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管理體制的調研報告
時間:2022-06-26 11:10:00
導語:社區管理體制的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不斷完善我區農漁村新型社區管理體制,進一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根據區政協常委會年度工作安排,由區政協提案委和農辦牽頭,區財政、民政、農林、建設等部門有關人員參加,組成課題組,通過走訪、座談等形式,對全區農漁村新型社區管理體制建設運行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并聽取了部門、鄉鎮、社區干部及政協委員、基層群眾的意見與建議。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社區管理體制建設的現狀
近年來我區各級黨委政府對農漁村社區體制建設工作十分重視,把它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創新農漁村管理服務機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抓手。主要表現在:一是建立組織,加強領導。成立了由區委、區政府分管領導掛帥的農漁村新型社區工作指導委員會,并設立了辦公室。各鎮(街道)也建立了相應的領導班子,通過層層落實責任,形成了分級負責、齊抓共管的工作局面。二是制定方案,分類指導。相繼制定了《關于建立農漁村新型社區的實施意見》(定委[20*]8號)、《關于深化農漁村新型社區建設的若干意見(試行)》(定社工委[20*]15號)文件,明確了建立農漁村新型社區的重要意義、基本原則、組織體系、規模設置和社區集體資產管理、實施步驟以及社區組織機構主要職責、各項制度和要求等,確保這項工作不斷推向深入。根據全區農漁村居住環境、經濟基礎、文化傳統和村民認同感等不同情況,將全區166個行政村按照地理位置、村莊類型、經濟強弱等狀況,推行“并村、單村和聯村”三種模式,在全區建立新型社區73個,其中并村和單村建的社區66個,占社區總數的90%;聯村建7個(均為城東街道和環南街道,下步通過“城中村”改造,融入城市社區)。通過并村,縮減到88個村,基本實現了村與社區“合一”的管理服務體制。三是健全社區組織機構,夯實黨在農漁村執政基礎。同步組建了社區黨組織、管委會和共青團、婦代會、治保、民兵、人民調解等組織機構,明確社區管委會工作職責和要求,形成了以黨組織為領導核心、社區管委會行使統一的管理服務職能。各群團組織開展精簡、高效運行的各項活動。四是工作重心下移,強化公共服務職責。各社區大力開展了對農漁民的就業培訓、科教、衛生、治安、保障、便民服務等公共服務。設立綜合性的村民培訓基地,加強技能培訓和思想道德、民主法制等教育,引導農民提高科學文化素質和法制意識。建立農漁民文化體育組織和專業隊伍,繁榮農漁民文化體育生活。建立社區衛生服務站,為村民開展預防保健、醫療康復、生殖健康、計生服務等方面的服務,形成“20分鐘衛生服務圈”。建立調解室和警務室,健全群眾性治安保衛、民間糾紛調解組織,及時調處各類矛盾,控制治安案件的發生。進一步完善農村社會救助救濟、五保戶供養等救助體系,落實農漁村老年農漁民“以獎代?!苯?、農漁村最低生活保障和新型合作醫療等制度。大力推進村莊整治、創建小康社區,推進農漁村“三清、四改、五化”建設,加快了農漁村道路、飲用水、電力、通訊、改廁治污和科教文衛體育等公共設施建設,不斷改變了農漁村面貌。還開展了各種便民利民服務,為村民提供方便。五是加大公共財政投入,改善辦公活動條件。區委區政府十分重視農漁村社區辦公和文化活動用房建設,各社區通過對各村辦公用房、村集體閑置的房屋、學校布局調整的閑置校舍及其他棄用的公房調劑、整合的辦法,改善社區辦公和活動場所條件。區里安排專項資金,鄉鎮(街道)也安排相應的配套資金予以支持,從而有效地保證了社區辦公用房不少于100平方米,活動場所面積不少于1000平方米。到目前,全區已累計改、擴、建社區辦公活動場所41個,完成老年活動室建設51個,社區辦公及服務用房、老年活動室面積分別達到1.04萬和3.06萬平方米;做到室內外設施相對完備、服務功能相對集中。六是建立社區干部的管理考核和報酬待遇制度。社區專職工作人員工作報酬待遇獎金與工作績效掛鉤,并落實社區專職工作人員“三?!苯穑B老保險金、失業保險金和醫療保險金)制度。其中社區專職工作人員和辦公經費由市、區、鄉鎮(街道)財政按1:1:1承擔。大大減輕了農漁村集體經濟負擔,調動了廣大農漁村干部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新型社區尚無明確的法律地位,特別是聯村建社區的更是存在兩張皮的情況,開展工作難度很大。
二是村民對新型社區期望值過高。新型社區建立以來,農漁民“等、靠、要”依賴思想較重,特別是投工投勞積極性不高,期望政府能大包大攬農漁村各項建設,主動性、首創性和主體作用發揮還不夠。
三是社區集體經濟薄弱。社區管理服務等日常開支較大,自身又缺少資金積累和創收渠道,資金比較困難。特別是一些社區內經濟合作社各管各的狀況,使社區統籌和協調性差,資源利用程度低,削弱了新農村建設的投入
四是社區工作量較大、趨于機關化,少數干部工作作風不夠深入,為民服務意識淡薄,臺帳資料過于繁瑣導致社區干部疲于應付。
五是個別經濟合作社監督管理制度不夠健全,群眾意見較大,也增加了社區開展工作的難度。一些干部群眾對經濟合作社合并心存疑慮,認為并經濟合作社是改變村內各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的土地、山林所有權,有些干部還怕難、怕煩,缺少正確引導。
六是一些社區干部的素質有待提高。部分社區干部的文化、知識和年齡結構還不合理,尤其是在新農村建設中缺思路和舉措,在推進經濟和社會建設、鄉風文明、化解社會矛盾等方面需要進一步加強和提高。此外,社區干部工資、福利待遇較低,影響到積極性的發揮。
三、完善農漁村社區服務管理體制的建議
(一)繼續推進“一村一社區一經濟合作社”建設。到目前為止,已實現“一村一社區一經濟合作社”體制的社區29個,占農漁村社區總數的39.7%。在鞏固“并村建社區”成效的基礎上,通過加強引導、明確政策、規范程序、確定合理的模式等措施,采取“并社并帳”、“并社設分帳”、“聯合建社”等多種模式,加快推進社區內多個合作社的合并,更好地理順社區與村的關系,并明確社區內各集體經濟組織土地、山林等所有權不改變,做到“成熟一個合并一個”,促進社區凝聚力增強和統籌、服務水平的提高。
為方便群眾辦事,對個別人口過多、區域面積過大的社區,視情況可以增設社區個數,有利社區管理和服務。
(二)創新社區干部培訓管理和考核機制。社區干部的素質直接關系到為民辦事、社區發展和新農村建設,要創新和完善社區干部的管理和考核機制。一是拓寬社區干部選拔渠道。結合村級換屆選舉,在村“兩委”選舉的基礎上,選聘好社區專職干部。二是加大社區后備干部培養力度。鼓勵大學生進社區,同時,通過培養和組織考察等程序,選拔一批有理想、有文化知識、有道德素養的青年人,吸納為社區后備干部,并在生活上、政治上給予關心和支持。三是完善社區干部教育管理和監督制度。采取經常教育與培訓提高相結合的辦法,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社區干部進行脫產輪訓,或到城市社區、單位掛職學習和鍛煉,不斷提高綜合素質與工作能力。四是建立健全社區干部考核管理機制。完善社區專職工作人員選聘、解聘等制度,把社區專職工作人員的工作業績與工資、獎勵和聘任直接掛鉤,逐步提高新型社區干部的工資和福利待遇,并建立長效機制。對區域過大、人口多的社區,建議適當增加社區專職工作人員名額。
(三)推進社區民主制度建設。進一步完善“四民主一公開”制度,并作為社區效能建設的重要抓手。要建立和完善社區村民議事和民主決策、民主監督制度,切實保障農漁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一是建立完善社區議事制度。社區應定期或不定期組織村民議事,把決策權交給廣大村民,充分發揮社區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著力領導社區管委會、村經濟合作社的工作,逐步形成黨員干部做群眾工作的格局。二是建立健全社區(村)和經濟合作社民主監督組織。由社區(村)民代表會議或社員代表會議推舉黨組織主要負責人和德高望重的社區(村)民或社員組成民主監督小組。三是完善社區民主監督制度,推行社(村)務公開和財務公開。切實抓好財務公開、會計委托制及農漁村集體經濟的審計等工作,加強對社區(村)干部在職其間的審計和離任審計工作,以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推行社區(村)和經濟合作社零接待制度,防止借接待之機浪費集體資產。四是加強農漁村黨員黨風廉政的建設。通過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和整頓農漁村黨員干部隊伍,提高黨員干部的素質,確保黨員干部在開展社區工作中起模范帶頭作用??梢赃x擇幾個試點社區,建立健全社(村)的各項制度,并根據其實際運行的效果,摸索經驗,樹立典型,從而以點帶面,加快我區農漁村基層民主化的進程。
(四)切實加強對社區和村級財務管理。由區農辦、區監察局牽頭,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討論草擬了社區資產及財務管理辦法,對貨幣資金管理,財產登記與物資管理,財務收支、票據和審核管理,報表與檔案管理等,提出了指導性的意見,明晰產權,主要是實行以會計委托制為核心的“五統一”管理制度:即“統一財務制度、統一審核記賬、統一票據、統一財務公布的內容和時間、統一建檔”管理,并加強監督,提高政策性扶持資金使用效率。設立區農漁村社區資產與財務管理指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區農林局;鄉鎮(街道)設立農漁村社區資產與財務監督管理委員會,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財政辦(財政科);社區成立社區資產與財務監督管理小組,由黨組織負責人、社區管理委員會負責人、社區黨員代表和村民代表等人員組成。進一步加強和規范村經濟合作社財務管理,全面強化民主理財、民主監督和民主管理制度,確保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在堅持集體資產所有權、使用權、開支審批權不變的原則下,按舟社工委[20*]8號文件精神,社區內村經濟合作社出納業務實行社區財務服務中心制度,并按村經濟合作社分別設立賬冊。同時,根據村級集體資產集體所有和公益性、福利性等特點,按“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要求,通過宣傳引導等辦法,引導群眾參與新農村建設,消除部分群眾要求分光集體資產的誤區,使更多的集體經濟投入到新農村建設。
(五)進一步完善社區體制建設的保障機制。一是完善工作機制。各級黨委、政府要把進一步完善社區管理服務體制作為鞏固基層基礎和新農漁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并列入重要的議題,健全工作機制,繼續重視這項工作;區有關部門加強調研和指導,幫助社區加強體制建設,形成社區高效管理服務的責、權、利相統一的體制。二是完善政策舉措。上級黨委、政府在制定各項支農和公共服務政策時,各部門根據職責分工,要幫助和指導社區完善管理服務體制,大力推進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黨建“五位一體”建設。深化機關企事業單位、工商企業、部隊軍警等社會各界與農漁村社區結對共建活動,幫助社區謀劃經濟社會發展。深化實施新農村建設工作指導員制度,創新派駐方式,優化結構,向基礎設施薄弱或工作任務重的社區傾斜,同時,完善指導員工作管理制度和考核評價機制,切實發揮實效。公共財政要繼續向“三農”、“三漁”傾斜,各級支農投入的增量明顯高于上年,提高政府土地出讓受益用于漁農村建設的比例;各地預算安排的城市維護建設支出要確定部分資金用于鄉村規劃、基礎設施、公益服務設施建設和維護,推動城鄉統籌發展。三是大力發展社區集體經濟。社區通過盤活集體資產等,增強“造血功能”。區里要加大扶持力度,爭取通過3年扶持,使絕大多數的社區(村)擁有一定數量的物產經濟,形成穩定的集體經濟收入。社區要與各經濟合作社處理好經濟關系,明確產權,促進資源整合和規劃統籌建設,使廣大社區居民共同享受發展成果。四是營造良好的管理服務環境。各級黨委、政府要努力營造有利于進一步完善社區管理服務體制的良好環境,進一步加強輿論宣傳引導,充分利用會議和廣播、電視、報紙等媒體,宣傳完善社區管理體制的目的和意義,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和參與的良好氛圍。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并以黨的十七大精神主題宣傳教育活動為契機,堅持典型引路,弘揚主旋律,挖掘、表彰一批在社區建設、創業創新等涌現出來的先進典型事例,使農漁民群眾明白自已是新農漁村建設的主人,形成良好導向,最大限度地調動農漁民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
- 上一篇:社區經濟合作社撤并思考
- 下一篇:獨家原創:煙草局質量管理體系建設工作匯報
精品范文
10社區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