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回鄉創業調查與思考

時間:2022-05-27 04:18:00

導語:黨員回鄉創業調查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員回鄉創業調查與思考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化以及城鄉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的趨勢也進一步加快。在這一趨勢中,不少黨員也加入了流動大軍。作為黨的先進一分子,這些流動黨員的學習能力、創造能力相比一般流動人口整體上要強很多,他們中不少人通過自己的奮斗或取得了經營上的成功、或獲得了一技之長、或開闊了眼界……。當前,國家經濟發展重心逐步向中西部轉移,不少外出流動黨員紛紛選擇回鄉創業。作為一個工業尚不發達的農業大區,在實施城市反哺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動力不足之時,如何充分利用外好出流動黨員資金雄厚、信息廣泛、創業欲望強的優勢來發展、服務本地經濟,增強村黨支部的戰斗力、凝聚力和號召力,已成為我區各級黨組織需要研究的一個新課題。近日,我們對全區13個鎮流動黨員回鄉創業情況進行了專題調查。

一、襄陽區外出流動黨員回鄉創業基本情況

(一)流動黨員回鄉創業的基本情況

全區13個鎮長期在外流動黨員1564人,創建的流動黨組織21個,覆蓋流動黨員315人。近年來,先后有120名外出流動黨員回鄉創業,其中,直接投資的28人,投資總規模2794萬元。主要投資項目為種植業、養殖業、農產品加工、建筑、餐飲等行業。在回鄉的120名流動黨員中,先后有112名帶動身邊的群眾致富,涌現出了養豬狀元梁隨政、養鴨狀元肖清勇以及劉大忠、張印德、李順功等10多位創業典型。

(二)流動黨員回鄉創業的主要類型

一是興辦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不少回鄉創業流動黨員回鄉興辦規模種植、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延長農業產業鏈條,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將小農戶與大產業、小生產與大市場進行有效的對接,發展起來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如朱集鎮潘灣村流動黨員潘世傳知道家鄉投資政策后,主動回鄉,投資500多萬元創辦了華得萊糧油加工廠,日加工面條3萬斤,年產值700萬元,幫助本地50余名富余勞力就業,成為當地最大的糧油加工企業。

二是興辦“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產業集群、農村服務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大批回鄉創業人員利用亦工亦農亦商的特點,發揮自己的技能、資本或技術優勢,通過合理分工和有效競爭,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了一批“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產業集群,走出一條靠農村內生力量發展農村個體私營企業的新路子。如黃龍鎮的萬畝冬桃、東津鎮的千畝小龍蝦,東津的養鴨村、張集鎮的養豬村等等,都是返鄉黨員帶頭發起創辦的“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產業集群。

(三)流動黨員回鄉創業的基本特征

1、回鄉創業的流動黨員成功率高。回鄉的流動黨員普遍帶有創業意識,在120名回鄉流動黨員中,有112名創業成功,占93.3%。

2、回鄉創業的流動黨員帶動作用大。回鄉的112名創業成功的流動黨員,都能夠帶領身邊的群眾致富。如:東津鎮沈營村支部書記肖清勇,原來在浙江溫州打工,學到了養鴨技術,1993年回鄉后,當選為村支部書記,他通過學到的養鴨技術,帶頭養鴨致富,并把養鴨技術無私地傳授給當地群眾,幫助村民發展養鴨。2005年成立了沈營村養鴨協會,發展會員122名,除本村76名會員外,還有黃龍、張家集、古驛、黃集等鎮以及宜城、棗陽等地的養鴨戶加入。全村養鴨總量在15萬只以上,日產鮮蛋1.2萬斤,養鴨戶年增純收入300多萬元,成為全區五個省級養殖小區之一,有效地帶動了該鎮養殖業的快速發展。

3、回鄉流動黨員帶來的創新意識強。盡管目前外出務工黨員返鄉創業的人數還不算多,但這些人能量大、創新精神強,代表著發展的方向,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不斷擴大,正日益成為推進新農村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不少回鄉流動黨員敢想、敢干、敢于創新,突破了因循守舊的老路。如朱集鎮四新村的劉大忠,自2005年回村任村支部書記以后,敢于破除常規,走招商引資的新路,不到兩年時間引資1000多萬元建立了四新養殖小區,全部建成后年產值可達900多萬元,可解決富余勞力200多人。

4、流動黨員回鄉創辦的企業規模偏小。流動黨員回鄉創辦的企業基本都是中小企業,規模普遍較小,主要依靠自有資金,投資10-100萬元的占大多數,其生產結構以勞動密集型和手工操作為主,產品科技含量偏低。如張家集鎮張集村一組流動黨員張德印回鎮投資120萬元的免燒磚廠、峪山鎮土溝村陳濤回鄉投資28萬元創辦的石珠廠等都是科技含量低的小企業。

二、流動黨員回鄉創業的重要作用

(一)回鄉創業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結構調整。回鄉創業的流動黨員中有相當數量的人依托打工時掌握的各種資源與家鄉的各種資源進行了整合,從事特色規?;N植、養殖業及農副產品加工業;他們不僅帶回了家鄉缺乏的技術和市場信息,而且還起到了相關技術的示范、推廣等作用。在“農牧漁”初級生產的基礎上,形成了以銷售定加工、以加工定生產的“貿工農”發展格局,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我區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殘缺不全的缺陷,拓展了農村經濟和產業發展的空間,改變了農村經濟單純依靠農業的格局,改變了農村的產業結構。

(二)回鄉創業為農民增收開辟了新的渠道。流動黨員回鄉創業在促進城鎮經濟和城鎮化的同時,又為當地農民創造了新的就業崗位,為農民就業和增收提供了有效途徑,使農民就地就近進入二三產業。據統計,一名回鄉創業人員每興辦一個企業可以帶動7-8個人就業,全區112名回鄉創業黨員,可以安排近千名農民就地就近就業,每個人每年增收5000元左右。

(三)回鄉創業成為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有效載體。流動黨員回鄉創業開發了農村的人力資源,培育了一大批企業家,塑造了一批新型農民,改變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回鄉創業者來源于農民,又反哺農業。創業者通過吸納農村農業富余勞動力,擴大了農業的規模經營;通過對農業資金支持,提高了農業的技術裝備水平,改善了農業的基礎條件;通過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帶動農產品原料基地建設和營銷網絡建設,延長農業的產業鏈條,促進農業生產向產業化、規?;I化、標準化方向發展,成為“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有效載體。

(四)回鄉創業為村級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剜l創業的流動黨員通過股份合作制、股份制、合伙、獨資經營等形式,創辦、領辦企業,促使資金、先進技術等企業資源向農村地區集中。更為重要的是,經過市場這所“大學”培育出的農民黨員創業者,具備了較強的市場開拓意識和創業能力,為農村提供和儲備了大量的人才資源,其中的一些人已成長為現實的企業家。以這些人才為核心,以企業為載體,吸引了資源、資金等要素的就地優化配置,大大提高了鎮、村資源整合和集聚能力,有力地推動了村級經濟的快速增長。

(五)回鄉創業成為吸引人才回流農村的有效途徑。外出打工農民多數都是受過一定文化教育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這些人的外出在為農村發展帶來了信息和收益的同時,也使農村失去了一部分素質比較高的勞動力,無疑是農村人才的一種外流。而回鄉創業恰恰是其中一部分優秀者又回到了農村,他們在城市打工的過程中增加收入的同時,也接受了城市文明的熏陶,從而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轉變了觀念。因而,流動黨員回鄉創業,不但帶回了資金、技術和市場信息,更帶回了都市文明和現代消費觀念、思維方式、生活方式,人力資本又有了新的提高。

三、流動黨員服務回鄉創業存在的問題

由于我區流動黨員回鄉創業主要集中于種植、養殖和農產品加工等勞動密集型行業,規模較小、結構單一、產品科技含量低,加之主要依靠自有資金,多數投資只有幾萬元到幾十萬元,因此,創業過程中面臨不少問題。

一是資金投入不足,缺乏金融支持。雖然流動黨員返鄉時積累了一定資金,對于創辦企業、搞生產性經營所需資金額來說,這點積蓄只是杯水車薪。如果政府和銀行不給予較大力度的支持,解決資金問題,多數返鄉黨員根本無法實施創業計劃和施展自己的才能,很難成就流動黨員回鄉創業的大氣候。

二是政府重視不夠,缺少政策支持。各級政府專門針對流動黨員回鄉創業的配套扶持政策較少,缺乏有力地支持引導。雖然一些鎮制定了一些鼓勵流動黨員回鄉創業的政策,但許多政策不夠具體,實用性和有效性差,缺乏政策的吸引力。據有的回鄉創業的流動黨員反映,政府在對流動黨員回鄉創業的過程中缺乏幫扶力度,往往只是在創業前邀請、引進,而在創業過程中及創業后,缺少關注和支持,使得回鄉創業人員的創業受到制約。

三是投資環境不夠寬松,激勵機制不夠健全。一些鎮投資用地控制較緊,加之工商、稅務、環保等部門存在各自為政現象,手續辦理復雜,導致政府對待回鄉創業的一些優惠政策不能落到實處。同時,對創業人員缺少相應的保護和激勵機制,如稅費減免、資金扶持和金融信貸方面,使一些創業人員沒有發展后勁和動力。

四是創業者文化素質偏低,缺乏經營管理經驗。由于許多回鄉創業的流動黨員受教育程度較低和知識水平限制,不少人營銷觀念落后,市場開拓能力差,短期行為較重,缺乏長遠眼光,創辦的企業一般都處于小規模、低效益。同時技術水平低,品種單一,檔次低,缺乏競爭力。還有相當一部分回鄉創業人員所創辦的企業實行的是家族式管理模式,產權不清晰,運行機制不健全,不利于企業的發展,面臨著嚴峻的市場挑戰。

五是信息技術缺乏,投資盲目性大。一些回鄉創業黨員在外積累了一定經驗,但回鄉后對當地實際和市場需求不能準確把握,對產品的營銷存在信息不暢,手段缺乏。同時存在不同程度的盲目性投資,達不到投資的理想效果。

四、對策和建議

(一)改善流動黨員回鄉創業的環境。一是以城鎮為中心,搞好小城鎮發展規劃。加速城鎮化步伐,做好硬件建設,在縣城和中心小城鎮逐步進行創業園區和商品流通、專業批發市場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改善投資硬環境,使小城鎮成為回鄉流動黨員辦企業的聚集地。二是轉變政府職能,增強服務意識。強化政府效能建設,轉變工作職能,提高行政效率,簡化投資手續,提高服務水平,克服部門關卡多,辦事難等問題,強化市場、技術信息的服務職能,真正樹立起小政府大服務目標,努力為回鄉創業者提供各種便捷的服務。

(二)搭建流動黨員回鄉創業的服務平臺。一是幫助返鄉創業黨員獲得必要的技術支持。政府可以有針對性地從高?;蚱渌黝惪萍紮C構聘請一些專業技術人員對創業流動黨員開設專題講座,現場指導解疑答難;幫助創業黨員同有關專家和技術人員建立經常性聯系,以便遇到問題可以及時請教。二是幫助返鄉創業黨員開拓市場。區政府特別是鎮政府要多方位收集市場信息,通過多種途徑(如印發簡易的市場信息報,在鎮政府設立市場信息專欄等)及時把各種信息告知創業流動黨員,幫助他們開拓市場,把企業做強做大。

(三)拓寬流動黨員回鄉創業的融資渠道。一是解決返鄉創業黨員資金來源。首先要政策開路,增加農村資金供給,對符合要求的創業流動黨員從貸款額度、還貸時間上放寬限制,改善對流動黨員回鄉創業的融資服務。二是加大信貸支持力度。改革現行的貸款制度,改進資信評估制度,建立信用檔案和評級、失信懲戒機制。建立和完善貸款風險管理制度,繼續采用信用證制度、農戶聯保貸款制度、各種抵押制度,并大力推進“農村信用工程”的建設。試行農民承包土地抵押,可以探索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發展基金,以企業會員制為基礎的農村信貸擔保資金等。三是開放融資渠道。逐步放寬政策,允許民營金融機構進入民間融資領域,促進資金信貸的市場竟爭,激活金融機構的信貸機制,使符合條件的民間金融機構浮出水面,積極吸引個體工商戶和中小企業入股,形成深入社區、根植鄉鎮企業、互信共榮的機制。四是傾斜政策。政府用于開發性生產經營項目的資金,在使用方面,向返鄉創業流動黨員傾斜。促使從事農業信貸工作的金融機構對返鄉流動黨員創辦的企業和從事的養殖業項目以及非農產業項目給予優先支持。

(四)提高回鄉創業流動黨員的素質。一是積極發展職業教育。利用現有的教育基礎設施和科技人員,整合社會資源,創新培訓機制,以本地區產業發展和勞動力市場的需求為導向,校企結合,開展定單、招標培訓,將流動黨員回鄉創辦的企業員工培訓納入“藍色證書”工程范圍。二是發現培養創業農民。提高回鄉創業人員帶頭致富和帶領農民共同致富的能力,著力打造農民經紀人隊伍,充分發揮農村能人、致富大戶的示范、帶動和幫扶作用。

(五)加大流動黨員回鄉創業的扶持力度。一是鼓勵和支持流動黨員回鄉創業。牢固樹立“輸出勞動力,帶回生產力,輸出打工者,引回創業者”的新理念,把鼓勵和支持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像招商引資工作一樣擺上重要日程,進一步加大宣傳家鄉的發展形勢、潛在優勢和優惠政策,大打親情牌,營造濃厚的回鄉投資氛圍,增強有投資能力流動黨員的投資愿望、投資意識、投資榮譽感。二是建立激勵機制。明確各級政府對回鄉創業的流動黨員給予一定數額的創業補貼或啟動資金,對回鄉創業發展經濟、擴大就業的帶頭人、企業家和優秀個體、私營企業經營者給予表彰,總結其經驗,發揮其示范作用。三是制定優惠政策。區鎮府要建立完善的優惠機制,制定出臺相關具體的優惠措施,給投資者以看得見、摸得著的優惠。同時加大扶持力度,力爭把各類創業扶持資金捆綁使用,給回鄉人員以最大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