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原創:科技科普資金使用情況調研報告
時間:2022-09-27 01:24:00
導語:獨家原創:科技科普資金使用情況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了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實施科教興州、人才強州和可持續發展戰略,認真落實新時期國家科技工作指導方針,根據上級領導的安排,我們對**州科技局、州科協和香格里拉縣、德欽縣、維西傈僳族自治縣等三縣的科技局、科協就科技、科普資金使用情況進行了調研。調研組由州政協、州科協和州科技局等單位的同志組成,州政協副主席擔任組長,調研時間從7月13日至21日,此次調研采取聽取匯報、召開座談會、實地察看、走訪重大科技科普項目實施情況等方式進行,現將調研情況綜述如下:
一、所取得的成績
1.科技經費投入逐年增長。20**年,全州科技大會召開后,州本級的科技三項費將由原來的每年40萬元提高到100萬元,20**年至2009年,州本級科技三項經費又從100萬元增加到120萬元,另外20**年、2009年還各安排了5萬元的科技輔導員補助經費和10萬元的知識產權工作經費,20**、20**、20**、2009四年累計達450萬元,共安排資助了78項科技項目,為我州的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提供了資金保障。
2.項目支持針對性強,效益明顯。州本級科技三項費所支持的項目涵蓋了“十一五”科技發展規劃中確定的藏醫藥開發、特色山野菜及菌類開發、花卉產業化開發、地方名特優產品示范推廣、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技術創新、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素質培訓工程等。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項目承擔單位積極引進了先進適用新技術、新成果,加大試驗示范力度,為開發我州的優勢資源進行了一些基礎性研究,為下一步產業化開發超前做了技術儲備。項目的實施,對我州產業發展所需技術的儲備、產業技術水平的提高、產業結構的優化、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提高都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為全州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一批科技項目已成為我州經濟發展的新亮點,開始產生一定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其中有州“優質青稞良種選育及高效栽培示范”科技攻關項目,香格里拉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科技綜合開發示范項目,德欽縣萬畝優質釀酒葡萄種植技術示范以及葡萄冰酒研制項目等。這些項目的實施帶動了相關產業的技術升級,培育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了新財源建設,推動了州和縣域經濟的發展,取得了良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加大投入,促進科技型企業的發展。企業是科技創新創業的主體,也是科技工作的主要服務對象。近年來,全州科技工作圍繞“為企業服務、幫企業解難、促轉型升級”,加大科技投入,積極指導科技型企業申報國家和省各類科技項目,引導科技資源向企業集中,以有限資源引導和帶動企業投身科技創新,有力地推動了科技型企業的發展壯大。在科技型企業中,以生物產業為發展重點的藏龍公司和格桑花卉公司發展迅速。藏龍公司資產總額5100萬元,20**年工業總產值3800萬元,同比增長2.8%,銷售收入2300萬元,同比增長1.6%,其中,技術性收入720萬元,占銷售收入的31%。格桑花卉公司資產總額2332萬元,20**年公司工業總產值1100萬元,同比增長8%,銷售收入500萬元,同比增長15%,其中,技術性收入200萬元,占銷售收入的40%。
4.青少年科技教育和農村實用技術普及工作成效明顯。一是通過開展科普進學校,在全州中小學校開展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青少年“夏令營”、“冬令營”科學實踐活動、各類學科奧林匹克競賽、科普大篷車進校園等活動,培養青少年從小熱愛科學、學習科技的良好習慣,陶冶情操,使他們成為我州科技工作者的后備力量。二是通過廣泛開展各類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加強科技咨詢服務,以農函大招生辦學、舉辦實用技術培訓等形式,推進“百萬農民學科技奔小康”行動,促進科學技術成果的推廣與應用,提高勞動者素質。按省的任務,每年完成1000名農函大學員招生辦學、10000名農民短期實用技術培訓。
二、存在的問題
1.科技意識不強,對科技工作重視不夠
有的地方和部門“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沒有真正確立,科技意識淡薄;對科技工作重視不夠,州委、州政府《關于加強科技創新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迪發[20**]8號)中“把加強自主創新,促進科技進步放在全州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優先位置”的要求沒有真正落到實處。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的法制環境、政策環境、服務環境、創業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
2.科技投入不足,經費短缺
按照迪發[20**]8號文件要求,“20**年州級科技三項費支出從‘十五’末的40萬元提高到100萬元,并確保每年有一定幅度的增長,到‘十一五’末達到200萬元以上”,在州委、州政府的重視、支持下,20**年州級科技三項費增至100萬元,并每年有一定的增長,但與全州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還有差距。2009年州級科技三項費120萬元,比20**年科技投入的100萬元增加了20萬元,但由于基數較小,科技經費投入總額仍顯不足。據了解,我州全社會人均科技經費投入,在全省處于相對落后地位,目前的增長速度離“到‘十一五’末州本級科技三項費達到200萬元以上”的目標還有較大差距。
3.創新體系建設不完善,創新能力不強
近年來,全州科技創新能力建設雖有所增強,但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不完善,建立技術中心的企業為數甚少,絕大多數企業沒有技術開發投入,技術創新能力仍很弱,產品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效益差,市場競爭力不強。同時,由于缺乏凝聚人才的科研設施和重大科技項目,科技項目作為培養科技人才的有效載體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等原因,全州科技人才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適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需要的專業人才和研發力量嚴重不足,高素質、高水平的科技人才缺乏;加之體制不順,機制不活,部分科技人才游離于技術研究、產品開發和生產之外;科技成果市場化、產業化水平低,科技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還沒有真正發揮出來。
4.科技管理人員隊伍建設滯后
一是目前多數科技管理人員并非專業人才,缺少專業的科技管理知識,同時參與培訓的機會少,政策知識、業務知識老化,科技管理隊伍知識結構、年齡結構、梯次結構不盡合理,與新時期科技管理工作的發展需要不相適應。二是缺少有效的激勵機制,科技干部輪崗交流、選拔使用機會少,部分干部職工工作積極性、主動性、開拓性不夠,整體活力不足。三是在縣尤其是鄉(鎮)一級,科技管理隊伍人員不穩定,變動頻繁,在職不在崗的現象比較普遍。
5.科普宣傳不夠,科技政策需健全
科普宣傳力度不大,措施跟不上;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利用工作宣傳不夠,造成對知識產權的申報和專利保護意識不強。協調、整合各方面科技力量的力度不夠,未能充分發揮科技人員的作用;科技示范中弱勢群體還沒有帶動起,科技貢獻率不高。申報名、特、優、新產業項目以及把握科技方針、政策方面還有待于進一步加強,科技政策需健全完善。
三、解決問題的建議
1.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和《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實施建設創新型云南行動計劃的決定》,抓住機遇,圍繞我州產業重點,謀劃大項目、謀求新突破,爭取國家和省里的科技項目,為**跨越式發展及長治久安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2.按照“突出重點、創新驅動、整合資源、加大投入、產學研結合”的要求,貫徹落實《“建設創新型云南行動計劃”**實施方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產業競爭力,加快創新型**建設。
3.進一步爭取多方支持、多方整合,加強科技服務,科普宣傳,增加科普經費,科普惠農興村項目,為我州的社會經濟發展、公眾科技素質的提升、科技創新奠定科技基礎。
4.加強對外科技交流與合作。加強迪滬對口幫扶工作,集中力量建設好**上海科技中心。進一步做好迪昆科技合作,組織實施好“云南藏區科技人才培訓項目”。繼續抓好省院省校科技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共謀發展,提升我州的科技創新能力。
5.圍繞產業結構調整和布局,繼續為種桑養蠶、無公害蔬菜種植、養殖示范、中藥材種植示范的推廣和珍稀食用菌栽培技術示范;扶持一批具有優勢特色的產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科技支撐。注重農民增收增效,著力提升勞動者素質和農民致富能力為工作重點,整合農村科技資源,跳出農業看農村,重點為農村科技服務;重視培育科技型民營企業,以優勢產業化支撐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6.大力開展實用技術培訓和勞動技能培訓,力求做到發展什么產業,培訓什么專業技術人才。按“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協調各方力量,培育一批農村鄉土致富人才。
- 上一篇:獨家原創:油田公司黨風廉政建設情況報告
- 下一篇:獨家原創:醫院護理個人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