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就業再就業工作的調研報告
時間:2022-06-19 05:16:00
導語:視就業再就業工作的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就業是民生之本。近年來,*縣高度重視就業再就業工作,始終把這項工作作為安民樂民的民心工程來抓。堅持多措并舉、多管齊下,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切實加強技能培訓,優化就業服務,激活了就業供需對接機制,闖出一條“擴、買、穩、引、轉”的特色就業模式,全縣就業再就業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2005年以來,全縣累計新增城鎮就業15000人,下崗失業人員實現穩定再就業8420人,“4050”等就業困難人員實現穩定再就業2238人,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轉移20.7萬人,在外務工總量達到7.3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3%。20*年7月由新華社、半月談、省日報社、市日報社,省、市電視臺等多家新聞媒體及國家、省、市勞動保障部門領導和專家到*考察特色就業模式,給予了充分肯定。
一、發展特色產業“擴”崗,增加區域就業容量
加快發展步伐,增加就業崗位,是解決就業問題的根本途徑。*縣結合自身區位資源優勢和良好的產業基礎,按照“產業向園區聚集,人口向城鎮集中”的思路,有選擇、有意識的發展特色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有效地增強了就業的環境吸引力和崗位容納力。一是依托園區建設,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堅持“土地集約化利用、企業集群式組合、崗位集團式開發”的思路,大力發展園區經濟,培育壯大了礦冶、食品、化工、制造四大支柱產業。以紅山工業園、機械制造園、精細化工產業園、特色食品加工產業園、活性炭產業園區和華北物流園為主體的紅山特色產業開發區初具規模。20*年開發區已入駐大小企業和商戶229家,提供就業崗位5500個,同時帶動餐飲、住宿、小商品零售等相關服務業就業崗位1800多個。礦冶、食品、化工、制造四個主導產業累計吸納勞動力達18000人,實現銷售收入27.05億元,提供財政收入1.35億元。涌現出了山莊、泓泰鑫、舒適、相一、豐盛化工、汽貿汽配、華北物流等一批有利于擴大就業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特別是輻射半徑300多公里、輻射人口1000多萬、可容納300多家商戶的華北物流園,2009年全部完工后將直接提供就業崗位近10000個,帶動相關服務就業崗位1000多個。二是依托特色產業,就地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堅持發展新型高效產業與開拓綠色就業有機結合,依托食用菌、設施菜和畜牧養殖三大特色主導產業,大力實施綠色就業工程,將本地農民轉變為農副產品流通的經紀人、領取工資的“打工者”、自主創業者和農村致富帶頭人。20*年食用菌總量突破8000萬盤(袋)、大牲畜存欄4.8萬頭、生豬存欄6萬頭、設施菜種植面積4.5萬畝、農業產業龍頭企業達30家。帶動3500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13.5萬農村剩余勞動力實現就地轉移就業。三是依托完善城鎮功能,豐富靈活就業形式。突出城鎮帶動就業的載體作用,不斷加大城市建設投入力度,重點實施了行政中心、城區生態防洪等20項重點工程和萬馨花園、興平小區等14個花園式居住小區。縣城建成區面積由5平方公里擴大到7.8平方公里,黃土梁子、楊樹嶺、榆樹林子、七溝等一批小城鎮初具規模,城鎮聚集能力大幅增強,開發了大量的社會服務型崗位。全縣有15000多農民工進入城鎮從事建筑、裝修、綠化、物業、家政等職業,形成了“閑時務工、忙時務農”的靈活就業新形式。餐飲、住宿、小商品零售等個體私營經濟在城鎮進一步發展,縣城人口由5.8萬人增加到11.3萬人,個體經營業主達6758個,帶動吸納13500人實現穩定就業。
二、加大政策投入“買”崗,解決困難群體就業
*縣從加大政策扶持和財政投入力度入手,充分調動用人單位吸納就業和勞動者主動就業的熱情,使困難群體就業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一是擴大政策覆蓋范圍。出臺了《關于大力推進全民創業的的決定》,對下崗失業人員、大中專畢業生、軍轉干部退役軍人、外出務工回鄉人員及農民等十類群體創業實行最大限度的政策優惠和扶持。將原來僅限于國有、集體企業下崗失業人員減免行政事業性收費的優惠政策,普惠于所有城鄉勞動力;對失地農民按城鎮失業人員的標準享受公共就業服務、創業及社會保障政策;對從事食用菌栽培、設施菜生產等特色產業創業者給予1000-3000元的特色創業補貼。僅20*年,發放特色創業補貼45萬元,使800多農村勞動力實現綠色創業,帶動吸納1600人實現綠色就業;安排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補貼30多萬元,使2850名農村勞動力通過技能培訓實現穩定就業。二是加大公益性崗位開發力度。由政府投資,通過給予崗位補貼和社會保險補貼的辦法,大力開發保綠、保安、保潔等公益性崗位和機關事業單位后勤服務崗位,優先安排就業困難對象特別是“零就業家庭”中的就業困難人員。20*年以來,新開發市容市貌協管員、治安巡邏員、勞動保障協理員、機關事業單位后勤保障工作人員等10余類公益性崗位,安排就業480多人,提供崗位和社會保險補貼260多萬元。三是鼓勵企業吸納困難群體就業。對優先安排下崗失業人員就業的企業除給予稅費優惠政策以外,還積極爭取上級資金支持,給予再就業資金扶持,引導企業吸納下崗失業人員就業。幾年來,累計為企業減免稅費2000多萬元,謀劃再就業資金招投標項目37個,中標25個,爭取項目資金700多萬元,為企業申請社會保險補貼819萬元。幫助5318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穩定再就業。爭取促進就業再就業資金額度連續多年位居全市八縣之首。四是激發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熱情。全縣累計辦理《再就業優惠證》11356個,發放一次性初次創業補貼35萬多元,發放靈活就業社會保險補貼347.5萬元。優惠的政策、周到的服務,極大地激發了下崗失業人員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熱情。578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自主創業,帶動1500多人實現穩定再就業,達到創業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1973人在托老、托幼、保潔、保綠、小商品零售等便民服務崗位上實現了靈活就業。
三、強化技能培訓“穩”崗,提升勞動者就業能力
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提升勞動者就業能力,是促進勞動者就業和穩定就業的重要方法。為此,*縣結合區域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升級需求,有針對性地加強對勞動者的培訓工作。一是以增強技能為核心,提高下崗失業人員素質。針對下崗失業人員年齡偏大、技能單一的現狀,開展家政服務、市場營銷、礦山開采、建筑安裝、交通運輸、種植養殖等為主要內容的就業再就業培訓。20*年以來,共組織培訓班40期,培訓3856人,有效提高了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能力。二是以增強創新能力為核心,提高專業技術人員素質。廣泛開展“創新能力”培訓,提升專業技術人員創新能力和水平。20*年以來,共舉辦創新能力培訓班31期培訓2100人次。三是以增強職業技能水平為核心,提高企業職工素質。充分利用山莊集團與承德油專聯辦大專班、泉力集團煤炭安全培訓中心、就業培訓中心、職業技能鑒定中心等各種培訓資源,采取聯合辦學、特色辦學等方式,廣泛開展特種作業、崗位技能、安全生產和企業管理培訓。20*年以來,全縣共培訓企業職工18000多人次,完成職業技能鑒定910人次,頒發特殊工種證510人次,全縣企業職工技能水平明顯提升。特別是承德泓泰鑫電子科技有限公司選派的210名技術員工到北京學習回來后,通過“傳、幫、帶”使580名本地勞動力掌握了“北京現代汽車線束生產技術”,實現了穩定就業,效果十分明顯。四是以增強脫貧致富能力為核心,提高農村實用人才素質。大力實施“陽光培訓”工程,通過以縣培訓中心為樞紐,以農廣校、職教中心為依托,以食用菌辦公室、蔬菜站、畜牧總站為輔助,以運都技校、新橋技校、志強技校為補充的培訓網絡,著力培養食用菌、設施菜、畜牧養殖急需人才,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農民。20*年以來,共完成“陽光工程”培訓51000人次。培育農村鄉土人才12000人,基本滿足了主導產業發展需要。
四、優化就業服務“引”崗,促進就業供需對接
通過加強就業服務機制建設,完善就業服務功能,打造優質就業服務平臺,實現了求職、空崗、技能、就業的有效對接。
一是加強機制建設,強化政府促進就業職能。建立了促進就業工作領導小組,定期召開會議,專題研究促進就業工作。出臺了《*縣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促進城鎮就業工作的若干意見》,推行就業工作目標責任制,形成了全社會齊抓共管局面。二是打造信息平臺,及時就業信息。通過在電視臺開辟《勞動保障專欄》、編輯《就業綠皮書》、安裝大屏幕顯示器和電子觸摸屏等形式,全方位、立體式宣傳勞動保障法律法規,就業信息,為勞動者提供求職、空崗、培訓、薪酬、維權等一條龍服務,今年以來,共各類信息112條,使3800人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就業崗位。三是摸清勞力底數,建立動態管理體系。在全縣各鄉鎮、城區街道辦全部成立勞動保障事務站,統一配備了電腦,開通了“鄉鄉通”寬帶網絡,并在所有行政村和社區明確勞動保障協理員,建立了三級就業服務平臺。建立了勞動力資源信息庫,實行動態管理,定期組織勞動力參加各類技能培訓班和招聘洽談活動,切實做到了平臺到村(社區)、聯系到戶、服務到人,為實現勞動力與用人單位有效對接搭建平臺。20*年上半年,舉辦城鄉勞動力交流洽談會4場,累計組織洽談對接6850人次,有4210人成功實現了就地轉移就業。
五、發展勞務經濟“轉”崗,拓展域外就業空間
為發展勞務經濟、拓寬域外就業,近年來,*縣按照“市場化運作,規模化經營,一體化服務”的思路,堅持圍繞市場抓就業、搞好服務促輸出的理念,積極推進勞務輸出工作,全力幫助農村剩余勞動力實現域外轉移就業。一是拓寬輸出渠道。堅持鞏固老客戶、開拓新市場的原則,在穩定京津勞務市場占有份額的同時,積極開拓國內外勞務市場,發展新的用工單位。目前已與北京、天津、唐山、廊坊、內蒙等10多家國內外用工單位建立了穩定的勞務合作關系,5萬多人簽訂了一年以上勞務協議。特別是20*年與外蒙的勞務合作,開辟了全市境外輸出的先河。二是打造勞務輸出品牌。堅持走技術輸出、定單輸出之路,積極配合“陽光工程”的實施,提高輸出人員的技能素質和知識水平,實現由體能型輸出向技能型轉變輸出。在新增輸出人員中,有職業技能勞動力由2004年的只有5%到20*年底已達80%以上,*的勞務輸出在京津地區已形成品牌。三是鼓勵返鄉創業。積極引導和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充分利用在外學到的經驗、技術、理念和積累的資金,回到家鄉發展現代農業、開辦(領辦)企業、擔任鄉村干部、從事職業中介、商業購銷等職業。并從資金、土地使用、工商、稅收辦證等方面給予政策優惠,為返鄉創業人員提供一條龍服務。兩年來,通過“引鳳還巢”和“筑巢引鳳”等方式,使728名外出務工人員成功實現返鄉創業,帶動1.5萬城鄉剩余勞動力實現了“離村不離鄉”的就地轉移就業。
- 上一篇:城市建設的調研報告
- 下一篇:慢性肝病治療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