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街道辦事處主任的調研報告

時間:2022-05-23 05:09:00

導語:區街道辦事處主任的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區街道辦事處主任的調研報告

黨的*報告提出:“確保權利正確行使,必須讓權利在陽光下運行”。深刻理解和實踐這一論斷,對于拓展監督渠道,完善制約和監督機制,防止腐敗的滋生蔓延,體現情為民系,權為民用,利為民謀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作為主管財務,人事的街道辦事處主任的我,對加強權力的制約和監督有幾點膚淺的體會,供大家探討與借簽。

一、對權力制約和監督的必要性。

不受制約和監督的權利,必然導致濫用和腐敗。成克杰、胡長清等典型的腐敗案件就是在監督不力的情況下產生的。為了防止濫用權力,確保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真正用來為人民謀利益,近些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積極探索和實踐加強黨內監督的有效形式和方法,先后頒布實施了《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等重要黨內法規。根據黨中央和各級黨委的要求,明確對權力制約和監督的三個主要問題,即:“監督誰,監督什么,誰來監督”。監督誰,從理論上來講,所有掌握公共權力的人都是監督對象。另一方面,還必須明確監督的重點對象是誰,監督什么,是對人、財、物管理和使用進行監督。誰來監督,也就是監督的主題問題或者說通過哪些形式進行監督。

二、對“一把手”必須實施監督

黨政“一把手”在一定程度上事關一個地方、一個單位的前途和發展,一個勤廉兼優的領導班子和“一把手”可以把落后推向興旺;一個只善投機鉆營不務正業的“一把手”也可爛掉一個班子,搞垮一個單位。越是領導干部,越是主要負責人,其手中掌控的權力越大,越容易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對其實施監督的難度也越大,也就越容易出問題。“監督難、難監督”,“看得見的管不著,管得著的看不見”,特別是“一把手”權力過于集中缺乏有效監督,是黨內監督面臨的主要困難。江西省原副省長胡長清說:自從當上了省級領導干部,就像“貓進了牛欄里”,進出自由。正是因為缺少監督,才使李真、胡長清之流在自我毀滅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加強監督,制約權力是防治腐敗的關鍵。

分析許多“一把手”腐敗案例,可以看出,除這些人的主觀原因外,根源還是對黨政“一把手”的監督不力,權力沒有受到權力的制約,其表現為上級疏于監督、同級不想監督、下級不敢監督、群眾不知監督,監督制度成了一紙空文。一是群眾不敢監督。群眾存在怕報復、怕打擊的心理,不敢監督。二是班子成員不愿監督。在一個班子里面,副職不愿多事,明哲保身,把“一把手”當作自己晉升、晉職的決定因素,對“一把手”的錯誤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甚至為了迎合“一把手”而放棄原則,或助紂為虐,再則是畏懼心理,認為實施監督得罪人,特別是對“一把手”的監督,更擔心不被理解或怕被“穿小鞋”。少數人擔任“一把手”后,隨心所欲,不愿接受別人的監督,對敢于監督的人或持反對態度的人打擊報復,別人還怎么敢監督。三是無從監督,現在有少數“一把手”把身邊的工作人員當做自己的“兄弟”,其目的就是不讓這些人向外透露自己的所作所為。敢于或勇于監督的黨員干部、群眾,對領導干部的公務活動和個人應申報的事項一無所知,還有少數組織和領導干部將一些本應公開的事項故意神秘化,隱蔽化,使群眾霧里看花,無從監督。

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一把手”必須強化接受監督的意識。因為一是權力的性質和要求,決定領導干部必須接受監督;二是監督的目的和保護作用,決定領導干部必須自覺地接受監督;三是自身的地位和影響,決定領導干部必須帶頭接受監督。加強黨內監督必須破除“四論”:一是要破除“與己無關論”,解決“不愿監督”的問題;二是要破除“制度形式論”,解決“忽視監督”的問題;三是要破除“監督干擾論”,解決“回避監督”的問題;四是要破除“對己不利論”,解決“不敢監督”的問題。

三、對“一把手”權力制約和監督措施

加強對“一把手”的監督,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1、要制訂嚴格的監督制度。從哪些方面實施監督都有明確規定,對“一把手”監督,要有過硬的制度進行約束,對“一把手”在工作中有腐敗行為的,一經發現,都要嚴格追究。

2、要經常述廉、評廉活動。述廉要有記錄,紀委、組織人事部門應派人參加。上一級黨組織應根據述職述廉情況及民主評議、民主測評情況,考慮現任“一把手”的重新任職情況。

3、嚴格把住各級“一把手”選拔任用關。各級組織部門要和紀委建立工作聯系制度,組織部門對擬提拔的“一把手”在提交黨委討論前,應送紀委審查、把關,從而對“一把手”的任用起到相互監督和制約作用,防止素質不高、政績不突出、甚至有劣跡而沒有被披露的人走上“一把手”的崗位。

4、要堅持廉政誡勉談話制度。堅持對“一把手”離任審計制度,并將審計結果作為干部考察內容和任用的重要依據之一,還要落實“一把手”個人重大事項報告制度,并嚴格實行責任追究,對各級“一把手”有違紀違規行為或嚴重過錯的,要嚴格追究有關領導人的責任,決不姑息遷就,這樣才能贏得民心,對其他“一把手”也可起到警示作用。

四、嚴格規范干部權力行為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必須進一步對權力進行規范、約束、建立健康的權力運行機制,進一步消除領導干部濫用權力的條件,使領導干部不出問題或少出問題。

1、科學規范權力,明確領導干部的用權職責。一是要明確權力的內容。對領導干部的權力應該明確定位;對不同行業、不同部門、不同職務的領導干部,要根據工作崗位和性質。區別不同情況,對其權力予以規范,防止產生角色模糊和角色沖突,導致權力不明、互相越權干預。二是要明確權力運作的職責。要明確領導干部應當承擔的與其權力相應的責任,做到權力與責任相統一。在用人上,要明確領導干部具有推薦權,又必須承擔用人失察失誤的責任;在重大問題決策上,要明確“一把手”既具有“拍板權”,又要有如決策失誤必須承擔的領導責任。三是要明確用權規則。權力運行遵守制度化、民主化、程序化的規則。

2、分解權力。所謂分解權力,是針對一些地方個人集權力過重又缺乏制約的情況,對掌管人、財、物等容易發生腐敗行為的權力適度分解,形成相互制約的權力結構。對于那些容易滋生腐敗的工作環節和某項職能,變一人負責為多人、多崗位和多部門交叉負責,防止權力過于集中,從而達到遏制和減少腐敗為行發生的目的。分解權力是一項十分復雜的工作,在實施過程中,既要防止權力過于集中,又要克服相互推諉、扯皮。

3、削減權力,限制公務員自由裁量權。所謂自由裁量權是指國家公務員可以根據自己的意志,選擇判斷采取認為最適合的行為。但是,自由裁量權并不是行政機關公務員可以任意所為的,同樣要受到一定的約束。這就要求我們要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盡可能防止和削減向部門集中權力。要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讓政府從過去的“專業經濟部門直接管理企業的職能”轉變到“規劃、協調、監督、服務”的職能上來,為領導干部的廉潔從政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要把本應由市場調節發揮作用的政府權力返還于市場,返還于企業,返還給人民群眾,由市場調劑供求關系,以減少某些人利用管錢、管物、管產銷的權力牟取私利,也為領導干部廉潔自律創造良好的經濟環境。

領導干部應成為自覺接受監督的榜樣。領導干部特別是各級領導班子主要負責人,是在普通黨員中脫穎而出的,在黨員隊伍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響。他們擔負著帶領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重要任務,也是維護黨的隊伍純潔,保持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的中流砥柱。因此,在自覺接受監督方面,領導干部應當作出表率,帶頭接受監督,以自己的榜樣和模范力量,形成“其身正,不令而行”的局面,帶領其他黨員干部自覺接受監督,進而促進黨內監督工作的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