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漁業創業調研報告
時間:2022-05-18 05:42:00
導語:市漁業創業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市海岸線長近千公里,海洋與漁業資源豐富,是全國重要的海洋與漁業基地。近幾年來,近海漁業資源持續衰退,給海洋漁業發展帶來了很大困難。尤其是隨著中日、中韓漁業協定的實施,*市成為受負面影響最大的地市。以海洋捕撈為主導行業的海洋漁業經濟承受著結構調整和轉產轉業的巨大壓力,面臨著較嚴峻的形勢。根據這一實際,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實施海洋與漁業“二次創業”,加快海洋與漁業發展的重大決策。我們按照“改造傳統產業、膨脹主導產業、提升優勢產業、培植新興產業”的思路,圍繞海洋漁業結構調整這條主線,不斷加大工作力度,向調整要發展,向調整要效益,不斷加快海洋與漁業的產業化、集團化、科技化和標準化進程,海洋與漁業初步實現了由資源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的轉變。
20*年,全市海洋產業增加值達到170億元,約占GDP的四分之一。全市水產品總產量達到239萬噸,實現水產品產值132億元,水產業總產值達到309億元。其中海洋漁業增加值達到58.8億元,占農業增加值的65%;完成特產稅3.2億元,占全市農業特產稅的86%,占地方財政收入的11%;漁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7618元,是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7倍。可以說,海洋與漁業經濟已成為全市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農村經濟的主導行業、地方財源的中堅力量和農民增收的重要保證。經過調整,漁業內部各個行業各個領域發生了很大變化,活力明顯增強,效益明顯提高。經過調整,漁業內部各個行業、各個領域發生了很大變化,活力明顯增強,效益明顯提高,其主要特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產業結構布局逐步優化。在漁業內部,行業結構趨于優化,資源配置日益合理。全市捕撈產量由*年的112萬噸調整為20*年的101萬噸,養殖產量由125萬噸調整到138萬噸,捕撈、養殖、加工三個主導行業的產值比由1:1:1.2調整為1:1.3:1.5,實現了以捕撈為主向以養殖為主,養殖、捕撈、加工并舉的重大轉變。在漁業外部,傳統的漁業產業鏈條被拉長,海洋醫藥保健、船舶修造、海洋運輸、鹽化工和濱海旅游迅速崛起,初步形成了以海洋食品和船舶修造等為主的海洋第二產業,以濱海旅游和海上運輸等為主的海洋第三產業,一個以漁業為基礎、門類較齊全、經濟技術水平較高的現代海洋三次產業體系已經形成。
2、新的經濟增長點迅速膨脹。遠洋漁業增勢迅猛。*年以來,全市新上遠洋漁船近69艘,現有遠洋漁船總數86艘,作業領域拓展到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等海域,作業方式發展到魷魚釣、金槍釣、拖網等,初步實現了由過洋性捕撈向大洋性捕撈的轉變。名優養殖迅速崛起。兩年來,全市新上海參圍堰養殖7000畝,蝦池造礁增殖5000多畝,新增海參養殖1.5億頭;新上鮑魚筏式養殖1000畝,筏養總面積達到約*畝,新增鮑魚養殖5000萬頭;新上工廠化養魚40多萬平方米,總面積達到80多萬平方米;新上網箱養魚8000多個,總數達到2.3萬個,深水網箱從無到有,發展到100多個。名優養殖產值占養殖產值的比重達到35%以上。精深加工日新月異。全市新上精深加工項目30多個,新增加工面積15萬平方米,培植了“好當家”、“泰祥”、“威東日”、“宇王”等一大批精深加工骨干企業,全市有100多家企業通過了HACCP、ISO9000等各種國際質量、衛生標準體系認證。精深加工產值占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5%以上。休閑漁業快速發展。全市先后有西霞口、好當家等10多個企業投資發展休閑漁業,開發建設了成山頭、小石島等一大批休閑漁業區。海洋運輸,西霞口水產集團、石島供銷集團先后開通了到韓國的客貨運輸航線,全市家漁業企業建立了遠洋運輸船隊,發展貨輪50多艘,從事國際、國內海上運輸業。
3、一批骨干特色產品脫穎而出。以牙鲆、大菱鲆、石鰈等為主的海水魚養殖系列產品,新增養殖總量3000多萬尾,全市總存養量達到6000多萬尾,其中大菱鲆700多萬尾,年產量近3萬噸,年產值近20億元;以海參、鮑魚、海膽等為主的系列海產珍品。其中海參總存總量達到2.5億頭以上,年產值8億多元;鮑魚總存養量達到1.2億頭以上,年產值近5億元。以海帶等為主的海藻系列產品,年產量40多萬噸,產值10多億元。以雜色蛤、扇貝、牡蠣等為主的貝類系列產品,年產量近90萬噸,產值25億元以上。以“好當家”、“泰祥”、“宇王”等優質名牌產品為主的精深加工系列海產品,發展到400多個花色品種,年產量20多萬噸,產值40多億元。
4、大型骨干龍頭企業快速崛起。到20*年底,全市產值過5000萬元的漁業企業達到60多處,其中產值過億元、純益過千萬元的漁業企業近40處,產值過兩億元的14處,產值過5億元的7處,最高的好當家集團年產值11億元以上。這些漁業企業集團年實現產值在100多億元,其產值和效益都占全市水產業總產值和總效益的40%以上,成為全市海洋漁業發展的中堅力量。在結構調整中,我們主要抓了四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制定完善政策促結構調整。為搞好全市海洋漁業結構調整的宏觀調控,充分調動基層抓結構調整的積極性,發揮好政策性資金的投入導向作用,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海洋與漁業發展的意見》,決定“十五”期間,市財政每年拿出不低于500萬元的專項基金,對海洋與漁業發展進行鼓勵扶持。各市區除按比例搞好配套處,要從漁業繳納的特產稅中每年拿出5%左右,作為漁業發展專項基金。具體工作中,我們充分利用上級及自身的若干政策措施,實施政策驅動,對遠洋漁業、漁民轉產轉業、深水網箱養殖、標準化建設等結構調整的重點領域和項目進行大力鼓勵扶持。到目前,除爭取上級扶持資金外,市財政共發放遠洋漁業獎勵資金110萬元,深水網箱獎勵資金3*萬元,新品種引進資金60萬元,標準化基地建設資金30萬元,漁船報廢拆解補助資金30萬元,充分調動了基層抓結構調整的積極性。尤其是在捕撈漁船、漁民轉產轉業過程中,我們堅持國家補助與地方配套相結合,拆解報廢漁船與新上項目相結合,于20*年底在全省率先集中拆解報廢漁船60艘,今年又集中拆解報廢172艘,是山東省目前一次性拆解捕撈漁船數量最多的一次。
二是抓好示范帶動促結構調整。我們認為,抓園區、建基地不僅可以引資金、引項目,而且可以出經驗、出成果,對深化海洋與漁業結構調整,推進海洋與漁業工作總體上檔升級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帶動作用。因此,我們將抓園區、建基地作為切入點和突破口,以園區和基地為載體,落實海洋與漁業結構調整的各項政策措施。在海洋與漁業經濟發展上,我們爭取建立了全國唯一的海洋漁業現代化示范區,建立了7處省級漁業示范園。在科技進步上,建立了全國唯一的海洋水產科技示范園、兩處國家海洋“863”計劃產業化基地,建立了全國“科技興海”示范基地、全國海水養殖科教興農與可持續發展示范基地。以這些基地和園區為依托,先后承擔了三倍體太平洋牡蠣育苗與養殖技術研究、全雌牙鲆魚育苗與養殖技術研究、工廠化養殖水凈化系統技術研究、大洋漁業資源開發環境信息應用服務系統、深海潛網設備和高產養殖技術、EPA、DHA營養物質的海洋微藻飼料開發技術、海水魚病免疫檢測藥物疫苗研制等17項國家海洋“863”計劃項目。推廣了蝦池養參、潛網養殖等10多項新技術、新成果,先后舉辦了無公害技術培訓班、名優養殖培訓班等各種質量、技術培訓班10多次,參訓人數達500多人,極大地促進了新技術、新標準的推廣應用。在標準化建設上,爭取建立了全國海帶養殖加工標準化示范基地、全省放心水產品基地和3處省級漁業標準化示范基地。到目前,全市已建立各級各類示范園區和基地40多處,對深化海洋與漁業結構調整,加快海洋與漁業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示范效應。
三是培植龍頭骨干促結構調整。龍頭骨干企業既是海洋漁業結構調整的主體,又是重要的載體。抓好骨干龍頭企業的結構調整,不但可以促進企業自身的轉軌變型,實現快速發展,而且將對整個海洋漁業結構調整起到強力拉動作用。因此,我們在結構調整過程中,將大企業、骨干企業作為工作重點來培植。一是以榮成遠洋漁業有限公司、靖海、大魚島、馬山、華海等漁業企業為重點,大力發展遠洋漁業。榮成遠洋漁業有限公司、榮遠漁業有限公司、大魚島大洋漁業有限公司先后取得了農業部遠洋漁業企業資格,僅此以這3家重點企業為依托,全市就外派遠洋漁船66艘。二是以華新海大、尋山、好當家等企業為重點,大力發展名優養殖。通過扶優扶強,尋山集團深水網箱養魚發展到近20個,華新海大、好當家工廠化養魚增勢迅猛,分別發展到8萬和7萬平方米,成為亞洲最大的工廠化養殖場。三是以好當家、泰祥、宇王、俚島、威東日等為重點,大力發展精深加工。好當家集團先后與日本、韓國、美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合資舉辦了11處食品加工企業,形成了年產5萬噸的規模,研制開發了水產、蔬菜、面食、肉類四大系列200多種產品,年創匯3000多萬美元,成為全國重要的冷凍食品加工出口基地。四是以西霞口、好當家、馬山集團等漁業企業為重點,大力發展休閑漁業。西霞口集團投資1億多元對成山頭旅游資源進行綜合開發,先后建起了三星級賓館、漁村公園、放養式野生動物園等項目,20*年接待游客50萬人次,旅游收入3000萬元。好當家集團投資3億元,興建集高爾夫球場、水族館等為一體的“聞濤度假村,打造旅游精品工程。馬山集團投資1.2億元,對天鵝湖旅游業進行高起點、高品位設計規劃和建設,將其開發成集旅游、度假、療養、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旅游度假區。
四是狠抓對外開放促結構調整。在海洋與漁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過程中,我們將對外開放作為一個重要舉措,面向國際市場,通過建立出口導向型的產業結構布局,使海洋與漁業結構調整不斷走向深入。一是加強標準化建設,靠標準化生產促進結構調整。制訂了《*市漁業標準化“十五”規劃》,率先組織專家研究制訂了太平洋牡蠣、菲律賓蛤仔、刺參、縊蟶、牙鲆、蝦夷扇貝等7種產品的21項地方質量標準和養殖技術規范,目前,全市已經有30項地方漁業質量標準獲省技術監督局備案公布。在全市規劃建設了海帶淺海養殖示范區、牙鲆魚工廠化養殖示范區、蝦池綜合利用示范區、扇貝淺海養殖示范區和灘涂貝類養殖示范區,確立了15處漁業標準化養殖示范基地,出臺了《標準化養殖示范基地管理辦法》,在水產養殖的飼料及生長、水質、病害防治等各個環節建立生產日志制度,全面推行有標、采標、達標生產。目前全市已有近10家企業和21種水產品通過了全國無公害水產品及產地認證。在全市開展了水產品藥物殘留整治工作,對規范養殖生產、確保水產食品安全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通過實施標準生產和強化質量管理,全市取得HACCP、ISO9000等各種國際標準質量、衛生體系認證的企業達100多處,對突破各種貿易、技術壁壘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二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利用外資加快結構調整。海洋漁業累計合同利用外資5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近2億美元,建立了200多家三資企業,實施了200多個利用外資項目,加快了結構調整的國際化進程。三是大力開拓國際市場,靠國際市場拉動結構調整。積極拓寬出口渠道,全市發展水產品銷鮮船近百艘,從海上直接向日本、韓國等出口鮮活水產品。調整傳統的貿易方式,在穩定一般貿易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加工貿易,擴大加工貿易規模。20*年,全市出口水產品23.5萬噸,創匯3.14億美元,創匯額較上年增長11.7%。水產品同機電、服裝一起成為全市三大出口商品之一。
我們在海洋漁業結構調整方面雖然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績,但與超常規、跳躍式發展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主要是受資金等方面因素的制約,捕撈漁船漁民轉產轉業的壓力較大;傳統產業仍然占據較大比重,新的經濟增長點有待進一步成長壯大;遠洋漁業、名優養殖、精深加工、休閑漁業等優質高效產業等發展步伐不快,漁業經濟運行的總體質量和素質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等等。今后一個時期,我們將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學習實踐“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以思想的大解放、觀念的大更新,促進漁業結構的大調整、在轉型,實現漁業經濟的大跨越、大發展。主要工作重點是:“打造一個現代化的遠洋捕撈船隊,建設一條優質水產品養殖產業帶,培植一個世界性的加工貿易基地,建設一個環沿海岸線的休閑漁業區,培植一個區域性的水產物流中心”。
“打造一個現代化的遠洋捕撈船隊”,就是以大洋漁業為重點,以過洋漁業為補充,多元化投入,產業化發展,集團化經營,逐步形成釣、圍、拖等作業方式兼容并蓄的遠洋漁業發展格局。到“十五”末,在經濟效益穩定增長的前提下,遠洋漁船力爭達到150艘以上,遠洋捕撈產值占海洋捕撈產值的比重力爭達到20%以上。
“建設一條優勢水產品養殖產業帶”,就是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科學布局,成區連片,建設一批優勢水產養殖區,形成一條環海岸線的優勢水產品養殖產業帶,提高養殖業的總體規模和水產。以榮成、環翠、乳山為重點,建成全國重要的海珍品養殖基地;以文登、乳山等為重點,建成全國重要的蝦類和貝類養殖基地;以榮成、環翠等為重點,建成國際性的鲆鰈魚類養殖基地;以榮成、環翠等為重點,建設世界最大的海藻養殖基地。
“培植一個國際性的加工貿易基地”,就是以現有精深加工企業為依托,狠抓加工貿易這個重點,以加工貿易促招商引資,以加工貿易促出口創匯,將*建設成為面向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的國際性的加工貿易基地。爭取到十五末,全市加工貿易出口額達到3億美元以上,占全市水產品出口創匯的比重達到60%以上。
“培植一個區域性的水產物流中心”,就是加大水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力度,廣泛采用直銷、配送、網上銷售、等多種現代營銷方式,加快水產品營銷流通,實現大進大出,快進快出,做大做強水產物流業,將*建設成為環黃渤海區的重要的水產品集散地。
“建設一個環海岸線的休閑漁業區”,就是結合全市海岸線產業帶發展總體規劃,將海洋漁業資源、設施與海、山、島、泉等豐富的旅游景點結合起來,建設一批以海文化為主題的較高檔次的休閑漁業區,將千里海岸線建設一條充滿生機和活力的休閑漁業帶,吸引更多的人來觀光旅游。
- 上一篇:安全監管局工作計劃
- 下一篇:海洋經濟發展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