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校講師農村制度建設調研報告
時間:2022-05-23 04:58:00
導語:黨校講師農村制度建設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提要:大力推進改革創新,加強農村制度建設,是黨的*屆三中全會《決定》關于農村新一輪改革發展新的制度設計,是實現農村發展戰略目標,推進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突破城鄉二元結構制約,加快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進一步放開搞活農村經濟,優化農村發展外部環境,強化農村發展的制度保障。
制度建設是體制創新的集中體現和最終成果。*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大力推進改革創新,加強農村制度建設。《決定》從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健全嚴格規范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建立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制度、健全農村民主管理制度等六方面提出了改革創新和規范完善的新舉措。農村體制改革的突破,將進一步激發農村發展活力,優化農村發展外部環境,為今后農村改革,推進新農村建設深入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一、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
《決定》指出: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符合農業生產特點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是黨的農村政策的基石,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決定》指出: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現有土地承包關系要保持穩定并長久不變。這是全會的一大亮點,意味著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關系在現有基礎上還將保持更長久,將有利于農村經濟社會長期穩定,為進一步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留下了更大的探索空間。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加快農業經營方式轉變,《決定》指出:家庭經營要向采用先進科技和生產手段的方向轉變,增加技術、資本等生產要素投入,著力提高集約化水平;統一經營要向發展農戶聯合與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經營服務體系的方向轉變。這一規定為發展現代農業,推進新農村建設提供了政策導向。
二、健全嚴格規范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
《決定》指出:土地制度是農村的基礎制度。為保持十八億畝耕地紅線不突破,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地位不動搖,《決定》規定了最要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的底線。即“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建立保護補償機制,確保基本農田總量不減少、用途不改變、質量有提高。”并提出進一步“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權能,依法保障農民對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權利”。既保護了農民的經營權,又確保十八億畝耕地的紅線不突破有了嚴格的制度底線。規范土地管理制度,農民土地經營權的流轉有了合法化的界定: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規模經營主體。這為土地經營權流轉提供了更寬廣的探索空間。《決定》對土地的使用和收益作了限定,即“不得改變土地集體所有性質,不得改變土地用途,不得損害農民土地承包權益。”既保護了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又有利于土地適度規模化經營的有序和漸進式發展,也遏制了非法進行土地流轉的勢頭,規范了農地征用、征收行為。
三、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
“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意味著我國將從農業投入、農業補貼、農產品價格等多方面完善相關政策,不斷強化對農業這一國民經濟基礎和戰略產業的支持和保護。《決定》提出了“三個大幅度”的要求:大幅度增加國家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讓收益、耕地占用稅新增收入用于農業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對中西部地區農村公益性建設項目的投入。《決定》指出了我國“三農”問題的重點:農業基礎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強;農村發展仍然滯后,最需要扶持;農民增收仍然困難,最需要加快。三個大幅度的投入機制的形成,為“三農”重點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機制保障。
四、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
《決定》指出:農村金融是現代農村經濟的核心。這一制度建設意在為農村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決定》突出兩方面的特點:一是政策方面,加大農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拓寬融資渠道,綜合運用財政杠桿和貨幣政策工具,定向實行稅收減免和費用補貼,引導更多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向農村。并鼓勵各類金融機構都要積極支持農村改革發展,以確保農村改革進程中的資金充足。二是金融準入制度方面有了新的制度設計。《決定》指出:放寬農村金融準入制度。指出將在加強監管和加快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前提下“規范發展多種形式的地區中小銀行,大力發展小額貸款,鼓勵發展適合農村特點和需要的各種微型金融服務。”并“允許農村小型金融組織從金融機構融入資金,允許有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信用合作。”同時強調“規范和引導民間借貸健康發展。”這一系列的金融準入政策將加大改善農村改革發展的資金需求,并拓寬融資渠道,將引導各種金融機構及全社會的金融服務廣泛地參與到農村改革發展中來。
五、建立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制度
“建立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制度”旨在從根本上破除導致城鄉二元結構的制度基礎。《決定》關于這一制度建設的最大意義就在于給農民應有的平等發展機會,從而實現城鄉發展資源和發展機會上的“均等化”。要加快形成城鄉統籌發展的體制機制,特別是盡快在城鄉建設規劃、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勞動就業一體化等方面取得突破。促進公共資源在城鄉之間均衡配置,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融合、良性互動,必須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的方針,逐步破除城鄉二元結構體制的制約,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決定》指出重點做好五個統籌。即:統籌土地利用和城鄉規劃;統籌城鄉產業發展;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統籌城鄉勞動就業;統籌城鄉社會管理。特別是對保護農民工權益、促進縣域經濟發展提出了新的政策要求。《決定》提出:逐步實現農民工勞動報酬、子女就學、公共衛生、住房租購等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并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放寬中小城市落戶條件,使在城鎮穩定就業和居住的農民有序轉變為城鎮居民。在促進縣域經濟發展方面,《決定》強調:擴大縣域發展自主權,增加對縣的一般性轉移支付、促進財力與事權相匹配。推進省直接管理縣(市)財政體制改革,優先將農業大縣納入改革范圍。
六、健全農村民主管理制度
“健全農村民主管理制度”,根本目的在于加強村民自治機制建設,不斷發展農村基層民主。《決定》中“擴大有序參與、推進信息公開、健全議事協商、強化權力監督”被明確列為當前發展農村基層民主的重點。“擴大有序參與”,涉及到“逐步實行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擴大農民在縣鄉人大代表中的比例,密切人大代表同農民的聯系”、“深入開展以直接選舉、公正有序為基本要求的民主選舉實踐”等內容。“推進信息公開”涉及村一級的村務公開、財務公開和鄉鎮政務公開等內容,也體現了與《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對接。“健全議事協商”涉及“完善與農民政治參與積極性不斷提高相適應的鄉鎮治理機制”等關鍵性改革內容,有望將農民的民主協商層面提至鄉鎮一級,依法保障農民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強化權力監督”涉及深入開展“以村務公開、財務監督、群眾評議為主要內容的民主監督實踐”等內容。中國農村民主制度設計開始全面升級。
經過30年的不斷探索,我國農村改革發展已進入依靠制度創新的新階段。把制度建設作為推進新一輪農村改革發展的重要抓手并作出全面安排,必將從根本上優化我國農村改革發展的制度環境,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推進農村改革發展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
- 上一篇:黨內基層民主建設的回顧與思考
- 下一篇:老干部管理服務工作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