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局漁業協會調研報告
時間:2022-05-18 09:08:00
導語:民政局漁業協會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體制發生了深刻變化。計劃經濟時期的單一化模式被打破,一個多種經濟成份并存、各類企業自由競爭發展的格局日趨成熟。然而,隨著改革的深入及市場經濟的發展,國內外市場的競爭日益復雜激烈。企業要生存和發展,以往那種各自為戰、互不相顧的格局遠遠不能適應競爭需要。規范自身行為,把行內企業形成群體力量,共同參與市場競爭,以改變其單打獨斗、勢單力薄的窘境,是市場經濟規律的客觀要求,也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出路。于是,一種新的民間中介組織—行業協會便應運而生,并愈來愈顯現出其強大生命力。榮成市漁業協會便是一個極好范例。
漁業企業的呼喚
作為中國北方最大的縣級漁業市,榮成市現有漁業企業420多家,總資產80多億元,從業者15萬余人。近年來隨著漁業經濟市場化、國際化進程的加快,這些漁業企業由于多頭對外、無序競爭,不僅嚴重損害了地方整體利益,而且所有漁業企業也飽嘗了孤軍作戰、競爭乏力之苦。面對國外經驗和市場現實,廣大漁業企業深深認識到,組織一個強有力的行業協會,有效組織協調各漁業企業的健康運行,進而在國內、國際市場競爭中形成一個拳頭,是當務之急,勢在必行。經政府、企業多方運籌,1998年8月24日,一個孕育已久的漁業行業組織—榮成市漁業協會應運而生,山東邱家集團公司董事長唐厚運被184個會員單位代表一致推選為會長。以此為起點,漁業協會在三年半的時間里,就以其嶄新的風貌和優異的成績,引起各級領導及全社會的重視。
大有作為的榮成市漁業協會
榮成市漁業協會是自發性民間組織,他承載著15萬榮成漁民的熱切期盼,肩負著榮成漁業經濟中興的歷史重任,這就意味著要打硬仗,要付出艱辛。協會成立伊始,就選中了必須解決的三個硬目標:一是理順海帶銷售市場秩序;二是規范對日本直運銷鮮市場管理;三是積極開展對蝦病害防治工作。事實證明,協會確實沒辜負政府、社會、企業對他們的厚望,他們以自己的行為,充分展示了在市場競爭和行業自律方面的作用。
(一)討巨額外債,討出了“立體”效益
海帶養殖是榮成海水養殖業中規模最大的產業,占全市養殖業總產值的42.2%。因此,加強海帶市場的管理,事關榮成養殖業乃至整個漁業經濟的發展大局。近幾年,對市場危害最大且最難解決的就是巨額外欠款難以回收,成為“呆帳”、“死帳”的現象。榮成市海帶養殖外欠款達1.5億元,其中70%以上基本成為呆、死帳,嚴重羈絆了榮成海帶養殖業的進一步發展。1998年,榮成海帶欠款大戶、全國最大的海藻化工企業——某地一家公司為了逃避4000多萬元欠款,假托改制名義,將原企業變為新、老兩個企業,企圖“金蟬脫殼”。為此,榮成市政府有關人員幾年來曾多次與當地有關部門談判交涉,使盡所有解數催還債務,卻未取得多大進展。漁業協會成立后,決心解決這個難以解決又必須解決的問題。協會負責人前后8次前往當地,與該公司、政府及有關部門領導展開斡旋,指出其借改制名義逃避債務的行為屬違法行為,但仍無實質性效果。回到榮成后,協會決定采取果斷措施,協調行業內各海帶養殖單位,統一行動,立即斷絕對其海帶供應。這一“釜底抽薪”的手段,斷絕了欠款單位的原料來源,極其奏效,有關方面不得不找上門來請求談判。幾經磋商,終于采納了協會提出的可行方案,即榮成市29家債權漁業企業成立漁業合作社,以債權轉股權的形式,把該公司所欠榮成的4275萬元海帶款轉為該公司股份,并再注入資金912萬元(共占總股份的51%),該公司的董事長、常務副總經理及財務主管都由榮成市漁業協會會員單位人員出任,實現了對該公司的控股經營。一年以后,協會的這一舉措使所有各方都綻開了笑臉,不僅解決了4000多萬元的債務,也救活了一個瀕臨倒閉的企業,解決了1100多名職工的生計問題,而且榮成各海帶養殖單位的海帶售款當年全部得以按期兌付。尤其令人驚喜的是,由榮成控股的新公司1999年實現利潤500多萬元,*年突破了1000萬元大關。照此下去,不出三年,榮成市的股本將全部得以返還。
榮成漁協創造的這一成功模式,極大地開拓了其會員單位在其他戰場上的作戰思路。繼完成對首家海藻工業有限公司的控股經營之后,會員又分別完成了對遼寧某海藻工業有限公司為期5年的無償租賃改造和對江蘇某海藻化工廠為期15年的有償租賃改造,共解決欠款近億元。
(二)揭自家“丑”,加強了行業內部自律
占全國海帶產量40%以上的榮成市,近年來由于受全國海藻化工行業持續低迷的影響,海帶銷售難的問題日趨嚴重。不少海帶養殖單位不惜降價傾銷、賒銷、賒欠,由此大大損害了行業和地方整體利益;而與此同時,少數海帶養殖單位不惜損害對外形象和長遠利益,在海帶加工出售過程中摻假使雜,嚴重敗壞了榮成漁業企業的聲譽。漁協誕生以前,地方政府和同類企業對此類情況不是不想管,而是管理不了。由于這些“害群之馬”的不良行為對市場破壞性極大,直接損害了漁業企業的群體利益。協會決定,在加緊對外“清欠”的同時,也毫不客氣地加緊了對內“除害”,以便利用行業自律手段,規范內部行為。榮成市漁業協會多次召開協調會議,廣泛征求生產單位意見,根據市場供求形勢和養殖生產實際,議定了淡干海帶最低保護價格,并在行內制定了《海帶加工和銷售管理暫行辦法》,對以次充好、摻假使雜、降價傾銷、賒銷賒欠等不正當競爭行為予以嚴厲處罰。如有一會員單位無視漁協的管理規定,在海帶加工過程中摻假使雜、以次充好,漁協發現后當即派人查扣了其運輸海帶車輛,并進行現場攝像,當晚便在各新聞媒體予以曝光,并按協會制度規定處以5000元罰款。此事引起了很大反響,有效地遏制了行業內部生產銷售環節上的不良行為。從此,榮成的海帶銷售價格和質量都得以穩定,不僅銷售市場進一步擴大,而且實現了現款交易。
(三)進軍日本市場,消除中間舞弊環節
改革開放以后,水產品直運銷鮮出口成為榮成市漁業經濟的主渠道。各種魚貨在日本市場上價格倍增,僅此一項全市每年創匯達1000萬美元。然而近年來,隨著直運銷鮮船只的不斷增多,各漁業公司在日本聘請的銷鮮商已發展到8個。這些商向我每條銷鮮船收取魚貨銷售額3%—5%的費,僅此一項,榮成市常年投入運營的134艘銷鮮船,每年要向他們交納費5000萬元。不僅如此,有的商為了自身利益,或截留貨、款,或報告虛假信息,或只管收取費而不到魚市實地計價,如此等等,給我方造成的損失更是無法估量。
為改變其任人宰割的被動局面,榮成漁協自98年6月始,先后3次組團赴日,對銷鮮地福岡市進行考察,擬在福岡設立駐日商會,委派漁協成員全權銷鮮漁船。此舉實際上是規范市場行為的一個十分必要的步驟,但由于對日本市場和商及其他有關方面的利益觸動太大,他們群起阻撓,拼命破壞,企圖通過捏造事實,編制罪名,讓日方拒絕接受,讓海關不予簽證,甚至無端向我外交部、人大常委寫信告狀,一度使協會處于八面受敵、進退維艱的境地,但考慮到行業的長遠利益,協會決定只能進,不能退。經過協會百折不撓的努力,代表榮成15萬漁民利益的駐日機構—株式會社豐華商會于1999年4月8日在日本福岡宣告成立,*年2月10日正式營業。由于漁協3名會員坐陣豐華商會,監督8名銷鮮商的銷鮮行為,并直接掌握30艘銷鮮船的權,大大地維護了在日銷鮮市場秩序,魚貨價格大為改觀。這樣到年底,僅費一項就可為榮成市節約2600多萬元。協會計劃明年將由協會成員全部取代日本商,屆時不僅會為榮成節約費5000多萬元,而且可以避免許多隱形損失。
(四)排市場之憂,解企業之難
對蝦養殖在榮成水產養殖業中占有重要地位。自1993年全國流行性蝦病連年大面積發生以來,榮成2.58萬畝蝦池連續7年損失慘重,累計損失約6億元。為此,養殖單位紛紛改弦易轍,轉養其他品種,大量蝦池因此閑置。個別病毒較輕蝦池由個體業戶慘淡經營,但仍然逃脫不了連年余毒的影響。只要有的地方暴發了蝦病,必然殃及榮成蝦池,對蝦病害成為困擾榮成對蝦養殖業發展的痼疾,單憑個體業戶的經濟與技術實力,顯然很難醫治這一頑癥,榮成市委、市政府為此憂心忡忡卻又束手無策。榮成市漁業協會的成立,對榮成的對蝦養殖業給予了極大關注。先后召開兩次對蝦養殖專題會議,決定選擇連年來病毒侵襲較輕的100公頃蝦池做為示范基地,通過北京歐羅巴經濟技術集團,邀請日本、美國專家開展技術攻關,由外方出技術、藥品,雙方共同投資100萬元,采取利潤平分的經營方式,共同完成對蝦病防治這一巨大命題。此項協議已經簽訂。如果試養成功,榮成2萬多畝蝦池年可出產對蝦3000噸,實現產值1億多元。
榮成市漁業協會初露尖角,即顯示出其巨大潛能,很快在當地辦出了威望。在榮成市漁業系統,“有困難找漁協”已成了習慣。
1998年,榮成市某大漁業公司的一艘油輪受雇為天津某地運送機油,因偷換對方優質油,8名船員被天津某地公安部門長時間拘禁,并嚴刑拷打、虐待,長達8個月之久。公司負責人在北京四處奔波、投訴,始終不見效果。情急之下,請求協會出面斡旋。會長唐厚運帶上由榮成市政府整理的有關材料,匆匆趕赴北京。他們以協會名義發了內參,召開了記者招待會,唐厚運會長還以人大代表身份,向人大提了議案,并以會長名義向公安部、農業部等寫信。榮成8名漁民被拘事件驚動了人大領導,轟動了京城,最后在公安部的直接干預下,天津某地公安部門被迫放人。曠日持久的案件終于得到了依法解決。
1999年,榮成某漁業公司與乳山某單位發生經濟訴訟,結果法院判定漁業公司敗訴,賠償乳山方7萬元。可當法院前往該公司執行判決時,公司負責人不予配合。不久,該公司一輛大頭車和一輛轎車路過乳山,被乳山法院扣留。該公司負責人請求漁協協調。協會在嚴厲批評該公司對法院不配合、不支持的錯誤行為的同時,多方奔走協調,最終依法妥善解決。類似的事情時有發生,過去由企業找領導,走后門、拉關系,如今由協會出面,消除了許多社會弊端。
榮成市漁業協會的啟示
榮成市漁業協會成立時間短,卻辦得紅紅火火,解決了許多政府和企業解決不了的大難題。這一活生生的典型,讓我們不能不為之一振。我們不能不深切地認識到,黨的十四大、十五大報告中提出的“大力發展中介組織”的決策是多么英明。由此,聯想到我市的許多產業和行業,如占全國產量60%的威海市漁桿行業和木工機械行業,據了解,也吃夠了類似于漁業企業的苦頭。這也許不是個別現象,而是市場經濟發展中的一個必經階段。特別是我國加入WTO組織,在新的挑戰面前,適者生存。因此,因勢利導地發展行業組織,提高自我保護和市場競爭能力,推動新一輪經濟發展,已成為刻不容緩的研究課題。我們也許應從榮成市漁業協會的發展中得到些啟示。再推而廣之,不僅在經濟領域內應發展行業協會,在其他社會領域里也應大力發展各類專業性、公益性的中介組織,完善整個社會的中介體系。各市、區如能有3-5個,市直如能有5-6個甚至更多的象榮成市漁業協會這樣的社團組織,我們的經濟活力或許會增加許多。建立行業協會,實在是發展經濟、穩定社會和建立“小政府、大社會”格局的必然趨勢。從這個意義上講,榮成市漁業協會也許能為各行、各業、各級領導提供一個社會性的、方向性的、歷史性的全方位啟示。
精品范文
10民政工作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