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建議

時間:2022-12-21 04:58:00

導語: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建議

*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于2005年開始在南江縣試點,2006年在全市全面實施。經過近四年的推行,現已邁上正常的軌道。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農民積極參合,報費程序規范。截止2008年11月底,全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達到268.71萬人,參合率達到90.12%。但我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還存在不少問題和困難:

一是新農合載體比較脆弱,服務能力亟待提高。當前我市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存在農村公共衛生的投入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需求不相適應,鄉村衛生機構醫療設備設施與參合農民服務需求存在差距,鄉鎮衛生人才缺乏,鄉村醫療機構服務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等問題。具體表現在:1、財政投入減少,鄉鎮衛生院醫生無財撥工資,均靠自己手中的一支筆、一把手術刀才能掙工資,工資的多少直接與經濟收入掛鉤,不可避免地出現大處方,放寬手術指征,巧立明目收費,從而加重患者的負擔,造成農民看病貴。2、鄉鎮衛生院人才匱乏,服務能力差。由于人員工資靠掙,鄉鎮衛生院的醫生不愿耽擱時間外出進修學習,醫療服務水平提不高,服務能力較弱,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需求;各級政府對鄉鎮衛生院人才的招考、招聘沒有形成制度,部分縣、區近10年沒有公招過專業衛生技術人員,致使部分鄉鎮衛生院工作人員3—5人,而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僅1—2人,長期得不到人員補充,補充的專業技術人員又因時間短業務上不去,工資無著落,想方設法找關系調出鄉鎮衛生院。

二是新農合經辦機構經費不足,人員編制未完全到位。新農合工作面寬量大,宣傳發動、基金收繳、農民報費、工作督察督辦等均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但目前各地預算的工作經費與實際開支存在差距;市級未設置專門的新農合管理機構和落實專職工作人員,各縣(區)新農合工作人員及編制也未完全按要求落實到位,對新農合的發展帶來影響。以巴州區為例,全區參合農民近100萬,而人事部門只給區合管中心10個編制,各鄉鎮沒有專門的新農合經辦機構,各鄉鎮的報帳員都是鄉鎮衛生院人員兼職,工資不固定,編制不到位,工作缺乏積極性和責任心;區新農合管理中心因無錢購置交通工具,定點醫療單位的監督管理和許多督察、督辦只能拖,這就給新農合基金的安全留下了隱患。

三是部分農民參合意愿不強,資金籌集仍有一定困難。一些農民的風險意識和互助共濟意識較低,制約了參合率的進一步提高,加之我市整家外出務工的農民較多,給籌資工作帶來困難和壓力。據估算,每登記、繳費1人,要花3元左右的工作成本,上級政府沒有這筆專項經費,地方財政補助又嚴重不足,目前主要還是靠衛生部門承擔,長期下去將會影響衛生事業的持續發展。貧困人群參加合作醫療的問題也未根本解決。2009年農民個人籌資增加到20元,籌資工作將面臨更大的困難。

四是新農合工作量大面寬,基金監管難度較大。目前全市新農合工作還未能完全實行網絡化管理,工作人員又嚴重不足,對住院病人身份的核實、外出務工人員發生住院費用的真實性的調查以及醫療機構的監督指導等工作開展難度較大,全面防范和杜絕個別定點醫療機構的違規違紀行為任務艱巨,基金監管任重道遠。

五是新農合補償方案不夠科學,報銷比例偏低,基金結余過大,報銷不同醫院費用比例不合理,創新探索報銷范圍,比如家庭掛牌住院補償等有待進一步完善。由于我市縣(區)外就診住院報銷比例各不相同,個別地方偏低,需要加強監督指導。比如平昌縣,新農合鄉鎮衛生院報銷比例70%,縣級醫療機構報銷60%,縣外醫療機構報銷比例僅為25%,起付線為500元,縣內、外就診住院報費比例不合理,導致患重大疾病的農民到縣外就醫得不到真正的實惠,參合農民有怨言。

為此,我們建議

(一)強化宣傳,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充分發揮新聞輿論的主渠道作用,進一步加強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有關政策、目的、內容和作用等方面的深入宣傳。努力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做到家喻戶曉、老幼皆知,使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深入人心。

(二)健全機制,確保籌資工作順利完成。進一步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組織機構和辦事網絡,健全宣傳、籌資、報銷等工作機制。加強新農合經辦人員業務培訓,強化鄉鎮政府的職責,每個鄉鎮建立以政府為主體的合作醫療站,公招一批合作醫療經辦人員,保證經費足額到位。

(三)科學合理調整補償方案,讓參合農民得更多實惠。2009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籌資標準將從2008年的80元提高到100元。建議迅速著手對2009年新農合補償方案進行調整,實行“三提高、兩擴大、一降低”,即:提高住院補償比例、提高報費最高限額,提高門診個人包干經費,擴大參合人群、擴大門診補償范圍,降低起付線,同時,要更加注意基金測算,防止結余太大,讓參合農民最大限度受益。

(四)加強監管,確保基金正常運行。一是籌好資金。采取“一次繳費、全年使用”的方法,收取農民個人繳納的統籌資金,定時足額上繳基金財政專戶。二是管好資金。基金的一切收支都堅持財政“專戶儲存、專帳管理、專款專用”的管理原則,多措并舉嚴防任何單位和個人擠占挪用。三是用好資金。嚴格落實報銷公示制,及時公示住院患者報銷情況,使整個基金的運作置于廣大群眾的監督之下。探索制定比如家庭掛牌住院納入報銷范圍等制度,使參合農民得到更大實惠。四是加強定點醫療機構的監管,防止醫療費用不合理上漲以及弄虛作假的現象發生。建議相關部門密切配合,如市物價局應迅速出臺市管診療項目收費標準,使定點醫療機構收費項目有章可循,全面實行新農合目錄內的藥品集中統一招標采購,規范統一零售價格,讓參合農民得到更多實惠。

(五)加強定點醫療機構服務能力建設,規范管理。重點加強農村衛生機構建設,加強鄉鎮村衛生院(站)醫療服務能力建設。重點加強農村基層衛生技術人員培養。建議財政增加衛生投入,給鄉鎮衛生院醫生預算工資,讓他們有機會、有時間、有精力外出進修學習,學好技術留在鄉鎮服務,不再昧著良心掙工資,要教育他們“帶著感情下病房,摸著良心開處方”,讓廣大農民群眾真正體會到新農合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