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局稅源的調研報告

時間:2022-06-04 04:56:00

導語:財政局稅源的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財政局稅源的調研報告

加快區域經濟發展,壯大稅源,是區委、區政府的重要決策,也是實現“文化發展示范區,城市繁榮副中心”戰略的基礎。總體上看,近幾年來我區區域經濟發展勢頭較快,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同時,也存在發展中的不平衡:經濟發展總量不夠大,產業結構不夠優,稅源構成不夠好,與同是“銀三心”繁榮板塊的其他城區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經濟運行機制和行政管理體制需要進一步創新等。如何統籌規劃,科學定位,合理布局,推動區域經濟健康發展,值得關注和思考,一些突出問題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和亟待解決。

一、區域經濟發展的優勢和基本情況

我區區域經濟發展有許多優越條件。主要體現在:一是區位優勢。我區處于南昌經濟實力最強的南昌縣、西湖區、青山湖區三強交匯之中心,屬“三強”之核心,具有強大的輻射作用。二是交通優勢。全區由城市中環、二環圍繞,內部交通成網,到火車站車程約5—10分鐘,距昌北國際機場車程約30分鐘,擁有江西省最大的鐵路貨運站—*譜貨場(南昌火車南站)。三是工業優勢。我區是先進制造業基地,擁有洪都集團、江鈴集團等20多家中央及省、市屬企業,是我國第一輛摩托車、第一枚海防導彈、第一架飛機、第一輛輪式拖拉機的誕生地。四是旅游優勢。我區自古以來就有“城南勝地,人世蓬島”之美譽,區內擁有象湖、梅湖等“三湖”、“三河”自然風景資源,和八大山人紀念館、徐孺子故里、朱橋梅村明清古建筑群等人文景觀。

我區是南昌市的一個老工業城區,工業是我區的支柱產業。20*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17.71億元,人均GDP突破5300美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突破64億元;出口創匯突破1.5億美元。三次產業比例為:0.5:71.2:28.3。目前,已注冊登記的大小工商企業6000余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7家(其中:在地統計21家),工業產品主要有:飛機、汽車、摩托車、電動車、機械、鍋爐、壓力容器、非標制造、建材、紡織服裝、電線電纜、啤酒、乳制品、肉類制品、食品保健品加工、飼料、禽蛋加工、醫療健身器材、化工原料等產業。商貿企業中,限額以上的貿易業、住宿餐飲業有50余家。轄區內年交易額有億元以上市場有6個,大型農貿市場9個。

二、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

近年來,我區經濟有了長足進步,經濟規模不斷擴大。同時,也應當看到經濟總量仍然偏小,運行質量不高,地方財力緊張等問題比較突出等問題,還制約著區域經濟發展的因素。

1、產業結構不盡合理。從區統計局提供的資料顯示分析,我區三次產業比例為:0.5:71.2:28.3,三產比重未達到30%,弱勢明顯。與“銀三心”繁榮板塊地位不協調,已經成為制約我區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2、經濟總量不大,質量不高。20*年,全區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4億元,和2007年同期相比有較大的增幅,但和兄弟縣區相比,這個產值還是偏低。原因是現有工業企業中上規模的企業偏少,缺乏具有市場帶動作用的龍頭企業、大型集團企業,對整個經濟的拉動作用不夠大。

3、企業缺乏品牌戰略的運作。在規模以上企業中,品牌型企業太少,大部分企業還是在貼牌生產。沒有屬于自己的牌子,就不可能去開拓市場,做大做強企業,同時,也容易產生糾紛。

4、發展環境缺乏系統性。通過開通“陽光驛道”,開展政企對接、服務企業工作,為企業解決了一些實際困難和問題,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個別部門個別人對服務企業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服務企業意識不強,工作不夠主動,存在拖拉、扯皮、有意刁難企業的現象。二是政府部門之間信息共享效率不高。某些部門從本單位利益考慮,不愿給其它部門提供已掌握的信息資料,造成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部分條塊管理的政府職能部門為企業服務意識較差,工作上存在有意刁難企業現象,阻礙了企業發展。如昌南工業園內各企業反映供電部門拉閘停電前不事先通知,嚴重影響企業生產,造成企業生產損失,要求供電部門停電事先通知。三是部門協調解決問題職能有限。有些企業生產和非生產問題超出部門職權范圍,難以滿足企業的要求。

三、加快區域經濟發展的幾點思考

1、優化提升第二產業,打造先進制造業基地

從全區工業總量不足,產業、產品結構不合理、技術含量不高的實際情況出發,應依靠科技進步大力調整工業結構,積極推進“工業強區”戰略。一是重點抓好昌南工業園區建設。要進一步加速產業集聚,強化園區配套,壯大園區“一體兩翼”(即機械制造業為主體,現代物流業和食品加工業為兩翼),不斷提高園區競爭力。二是支持優勢企業做強做優。鼓勵工業發展由制造向創造、智造轉變,努力在提供優質服務,營造良好環境上下功夫,支持江鈴、洪都、陽光乳業等大中型企業發展壯大,并通過這些企業的輻射和帶動,激發全區工業經濟的發展。三是積極發展都市工業。按照“銀三心”的定位,我們已經是中心城區之一,土地成本高、可用面積十分有限。根據這個實際情況,要積極發展以產品設計、技術開發和加工制造為主體,能夠在中心城區生存和發展,與城市功能和生態環境相協調的現代都市工業。

2、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做旺商氣

市委、市政府把我區定位“銀三心”繁榮板塊之一,面對這樣的機遇,我們要在發展第三產業上有新思路和舉措。一是補充發展傳統商貿業。由于我區傳統商貿業發育不足,必須要通過大力發展社區商業,擴大商貿、餐飲等傳統服務業項目,促使我區傳統商貿服務業的成熟。重點要抓住我區大開放、大開發的機遇,抓住批發市場、樓宇經濟等服務項目轉移的機遇,充分利用好企業改制和行政單位搬遷所“騰”出的空間,建設一批大的超市、購物中心、提升人氣和商氣。二是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根據經濟發展的需要,提升服務業整體檔次和水平,推動服務業的升級。要大力發展以現代物流業、金融業、房地產業、信息服務業、科研和綜合技術服務業等新的服務業態。我們的市場物流業有著很強的比較優勢,目前,昌南工業園及其周邊華東國際工業博覽城,華東裝璜建材博覽城,華東國際汽車配件物流中心,深圳家居產品昌南物流中心,九州通醫藥物流中心,新地冷藏物流中心等已初具物流產業的集群效應。但是在凝聚人氣、提供優良服務方面還要下功夫。同時,我們還要積極搭建一個共享信息平臺、服務平臺,通過引進國內外知名物流企業來整合資源,提高各市場物流企業的關聯度,真正形成集聚效應。三是培育文化旅游會展等特色服務業。要加快文化旅游產業發展規劃的制訂,突出人文、自然兩主題,大力發展旅游業。充分培育和挖掘八大山人紀念館、《東京審判》的主人公梅汝王敖的家鄉朱橋梅村、徐孺子故里、鐵柱萬壽宮等一批歷史文化深厚的人文景觀,把它們蘊含的文化底蘊展現給廣大的游客。打響八大山人梅湖景區品牌,使之成為全市、全省甚至全國都有名的旅游景區。通過對八大山人書畫藝術的深入開發,延伸出一系列的相關文化產業群,促進書畫藝術的傳播,推進經濟的發展。一是通過定期舉辦名家書畫的展示、交流、交易,形成區域性的書畫藝術中心;二是通過搭建平臺,吸引知名書畫藝術家入駐,形成畫家村,帶動筆墨紙硯、裝裱材料等配套產業及相關商貿業的發展。三是建設八大山人書畫研究院和有關畫院,提升書畫研究水平,開展書畫教育,帶動修學旅游的發展。四是以規劃中的梅湖景區的文化產業園為依托,吸引有實力的企業入駐,發展動漫、影視、出版等文化創意產業。同時,要通過華東國際工業博覽城,華東裝璜建材博覽城等平臺,帶動會展業的發展。

3、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強力推進重點項目建設

有關部門要積極收集一批以世界500、國內200強以及省級龍頭企業為首的國內外包括港、臺知名企業有關資料,研究其主營業務,了解其發展戰略,收集其投資部門負責人有關信息,從中選擇出與我區產業政策相對接或可能對接的知名大企業,匯編成資料提供各有關部門。全面發動尋找對接途徑,力爭盡快與一批知名企業投資部門開展對接。要讓專業人員進入招商引資隊伍,甚至可以考慮營造專職的招商引資中介機構和經紀人,區里在招商引資上的獎勵政策同樣也適合他們,這樣就可以避免機關人員參于招商干好了有獎勵,干不好也沒關系的狀態。同時,要把引來的資金集中投入到具有推動聯帶作用的重點項目。

4、發揮政府服務職能,營造企業發展良好環境。

政府應大力扶持企業發展,不干預企業內部事務,把重點放在政策扶持、技術指導、項目引導等外部環節上。一是提供公共服務,培育總部經濟。對區里逐步壯大的重點納稅企業,區里提供優惠政策、土地、用工等公共服務方面服務,支持他們把觸角伸出去,把總部留下來,以留住稅源。如梅氏禽蛋食品有限公司,作為省農業龍頭企業,根據市場的需要,公司產品必須向產業化、標準化、國際化方向發展,原來的禽蛋供應方式已經不能保證新的品質要求,為此,該公司在南昌縣塔城鄉青嵐湖承包了2300畝的水面用來養鴨,作為原料基地。又如贛達飼料廠,也是省市農業龍頭企業,也逐步把生產基地外移,將把現在廠區土地置換建成總部辦公大樓,這樣能為我區涵養稅源。二是加強項目引導,搭建合作平臺。針對我區改制轉型企業多的情況,在政策上扶持,幫助企業加強橫向聯系,搭建政企,企業之間合作平臺。如通過項目引導,好又多超市與沃樂瑪合作,利用沃樂瑪物流優勢共用進貨渠道,降低運營成本。

5、加大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培育壯大本土民營企業。

一是要造就有利于企業發展的好環境。堅持“環境建設是經濟發展的生命線”的觀點,高度重視環境建設,既抓硬環境,又抓軟環境,極力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硬環境建設方面,要積極籌措資金,增加投入,為民營經濟發展搭建平臺。軟環境方面,切實加強行業協會、企業家協會建設,積極培育各類“中介”服務組織,探索出一條讓企業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的成功路子。二是要在民營企業中廣泛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大力推行現代企業管理模式,加快體制和技術創新步伐,使民營企業普遍上檔次、上水平。三是要通過招商引資,借助國外、省外、市外的力量“嫁接改造”民營企業,培植起一批新的骨干企業。在做大做強民營經濟中,立足本地優勢是基礎。綜觀各地民營經濟的成功者,大多數都是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優勢,找到了自己的發展空間。而服裝針織作為當前我區民營企業中產值、銷售收入、利稅、上繳稅金均有一定規模的產業。我們可以把這個產業作為發展和壯大民營經濟的著力點和突破口,從自身的實際出發,充分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全力打造服裝針織產業帶,從而帶動整個民營經濟量和質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