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體制改革的思考與建議

時間:2022-07-10 11:30:00

導語:醫療體制改革的思考與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醫療體制改革的思考與建議

今年的兩會,首次將醫療保障作為民生問題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說明黨中央國務院,把關心人民的身體健康作為關注民生的重要內容提上了重要的歷史日程,廣大老百姓十分關注的“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有望得以解決。

今年以來,xxx街在解決轄區居民看病難問題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先后七次深入社區進行調查了解,聽取了居民群眾對看病問題的意見,與此同時對轄區的幾家醫院走訪協商,聽取了醫院領導及專家的意見,并會同天佑醫院、七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組織了為社區弱勢群體送愛心小藥箱、愛心體檢卡和送健康咨詢服務進社區等系列活動,得到了居民的充分肯定,但這些工作對于解決多數人群的看病問題而言,只是杯水車薪,要解決市場條件下廣大群眾的看病問題,必須從醫療體制及保障制度上進行系統改革才有出路。

目前的醫療體制上還存在諸多問題,在對居民群眾的調查中反映出來的問題主要表現有:

一是看不起病,尤其一旦有家庭成員中得了大病重病時,整個家庭就面臨崩潰。小的感冒發燒,治療起來少則上百元,多則幾百元,如果得了大病重病,想要治療,少則幾萬多則幾十上百萬,一個普通家庭,如何承受如此負擔,要么病人等死,要么四處借款,來湊住院費治療費,就這樣病還不一定能治愈,整個家庭要背負巨大債務的包袱,甚至要背負一輩子。

二是醫保的身份壁壘,在同一個城市,省屬單位與市屬單位的醫療保障還不一樣,市屬單位職工進醫保,而省屬單位職工還沿用傳統的醫藥費報銷辦法,不可思議;城市的發展,農民的謀生,“農民工”一族不可或缺,由于某種原因,按照目前的醫保制度,農民工的戶籍、身份決定了無法進入打工所在城市醫保,一旦生病住院,巨大的醫療費用將可能導致他(她)多年或幾十年的打工賺錢要一口氣付之一病,甚至拿出全部家當也看不起病,而在農村的一家多口還在嗷嗷待哺。

三是定點醫保不合理,目前武漢市的市民醫保,只有在定點的醫保醫院看病住院,幾乎所有的省級重點醫院都沒有進入醫保范疇,醫保患者如果得了重病,一些定點醫院不具備治療條件,患者或家屬怕耽誤了患者治療,想選擇省級重點醫院看病,卻不能報銷醫藥費,讓病人和家屬進退兩難。

四是醫療資源配置不公平,首先是醫院的地域分布不合理,給看病就醫帶來不便,幾家大醫院集中在一起,而有的區域卻找不到上檔次可以看病的醫院,其次是幾家省級大醫院,集中了醫療設備、專家人才及配套設施,自然患者扎堆,而有些市級區級醫院,條件差,技術力量薄弱,出現門前冷落安馬稀的景象。

五是醫療衛生領域腐敗風行,社會上的腐敗滲透到醫療衛生領域,其中主要表現在藥品與醫療器材的采購吃回扣、官商勾結、醫生收紅包、流通環節中取私利,甚至搞假醫假藥、小病大治、漫天開藥禍害患者等等。

為此建議醫療改革從關心群眾的身體健康出發,以解決看病貴看病難為落腳點,著重考慮如下幾個方面:

一要改變和完善當今的基本醫療保障體制。政府必須堅持衛生事業的公益性,建立政府主導的醫療衛生體制,為所有公民提供基本醫療服務保障,不管是城市居民還是農村農民,都要得到醫療保障,國家至少是省市,要統籌保障,在有效的財政支出范圍內,盡可能公平地解決公民看病就醫問題。規定醫院的收費標準與藥價,對醫療設施的投入、醫務人員的工資及各項開支,按醫院的醫療服務態度進行考核后給予財政補貼,保證醫生的收入,降低醫院的創收壓力,確保所有人的基本醫療需求。加強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實施醫療服務網絡的全覆蓋,完善醫療保障及保險體制,尤其是象白血病之類的重大疾病,要按一定報銷比例納入醫療保障和醫療保險范圍,制定并實施弱勢群體醫療救助制度,避免以往曾出現的那種“缺錢治病無奈等死”的悲慘局面。

二要加大醫療衛生方面的投入,增加醫療在國家與地方財政支出中的比重。在國外,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在醫療衛生方面的投入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大多數比我國要高,同樣我國的地、市、州也不例外,政府過去對衛生事業投入不足,將醫療衛生這一公益性事業變成產業來經營,將醫院推向市場,醫療設施的投入及醫療費用的開支主要靠向患者就診收費、出售藥品來維持運行和發展,醫院為了追求高收入,設法高收費,造成看病費用越來越貴,甚至為了追求收入而損害群眾利益,救死扶傷的醫德在市場化運作中逐漸淡漠。希望各級政府在今后的財政預算中,增加在醫療衛生方面的份額,建立一個由國家、省、縣市鄉、單位、個人多級保障的醫療保障體系,將經費投入到建立全民醫療保障體系、完善醫療服務網絡、改善醫療衛生環境、對重大疾病患者實施有效救助等過程中去,尤其要加強鄉鎮醫療合作社與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站的建設,集中投入經費,做強社區衛生服務,以緩解大醫院門診的壓力,同時,為疾病預防、傳染病防控工作在組織架構上打下了扎實的基礎,使疾病“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真正做到了社區衛生服務“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不留死角”,實現了患者“小病不出社區,重病、大病進醫院”的愿望。

三要合理配置醫療資源,最大限度發揮現有資源的效率。國家給予免費定向培養農村、社區的衛生人才,增加農村、社區基層醫療設施的投入,組織大小醫院的人才交流、掛鉤幫帶,專家下基層門診等手段,提高基層醫療水平。目前我國優質資源過度向大醫院集中,城市大中型醫院集中了大量的高新醫療設備和優秀醫護人才,相比,基層醫療機構設施與醫療水平不足,設備簡陋人才稀少,缺醫少藥,衛生資源嚴重不足。資源不合理配置,導致群眾患病在當地難以有效就診,要到外地、到大醫院看病,不僅加重了大醫院負擔,造成了看病困難,也增加了群眾的經濟負擔。大醫院的功能應是收治危重病人和疑難病人,目前收治了大量常見病、多發病患者,既造成看病難、看病貴,又浪費了大量的寶貴資源。如何合理配置,在醫療設備與藥品方面,應該采取有條件的醫院自由購置,無條件的醫療站(所),除自由購置外,可由政府實行財政補貼來補充藥品和設備,均衡資源配置。

四要強化藥品的生產及流通管理,藥廠太多,魚龍混雜,競爭激烈,藥品生產、經銷單位為了推銷藥品給予醫院高額回扣,腐敗現象嚴重,增加了銷售費用,造成藥品價格居高不下、質次價高的藥品泛濫的畸形市場狀況,增加了公民的看病成本。整頓藥品生產企業,藥品生產與銷售實行計劃管理。對現有藥廠進行整頓,清理不符生產規范的企業,按需設廠,制止不正當競爭而引發的腐敗,并將涉及民生的藥品納入計劃管理,由國家投資設立專門的藥品研究機構,加強新藥的開發,避免低質量重復,實行定點生產、計劃供應,使不良藥品退出市場,從源頭上制止腐敗;減少藥品流通環節,形成生產廠家、藥店和醫院設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

五要加快建立一支道德高尚業務精干的醫療隊伍。加強醫務工作者的素質培養,切實提高醫務人員的業務能力、創新能力、職業道德,建立并完善醫務人員的考核考評及激勵機制,營造用人的良好環境,樹立醫務工作者救死扶傷的理念,對有特別貢獻、安心基層、患者認可的醫務人員,以政府津貼、基層崗位補貼等形式,提高待遇,解決他(她)們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對玩忽職守置人民健康于不顧、重利輕德、業務不精又不肯學習鉆研的要加強教育,教育不改者要清除去隊伍。建立一套醫務人員能升能降、能進能去的動態高效的用人機制。

醫療衛生制度的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既要考慮國家及各級政府的財力,又要考慮各地的現有醫療衛生條件,既要顧全大局,又要照顧市場條件下醫院及職工的切身的利益,既要看到城鎮居民的看病就醫的難處,又要填補農村農民在醫療保障上空白,醫改之路可謂風雨漫漫,但各級政府只要響應國家的號召,順應民眾的呼聲,下定決心,勇于探索,大膽嘗試,不斷總結,在不久的將來,醫療衛生保障上會呈現出柳暗花明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