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集體經濟的幾點思考
時間:2022-06-27 08:43:00
導語:農村集體經濟的幾點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集體經濟是實現“為民辦事有實力”的重要物質基礎。當前建設新農村形勢下,農民群眾對村級黨組織服務功能的要求越來越高,而服務的水平和力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資金的配套額度。所以,只有不斷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切實滿足農村經濟發展和群眾興辦公益事業的需求,才能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地位和形象。在全面分析我縣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現狀以及制約因素的基礎上,就今后發展思路進行了一些膚淺的思考。
一、全縣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縱觀全縣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現狀,資金積累達到10萬元以上的33個村,占全縣行政村總數的6%;5-10萬元的32個村,占全縣行政村總數的6%;5萬元以下的132個村,占全縣行政村總數的23%;沒有收益的364個村,占全縣行政村總數的65%。即使在有集體經濟積累的村中,基本上又局限于三種類型:一是發揮資源優勢經營煤炭型。如白草村鄉、陽眷鎮、南留莊鎮等鄉鎮的村,通過經營煤礦或收取煤礦占地費,使煤炭產業成為增加集體收入的主要形式。白草村鄉19個村,有17個村純收入在10萬元以上。二是依街傍路出租房屋或土地型。如蔚州鎮、西合營鎮、吉家莊鎮、白樂鎮等大鎮的政府所在地,發揮人口多、流量大、交易廣、商業繁榮的優勢,通過出租街面房、出租土地等途徑,每年都有一定的發包或經營收入。村集體除維持日常的辦公開銷外,每年還能拿出一定資金為村民興辦公益和福利事業。蔚州鎮28個村中20個村有這種優勢,南關東每年村集體收入在130萬元以上,其中:出租街面房收入70多萬元,給村民人均分配就達1000-3000元。三是盤活現有資產發包基礎設施型。一些有機井、果園、機動地的村,通過將機井、果園、機動地發包,收取承包金增加集體收入。如桃花鎮全鎮有機井58眼,通過將機井發包給農戶,集體只擁有產權,使用權歸農戶,既增加了集體收入,也保證了機井的維修保護,使集體資產得到了合理利用。
通過全縣農村集體經濟收入的比例來看,我縣農村集體經濟實力薄弱問題還依然十分突出。一是發展還很不平衡。對西部有資源優勢和中部交通條件相對便利的村,有一定的集體積累,村級舉辦公益事業由村出錢去辦,村容村貌整潔,干部好當。而對于大多數既無地域優勢又無資源優勢的東部鄉鎮村,幾乎無集體資產積累,完全依靠轉移支付維持村級日常工作,村里的公益事業也主要通過“一事一議”籌資籌勞的方式向農戶收取,造成了發展生產無財力,提供服務無能力,干部說話無威力,農村黨組織社會化服務功能大大削弱。二是發展水平還很低。相當部分村即使有一定的集體經濟收入,也只能維持正常辦公及干部工資,還有部分村每年只有1000-2000元的集體收入,連正常的辦公經費都難以保障,有的村稅費改革前的干部工資一連幾年都無法兌現。有的村因債務沉重,村干部忙于應付,沒有足夠的精力投入工作,更不用說發展集體經濟了。三是涸澤而漁引發了系列社會矛盾。有的村為興辦公益事業,或者解決發展集體經濟的原始資金積累問題,變賣集體資產,違規使用土地,扣留國家對農民的各種補貼,或變相向農民收取其它費用,群眾意見很大,上訪不斷,干群關系緊張。這些問題的存在,應當引起高度重視,如不采取措施加以解決,勢必影響農村基層政權的穩固和經濟的發展。
二、制約我縣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
造成我縣農村集體經濟薄弱的原因,既有客觀因素的制約,又有主觀能動性的束縛。
客觀原因:一是發展基礎差。一些偏遠的地區,自然條件惡劣,資源貧乏,交通不便利,經濟基礎差,集體經濟發展困難。如陳家洼、草溝堡、柏樹等鄉鎮多數村處于半坡區或山區,水利條件普遍較差,資源相對匱乏,信息閉塞,農產品運輸銷售困難,村集體基本沒有收入。二是自然因素的制約。我縣是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地區,大部分村靠天吃飯,2005年前后,我縣連續幾年嚴重干旱和杏扁凍花,有的村水利設施基礎條件差,水澆地面積少,主導產業不能發揮優勢,農業收入相對較少,從而影響了村集體經濟的收入。三是歷史遺留問題的束縛。上世紀90年代村集體組織通過貸款上項目造成負債,集體組織每年拿出部分收入還債,甚至創收資金每年還無法償還所欠債務,影響了村級經濟的發展。
主觀原因:一是部分農村干部安于現狀,對發展集體經濟積極性不高。有的村干部面對一個難以度日的窮攤子,沒有工作積極性,缺乏開拓精神,存在著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想法,不積極的謀劃集體經濟發展的路子,不積極地去籌集資金。還有的存在著在任期間不為村里負債的干部便是好干部的想法,守攤思想嚴重。二是部分村干部對發展集體經濟有顧慮。稅費改革前,鄉村興辦公益事業由鄉統籌、村提留去解決,而稅費改革后,鄉統籌、村提留取消了,發展集體生產只有靠“一事一議”來籌資籌勞,有的村干部即使想發展一些集體生產,也怕開展“一事一議”惹麻煩,引起群眾告狀,從而不去積極興辦。還有的認為以往村集體投資興辦的企業大都破產關閉,不但沒有賺錢,反而增加了債務,因而畏縮不前,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三是集體資產流失嚴重。家庭承包經營體制實行后,很多村把原來的集體資產如農機具、林木、果園、廠房、廠地等分的分了,賣的賣了,使村集體形成空殼,失去了集體創收的物質基礎。有的村對集體資產的租賃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健全,承包費收取不積極,或者優親厚友,形成多年拖欠,造成資產流失。
三、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意見和建議
解決農村集體經濟薄弱問題,靠上級財政補貼是不現實的,因為大部分地方財政是“吃飯”財政,根本無能力補貼村級。既便富裕點的地方,能給村級少量補貼,也只是杯水車薪,不是長久之計。因此,想方設法增強自身“造血”功能,才是振興集體經濟的根本出路。
一是要區別對待,防止一哄而上。黨的十六大以后,隨著“國退民進”戰略的實施,民營企業已日益凸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和潛力,并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力軍。在這種主流形勢和背景下,一個縣、一個鄉鎮發展集體經濟、引進項目尚有困難,對于一些村就更困難了。特別是對于那些自然條件特別惡劣、資源地理優勢特別匱乏、人數相對較少、但當前尚不具備移民或搬遷條件的一些村,更無力或不適宜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對于這類村,要避免一以概之,強行發展,要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對于維護村級正常運轉和興辦集體公益事業,可由上級財政支持保障,并將其列入國家、省、市、縣重點扶貧村進行專項資金扶持,待條件成熟后,實施整體移民或搬遷。
二是要培強主體,增強發展活力。村級班子在發展集體經濟中處于主體地位,是關鍵因素。事實證明,村集體收入較多的村,無一不是班子堅強有力的村。因此,首先必須解決好發展集體中人的因素,夯實其組織基礎和領導核心,尤其要選好“兩委”班子帶頭人,大力選配思想解放、敢闖敢干、有一定產業基礎的人進班子,起到“用活一人、帶活一村、輻射一方”的能人帶動效應。要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等形式實施“換腦”工程,使他們開闊眼界、增長見識,懂得用市場經濟理論指導實際工作,主動努力尋求集體增收的途徑和辦法,解決會干問題。要抓好村干部的教育管理,使他們增強事業心和責任感,牢固樹立無私奉獻、為民服務、艱苦創業意識,解決愿意干的問題。
三是要健全機制,激發發展動力。要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作為硬任務,納入整個經濟發展規劃。建立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責任制,層層簽訂責任書,明確責任和獎懲措施,實行縣級領導包鄉(鎮)責任制;鄉鎮黨委書記負責制;村干部“具體責任人”等制度。把鄉鎮領導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情況納入工作實績考核內容,并作為選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據。要實行村干部結構工資制,特別是在發展集體經濟中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根據各村集體經濟發展條件和創收難易程度下達年度創收基數,超收部分允許村干部按比例提成。要制定扶持和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的政策措施,縣直各相關部門要在財政資金、土地使用、銀行貸款、稅收優惠、結對幫扶等方面,按照各自職責,為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提供積極有效的服務,為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和政策環境。
四是要整合資源,形成發展張力。集體資產是村級集體收入的重要基礎,積極有效地盤活集體現有資產,使集體現有資產增值,是增加村級集體收入的重要渠道。要堅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開發利用集體耕地、閑散土地、集體非農用地、現有礦產資源,積極做好資源增效文章。要針對農民工大量外出,部分耕地閑置撂荒的實際,在遵守二輪土地承包政策有關規定的基礎上,依照“合法、自愿、有償”的原則,由鄉鎮黨委和村黨支部協調,把閑散撂荒耕地采取集體反租承包、作為股份入股等方式,發展高效種植養業和其它生產加工業來增加集體收入。要發揮城市化建設和交通事業快速發展、縣城和集鎮面積不斷擴大、部分村區位優勢凸顯的優勢,想方設法將有開發價值的臨大街、臨道路的集體土地充分利用起來,統一規劃成商貿用地,按照不同區位不同價格的原則,租賃出去,有條件的村也可統一建成商業門市后再行租賃。對有水利條件的村,或利用原有水利設施,或新建水利設施,通過做大做強“水”文章,積極引導農民群眾充分利用水利設施大力發展高效農作物種植,靠水利產權制度改革實現農民收入和集體收入的“雙贏”。
五是要筑巢引鳳,借助發展外力。要教育引導農村干部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充分利用本地的資源優勢、區位優勢、勞動力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把經濟發達地區的客商引進來,落戶本地;要努力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為客商在占地、供水、供電、治安等方面提供方便,保障他們的利益不受侵害,利用他們的技術、資金、市場優勢發展當地經濟,實現強村富民目標。
六是要拓展功能,提升發展內力。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經營模式下,一家一戶的生產經營很難滿足發展生產的需要。因此,各村要積極發揮集體統攬功能,依托產業,吸引民間經紀人組建中介服務組織,為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可以在農產品集中產區,成立村級服務組織,通過培育市場、搜集信息、搞好倉儲、搞活運銷,為促進當地規模經營發展提供服務。無論向農民提供何種服務,在收費上既要考慮服務成本,又要考慮群眾的承受能力,以優質的服務、合理的收費贏得農民群眾的認可和支持。
七是要創新模式,加大發展牽引力。可以走股份合作型路子,村集體以資源入股,農戶以資金、技術入股,實行村戶合作經營。發展股份合作制經濟和新型合作經濟,要打破區域和所有制界限,把發展集體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結合起來。可以走“基地+農戶”或“公司+農戶”型路子,村集體通過創辦各類農業生產基地、科技示范園區、黨員創業園區、村辦企業,大力發展訂單農業,發展社會化服務實體,走既富村又富民的農業產業化之路。
- 上一篇:水電站地下廠房設計分析論文
- 下一篇:防洪減災保障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