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收入含量的思考
時間:2022-06-04 04:55:00
導語:財政收入含量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內生產總值(簡稱GDP)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規模和水平。GDP的財政收入含量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財政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財力集中程度,在國家稅制統一的情況下,可以折射出一個地區經濟運行的質量和經濟結構的優劣。一般而言,伴隨經濟的發展,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呈逐步提高的趨勢。發達國家在40-50%之間,發展中國家在25-30%之間。
一、財政總收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的基本情況。
我區從20*年底開始實行在地統計,GDP從20*年開始為在地口徑,為統一統計口徑,本文采用20*年以來的統計數據進行分析(同時20*年的數據采用江鈴未解捆統計的數據)。*譜區生產總值從20*年的89.5億元增加到20*年的119.84億元,年均增長15.7%;財政總收入從20*年的4.28億元增加到20*年的7.06億元,年均增長28.4%。而地方財政收入從20*年的1.15億元增加到20*年的2.13億元,年均增長36.1%,地方財政收入、財政總收入的增長均快于全區生產總值的增長。財政總收入占全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從4.8%上升到5.9%,地方財政收入占GDP比重從1.28%上升到1.78%。
縱向比較:20*年全國財政總收入占GDP的比重為20.8%,江西省為12.15%,南昌市13.71%,*譜區僅為5.89%,差國家14.91個百分點,差全省6.26個百分點,差全市7.82個百分點。
橫向比較:2006年*譜區財政總收入占GDP比重為5.18%,在全市14個縣區中排位倒數第三,僅高于東湖區和進賢縣。
總體來說,我區財政總收入占GDP比重逐年提高,經濟運行質量也逐步提高,但與全國、省市平均水平以及兄弟縣區相比,整體水平仍然偏低,經濟運行質量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二、財政總收入占GDP比重偏低的原因。
財政收入占GDP比重低的原因是十分復雜的,一方面,受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所有制結構、經濟效益等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受納稅意識、征管力度等因素的影響。下面就造成我區財政收入占GDP比重偏低的因素作如下剖析:
1、總量偏低,基礎薄弱。
一般而言,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與經濟發展程度息息相關,長期來看,經濟稅源的規模應與GDP的規模相匹配,經濟總量的“蛋糕”有多大,財政稅收的規模就有多大,經濟越發達,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就越高。20*年,我區人均GDP為36382元,按年平均匯率(7.064:1),我區人均GDP為4785美元,雖比同期全市人均GDP高出472美元,但遠遠低于同為中心城區的東、西湖區(東湖區為6210美元,西湖區為6235美元)。經濟總量偏低,經濟基礎薄弱是使財政總收入占GDP比重處于較低水平的根本原因。
2、結構不優,效益不佳。
(1)經濟結構不合理。20*年,我區地區生產總值中三次產業結構為0.87:68.41:30.72,其中工業和服務業是我區經濟發展的兩大支柱。經濟結構中存在兩大問題:
工業占比大,但增速低,對全區經濟拉動不足。20*年全區工業增加值為59.97億元,占經濟總量的54.24%,較去年同期增長13.4%,低于全區GDP增速2.4個百分點,低于全市工業增加值平均增速(17.8%)4.4個百分點。對全區經濟的貢獻率為45.82%,低于在全區經濟總量中的占比8.42個百分點,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工業占比雖大,但由于增速低,對全區經濟拉動力不足。
服務業增速高,但總量小,內部結構不優。20*年全區服務業增加值為33.97億元,較去年增長18.7%,高于全區GDP增速2.9個百分點,但由于占比小(30.72%),對全區經濟的貢獻率僅為37.6%,仍不能取代工業保證對全區經濟的拉動力。從全市平均水平看,20*年南昌市實現服務業增加值556.89億元,占GDP的比重為40.1%,較去年增長15.5%。我區服務業增加值增速雖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2個百分點,但在南昌市服務業增加值中的比重僅為6.10%,總量偏小。另外,目前我區服務業發展層次比較低,以批發零售業等傳統服務業,產出附加值高、能帶來較大經濟效益的現代服務業在服務業中的占比較小。
另外通過走訪區國稅、區地稅、市國稅、市地稅,推算我區稅收中三次產業結構為0.01:62.82:37.17,稅收結構與經濟結構基本一致,都呈現“二、三、一”的模式,但是各產業的創稅能力有很大不同。經測算,第一產業每萬元GDP創造了11元的稅收收入;第二產業每萬元GDP創造了726元的稅收收入;第三產業每萬元GDP創造了1*3元的稅收收入,創稅能力最高的第三產業在我區經濟結構中的占比遠遠低于第二產業,各產業創稅能力的差異再次印證了我區經濟結構中存在的問題。產業結構層次低是財稅收入偏低的重要原因。
(2)工業企業效益不佳。工業是我區目前稅收的主體,在稅收中占據半壁江山,在地區生產總值中占比更達到了54.24%。經測算,工業企業的平均創稅能力為736元,遠低于服務業。工業占比大,但創稅能力不足,效益不佳是財政總收入占GDP比重低的又一原因。工業效益低。一是表現為增速低,20*年我區規模工業完成增加值54.88億元,同比增長13.4%,總量在全市排位第三,但增速僅排位第10,低于全市平均增速7.1個百分點;二是表現為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較低,20*年我區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202.8,在全市排位第8,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1.5個百分點;三是表現為整體盈利水平較低,20*年我區工業利稅總額為23.16億元,同比增長14.56%,在全市排位第11,低于全市平均增速8.2個百分點。
3、稅源不穩,不可稅行業比重大。
(1)支柱稅源不穩定。20*年,我區稅收中的支柱行業為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批發零售業、房地產業、建筑業,他們在稅收中的比重分別達到了31.13%、19.59%、12.49%和10.83%,創稅能力分別達到1012元/萬元GDP、2735元/萬元GDP、2411元/萬元GDP、678元/萬元GDP。江鈴集團、洪都集團兩大企業是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的支柱企業,受工業退城進郊影響,兩大集團下屬很多企業已經或正在遷往高新區、南昌縣等地,這必將對我區稅源產生較大的影響;而建筑業及房地產業受國家政策及投資的影響較大,很大一部分稅收屬于一次性稅收,從08年一季度全市房地產業房屋銷售面積呈現負增長態勢的情況看,對我區房地產業稅源必定產生一定影響。
(2)不可稅行業比重偏大。在第三產業中,存在不少有增加值而無稅或含稅很少的行業,我們稱之為不可稅行業。這些行業對GDP貢獻較大,但對財政收入的貢獻卻不大。如城鄉居民自有住房增加值由虛擬折舊構成,衛生、教育、文藝及廣播電影電視業、政黨機關和社會團體增加值主要由工資性支出、固定資產折舊構成。增加值占有一定的份額,但稅收卻很少。據測算,20*年這些不可稅行業占第三產業的比重達到31.6%,占全區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9.7%,其中的非營利性服務業是我區目前第三產業中的首要支柱行業。
三、增強實力、壯大財力,提高質量。
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較低,說明我區國民經濟在高速增長的同時,財政收入卻增長乏力,必將影響社會各項事業的順利發展。因此,增強財源建設,加大財政稅收征管力度,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是擺在我們面前緊要而迫切的任務。
從宏觀趨勢來看,首先要提升經濟總量。經濟規模的擴大是財政收入增長的資源保證,經濟發展了,國民經濟整體實力提高了,財政收入的稅基才能得到保障,因此,保持經濟穩定增長,擴大經濟總量是財政收入增長的根本。其次要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提高財稅增收能力。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直接影響著稅收結構及其規模。產業結構調整必須在優化升級上做文章,通過產業、產品結構調整,逐步降低低稅率產業比重,提高高稅率、高附加值產業份額,開拓效益財源,增加財政收入。再次要進一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財政收入的來源分析,蘊涵于經濟發展水平之中的生產技術水平是影響財政收入的重要因素。因此促進技術進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整個國民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是增加財政收入的有效途徑。我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更應注意經濟效益的提高,推動經濟由“速度型”增長向“效益型”增長的轉變。推進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項目的發展,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提高經濟整體質量和效益。
一、大力發展工業總部經濟。
發展工業總部經濟是對我區經濟發展現狀認真分析后作出的必然選擇。根據我區地理位置的特點,市、區兩級政府對我區今后的發展定位為“銀三心”繁榮板塊,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但是不管是從地區生產總值產業結構看,還是從稅收產業結構看,工業都是我區目前經濟發展中的半壁江山。與此同時工業退出的進程不可阻擋,目前,我區支柱工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的兩大集團——江鈴集團和洪都集團的主業正在逐步遷出。鑒于產業結構的轉變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留住工業總部和研發中心甚至引進知名企業的總部是減少工業退出對我區經濟的影響、提高經濟效益的必由之路。
二、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進程。
發展第三產業,既是實現就業的有效途徑,也是財政增收的重要來源,從上述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第三產業是三次產業中創稅能力最高的行業,因此,在以后的發展中,加快第三產業尤其是加快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進程,應當成為財政收入增長的突破口。按照區委、區政府的規劃,一要突出抓好商貿物流業,打造好1個商務中心、1個市場物流集群、13條商業特色街;二要規范發展房地產業,加快房地產經營機制轉換、建立規范化的房地產市場管理體系。三要積極拓展文化旅游會展業,繼續重點打造八大山人梅湖景區,辦好南昌制造業博覽會,并重點打造10家星級酒店。四要努力培植樓宇經濟,結合總部經濟的發展重點打造10個商務樓宇。五要加快一些新興行業的發展,不斷壯大金融保險、信息咨詢、科技服務等行業的發展,特別是要加重對高附加值行業的扶持與發展。
- 上一篇: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的工作意見
- 下一篇:糧食局糧食清倉查庫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