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監督思考

時間:2022-05-08 11:29:00

導語: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監督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監督思考

對同級司法機關辦理具體案件進行監督,是憲法和法律賦予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的職責。在國家《監督法》尚未出臺的情況下,如何對司法機關辦理的具體案件進行有效監督,做到既不失職又不越權,是地方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經常遇到的一個理論和實踐問題。

新的歷史時期對具體案件進行監督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人大的監督是法律賦予的重要職責,具有合法性。在目前的情況下,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對具體案件的監督具有重要意義和必然性。

1、地方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對具體案件進行監督是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需要。市場經濟對法制的要求集中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加強立法,建立完備統一的市場經濟法律體系;二是加強執法,保證法律全面實施。經過十幾年的努力,我國法制建設已走上立法與執法并重的發展軌道。在這種情況下,執法不嚴、執法不公等現象變得日益突出,形勢迫切要求加強執法監督,確保嚴格執法。

2、地方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對具體案件進行監督是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民主政治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建立有效的權力制約機制,使權力始終處于有效的監督制約之中,以防止權力的濫用與變質,阻卻權力的腐敗。

3、有利于都督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的合法權益。司法機關依據法律賦予的職權辦理案件,作為執法單位代表國家行使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等公權力,相對于此,公民、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成為一定程序上的弱勢群體,這種差距極易導致在具體案件中弱勢群體的合法利益難以保障,甚至合法利益被侵害。這種情況下,人大及其常委會對具體案件的監督為弱勢群體的合法利益提供了保障。

對具體案件進行監督的基本原則

1、依法行使監督權原則,重在依法和不超越權限。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權,法源在于憲法所規定的權力監督,即人大作為國家權力機關對法律執行過程進行監督的權力,這是人大行使監督權的法律基礎。在具體案件中,人大依據法律賦予的權力依法進行監督,同時嚴格在權限內行使監督權,不能越權行使即不以立法機關身份干擾司法獨立。

2、注重實效原則,即以盡可能少的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社會效果。效益是法的重要價值之一。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對具體案件

監督同樣要注重實效。監督針對的是具體案件,同時也是對整個執法情況的檢查、督促,力爭通過監督一案,收到教育一片的效果。

3、客觀求實原則,一定要從事實出發,實事求是,不主觀臆斷。“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是法律執行中的基本原則。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同樣應以此為據。具體案件中,司法機關不僅要在實體法上嚴格依法辦案,在程序方面同樣也要嚴格要求。因為從法理上講程序是實體正義的保障,從司法實踐上講程序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具體案件中的執法疏漏和偏頗,從而保障司法公正的最大化。

三、對具體案件進行監督的范圍和內容

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屬于權力監督,區別于其他監督方式。從法律的授權性規范結合實踐來看,人大對具體案件的監督主要有:

1、公民、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的“訴權”被剝奪和侵犯的案件,即“告狀無門”的案件。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可責成有管轄權的司法機關立案受理。

2、久訴不息的案件。公民、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對已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不服,反復申訴、多次上訪的案件,應納入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監督的范圍。

3、公安部門、司法機關推諉扯皮、久拖不決的案件。這種情況往往是因為案件事實上有爭議或是有其他人為因素,致使各部門之間均不愿切實負其責任,造成“馬拉松”似的訴訟,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