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
時間:2022-11-03 10:52:00
導語: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文化建設是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為了摸清農村文化建設的現狀及發展趨勢,創建與農民群眾需求相適應的文化環境和文化氛圍,為制定繁榮農民文化生活的政策、措施提供依據,莫旗相關部門對農村文化建設情況進行了調查。調查表明:莫旗農村文化建設有較大的發展,農民的文化生活狀況得到進一步改善,傳遞農村文化的載體發生重大變化,農村健康文化陣地得到鞏固和發展。但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挑戰也非常嚴峻,按照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小康社會文化更加繁榮的要求,農村文化建設任重道遠。
一、農村文化設施建設現狀
(一)農民文化生活日益豐富。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全旗農村經濟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農民增收,農業增效。投入力度進一步加大,農民文化生活得到顯著改善。富裕起來的農民文化生活日益豐富。文化活動形式以廣播電視為主,報刊雜志、網絡傳播為補充,形成日益現代化、多樣化的趨勢。
(二)農村文化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目前莫旗共有17個鄉鎮都有文化站,文化專職干部46人,全額財政撥款,有專門辦公場所,藏書6550余冊。20*年度,全旗鄉鎮文化站所累計組織各類文藝活動53次,舉辦訓練班、文化展覽20余次,下基層服務66次。全旗220個行政村大部分都有村級文化活動室,絕大部分行政村設立了宣傳欄、政務公開欄和閱報欄。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在不斷改善。尤其是從20*年開始,中央文明辦“百縣千鄉宣傳文化工程”的實施,對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給予了大力的支持和援助,上級財政也給予了大力的支持。
(三)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不斷提高。從解放初期的掃盲、普及小學教育到現在的莫旗已普及九年義務教育,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程度不斷提高。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推進和新一輪土地承包制度的實施,一部分農村勞動力從土地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外出務工掙錢,吸取城市的先進文化,對農民文化生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了農民文化生活的進一步發展。
(四)農民文化生活消費逐年增長。隨著農村各項改革的深入,農村經濟日益發展壯大,農民收入持續增長,農民的生活消費水平和消費質量不斷提高,農民用于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方面的支出快速增長,精神生活不斷得到改善和提高。
二、農村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薄弱。鄉鎮文化站是農村文化服務機構的主體,擔負著服務農村文化的職能。目前,鄉鎮文化站發展困難,鞏固率不高,辦公環境差,部分文化站已經名存實亡,成了無人員、無陣地、無經費、無活動的“四無”文化站。其主要原因:一是部分鄉鎮領導思想意識存在偏差,重經濟發展,輕文化建設;重物質利益,輕社會效益。二是取消農業稅后,財政困難,對文化建設無力投入。
(二)農村文化建設投入欠缺,先進文化難以普及。每年旗財政只負責撥人頭經費488460元,沒有額外經費。因此,資金困難是制約莫旗農村文化設施建設的瓶頸,農村文化建設的速度與人民群眾的需求仍有很大差距。不少農村文化設施因建筑年代早、長年失修、設施陳舊,存在安全隱患,不能正常使用。農村圖書室、閱覽室因缺乏購書經費,不能滿足科教興農的需求。目前的各類文化活動大部分僅限于城鎮,邊遠地區的農民群眾很難享受到文化服務,出現了“重城鎮陣地、輕邊遠山區,重大型慶典、輕日常活動,重精美培養、輕大眾普及”的現象。雖然90%的村通了廣播,但目前相當多的村廣播已完全停止播出,還有的村廣播雖然存在,但很少利用其宣傳黨的方針政策,講解農業知識。大多數偏遠農村沒有安裝有線電視,目前有線電視初裝費是450元/戶計算,并且月繳費10元,每年每戶需繳120元,許多貧困農民家庭無力承受。有關部門又由于對[偏遠山村因戶數少而分散不愿安裝,部分農民群眾自行購買小型衛星接受設備觀看電視節目,豐富了群眾的部分文化需求,但是,沒有有線電視網很難系統、全面地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決議和播放農業實用科技知識講座等。村級書刊報紙每年訂得較少,并且投遞后,或無人管理流失,或被村干部獨占,一般村民很難看到,大多失去了意義。
(三)專業人才缺乏,人員素質偏低,農村文化干部隊伍建設亟待進一步加強。近年來,基層文化部門因條件差、待遇低、難以營造招攬人才的良好氛圍,導致人才外流,專業文化人才出現人才斷層和年齡老化現象。文化站正式人員偏少,人員不到位的問題仍然突出,個別文化站至今還沒有正式專業干部,加之近年來各項培訓經費短缺、培訓渠道過窄等問題,形成了農村文化工作內容貧乏,方法簡單,缺乏新意,難于產生吸引力和凝聚力。
由于農村文化建設滯后,一些先進思想和主流意識傳播較難,農村社會風氣表現出一些不良傾向。一是賭博風氣比較嚴重。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因找不到致富門路,無事可做,導致賭博之風比較嚴重。二是封建迷信有所抬頭。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紛紛外出務工經商,剩下老弱婦幼留守家園,部分地方立碑、敬神等迷信活動十分突出。今后一段時期,建議農村文化建設的重點應抓好以下幾方面。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
我們應從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修養、科學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觀念出發,促進農村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從優化農村生活環境,提高農民生活質量,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入手,加速農業產業化進程和農村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實現農村、城鎮協調發展;從適應新世紀社會文化發展的需要和提高國民整體素質的高度,來認識農村文化事業建設與發展的重要性。加強對農村文化建設的領導,是鞏固、健全、發展農村文化事業的關鍵。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和改進旗、鄉、村三級文化網絡以及業余文藝宣傳隊的建設,鼓勵農民大力興辦文化,要重視解決農村文化工作的困難和問題。
(二)進?步明確農村文化建設的方針和指導思想。
在具體工作實踐中,繼續堅持文化工作的重心在農村,以建設農村小康文化為目標,加強文化設施、文化隊伍建設為基礎,以農村三級文化網絡為依托,以農村文藝創作開展豐富的農村文化活動為內容,開發培育農村文化產業。全面推進農村文化事業的發展,為農村社會經濟的整體推進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圍和智力支持。
(三)加大資金投入,拓寬投資渠道,建立具有莫旗特色的農村文化產業融資體制,加快農村文化設施建設步伐。
積極爭取上級財政部門的支持,進一步落實每年、每個鄉鎮文化站補助。并逐步建立起多渠道的農村文化建設投資體制,培植農村文化市場,吸納非文化企業向文化產業投資,吸引社會各界特別是企業界的各種捐資,并大力引進外資,形成具有莫旗特色的農村文化產業融資體制,為莫旗農村文化建設提供強大的動力支撐。
(四)努力探索新形勢下農村文化建設的新方式、新途徑。
實施“民族文化大旗工程”,農村文化建設要以現有的機構、場所、設備等物質作為依托,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資源優勢、區位優勢發展文化產業,要用足、用活現有設施充分發揮作用,大力開發培育文化產業,增加必要的投入。挖掘、整理、加工農村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藝術產品,打造品牌走向市場,為農村文化建設提供強大的物質力量。實踐證明,農村三級文化網絡,是發展農村文化事業的物質載體和根本保證。
(五)加強農村文化隊伍建設,大力傳播先進文化。
農村文化干部隊伍是農村文化的主力軍、先鋒隊,現階段主要應抓穩定和提高。依靠強有利的政策保證,采取有效途徑吸引專業人才充實到基層文化站、文化服務中心,著力幫助解決基層文化干部實際困難,讓他們穩定思想,安心工作,積極參與到農村文化建設中,宣傳黨的方針、政策、路線及決議。通過開展農民喜聞樂見的演出形式,如東北秧歌、二人轉、山東快板、相聲小品等,大力傳播先進文化,努力營造健康、向上、和諧、鄉土氣息濃郁的當代農村文化新氛圍。
(六)積極開展活動,繁榮農村文化。
各級政府和文化單位都要以提高廣大農村群眾的科技文化素質為目的,以自強不息、脫貧致富奔小康為內容,結合各地實際,用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活躍農村群眾文化生活。抓好節慶活動。組織群眾迫切需要,積極性高,參與面大,影響面廣,效果顯著的節慶活動,但要注意內容與形式的多樣化,吸引更多的群眾參與。要以文化站、農民自辦文化戶為基地,不斷鞏固、充實、提高農村業余文藝演出隊,積極開展季節性和階段性的文藝活動,以普遍性、經常性的群眾文化活動,促成節慶活動的更大規模與更高檔次。抓好特色活動。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民族文化資源,不斷提高活動質量,強化地方特色,充分發揮民族特色文化的特殊效應。
- 上一篇:鄉鎮糧食直補基金制度的設想
- 下一篇:農村基層政權建設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