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團生態建設調研報告
時間:2022-05-15 11:51:00
導語:共青團生態建設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省第*次團代會報告中指出,“全省各級團組織必須全面深刻得地認識和分析省情,自覺地把團的工作置于全省工作的大局中去把握、去運籌,緊緊圍繞省委的各項部署,研究新情況,謀劃新思路,制定新措施。”近年來,全省各級團組織圍繞生態省建設,聯合有關部門以開展“保護母親河•*青年綠色行動”、“保護母親河•創建綠色生態家園”活動為載體,動員廣大青少年和社會公眾積極投身生態環境建設,參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在全社會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在全省上下加快生態省建設步伐的形勢下,共青團組織作為黨的助手和后備軍,必須全面認識生態省建設的重要意義,發揮組織和人才優勢,帶領廣大青少年積極投身生態省建設的宏偉實踐。
一、生態省建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任務
生態,就是生物及其組合在自然界的存在狀態,包括協同進化的歷史和相互關系的現狀,即生物與其生存關系的總和。從現代觀點看,生態就是包括人類在內的生物與環境關系的總和,研究其關系的科學體系就是生態學。地球作為人類的家園,是由生物圈、大氣圈、水圈和巖石圈構成的一個大系統,它又是由大大小小、類型各異的生態系統所組成。這些生態系統就是環境,就是資源,就是人類的生存條件。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長期演化的結果。隨著蒙昧、野蠻向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的發展,人類由自然的奴隸逐步變成了自然的征服者。由于人類的生產活動,生態系統內生物與其環境的關系在結構、功能上相互適應的、相對穩定的狀況遭到破壞,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出現了緊張和對立:氣候變暖、水和耕地等資源減少、臭氧層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植被減少和土地荒漠化、酸雨蔓延、大氣和水體污染等等,生態環境問題構成了生態危機,威脅著人類自身的生存與發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乃至一種文明,因生態環境惡化而消失的例子不勝枚舉。因此,人類在歷經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后,需要建立一種新的文明--生態文明。這種文明是可持續發展的,是社會文明發展的高級階段,生態文明提倡既保持發展,又維護生態平衡;既考慮當前的發展,又考慮后代的需要;既考慮整個人類的存在和發展,又尊重自然界其它生命的生存權;既強調需要,又強調限制,即通過技術評估和社會組織對發展實施必要的合理的限制。*年以來,省委、省政府基于對省情的認識,對經濟規律、自然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把握,對國內國外發展趨勢的超前預測,站在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角度,從我省環境與發展的現實狀況出發,制定了建設生態省的戰略決策。即把*省建設成為經濟比較發達,社會文明進步,生態環境優良,資源永續利用的生態省,從而走出一條具有*省特色的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20*年5月,省委、省政府通過了《*省生態省建設總體規劃綱要》,對生態省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20*年12月1日,省九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七次會議做出了關于進行生態省建設的決定,使生態省建設走上了規范化、法制化的軌道。20*年5月30日,省政府召開全省生態省建設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總結了生態省建設全面啟動以來,我省在生態環境建設、生態經濟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取得的成績,安排部署了今后一段時間的工作任務。
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益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報告還強調,必須把可持續發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堅持計劃生育、保護環境和保護資源的基本國策。生態省建設是社會發展的一種模式,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任務,是經濟建設的內在要求,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
生態省建設一直得到省委、省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20*年5月,省委書記王云坤在省第八次黨代會報告中指出,“加快生態省建設,是推進*經濟跨越式發展的戰略抉擇,也是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今后五年,要按照生態省建設總體規劃《綱要》的部署,以發展生態環保型效益經濟為主線,以初步樹立綠色產品大省形象為目標,抓好第一階段的各項工作。”同年12月,他在全省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所謂建設生態省,就是要在推進工業化過程中保持并發揮生態環境優勢,提高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工業省、科教省、生態省)這三者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其中,建設工業省是總體性的歷史任務,建設科教省、生態省是動力和保證,是實現工業化的重要內容。”省長洪虎20*年6月4日在《銘記滄桑歷史建設現代*--紀念*省建置350周年》文章中指出,“全面實施《*省生態省建設總體規劃綱要》,充分利用*的資源和環境優勢,科學運作生態資本,大力發展生態環保型效益經濟,把綠色資源價值轉化為較高的經濟附加值,把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市場競爭優勢,為經濟跨越式發展拓展新的市場空間,把*建成綠色品牌大省、綠色產業大省、綠色經濟強省”。
二、科學認識生態省建設的豐富內涵
生態省建設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宏偉事業。生態省建設的核心是可持續發展,生態省建設的實質是大力發展生態環保型效益經濟,生態省建設的基礎條件是生態環境建設,生態省建設的保證和支撐是生態文明的普及。
省委、省政府作出的建設生態省和發展生態環保型效益經濟的重大決策,為我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找到了結合點。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實質就是要樹立新的發展觀,改變傳統發展思維和模式。經濟發展不能以浪費資源和破壞環境為代價,而是要努力實現經濟持續發展、社會全面進步、資源永續利用、環境不斷改善和生態良性循環的協調統一。發展生態環保型效益經濟,就是根據生態經濟學原理,按照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把生物系統、環境系統和人工調控系統科學地結合起來,達到經濟效益高、生態效益好、社會效益大的目的。其本質就是把經濟發展建立在生態可承受的基礎之上,在保證自然再生產的前提下擴大經濟的再生產,從而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雙贏,建立經濟、社會、自然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其主要特點在于,寓生態于經濟建設中,把生態優勢轉化為資源優勢,進而形成經濟優勢,并在經濟發展中進一上擴展和延伸生態優勢,從而建立起一種良性互動的關系。發展生態環保型效益經濟既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也是應對入世、參與經濟全球化的現實需要,同時又是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根本保障。
和諧與共是人與自然關系的理想狀態和境界。從我省環境與發展的現狀看,盡管環境保護事業開創30年來我們在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歷史、自然和人為的因素,省生態環境自然面臨嚴重挑戰,主要是:東部森林采育失調,森林質量下降,生態功能減弱;東中部過度墾殖,部分植被遭受破壞,局部水土流失嚴重,土壤有機質含量減少;中部農業長期連作,土壤肥力下降,過量施用化肥和農業面源污染嚴重;西部草原受到破壞,沙化、鹽漬化、退化日趨嚴重;全省重要水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有加重趨勢;工業污染和城市環境治理任務較重。這些問題既給態省建設帶來了重要課題,同時也增加了我們的工作難度。解決這些問題,除經濟和法律手段外,還必須依靠生態文明的普及,從而提高全社會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道德水平。只有用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道德規范約束人們,在人們心中形成道德信念,在社會上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才能使人們更加自覺地發揮聰明才智去保護環境和改善生態,從根本上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三、動員組織全省青少年積極投身生態省建設的宏偉實踐
生態省建設,是一項需要包括青少年在內的全社會長期努力建設的事業,也是一項能夠讓每個人永久受益的事業。各級團組織要在黨政組織的領導下,以創建綠色生態家園活動為載體,廣泛發動青少年和社會公眾積極參與,為生態省建設做出積極貢獻。
組織青少年廣泛學習生態知識,增強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著眼于生態省建設,組織廣大青少年了解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意義,著重學習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發展知識,樹立全民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學習和掌握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和社會發展知識,了解面臨的現實生態環境形勢,進一步強化生態意識、環境意識、生存意識,引導他們自覺保護生態環境建設。重點學習和普及國家及我省有關生態保護的法律法規,學習了解生態環境保護的基本常識,通過開展生態知識論壇,刊播環境保護公益廣告,張貼生態環境保護宣傳畫,組織網絡互動交流等宣傳教育活動,廣泛動員全省青少年,影響全社會增強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動員青少年積極傳播生態文化,營造參與生態省建設的濃厚氛圍。圍繞深化創建綠色生態家園活動,把生態環境保護、生態資源永續利用、生態經濟持續發展與人們的生產生活結合起來,通過新聞媒體、板報專欄等形式,大力傳播生態觀念,組織生態學研究方面的專家學者和青年先進典型報告團,舉辦生態攝影展,生態研究會,創建生態文化活動基地,評選表彰生態省建設青年貢獻獎等活動,廣泛動員青少年做生態文明的傳承者,生態理念的倡導者,生態文化的播撒者。引導青少年自覺投身生態環境保護,參與生態省建設。
帶領青少年深入開展生態體驗,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組織青少年走進大自然,自覺融入到生態系統平衡發展之中,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與共,增強青少年的生態環境保護的自覺性。通過開展青少年“綠色承諾”,爭做保護生態環境“綠色使者”,建立生態監護站,創建青少年生態體驗教育基地,實施青年志愿者綠色行動營計劃和“生態考察夏令營”活動,帶領青少年親近大自然,觀察動植物物種,檢測流域水質,考察我省西部生態草建設,配合有關部門參與我省重點生態工程考察建設,引導青少年積極投入到生態省建設中來。
引導青年大力發展生態經濟,為加快生態省建設步伐貢獻力量。服務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組織農村青年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產品質量和競爭力。立足于當地特色資源,組織青年把生態與經濟有機結合,加快資源資本化、品牌化動作,大力發展生態環保型效益經濟,促進生態的潛在經濟價值轉化為實際的經濟效益。著眼于生態環境保護,發動青少年積極投身天然林保護工程、黑土地保護工程、生態草工程、西部治堿工程等,參加松花江、遼河等流域以及城市污染治理,參與退耕還林還草還濕,加強珍稀動植物物種的保護,為推動生態省建設發揮應有的作用。
- 上一篇:倫理問題德育研究論文
- 下一篇:社會文化德育心理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