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黨建工作調研報告

時間:2022-06-26 11:19:00

導語:城市黨建工作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市黨建工作調研報告

*是著名的海洋歷史文化名城,也是舟山群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全區總面積1444平方公里,人口37.33萬,其中城區人口13.27萬。區下轄7鎮3鄉5街道,設34個城市社區、73個農漁村新社區和7個城中村。目前,全區共有一級黨(工)委24個,二級黨委14個,有52個黨總支和614個黨支部,黨員14458名。城市社區直管黨員2810名,在職黨員9755人,有省級黨建工作示范社區1個,市級7個。三年來,我區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圍繞經濟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的工作思路,開展了以發展經濟、服務群眾為重點的城市社區黨建工作示范點創建活動,增強了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實現了黨建工作和經濟社會同步發展。

一、整合優化,在完善社區黨建工作機制上實現新發展

1、構建社區黨建責任體系,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以區委書記為全區社區黨建工作“第一責任人”的社區黨建工作領導機制,每年不定期召開街道黨工委書記參加的社區黨建工作研究匯報會議,專題研究部署城市社區黨建工作。建立健全由區委組織部牽頭,紀委、宣傳、機關黨工委等部門共同參加的社區黨建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出臺了《城市社區建設協調小組成員單位和相關職能部門工作職責》,做到職責明確,配合密切。建立健全區黨政領導干部聯系社區工作制度,區黨政領導干部都與一個街道(鄉鎮)、一個社區(村)建立黨建工作聯系點,并定期深入聯系點檢查指導工作。建立健全社區黨建層級責任機制,按照“以塊為主、分級負責”的原則,實行區、街道、社區一級對一級負責制,并把社區黨建工作列入考核街道黨工委領導班子和社區黨組織工作業績的重要內容。

2、構建社區黨建組織體系,形成全面覆蓋的工作網絡。優化社區黨組織設置。按照有利于黨支部開展活動、發揮作用、黨員教育管理、黨員聯系服務群眾的原則,調整組建了11個城市社區黨委,12個黨總支,1*個黨支部;根據從業性質、居住位置,或黨員興趣愛好、年齡結構等實際情況,組建了64個特色黨支部,178個特色黨小組,實現網格化特色化管理新模式,做到黨組織向樓道、志愿者服務隊、行業、專業市場地有效延伸。實現黨的工作全覆蓋。注重社區和“兩新”組織黨建工作有機結合,抓住重點,分步實施,采取“聯合建”、“依托建”和“掛靠建”等方式,建立“兩新”組織黨支部32個(包括聯建),指派黨建工作聯絡員250名,實現了“兩新”組織黨組織應建已建率、覆蓋率和指導員選派率“三個100%”。健全社區自治組織。在做好黨組織建設的同時,建立健全了工青婦、民兵、老齡、人民調解委員會、殘聯等群團組織及治安、計生、文教、衛生等組織,增強了社區自治功能。

3、構建社區共駐共建體系,形成相互支撐的工作合力。依托社會各方面力量,按照“條塊結合、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駐共建”的原則,建立了社區黨建工作協調機制。區屬46個局辦黨(總)支部都與城市社區黨組織結成共建對子,駐社區單位參與社區共建率達99%;建立了社區建設工作協調委員會,加強橫向協調,不斷改善社區辦公條件,增強為民服務能力。三年來,轄區單位共資助社區的電腦、電視、空調等辦公設施價值達130余萬元,為社區籌集了約40%的活動經費,開展便民為民服務1000余次。注重發揮在職黨員在社區建設中的作用,建立了在職黨員參與活動的考核、反饋制度,在職黨員社區報到率達98%。

二、凝心聚力,在夯實社區黨建工作基礎上實現新突破

1、突出黨員教育管理,為社區黨建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針對社區黨員成分多樣化實際,在落實“”等基本制度的基礎上,創新黨員教育管理模式,實行分類管理,因人施教,多措并舉。在黨員教育上,注重多種形式。通過舉辦專題講座、黨課輔導、報告會、座談會、知識競賽等,突出貼近實際。注重多種手段。建立了朱綴絨事跡陳列館等9個黨員教育基地,充分利用*黨建網在線點播、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黨員短消息群發等系統,突出教育效果。注重豐富內容。在組織學習政治理論、政策法規的同時,組織觀看生產技術、法律問答、鄰里關系、尊老愛幼、子女教育等教育片,拓展教育外延。在黨員管理上,實行分類立體管理模式。對離退休黨員實行“賦職管理”,使退休黨員退崗不腿色;對下崗黨員實行“溫暖管理”,使他們“下崗不失志”;對年老體弱黨員實行“送訪管理”,使他們“思想不落伍”;對流動黨員實行“動態管理”,使他們“離家不離黨”;對在職黨員實行“雙重管理”,使他們“永葆先進性”。三年來,有600多名離退休黨員主動認領社區工作崗位,151名下崗黨員實現了再就業,97名年老體弱黨員有了專人聯系服務,9558名在職黨員主動到社區報到參加便民利民活動達6萬余人次,建立外來居民委員會1個,流動黨員黨支部7個。

2、突出干部隊伍建設,為社區黨建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完善社區干部選拔培養機制。從改善社區干部年齡、知識結構上下功夫,采取公開選拔、下派、掛職鍛煉等方式,選拔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黨員干部,特別是年輕干部,充實到社區班子中,優化干部隊伍。三年來,先后有15名街道干部到社區一線工作,31名社區干部先后到街道掛職鍛煉。積極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社區工作,有16名高校畢業生到社區擔任書記(主任)助理。配好配強社區“一把手”。34個社區中有33個社區書記、主任實現了“一肩挑”的領導體制,專職配備了黨務工作副書記,加強黨建工作力量。健全社區干部培訓機制。通過舉辦不同層次的社區黨組織書記、社區干部培訓班,提高干部的綜合素質和服務本領;出臺社區干部再教育補助政策,鼓勵社區干部通過函授、自考等方式參加在職學習和學歷升級。三年中,有91名社區干部參加了大專本科學歷升級。目前,社區干部平均年齡37.45歲,黨員比例達到67.6%,大專及以上學歷116人,占總數的62.7%。班子結構日趨優化,工作能力和服務水平大大增強。

3、突出陣地建設,為社區黨建提供有力的物質保障。加強社區黨建工作財力保障。社區工作經費在每年15000元的基礎上,按轄區居民數人均3.50元標準納入財政預算,同時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社區服務收入為輔、共建單位和社區居民資助為補充的社區經費保障機制。加強社區辦公活動場所的建設。在街道建立400平方米以上的社區服務中心的基礎上,投入3000余萬元社區建設資金,通過租賃、建造、置換等方式使32個社區辦公活動用房面積超過了350平方米。加強黨員群眾學習教育和文化娛樂平臺建設。發動區財政和社會力量,投入120余萬元,在34個城市社區開通黨員遠程教育網,配備了專用電腦、投影儀等高端設備。建立干部保障激勵機制。出臺了《*區城市社區干部管理辦法》,實現了社區干部工資正常增長、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制度,激發社區干部干事創業的內在動力。

三、踐行宗旨,在深化黨員聯系服務群眾上實現新拓展

1、創新黨員聯系服務群眾載體,深化長效機制。街道成立了“黨員服務中心”,各社區和黨小組也相應成立了“黨員服務站”和“黨員聯系服務點”,在為黨員自身提供服務的基礎上,也為黨員聯系服務群眾提供了一個平臺。同時,注重深化內容,豐富內涵,在全區推出了以教育、亮相、聯系、服務、幫扶和致富行動為主要內容的黨員教育和聯系服務群眾“六大行動計劃”。如在亮相行動中,推出了黨員身份、職責、承諾三亮相,在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設置黨員崗位職責牌亮相,在社區懸掛“黨員家庭戶”、開設黨員責任區亮相,在“兩新”經濟組織中設立黨員先鋒崗亮相,增強黨員黨性意識,自覺接受群眾監督。在聯系行動中,做到了聯系對象、內容、方式和要求“四明確”,突出根據黨員個體實際,確定聯系對象,開展以“幫民、利民、惠民、親民”為主要內容的聯系活動。為增強聯系群眾的實際效果,我們在普遍聯系的同時,確定縣處級黨員領導干部重點聯系2-3戶群眾,科級黨員領導干部重點聯系1-2戶群眾,普通黨員重點聯系1戶群眾,聯戶黨員與所聯對象每月至少進行2次聯系,將聯系情況記錄在冊。在幫扶行動中,以開展“送溫暖”活動為載體,在生活上扶貧,送溫暖;精神上扶志,送觀念;發展上扶業,送思路,實現困難黨員群眾幫扶全覆蓋。目前,城區已有430余名困難黨員落實幫扶措施。通過深入開展黨員聯系和服務群眾工作,廣大居民參與社區建設積極性提高,參與率達到45%以上。

2、創新社區黨員為民服務平臺,拓展服務內涵。一是開展社區黨員“業余崗”活動,推出了社區決策輔助類、社區政治宣傳類、社區服務類、社區衛生環境類、社區治安類、社區文化類等六大類20個崗位,按照就近便利和易于發揮作用的原則,9000余名黨員結合自身實際,自愿認領了不同崗位。二是開展社區黨員義工(志愿者)活動,常年開展法律、醫療、科技、文藝進社區等服務。城區共組建了義工服務中心4家,社區義工服務站34個,義工專業隊伍272支,登記在冊的義工13991人(其中黨員義工8949名),占城區人口10.5%。一大批優秀黨員義工如“亮亮師傅”梅友棠、宋崢、推拿師傅鄭文波和“洗橋阿婆”殷桂蘭等為民服務事跡多次在《人民日報》、《浙江日報》、《都市快報》及舟山媒體刊登專題報道。三是建立“1890”服務熱線中心。整合城區四街道“1890市民熱線服務電話”資源,投資70余萬元新建了區級“1890”服務熱線中心,提供黨務、法律咨詢、家政、醫療等全方位、多層次、快捷、便利的優質服務。目前掛靠在服務中心開展便民服務的黨員志愿者服務隊35支,黨員志愿者256名,受理各類求助電話7169次,辦結7098次,辦結率達99%。

3、創新社區黨員服務評價機制,強化監督管理。從2003年開始,我區在全國率先開展以爭做“自警自律好、引導帶動好、協助配合好、居民群眾滿意”為主要內容的“三好一滿意”城市社區黨員創評活動,把社區黨員先進性分解為從自身做起、帶動引導群眾、積極配合社區管理、發揮黨員積極性和先鋒模范作用。各級黨組織發放了《致全體黨員的一封信》和《告社區居民書》,對轄區內直管、在職、離退休和流動黨員進行了一次全面的調查登記,建立一人一冊的臺帳。合理設計黨員教育管理載體,組織黨員發揮一技之長,參與社區工作、為民服務。如環南街道開展了“凝聚力工程”,解放街道推出了“社區鄰居節”,昌國街道開展了街道、社區干部“進家門”等活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加強監督措施。健全黨員管理、考核、監督機制,聘請了289名熱心老同志擔任黨員形象監督員,設置了54只黨員形象監督箱,公布了投訴電話,提高了黨員履行“三好一滿意”要求的自覺性和積極性。三年來,共評出區級“三好一滿意”黨員34名,街道級1097名,社區級2784名。

四、發揮作用,在全面推進經濟社會建設上實現新作為

1、以黨建推進經濟發展,打造繁榮殷實的“富裕*”。緊緊圍繞“建設海洋經濟強區,打造海島和諧社會”這一目標,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按照“要素集中、企業集聚、產業集群”的發展理念,依托深水岸線,以浙江*工業園區、金塘大浦口集裝箱碼頭建設為主要載體,以太平洋、和邦化工、辻產業等上百億產值的重大臨港項目建設為抓手,發揮海洋經濟的優勢,加快臨港大工業基地和海洋物流業基地建設。2006年地區生產總值達134億元,人均GDP達到4590美元;實現工業總產值150億元,預算內財政總收入5億元。城鄉居民收入顯著增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21元,人民生活日益改善。

2、以黨建推進精神文明建設,打造文脈厚重的“人文*”。加快推進海洋歷史文化名城建設,海洋特色文化得到充分挖掘、保護和大力弘揚,總結提煉并大力宣傳“海納百川、敢為人先、崇文重商、誠信務實”的新時期*精神,城市居民文明素養不斷提升,成為推進*改革發展的強大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區”戰略,成功創建了省教育強區。開展了首屆中國雙擁文化藝術節、國慶大巡游、“書香節”、“社區鄰居節”、“外來建設者運動會”、“社區體育運動會”等150余項豐富多彩的特色文體活動,極大豐富了社區居民的業余文化生活。深入開展“深化誠信教育、建設信用*”活動,“誠信為榮、失信為恥”的觀念逐步深入人心。狠抓精神文明建設,開展了“爭做文明市民、爭創文明城市”為主題的公民道德建設系列教育活動,廣泛發動黨員、干部、群眾開展公民道德建設大討論。積極創建省級示范文明城區和全國衛生城市,先后被命名為全國雙擁模范城和浙江省首批省級文明城區。

3、以黨建推進城市建設,打造環境優美的“生態*”。全區累計投入20多億元資金,著力改善城區道路交通、文化旅游、公共衛生等基礎設施,建成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城區面貌發生顯著變化。城市基地設施進一步改善。建立了“四橫十縱”城區道路干線和城區環線道路,投資7000余萬元改造了城區污水處理系統,對城區內環城東路、環城南路、解放路、總府路等主要交通道路進行了改建擴建,其中環城東路被評為“省級街容示范路”。城市文化休閑設施進一步完善。在城區中心建立了集旅游、休憩、集會功能為一體的文化廣場和3萬平方米功能齊全的文化藝術中心;在沿港東路建成了4.1萬平方米被市民譽為“舟山的外灘”的海濱公園;在客運碼頭附近建成港務廣場,完成了長崗山森林公園和竹山公園改造。以芙蓉洲路和總府路兩條步行街為兩翼的現代休閑購物商業街區初步形成,歷史保護、旅游觀光和休閑購物得到有效結合。加快城市美化綠化進程。僅2006年,*城區新建綠地11.5萬平方米,其中小區綠地8.32萬平方米,公園綠地2.82萬平方米,新增行道樹1000余株,已逐步建成精致優雅的海上花園城區。

4、以黨建推進社會發展,打造安居樂業的“和諧*”。加強法治建設,深入開展“三五”依法治區、“四五”普法活動。扎實開展基層平安創建活動,進一步加強社會治安防控網絡建設。出臺了《*城區“網格化”治安防控體系的實施意見》,實行三級巡控負責制,構建社區五級治安防控機制。34個社區都建起了專兼職群防群治隊伍,成立了社區警務室,配有專職民警和平安隊員,社會治安狀況進一步好轉,人民群眾安全感不斷提高。高度重視公共安全,抓實抓好安全生產和食品安全工作,建立健全了各種公共應急機制,取得了抗擊“麥莎”等強臺風的重大勝利。社會公共服務網絡和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城鎮“三無”對象集中供養率達到92.3%,城區低保實現應保盡保,困難群體的生活質量進一步改善。三年來,我區先后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平安創建先進區”、“平安區”,連續五年被評為市級綜治工作先進集體,獲省“四五”普法先進區、全國計生協會工作縣級先進單位、省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區、省人口和計生工作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