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糧市場情況調查報告

時間:2022-12-15 11:46:00

導語:夏糧市場情況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夏糧市場情況調查報告

為深入了解我省夏糧市場情況,7月份,江蘇省價格監測中心在徐州、淮安、連云港、*、鎮江、泰州等六市組織開展專項調研。此次調研共選取6個縣(市)24個村(村民小組)、121戶農民和24家糧食收購加工企業(戶),采取了走訪、座談、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一、基本情況

我省夏糧種植以小麥為主,早秈稻種植區域較少。此次被調查的24個村(村民小組)中,僅4個村有早秈稻種植。從專項調查情況來看,2009年我省小麥市場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一)農民種糧積極性提高,夏糧生產穩中有升。一是種植面積穩定增長。被調查的24個村小麥總種植面積54048畝,同比增長13%,預計今年秋糧種植面積55680畝,同比增長2.16%。淮安金湖縣反映土地拋荒現象蕩然無存,目前農民爭地種糧的格局已逐步形成。2009年春季該縣小麥植播面積46萬畝,比2006年的39.61萬畝增加6.39萬畝,增幅16.13%。徐州新沂市王莊鎮尚河村出現農民退桑還田,2009年春季退桑300畝,全部改種小麥。二是平均畝產基本持平。被調查的24個村小麥平均畝產729斤,同比基本持平。三是機械化作業率高。被調查的24個村小麥機耕、機收面積分別占總耕種面積的99.3%和98.9%。24個村中,有23個村機耕機收面積100%,僅泰州興化市顏呂村機耕機收面積為91%。

(二)惠農政策效應顯現,農民收益狀況好轉。一是糧價滿意度較高。被調查的121戶糧農,今年已出售小麥的平均價格為85.25元/50公斤,同比提高了10.09元/50公斤。廣大糧農對今年小麥的銷售價格還是基本滿意的,其中:高滿意度11戶,占9.1%;中滿意度84戶,占69.4%;低滿意度26戶,占21.5%。二是種糧收益高于去年同期。由于小麥收購價格和國家種糧補貼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農業生產增支因素對種植效益的影響。被調查的121戶糧農,今年種植小麥每畝收益約382.5元,同比增加44.43元。三是外出務工收入增加,但務工人數下降。被調查的121戶糧農中,2009年上半年家庭成員外出務工打工戶均收入共計8312.22元,同比增加了407.47元。被調查的24個村中,與常年相比,反映本村外出務工人員“差不多”的有11個村,占46%;“有一定減少”的有8個村,占33.3%;“明顯減少”的有3個村;“有一定增加”和“明顯增加”的共計2個村。

(三)市場流通體系健全,小麥購銷兩旺。一是社會收購主體入市積極。經紀人和面粉加工企業是活躍一線的收購主體。被調查的121戶糧農中,出于方便、省時、省力、省運費等因素考慮,已出售糧食主要賣給“糧食經紀人”的有81戶,占有效問卷總數的73%;主要賣給“糧食加工企業”的有19戶,占17%;賣給“糧庫”的有11戶,占10%。二是收購進展順利。農戶多在留足口糧的前提下將余糧全部出售,出售量好于往年。被調查的121戶糧農中,戶均新麥已出售量為5434.48斤,占準備出售總量的85.65%,略高于2008年度同期戶均85.12%的比例。新糧上市以來,被調查的24家糧食收購加工企業已收購的小麥數量達195614噸,同比增長17.84%。其中,最低收購價小麥收購量為48545噸,同比增長4.52%。淮安洪澤縣農民普遍反映今年小麥收購價格高,特別俏銷。截至7月中旬,鎮江丹陽市蓮湖面粉有限公司、江南面粉有限公司最高收購價達88--89元/50公斤,收購量分別為13000噸、11000噸,同比增加1000噸、3660噸。三是新麥市場需求較旺。24家糧食收購加工企業,與上年同期相比,2009年以來糧食或制品銷售情況“較好”的14家,占58.3%;“一般”的10家,占41.7%。

(四)各方預期總體看好,市場信心穩定。多數被調查戶、企業認為,目前我國糧食連續5年獲得豐收,國家宏觀調控能力明顯增強,糧食市場整體供需基本平衡,但受國際市場糧價波動、農業生產成本增加影響,后期小麥市場價格仍有小幅上漲的可能性。一是供求預期以穩為主。24家糧食企業對2009年小麥供需形勢的判斷“供需基本平衡”的14戶,“供大于求”的6戶,“供給偏緊”的3戶。對2009年糧食整體供需形勢的判斷“供需基本平衡”的7家,“供大于求”的5家,“供給偏緊”的1家。二是價格預期提升。121戶糧農中,預計后期小麥價格走勢“小幅上漲”的52戶,“基本穩定”的47戶,“較大上漲”的6戶,“說不準”的8戶。24家糧食企業對后期小麥價格走勢判斷“小幅上漲”的15戶,“基本穩定”的6戶,“小幅下降”的2戶,“說不準”的1戶。

二、存在問題

(一)農田水利設施亟待改善。水利設施狀況不佳是糧農特別是種糧大戶反映最為強烈的問題之一。對24個村的調查顯示,認為當前本村農田水利設施情況“較差”的5戶,“很差”的3戶,“一般”的7戶,“較好”的7戶,“很好”的僅2戶。認為2009年以來本村農田水利設施變化情況,“沒有變化”的11戶,“有所改善可正在改善”的8戶,“繼續惡化”的5戶。分田到戶之后,絕大部分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還保留著大集體時期的模樣,沒有得到基本的維護和管理,年久失修。一是不利于進行農田機械化作業。泰州市種糧大戶反映,道路不暢,不利于農耕機械出入,影響規模種植效率。鎮江丹陽市反映各村、組的小型水利設施自土地承包以后基本就沒有修過,水稻灌溉期間,灌溉矛盾較大,普遍找不到放水員。二是灌溉效率低下,水資源浪費嚴重。連云港東海縣、鎮江丹陽市農民反映水渠滲水,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率僅為40%。三是農業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受到很大抑制,影響農業穩產。淮安金湖縣2009年小麥揚花期突遇干旱天氣,由于水利設施問題導致灌溉不暢,畝產普遍下降10%左右。

(二)有關涉農政策有待完善。一是農業經營模式。鎮江丹陽市農業部門反映,該市農戶戶均耕地面積僅2-3畝,田畝人力分散、不集中。許多農戶也認為種糧辛苦一年賺不了多少錢,迫切希望政府發展規模化種植,讓自己的農田實行流轉,取得土地流轉金。二是種糧補貼政策。目前的種糧補貼政策是采取按種植面積進行補助,對避免耕地拋荒,鼓勵農民種足面積是有效的。但是還存在下述問題:種好種壞一個樣,都能拿到補貼;有地的人才能拿補貼,導致農村出現種植糧食的拿不到補貼,而拿補貼的不種糧食的現象;對糧食主產區和非主產區、種糧大戶與一般農戶采取相同的標準補貼。三是秸稈處理問題。泰州市反映,粉碎秸稈的方式,由于粉碎機器不夠先進,效果比較差,影響了下一輪的田間作業。*沭陽市個別農民還反映,秸稈禁燒對水稻株苗的生長發育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三)科學種田的氛圍還較欠缺。一是務農人員整體素質不高。鎮江丹陽市農業部門統計顯示,當地農民種田收益不及家庭年總收入的5%,農業比較效益明顯偏低,導致廣大農村實際從事耕作生產的以老弱婦孺為主,多為滿足口糧需求的散戶種植,滿足于傳統耕作方法,種植科技知識水平相當有限。二是糧食質量重視程度不夠。只求種出糧食,不求種好糧食,先進的種田技術和優良品種難以有效推廣,糧食增產增效缺乏后勁。此外,由于沒有足夠晾曬場所,大多放棄傳統的整曬習慣,糧食水雜較大,達不到國有糧食收購企業的質量標準。三是粗放式生產。多數農戶對當地的土壤成分、種植品種、農作物的病蟲害等缺乏科學系統的了解,生產種植過程中長期過濫依賴化肥農藥,人為增加了農本支出。淮安金湖縣調查顯示,農民化肥用量逐年增加,2009年化肥價格較上年下降4.31%,但用量比上年同期增加10%,化肥在農本支出中所占比例高達53.85%。

(四)糧食收購過程中面臨一些難題。一是蘇北部分地區的芽麥影響收購進度。受芽麥影響,截至到7月10日,*市泗洪縣國有糧食企業僅收購小麥1萬噸,同比少收達7萬噸。二是部分國有糧食企業倉容不足。截至目前,24家糧食企業中,往年收購的最低收購價糧食占用的平均倉容比例為35.38%,對新糧的影響程度“沒什么影響”的7戶,影響“較小”的4戶,影響“中等”的2戶,影響“較大”的2戶。連云港東海縣石榴糧管所往年收購的最低收購價糧食占用其倉容的比例達70%,導致2009年收購的新小麥沒有地方存放。三是非國有糧食企業融資困難。糧食收購價格逐年提高對資金需求越來越多,資金占有量增加,非國有糧食企業因貸款困難、資金不足,影響其收購能力,制約了糧食大流通的發展。四是托市后就近收購局限較多。由于農民整糧意識較差,糧食生產加工企業很難采購到符合質量要求的小麥。而依靠國家的拍賣小麥,又存在提貨難的問題,且拍賣交易小麥的成本較高,企業加工利潤減少。

(五)涉農價格及收費問題還需整治。一是化肥、農藥及農用柴油價格偏高。二是農機作業收費過高。淮安金湖縣調查的20戶糧農,平均機收和機耕費占總成本的20.37%。連云港東海縣農民反映10元每畝的灌溉費用較高。三是農村一事一議項目多,標準高。淮安金湖縣調查的4個村村民普遍認為一事一議籌集費用負擔較重。

(六)村級組織建設薄弱。當前,我省村級經濟收入主要來源是土地出租和廠房出租,各村還要承擔本村農民的養老保險的集體保險部分以及各種日常開支,經濟壓力較大。鎮江丹陽市導墅鎮政府農服中心及葛家村村委會反映,目前農村村支書每年領取1萬多元工資,而村組里的干部一年只有200元補貼。在村民小組,大家都不愿意當干部,村民小組組織幾近癱瘓,日常工作受到一定影響。

三、幾點建議

(一)加大財政統籌與轉移支付力度,改善糧食生產條件。各級政府在出臺支農惠農政策的同時,要著力增加對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維護和整修的財政投入,改造農村電網,改善農村交通條件,修建新的農田水利設施。通過改善種植的硬件設施環境,增強農業生產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

(二)引導規模生產,加快農業科技創新。一是促進土地流轉,培植種糧大戶。建立以村組為單位的種糧合作組織,通過轉租或二次承包,將每家每戶的小田塊集中給種糧大戶實行成片式耕作,集約化經營。二是完善種糧補貼政策。補貼政策向種糧大戶傾斜,與農村土地流轉現狀相結合,從“補貼農民種糧”向“補貼種糧的農民”轉變,真正調動農民特別是種糧大戶的種糧積極性和種好糧食的積極性。三是研發和普及優質、高產、抗災能力強的糧食品種,依靠科技創新振興農業經濟,確保農民增產增效。

(三)加強村級組織建設,提高農業服務水平。一要重視調動村級干部的工作積極性,增強基層干部的為農服務意識和為農服務本領,保證農村各項工作有效開展。二要重視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應用,針對農業生產中的現實性問題,研究收割機械雨中搶收功能和技術,努力確保成熟小麥歸倉;研究更科學的秸稈處理方法,不僅讓秸稈還田,還要降低成本;推廣使用有機肥,減少糧食生產對化肥的過度依賴。三要建立有效的信息服務平臺,借助網站、報刊、有線電視、廣播電臺、手機短信等多種傳媒,形成權威的信息渠道。要提升農業生產收割季節氣象信息的預報及處置功能。

(四)強化涉農價格監管,整頓農村市場秩序。一是在農村建立農機作業手行業協會,正確引導制定合理的農機作業價格及收費標準,規范農機收費行為。二是加強對一事一議籌資籌勞制度的監管,在確保農民自愿的前提下,嚴格規范運作程序,切實把好事辦好。三是加強對化肥、農藥、農用柴油、種子等農資價格的動態監測與分析預測,及時預警預報,防止市場價格的過度波動。三是加大價格監督檢查力度,凈化農村市場價格與收費秩序。

(五)營造寬松的政策環境,妥善解決糧食收購難題。一是進一步放寬芽麥收購的質量標準。根據糧食生產加工企業反映,未破皮部分的芽麥與正常小麥按4:6的比例搭配生產,對面粉質量不會產生影響;已破皮部分的芽麥也可以用作魚飼料的生產,新加坡及我國廣州地區的市場需求很大,收購價格可以達到0.82元/斤。建議對農民有出售意愿、市場有收購需求的芽麥在交納一定保證金的前提下,允許國有糧食企業入市收購,然后進入批發市場參與商品糧交易。二是改善農村信貸環境,推進農村小額貸款公司和擔保公司的健康發展,緩解糧食企業普遍存在的收購資金困難。三是進一步完善最低收購價操作辦法,鼓勵糧食企業多種渠道入市收購和經營,解決部分地區部分國有糧食企業倉容不足、硬件較差的問題,全面增強應對糧食市場波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