯著。對隱性債務人及其他執行債務人,乃至社會大眾來說,曝光一案,可以起到教育警示一片的作用,法院的執行也由個案突破轉向整體推進,由點走向面。對社會公眾層面而言,倡導誠信,打擊違法,法院的執行從個案的微觀層面上升為依法治國,在整個社會樹立和營造司法權威的宏觀層面。
與此同時,自執行曝光在各地法院零星探索開始,關于法院的執行曝光行為合法性與正當性的爭論就沒有停止過。就在民訴法修正案通過后,對于能否公開曝光債務人的照片依然有人質疑。反對將執行債務人的照片予以曝光最主要的理由是基于以下三個方面:1、合法性探討:照片曝光與債務人的隱私權是否沖突?2、必要性探討:在公眾媒體上曝光債務人是否過于嚴厲,會否加劇債務人的生活困境?3、實用性探討:媒體與輿論壓力更多是道德范疇,債務人對法律責任尚且不顧,道德責任又奈其何?
具有法律意義的隱私權自美國法學家、大法官南戴斯提出以來已有一百一十多年的歷史。它是指個人對其私生活安寧、私生活秘密等所享有的不受干擾的權利。一百多年來,隨著現代化工業社會的快速發展,及傳媒、高科技和互聯網的發展,各國對隱私權的保護從無到有,由粗至細,從不全面到逐步全面,反映了一個國家和社會對人權保護的日益重視與完善。但同時,與其它權利一樣,隱私權的保護也不是沒有限制的。作為一項權利,隱私權的存在也必然會與其他權利和利益產生沖突與矛盾。比如,對隱私權的保護會涉及到與公眾知情權的沖突,隱私權保護的擴張還會涉及到人個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公共秩序,以及他人合法權益的沖突。事實上,就一個國家來說,對隱私權保護的方式、權利的范圍如何,它是一個綜合各種因素的價值判斷與利益考量過程。“隱私權受各國的歷史傳統、倫理觀念、文化習俗等因素的限制。隱私的保護在各國是不一樣的,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和尺度。”“作為一種人權,其保護程度要與每個國家的經濟文化發展和歷史傳統相一致。經濟文化發展的水平越高,隱私的保護就越強。”(參見王利明——《隱私權的新發展》)所以,在注重對隱私權保護的同時,根據本國的社會現實、歷史傳統等因素,強調隱私權保護的相對性與可克減性,對隱私權和保護范圍保護方式予以限定,是世界各國隱私權保護的一個明顯的發展趨勢。在當前,由于民眾法律信仰的薄弱、社會誠信體系的缺失、市場監管手段的缺乏、司法威懾的乏力等傳統與社會現實,使得我國法院“執行難”問題已成為一個全社會關注的熱點與難點問題。被執行人逃避執行、隱匿財產、甚至對抗執行、逍遙法外而導致案件久執未結的現象十分嚴重,更使民眾對秩序的期許、法律的信仰和誠信的尊崇在感情和心理上受到嚴重傷害。這些現實都是我們在探討曝光照片是否侵權被執行人隱私權問題時必須要參酌和考量的因素。況且,在民訴法修正案已明文規定法院可以“通過媒體公布不履行義務信息”的情況下,為實施司法行為而公布被執行人照片,我們認為應可視為構成人格權侵權之抗辯事由。
關于必要性的探討,我們認為,法院的執行只是在制度上為債權人實現合法權益提供的一種公法上的救濟途徑,但他不是,也不應成為化解市場風險和經營風險的手段。執行法官追求的司法價值就是不挾偏私地去窮盡法定職責,而不應以當事人債權數額實現之多寡論優劣。所以,作為一個理性的司法過程,法院在執行曝光對象的遴選上不需要,也不應該將那些確實無履行能力的,生活困難的被執行人納入執行曝光的范圍。而應建立一個相對規范與合理的曝光對象遴選機制,將曝光的重點落在具有履行能力而拒不配合執行的對象上。這樣,曝光的正當性與必要性就會明顯增強,而其負面效應就會大大減弱。同時,如果法院對拒不執行、逃避執行的對象以保護其隱私權、肖像權為由而不予以曝光的話,無疑會鼓勵和縱容債務人的不誠信和違法行為。當然,基于上述合法性的探討,我們也認為可以將執行曝光制度理解為是一個歷史性的過程。我們也相信并希望,隨著民眾法治意識的逐步提升,社會誠信體系的進一步健全,執行威懾懲戒機制的日益完善,執行曝光的必要性會越來越弱,直至取消。
關于執行曝光制度的實效性,在第三部分探討。
三、*法院執行曝光制度之架構及效果
針對實踐的難點、不足的分析及價值功能探討,我們認為,要想真正充分發揮執行曝光制度的價值功能,就必須以體現執行實效性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在突出執行曝光的社會影響力和公眾關注度的基礎上,實現執行曝光的制度化、注重執行曝光的規范化、強調執行曝光的立體化、講求執行曝光的綜合化。
一是實現執行曝光的制度化。我院領導十分重視執行曝光制度的建設,在去年與電視臺的領導積極協商建立被執行人照片曝光機制,并擬定了初步方案。民訴法修正案通過后,臺州中院及時召開新聞會和現場會,積極推廣執行曝光做法。我院以民訴法修正案實施、省高院“春季集中執行”及臺州中院推廣執行曝光為契機,及時向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作了建立法院執行曝光制度的專題匯報,引起了縣委領導的高度關注和支持。在政法委書記的親自牽頭下,我們在四月份召開了由政法委、法院、宣傳、電視臺、新聞信息中心等單位負責人參加的協調會,專題研究新聞媒體單位協助法院開展執行曝光工作。協調會就執行曝光的目的、意義形成高度共識,逐一解決了法院執行曝光存在的一些難題,同時,就曝光的時間、版面選擇、經費的確定、曝光主要內容等達成一致,將之作為一項經常性和固定化的制度來予以落實,并形成會議紀要。同時,我院就經費落實問題向財政部門申請落實保障。這樣,以黨委牽頭、新聞宣傳媒體部門配合、財政支持的執行曝光制度格局正式形成,為我院推廣執行曝光制度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是注重執行曝光的規范化。為建立相對科學與可操作性的執行曝光對象遴選機制,我院及時制定出臺了《*法院執行曝光實施方案》。該方案的主要內容,一是對曝光案件設置條件并予以類型化,明確對六類案件人民法院可以決定予以曝光:1、接到人民法院執行通知書后未依法申報財產或申報不實的;2、被執行人及其法定代表人拒不接受人民法院傳喚、逃避執行或下落不明的;3、在執行過程中態度惡劣、藐視司法權威,甚至以暴力、威脅等方式抗拒執行的;4、未經人民法院同意,在執行過程中轉移、隱匿、處分財產或財產性權利而不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義務的;5、被執行人拒不履行義務,被執行人或其法定代表人仍居住高級住宅、乘坐高級轎車、出境旅游、進出高消費場所等;6、其他人民法院認為確有曝光必要的案件。二是規定了曝光程序。對已經立案,符合曝光條件決定予以曝光的案件,由承辦人向被執行人發送書面的《曝光通知書》,對有通訊方式的,并以電話或手機短信的方式通知,指出被執行人的具體違法行為,告知決定曝光內容。同時,再次敦促被執行人限期履行(一周內),并告知被執行人,若在期限內履行或提出可行性方案的,法院可以撤回曝光決定。對于新收案件,我院要求承辦人根據案件掌握的初步情況,可以在發送《執行通知書》的同時,向被執行人送達《預曝光通知書》,將六類曝光案件的范圍予以書面告知,告誡被執行人要依法履行自己的義務,配合法院的執行。三是明確了執行曝光的審核、撤除、費用、管理、除外情形及曝光內容、模式等內容。
三是強調執行曝光的立體化。我院以在當地電視臺收視率最高的黃金檔欄目——《333新聞窗》為重點和依托,建立法院執行《曝光臺》,使之成為該欄目的一檔固定節目。按照每個被執行人一屏,并逐一播報詳細曝光內容的方式進行播出。每期節目都在當晚和次日各三次重播。通過每周一至兩次,每次曝光六名左右被執行人及其法定代表人的身份證照片、姓名、住址、身份證號碼、負債金額等內容模式,迅速引起全縣民眾的高度關注。其次,我院還在當地發行量最大的紙質媒體——《今日*》的第八版(最后一版,醒目程度僅次于第一版),實行每月一版,每版曝光二十名左右被執行人照片、姓名、住址、負債金額等內容。第三是針對被執行人多散布于農村、社區的現實,為進一步發揮村居干部作用和曝光力度,我們實行逐案向村居、社區通報的制度。第四是有效發揮網絡功能,通過與縣新聞信息中心聯系,為提高網站的關注度,實現法院執行網站與*縣新聞網的鏈接,擴大執行的宣傳與曝光力度。
四是講求執行曝光的綜合化。曝光執行可以有效發揮其他執行措施所不具備的道德調整與輿論監督等特有功能,但作為一項制度和措施,要實現其應用效能的最大化,還需要將曝光執行與其它執行威懾系統如銀行、工商、車輛管理等部門相銜接,使媒體監督與其他社會力量的實質制約相得益彰。為此,我院在起草的《關于建立執行威懾聯動機制的若干規定》中,明確將我院執行曝光實施方案中確定的六類案件規定為可以啟動執行威懾機制的案件范圍。從而將執行曝光中規定的不得融資、不得出境、不得經商、置產等禁令與執行威懾機制聯動,真正發揮禁令的實際效能。
從我院執行曝光的實際效果來看,執行曝光制度的推出引起了媒體和社會各界的極大關注,特別是在*電視臺《333新聞窗》推出《曝光臺》以來,法院執行曝光“老賴”動真格,立即成為了當地群眾街頭巷尾熱議的焦點,法院的做法贏得了廣大群眾的普遍贊譽。在電視臺當晚的觀眾互動話題“你是否贊成法院曝光老賴的做法”中,支持的觀眾罕見地達到100%。《浙江日報》、《臺州日報》、《臺州商報》及新華網等各大網站媒體紛紛予以轉載和報道。《今日*》并在頭版配發《為曝光“老賴”叫好》的評論員文章。5月14日至16日,從網上獲得消息的央視《今日說法》欄目記者杜紅一行專程趕赴*進行為期三天的深入采訪,制作了一期《曝光臺》節目在央視《今日說法》欄目中播出,該節目并邀請了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導師,知名民事訴訟法專家湯維建教授現場點評,對我院執行曝光的做法予以肯定。
從執行曝光措施在案件當事人之間的反應來看,自我院推出執行“曝光臺”以來,部分申請人以電話、短信或上門方式表示支持。部分被執行人得知消息后,及時履行了債務或落實擔保措施:兩起清除建筑物、退還土地案件的債務人在接到法院的預曝光通知書后,兩天內即自行拆除了建筑物;一在蘇北辦企業的企業主在家人收到通知到,立即通過銀行匯款方式將一萬元的欠薪打到法院執行款專戶;一平時一直以各種理由拖延執行的債務人正在印尼出差,收到法院曝光短信通知后,一再請求不要將其曝光,并讓其家人積極落實還款計劃和擔保措施;一名尚未被法院納入曝光范圍的,“消失”了整整十年的債務人得知我院推出電視曝光措施后,多次托人上門說情,提出還款方案;一名曾多次逃避執行,拒不支付子女撫養費案件的被執行人,在我院連續二次曝光后,在村干部的陪同下主動到法院履行了債務……自五月份推出執行曝光制度以來,到八月底為止,我院共對130余人次的被執行人照片等信息進行電視和報紙曝光。在已曝光的案件中,已執行完畢或落實擔保措施和還款方案的有25件,執行標的92萬余元,另拆除建筑物兩幢。其他已發出曝光通知書或預曝光通知書案件170余件,其中,當事人自動履行或達成和解協議執行完畢的有35件,共計執行標的216萬余元。還未納入曝光范圍,直接受曝光影響而促使其履行的案件有16件,計執行標的47萬余元。執行曝光的直接效果是使部分案件得以執結,但其更大的社會效果在于倡導誠信守法,鄙視和摒棄失信缺德行為,促進和營造良好的社會信用氛圍。
- 上一篇:律師隊伍黨建工作探索
- 下一篇:財政擴張政治經濟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