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團縣域建設調研報告

時間:2022-05-15 11:43:00

導語:共青團縣域建設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共青團縣域建設調研報告

改革開放以來,經過全省人民的奮斗,在經濟較快增長的同時,教育、科學、文化事業,以及人口、環境和其他各項社會事業,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由于歷史和區位的原因,目前我省仍是經濟欠發達的農業大省,財政窮省,經濟總量不足、結構不優、效益不高、發展后勁不足的問題仍很突出。吉林省窮,主要窮在縣,農民和城鎮部分居民收入增長緩慢,就業壓力很大,有些群眾生活還很困難;發展環境不佳、市場化水平低,企業活力不足;財政收入滿足不了剛性支出增長的需要,收支矛盾仍很突出。這一切決定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在縣(市),縣域經濟在廣大農民的增收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縣域經濟發展的快慢直接關系著廣大農村全面進入小康社會的進程。

縣一級是宏觀與微觀,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的結合部,縣域經濟是整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著眼于解決我省經濟結構性矛盾,調整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省委七屆二次全會提出實施“縣域突破”發展戰略,自從黨的*提出“壯大縣域經濟”的號召后,縣域經濟因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而顯得愈發重要而迫切,成為吉林省41個縣(市)的首要任務。圍繞縣域突破,團的工作如何發揮作用,也成為十分重要而現實的課題。

在努力形成城鄉良性互動中發揮作用。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是*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思想,對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具有重大意義。農村和城市是有機統一的整體。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關鍵在于通過促進城鄉之間人力、市場、信息、產業和文化等各個方面的自主自由交流與平等互利合作,既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又充分發揮農村對城市的促進作用,逐步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發展的良性互動,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多年的工作實踐告訴我們,農村的共青團工作,就農村抓農村,是沒有前途和出路的。在*精神指引下,我們要把中央關于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思想在團的工作特別是農村團的工作中既作為指導工作的重要思路,更要積極進行實踐,努力形成城鄉共青團工作良性互動的新運行機制。要更加重視做好農村共青團工作,統籌安排城鄉共青團工作,積極促進城鄉青年在各方面實現良性互動,進而在團的工作實踐中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和農村對城市的促進作用。

在解放思想形成共謀發展的合力中發揮作用。共青團組織素有開風氣之先的光榮傳統,要通過在農村團員青年中掀起深入學習*精神的新高潮,帶領他們自覺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來激勵廣大農村青年,凝聚廣大農村青年,引導他們增強責任意識、機遇意識,積極投身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特別是農村小康建設,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引導農村青年按照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來塑造自己,依靠科技,面向市場,勤勞致富,合法致富,不斷用先進生產力取代落后生產力,為推動農村先進生產力的發展積極貢獻力量。要通過農村青年增收成才這樣的項目載體,通過創立各種青年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農產品行業協會來動員和凝聚青年,使他們學會用工業化思維謀劃農業發展,自覺參與農業產業化,以此推動農村經濟結構和就業結構調整,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使共青團工作和農村青年為“雙增”目標實現,推進“三農裂變”,加快城鎮化進程做出實實在在的貢獻。實施“縣域突破”戰略,統一思想認識是個長期艱苦的過程,青年組織要區分不同對象,因地因人制宜,幫助黨委政府做好宣傳發動,統一思想的工作,形成合力。

在培育市場主體,增強企業競爭力的過程中發揮作用。實現縣域突破,關鍵在于工業突破。企業是市場的主體,企業的競爭力是縣域經濟競爭力的中堅力量,擁有在國內國際市場上有影響力的企業數量,反映了縣域競爭力的水平高低。培育市場主體關鍵是提高企業經營者特別是企業家的素質。縣域是企業家最缺乏的地方,已經嚴重制約了縣域經濟的發展。把企業家作為最稀缺的資源,營造企業家隊伍,優化企業家成長的環境,是縣域突破的重要課題。各級青聯、青企協組織,要發揮人才智力優勢,引導企業運用現代管理手段,通過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要鼓勵青年人創新創業,大力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調整所有制結構,非公有制經濟壯大也會直接推進縣域輕重工作結構和三大產業結構的優化;要引導企業更快地擺脫資本結構單一的格局,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要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增強企業發展的后勁。要把企業青年“創新創效”活動與“青年崗位能手”、“青年文明號”活動有機結合起來,提高青年職工素質,為企業發展做貢獻。

在開發人力資源培育人力競爭力中發揮作用。*報告指出,走新型工業化發展路子,人力資源優勢要得到充分發揮。在社會經濟發展中,人是具有決定性的力量,人口總量固然重要,但人口質量更重要。目前,人才匱乏已成為制約縣域經濟發展不容忽視的問題。學習成才是青年人最根本的利益,開發人力資源既是青年工作的優勢所在,也是為縣域突破作貢獻的重要途徑。要進一步樹立人才興業的思想,加大人才培養、舉薦力度。加強中、小學和職業教育團隊工作,提高人口的整體素質,為縣域經濟中各類產業的發展提供充足的實用人才;加大農業技術推廣力度,培養農村科技能人,經濟能人,提高農產品品質;加強與大專院校、科研機構的聯系與合作,“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引進實用人才和技術,大力發展第二、第三產業;要把青年就業工作放在更加突出和緊迫的位置來抓,為下崗失業青年,進城務工青年,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中的青年,大中專畢業生就業服務,引導他們轉變就業觀念,強化創業意識,提高就業本領,拓寬就業渠道,提供就業信息和機會。

在加強軟環境建設,提高招商引資的吸引力中發揮作用。由于我省縣域經濟基礎普遍較為薄弱,民間投資、政府投入對經濟拉動的能力有限,當前要抓住全球和國內經濟結構、投資結構調整的有利時機,不遺余力地引進外部要素,大招商、招大商。域外的企業和資金能否投到縣(市)來,關鍵在于我們能否為他們提供一個安全、公平、和諧、高效的發展環境。當前各縣(市)存在的部分政府機關和干部服務意識弱,落實政策“中梗阻”、執法部門“三亂”、治安環境差的問題還相當突出,是縣域發展經濟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共青團組織要通過開展創建“青年文明號”等活動,在青年干部中牢固樹立服務意識,進一步完善服務措施,優化服務環境。不僅要對招商引資企業搞好服務,而且也要為本地企業的發展優化環境。通過組織“青年突擊隊”、“青年項目攻關組”等形式,促進招商引資工作的開展,加強重點大項目的攻堅;發揮團組織和青年組織的網絡優勢,積極走出去,以創新的精神改進招商引資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引進項目的成功率和貢獻率。通過開展“保護母親河行動”,為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做貢獻。

在扶危助困形成社會保障力上發揮作用。我省作為老的工業基地和糧食主產區,在改革的進程中,要破解的難題很多,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是突出的問題之一。到2002年底,全省還有20多萬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城市低保對象149萬人,農村還有近120萬貧困人口,這些合計占全省總人口的十分之一,而且大部分集中在農村,在縣域。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在于經濟的發展,在于黨和政府通過政策和制度的安排來化解難題。在社會保障體系比較薄弱,農村的社會事業十分落后的情況下,給青年組織扶危助困提供了空間,我們要肩負起這一責任,多做一些為黨政分憂,為群眾解愁的好事。要繼續實施“希望工程”,對貧困家庭學生進行救助;要通過“青年志愿者”活動,幫助農村的五保戶,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戶等弱勢群體,為他們解決實際困難;深入開展大中學生“三下鄉”、鄉村青年文化節等活動傳播先進思想,普及科學知識,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通過這些活動也使廣大青年在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

二十一世紀頭二十年,對于我省各縣(市)發展而言,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并且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為青年工作提供了廣闊的舞臺。縣域經濟發展還面臨很多困難。共青團工作要真正成為“縣域突破”的生力軍和突擊隊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只有牢固樹立機不可失,失不再來的機遇意識,只爭朝夕的緊迫意識,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穩定壓倒一切的大局意識,克服畏難情緒,改變無所適從的狀態,在省委的正確領導下,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在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的道路上,共青團一定會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