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新農村路徑取向的幾點思考

時間:2022-10-09 10:58:00

導語:縣新農村路徑取向的幾點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新農村路徑取向的幾點思考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帶來新的曙光。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如何進一步推進新農村建設,加快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進程,關鍵要把準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因地制宜走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新農村建設路徑。本人通過這次延安學習,結合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和我縣的實際,對當前新農村建設的路徑取向談幾點初淺認識:

一、堅持把發展農村經濟作為第一要務,關鍵要發展現代農業,為新農村建設奠定物質基礎

產業是農民增收的載體與源泉,沒有富裕的農民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新農村。因此,要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一是要打造現代農業主平臺。xxx是果業大縣,擁有柑橘出口基地4個,無公害生產示范區5個,標準化綠色精品示范園30多個。目前,全縣果業面積40萬畝,果品年產量達到35萬噸,產值近10億元,農民收入的80%來自于果業。為了提升果業產業的核心競爭力,要按照“天上點燈、樹間掛蟲、地下鋪管、樹下種草、果園養雞”模式,大力推進以“現代設施、現代科技、現代標準、現代組織、現代農民”為主要內容的現代農業建設,普及和推廣黑光燈誘捕滅蟲、果園滴灌節水配方施肥、肥水一體化、“以螨治螨”生物防治病蟲害等先進技術,改善農業技術裝備,提升產業科技含量,把果業打造成現代農業的主平臺。二是要合理優化產業布局。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按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總體思路,有針對性地制定好鄉鎮特色高效產業發展規劃,優化產業發展布局,改變單一產業結構現狀,化解產業風險,提升傳統優勢產業的種養規模和經濟效益。重點打造好xx茶葉、xx甜玉米、xx毛竹、xxx蘭花、xx生豬、xx山羊等有特色、有潛力的六大特色板塊基地,力爭用三年的時間,形成“一鄉一業”、“一鄉多業”的特色板塊經濟發展新格局,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為農村經濟發展培育新的增長點。三是要提高產業綜合效益。大力發展果品精深加工業,在扶持做強xx有限公司、xx果業有限公司、xx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的基礎上,以建設“百里果品加工長廊”為契機,繼續引進一批集果品分級打蠟、儲藏包裝、精深加工、銷售運輸為一體的果品加工龍頭企業,特別是要重點引進若干個殘次果品榨汁廠和大型倉儲氣調庫,延長果品上市期和產業鏈,提升果品附加值。發揮經濟合作組織“上聯政府、下連果農、外接市場”的橋梁紐帶作用,把分散的農民組織起來,形成具有鮮明特點的利益共同體,增強產業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提升產業綜合經濟效益。

二、堅持把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作為內生動力,關鍵要培育新型農民,為新農村建設增添新的活力

農民是農村社會的主人,建設系農村農民群眾最有發言權。因此,要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激發農民群眾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熱情,積極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現代新型農民。一是要提高農民的技能本領。以農民培訓學院、農民創業服務中心為龍頭,結合鄉、村、社區三級培育網絡,以農村鄉土人才和縣、鄉果技員為主體,制定《新型農民教育培訓規劃》,把農民技能培訓與“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和省定貧困村“一村一名中專生計劃”有機結合起來,為新農村建設培育一批現代新型農民。二是要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建設新農村,農民是主體,農民群眾“開竅”了,就有主動性和創造力。在推進新農村建設中,要充分發揮好、調動好、保護好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把農民主體作用具體化,引導廣大農民群眾參與進來,讓群眾去做群眾的工作,讓群眾去辦群眾的事情,避免政府“包辦包攬”、群眾“袖手旁觀”的問題。三是要催生農民的文明意識。新農村建設是物質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的有機統一體,在狠抓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更應當注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通過積極組織開展農村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和科普宣傳活動,豐富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使廣大農民遠離賭博、遠離封建迷信、遠離愚昧無知,努力形成健康、文明、和諧的社會風尚。

三、堅持把村莊規劃擺在龍頭位置,關鍵要彰顯地方特色,為新農村建設打造精品示范點

長期以來,農民建房長期受封建宗族、宗法勢力的約束和農村堪輿文化的影響,致使農村建筑雜亂無章,缺乏整體的規劃性和觀賞性。因此,在新農村建設中要立足長遠、統籌規劃,把村莊規劃擺在龍頭位置。一是要制定好新農村建設詳細規劃。在繼續完善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的基礎上,要按照“方便農民、提升農村、發展產業”的要求,把村莊規劃與產業規劃、公共設施規劃有機結合起來,有針對性地對每個自然村莊進行詳細的規劃,充分體現規劃的科學性、民主性和前瞻性。二是要嚴格執行好規劃。牢固樹立規劃也是法規的意識,規劃按程序一經批準,就不能任意更改、隨意調整,必須嚴格規劃來實施,堅決杜絕“領導就是規劃”現象。三是要注重規劃的遞次性。堅持“分步實施、政府引導、群眾自愿”的原則,在設計戶型上要結合群眾的經濟承受能力,多征求群眾意見,多設計新穎、實用的戶型供群眾選擇,充分尊重群眾意愿,避免出現新的“空心屋、空心房”。四是要注重規劃特色性的彰顯。有特色才會有魅力、有品位。在新農村建設中要根據當地的地質地貌、資源優勢、文化習俗等進行科學規劃,形成獨具特色的自然村落、田園農莊、農村社區,防止千村一面。如在果業規模大豐富的xxx等村,著力打造一批“橙園新村”示范點;在商貿較繁榮的xx村,著力打造聚集效應強的、具有現代氣息的社區型新村鎮;在客家圍屋和古宅保存完好的xx村,努力打造客家純樸民情與現代文明融為一體的客家民居。

四、堅持把發展農村公共事業作為惠民工程來抓,關鍵要增加財政投入,為新農村建設搭建承接平臺

農村公共事業滯后是制約農村發展的最大障礙,必須通過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使更加的資金向農村傾斜,推進農村公共事業健康發展。一是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大力辦好農村教育事業,鞏固“兩基”教育成果,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教育公平。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促進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鞏固和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完善農村醫療救助制度,向農民提供安全價廉的基本醫療服務;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擴大失地農民養老保險試點范圍;完善農村受災群眾救助制度,做好農村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工作,促進農村殘疾人事業發展。二是要發揮金融機構支農作用。以“十大體系”建設為契機,創新農村金融體制,加大地方金融機構對當地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重點發揮好縣農業銀行和農村信用合作社為農服務的功能,進一步推廣新農村建設中農民建房貼息貸款的做法,建立健全林權、果園貸款抵押制度,引導更多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向農村,向農村注入更多的金融血液。三是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擴大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覆蓋面,切實解決好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加強農村公路建設,構建方便快捷的交通網絡;推進農村能源建設,擴大和推廣沼氣、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技術,形成清潔、經濟的農村能源體系;健全農村衛生保潔長效機制,不斷改善農村衛生條件和人居環境;推進廣電網、電信網、互聯網“三網融合”,積極發揮信息化為農服務作用。

五、堅持把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擺在突出位置,關鍵要加強黨的領導,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組織保障

建設一套扎根農村、貼近農民、服務農業,能夠帶領農民致富奔小康的民主務實好班子,是新農村建設的組織保證。在新農村建設中,把農村基礎組織建設成為推動科學發展、帶領農民致富、密切聯系群眾、維護農村穩定的堅強領導核心。一是要加強農村基層干部隊伍建設。注重從農村致富能手、退伍軍人、外出務工返鄉農民中選拔村干部,要把“能自己致富又能帶領群眾致富”作為選拔村級班子中來,建設一支守信念、講奉獻、有本領、重品行的農村基層干部隊伍。同時,結合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引導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通過財政轉移支付和黨費補助等途徑,形成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村干部報酬和養老保險、黨員干部培訓資金保障機制,穩定農村基層人才,把他們培養成有文化、有一技之長、能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優秀村干部。二是要加強農村黨員隊伍建設。鞏固和發展先進性教育活動成果,做好發展黨員工作,改進黨員教育管理,增強黨員意識,建設高素質農村黨員隊伍。組織農村黨員學習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實用技術。廣泛開展黨員設崗定責、依崗承諾、創先爭優等活動。關心愛護黨員,建立健全黨內激勵、關懷、幫扶機制,增強黨組織的親和力。加大在優秀青年農民中發展黨員力度,不斷提高發展黨員質量。三是要健全農村組織管理機制。加強農村黨風廉政建設,筑牢黨員、干部服務群眾、廉潔自律的思想基礎。以規范和制約權力運行為核心,全面推進政務公開、村務公開、黨務公開,健全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制度,做到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切實保障村民的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和監督權,逐步健全黨組織領導下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