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原創:縣區水資源管理工作報告

時間:2022-07-13 09:38:00

導語:獨家原創:縣區水資源管理工作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獨家原創:縣區水資源管理工作報告

一、**縣水資源概況。

**縣境內水資源較為豐富。發源于天山冰峰的**河、雀爾溝河是各族人民生產、生活的主要水源。地表水年徑流量4.9億立方米,其中,**河年徑流量4.6億立方米,雀爾溝河年徑流量3000萬立方米。大海子水庫設計庫容量4000萬立方米,小海子水庫設計庫容量2000萬立方米,紅山水庫設計庫容量2000萬立方米。平原地區地下水補給量2.6億立方米,全縣地下水總儲量2.1億立方米,年均實際可供開采1.8億立方米。有干渠35千米、支渠466千米、斗渠676.47千米、農渠1088.37千米。年均氣溫為2.9℃~7.1℃,年最高溫度為36.0℃~43.l℃,無霜期129~176天,日照時數2900小時,生理輻射59千卡/平方厘米,年降水量110~400毫米,蒸發量2300毫米。寒溫帶即海拔大于1500米的中、高山地區,無霜期少于120天,降水量500毫米左右,3900米以上地區,終年積雪,氣候寒冷。

二、水資源管理工作中的先進經驗。

1.制定全縣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規劃。

綜合考慮水資源與社會經濟、生態環境之間的協調、健康、有序發展,又要做到地表水、地下水和跨流域調水的合理配置,以便實現全縣水資源的高效利用。在水資源調配原則方面,成立了**縣水政水資源辦公室,統籌水資源的調度和各方面相關工作的協調,實現了適度利用地表水,合理開發地下水,地表水與地下水統一調配,合理規劃、合理分配各鄉鎮用水,除滿足經濟社會用水外,還要保障生態用水。大力發展節水產業,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努力提高水土資源的利用效益。

2.明晰水資源的產權。

我縣對水權依法進行明確規定,在認識上強化了水資源歸國家所有的概念,并對有關的管理權﹑使用權﹑經營權等進行明確的界定。滿足人類生存與發展所必須的水量,必須得到滿足。生態用水也應當由國家保障供給。經濟需求可以通過市場的交換和轉讓。確立水資源統一管理的法律地位,加強水資源的宏觀管理職能建設,強化調控能力,建立管理有效﹑運行靈活的水資源管理機制,以便實現水資源的統一、規劃管理。

3.建立與區域水資源承載能力相符合的經濟結構體系。

實行了嚴格的建設項目用水論證制度,對于那些高耗水、高污染項目不予審批;建立與完善水生態補償機制,確保區域協調發展。通過優化產業結構布局、調整產業結構、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河、雀爾溝河,地表水資源豐富,以地表水開發利用為主;高海拔地區主要開發地下水資源,在充分利用地表水的基礎上,加大地下水的開采力度,以緩解水資源時間上分布的不平衡性;人口稠密地區地下水開采嚴重,在這些地區以節水灌溉和調整產業結構為核心,控制地下水的開采量,使有限的水資源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合理配置水資源,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4.依法治水,加大對污染排放的監管力度。

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是保障水利行業合理開發利用和有效保護水資源、發揮水資源綜合效益的重要手段。關閉了一批水污染程度大、經濟規模小、缺乏污水處理能力的中小企業,責令其限期整改,達不到污水處理標準的決不允許經營,努力提高全縣企業內部的污水處理重復利用率和污水達標排放標準。還在城市局部地區建立起一批城市綜合污水處理廠,提高城市污水處理能力和廢水的重復利用率,嚴格執行污水達標排放制度,對于不符合污水排放標準而隨意將污水排放的單位和責任人予以嚴厲處罰,加強對污水排放的監督管理,為了強化遏制土地利用中地下水位下降與水質污染的出現,必須在采補平衡條件下利用地下水資源,并且在發展城鄉經濟產業時,采取有力措施嚴格禁止超標排放污水,以防止地下水的污染。

5.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建立節水型社會。

全縣在水資源工作會議上制定出節水灌溉總體規劃,加大節水宣傳力度,增強全縣人民的節水意識,大力開展以節水為中心的灌區設備更新改造,農業節水從發展節水灌溉入手,因地制宜,推廣滴灌、膜上灌、滲灌、大田噴灌等農田節水技術,減少輸水、配水、灌水過程中的水量損失;企業也通過改造工業設備和生產工藝實現水資源的內部循環高效利用,調整產業結構,使產業結構能與水資源的分布向匹配,使經濟的發展在水資源的承受力范圍之內。

6.建立了區域地表水資源可持續利用預警體系。

區域地表水資源預警是針對區域范圍內水資源的質量和開發程度偏離期望狀態的判斷、預測和警示。區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預警可以作為區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重要技術手段,通過建立區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預警體系,可以有效的判斷出水資源開發利用所導致的水資源存量的下降是否會影響到水資源所形成的體系的更新功能、替代功能與非替代功能的正常實現,從而保證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7.建立了區域地下水資源安全利用的動態監控體系

針對區域性水位下降、水資源衰竭、水質污染與惡化的問題,我縣在查明水文地質條件的基礎上,對于已經不同程度開采利用地下水或擬將開采地下水的廣大區域和城市范圍內,布設各級監測網點,以淺層地下水(潛水—微承壓水)及作為主要開采段的深層地下水(承壓水)為重點,進行地下水動態長期監測。同時依靠科技進步,逐步更新與改進地下水動態監測手段和方法,不斷提高監測質量和水平。提高了監測信息的傳輸、儲存和處理效率。因為地下水動態監測成果具有很強的時效性,對于調整開采利用地下水及防治環境地質問題十分重要,因此我們建立了各級地下水動態監測單位的聯控機制,及時提交成果,報告動態,交流實用性的成果。

三、對地下水開采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1、耕地面積擴展太多,水土矛盾突出。由于我縣的水資源分布不平衡,同

時對耕地的需求不斷增加,農牧業的擴張導致了水資源的迅速短缺。盲目的過度開墾和惡性發展牲畜,一方面導致了生態的局部惡化,另外一方面對水資源的供需平衡體系產生了巨大沖擊。這種沖擊無形地嫁禍到地下水身上,地下水開采量已占可開采量的比例集聚上升。

2、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地下水的供給量穩定是水資源平衡的重要保證,而不斷下降的地下水位對生態系統和人畜生存產生了巨大威脅。由于地下水經過層層過濾才能形成,大多數地下水雜質不多,入口甘冽。但是在工礦發展的局部地區,忽視了對地下水資源的保護。由于煤炭礦藏等資源的高強度開采,使原本水質良好的地下水不同程度地受到多種有害離子的污染,礦化度、總硬度大幅度提高,有些有害物質甚至嚴重超標。

3、局部地區已成為超采區,并且出現下降漏斗區,像煤炭一樣,深層地下

水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因此,專家將一些地方靠超采地下水度日的情況形容為“爺爺喝孫子的水。長期透支地下水,導致部分地區出現區域地下水位下降,最終形成區域地下水位的降落漏斗。這些地區不但讓有限的資源被過度利用,而且造成了地面沉降和地裂縫等地質災害隱患。我國很多地區由于過量開采地下水,已經發生地裂縫,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構成嚴重威脅。

四、我縣水資源工作主要存在的不足。

1、專門性地下水動態監測網點的布設仍存在漏洞。因為我縣地理位置的客觀因素,人力物力的局限,同時又受專業平均水平的制約,監測的面還是不全。但是重點地區我們重點投入了力度,保證了絕大多數地區的生活用水,大型生產項目穩定供水。

2、超采地下水的現象局部地區客觀存在,屬于長期的人畜飲水問題,暫時未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法。我們積極協調相關部門,從民生上入手,實行轉業、搬遷等有效措施,緩解了部分人畜飲水問題。

3、水利系統優勢和特長的發揮上依然不足,盡管我縣積極探索實施調水、清淤等措施,防污治污,改善水環境。但是,在那些地表水資源匱乏的地區,用水問題仍然十分突出。由于資金上的困難,在邊遠地區水利上的投入相對不足。

4、礦區地下水的污染問題依然存在,水源地衛生防護帶的建立工作依然滯后。在這些地區我們一方面嚴格控制地下水的開采,防止劣質水或地表污染水體進入含水層繼續惡化水質;另一方面在制定城市工業布局時,根據已經出現的問題進一步總結,力爭把容易造成污染的企業作為重點對象。

五、對于我縣進一步強化水資源管理工作的建議。

1、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營造節水氛圍。

讓廣大企業和干部群眾認識到水資源危機的嚴重性,增強統一管理的責任感和緊迫感。讓人們認識到水已經成為全縣國民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必須加強水資源的統一規劃、統一調配。繼續把水資源的工作列入重要的議事日程,作為舉足輕重的大事來抓。

2、實行污染源舉報、發現獎勵制。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面對水資源危機,人人都應該樹立主人翁意識。公眾是水環境保護的受益者,同時也是水環境惡化的直接受害者。因此,公眾是水環境可持續發展系統建設中的主體。水環境保護需要全社會的大力支持和公眾主體的廣泛參與。公眾對水環境問題最有發言權和監督權,公眾監督是公民環境權的一種體現形式,公眾主體參與環境保護是公民環境義務的一種體現形式。對公眾參與舉報工作給予獎勵,是對行為的肯定和鼓勵,給予公眾正確的思想和輿論導向。

3、污染的治理程序化,結果公開化。

重大水資源管理工作,尤其是熱點難點問題,尤需以開放式的方式開展工作,充分發揚學術民主,鼓勵爭鳴,各抒己見,以求博采眾長,集思廣益。在水污染治理的治理上組織專題調研、技術研討會、專家咨詢會等多種形式,對大江大河治理、流域生態修復與保護、節水型社會建設以及調水工程施工技術等重大科技問題進行科技咨詢,推進水利科技創新,為可持續發展水利提供了決策依據和科技支撐。時時公布治理結果,既是對工作成效的檢驗,也是對社會公眾的負責。在規劃、管理和開發水資源的過程中調動部門和社會公眾對水生和陸生資源在內的整個生態系統給予極大關注;在水資源管理中應該給地方更多的權限,提高當事各方在管理的各個方面(如政策制訂、規劃、實施和評價等)的參與程度。

4、雨水收集系統的完善和節水灌溉措施的改進。

對于地表水缺乏地區來說,在農村居民用水的最可行辦法是從屋頂收集雨水,使其匯集存儲到一些容器內,而后提供使用。雨水的收集,完全可以滿足低限度的家庭用水需要。但是,我國這類大型輕便容器的開發和應用并不是十分廣泛,但是市場潛力巨大。對于節水灌溉我們要學習以色列的先進經驗,農業灌溉方法是壓力灌溉,主要是滴灌和噴灌,水的利用率分別可達95%和80%,而且全部采用電腦管理,利用水分感應器自動調節灌溉,包括灌溉時間、次數、間隔、灌溉量等。

5、對水資源的“戰略”投入

根據以色列水法,國家境內所有水均為國有,由水委員會統一管理,包括制定政策、確定水使用配額和制定水資源的開發計劃等。為了鼓勵農民節約用水,一方面要求農民交付水費,另一方面規定在配額范圍內后一半配額的水價高于前一半。我國在這方面的法律法規卻十分欠缺,對群眾的高要求,既是對水資源負責,更是對群眾的未來負責。把錢用到水的回收利用和凈化處理上,開發非飲用水資源,如廢水、洪水、鹽堿水等,保證不斷增加農業用水。也能切實的解決迅速循環利用的問題。讓群眾參與到水污染的治理中來,讓群眾對水資源“戰略”投入,擁有優先的水上水下資源開發使用權利,一方面調動治污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把有限的水資源與經濟緊密聯系起來。

水不僅對于維持人類生命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還具有支持生態系統、經濟發展和文化等方面的價值。水資源的綜合管理實際上就是歲生態負責,對經濟的可持續負責,對子孫后代的生存境況負責。為了合理開發利用和有效保護水資源,興修水利,防治水害,以充分發揮水資源的綜合效益,適應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通過完善制定水的法律和各種規章制度,提升自身對水資源系統的監控,學習國內外先進的水資源管理經驗,我縣水資源管理工作必將開創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