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深加工基地建設調研報告

時間:2022-12-21 04:58:00

導語:農產品深加工基地建設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產品深加工基地建設調研報告

為認真貫徹落實省委“一主、三化、三加強”的重大發展戰略和建設“一樞紐、三中心、四基地”的發展格局精神,按省政協的安排部署,*市政協經濟委組織相關部門及部分委員深入(區)縣、企業,就我市農產品深加工基地建設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提出了對策建議。

一、*農產品深加工基地建設情況

*市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積極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切實抓好一村一品的農產品基地建設,發展形勢良好。

(一)基地建設初具規模。

我市充分利用優勢資源,堅持一村一品,以發展綠色產業為依托,以建設示范區為載體,科學規劃,突出特色,著力擴大基地規模,建設農業產業化經營“第一車間”。全市已建設農產品加工基地示范鄉12個,示范村105個,示范社1081個,示范戶1.4萬戶。建設一村一品專業村121個,其中省級一村一品示范村11個。農產品基地面積累計達到168萬畝,為進一步推進農產品生產基地規模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特色品牌日益增多。

全市累計有42個產品獲得有機食品、綠色食品標志認證;有17個農產品被認定為無公害農產品;四縣(區)都被認定為省級無公害豬、牛、羊生產基地;南江黃羊成為亞洲第一的知名肉用山羊新品種;通江、南江分別被命名為“中國銀耳之鄉”、“中國核桃之鄉”。為積極實施農產品深加工的品牌戰略,創建了一批特色品牌。

(三)龍頭帶動能力增強。

全市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發展到43家,其中省級重點龍頭企業8家。培植產值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24家,產值過億元的企業4家。提高了農產品商品率,延伸了產業鏈條,實現了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增強了基地建設帶動能力。

(四)專合組織快速發展。

全市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到741個,擁有會員11.4萬人,帶動農戶26.5萬戶,其中專業協會377個,專業合作社184個,專業市場82個,專業場園68個。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將有效助推農產品基地建設的快速發展。

二、*農產品深加工存在的主要差距及問題

我市農產品深加工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主要有:

(一)區位形勢劣,企業發展緩。我市地處邊遠山區,經濟比較落后,與發達地區的差距很大,由于高成本低效益的山區農業經濟,上規模的民營企業參與少,引進外資難,企業管理人才缺,職工文化水平低(職工隊伍中,具有專業技術職稱的職工占15.2%。其中高級技術人才僅占0.9%,高級技師人才占0.3%。),不能引領企業快速發展。而現有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很多是計劃經濟遺留下來的國有企業。這些企業雖已進行了“雙置換”的改革和加工技術改造,但企業的歷史包袱還沒有徹底卸掉,產權不明,機制不順,法人治理結構不健全,計劃經濟時期的經營觀念沒有根除,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

(二)農產品商品率低,企業原料缺。農副產品生產周期長,勞動強度大,種養成本高而價值低。取消農業稅后,農民已無任何交售的義務和責任,25%的農村勞動力棄農外出務工,使農產品的商品需求量增加50%,而本地提供的商品農副產品僅占產量的5%左右。很多農戶的土地撂荒,在家留守的老幼多數都是種養自給。造成了農副產品的商品量顯著下降,企業原料緊缺。

(三)企業規模小,市場竟爭弱。現有農產品加工企業的規模普遍偏小,基本屬于傳統生產、傳統加工、傳統產品,缺乏科技支撐和創新能力,科技含量低,沒有形成產業鏈,資源利用率低;加工不能達產,公路運輸半徑大,更加重了企業經營成本的籌碼,產品市場占有率低,競爭能力不強。

(四)流動資金缺,企業運轉難。除公共公益企業外,沒有1戶企業爭取到商業銀行的信用貸款。企業的生產經營基本上是全面負債,甚至不惜在民間借高利貸保運轉。綠頌米業年生產能力3萬噸,因缺乏流動資金,經常性停產,2007年僅加工290噸。綠頌油脂公司是西南地區科技含量較高的加工企業之一,已完成投資3000萬元,工程形象進度達90%,由于尚差資金1500萬元,無法竣工投產,致使先進的設備閑置近兩年。

三、*農產品深加工基地建設的有利條件

*市地處長江上游四川東北部,遠離大中城市,工業污染源少、空氣水質好、森林覆蓋率高,具有綠色環保、無公害等得天獨厚的比較優勢,是天然的農產品原料生產基地。

(一)我市是糧食主產區。盛產水稻、小麥、玉米、紅薯和油菜籽,常年糧食產量保持在160萬噸以上,有較好的糧源基礎,是發展糧油加工和生產的先決條件。

(二)我市畜牧業發展優勢獨特。山區地貌,溝壑縱橫交錯,自然屏障有利于防控動物重大疫病,養殖業疫病災害性風險相對較小;山區牧草資源豐富,適合草食牧畜的發展,有利于畜牧的有效資源配置和應對市場對畜產品多樣化需求,保障多種畜產品的有效供給。

(三)我市林產業得天獨厚。*“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優勢在山,特色在林。全市現有森林面積985.3萬畝,其中商品林535.3萬畝;尚有100多萬畝的撂荒地、四旁隙地適宜發展林竹基地。全市活立木蓄積3530萬立方米,并且每年以200萬立方米以上速度在遞增。*自然地理和氣候條件優越,適宜多種木質原料林、竹林、經濟林生長。

(四)酒類、飲料加工產業基礎好。我市現有大小酒類產銷企業109戶。其中,江口醇、小角樓為全省工業500強企業,重啤*分公司、抱國醇、帝王杯為巴州區重點骨干企業,通江銀耳酒業公司的滋補保健酒很有特色。

四、加強農產品深加工基地建設的對策建議

調研中發現,當前阻礙農產品深加工基地建設及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關鍵問題是小農經濟格局打破難,土地規模經營推進難。繼續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加大小農經濟改造步伐,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歷史必然趨勢,只有進一步穩妥推進我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相應的配套措施,才可能快速推進農產品深加工基地建設。

(一)深化改革,促進土地經營集中。依法有序地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制度改革。一是爭取惠民政策重點向農產品商品生產基地傾斜,特別是糧食綜合直補和良種補貼要多向交售糧畜的農民傾斜。二是推進土地租賃、代耕、入股等經營體制改革,應盡快制訂“農地流轉促進方案”,增設農地流轉補貼專項資金,對出讓農地的農民給予補貼。建立健全土地流轉的登記、審查、確認和公證等服務體系。促進閑置撂荒土地的合理流轉,培育種養大戶、種養能手和專業合作組織,提高農產品商品化率。三是進一步探索土地所有權屬改革,把土地所有權全面落實給農戶,使進城的農民可以拿自己在農村的土地去換取原始資本,永久性遷徙到城市,而將土地集中“釋放”給專事農業生產的農戶,更大程度地實現土地的市場價值,更大程度地“釋放”土地的生產力,打破“小農經濟”的農業模式,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

(二)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產業集群。立足區位優勢、原料生產和產品加工現狀,進一步制定和完善區域性基地建設總體規劃,突出重點與規模效益,制定好長中短期分步實施計劃和措施;妥善處理產業之間的兼容與沖突,切實把農戶的生產與企業的深加工結合起來;統籌兼顧,推進園區建設,把園區建成承接產業轉移、加速實業聚集的主要載體,培育共生性企業集群。以經營加工大戶為龍頭,延長產業鏈條,推進基地建設。比如:以江口醇、小角樓酒業為龍頭,培育*酒類、飲料產業集群。幫助現有酒類小企業發展壯大,扶持符合條件的新辦酒類小企業,逐步實現基酒本地化,形成酒類產業鏈,提高深加工檔次,推進龍頭酒業規模化、標準化生產。這些酒類小企業要培育更多的原料基地,擴大小麥、高粱的種植面積,帶動種植、養殖基地的發展。

(三)立足市場,大力培育企業集團。以市場為導向,立足大市場、大范圍,確立與市場適應、符合企業實際的遠景目標、發展路徑和保障措施。積極扶持一批基礎好、生產規模較大、有發展前景并與基地農民利益關系密切的加工龍頭企業,組建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集貿、工、農一體化的大型企業集團,充分發揮企業集團的龍頭作用和示范效應。比如:以國有糧食企業為載體,整合市級糧食企業資源,組成一個大型糧食企業集團,打造一支集種、養殖業,米、面、油、飼料加工為一體,資產超億元的糧食企業航母,并力爭成為國家級龍頭企業。促使這個企業航母與縣區小企業建立好利益聯結機制,自覺組成利益共同體,形成政府推動生產,企業帶動農戶,“航母”拖動小企業,小企業抓基地建設,“航母”承載市場拓展的產業化經營體系。力爭3—5年內,建設商品糧基地100萬畝,加工糧油產品總量達20萬噸以上。

(四)完善機制,穩步推進基地建設。完善利益連接和分配機制,建立合理的企業與基地、企業與農戶、企業與中介組織、中介組織與農戶的利益調節和運行機制。一是推進合同契約生產,企業和農戶雙方簽訂具有法律效力的產銷合同,使產銷行為由松散的、隨意的組合變為緊密的對接,企業所需原料由農戶按合同提供。二是推進股份合作,企業與農戶采取股份合作的形式建立原料基地,使基地成為企業的“第一車間”,調動企業和農戶兩個方面的積極性,共同建設基地,加快發展。三是推進租賃建基地,龍頭企業付給農戶一定租金,租賃農戶的土地建設原料基地。四是推行二次返利,企業從加工或流通領域的利潤中,拿出一部分資金返還生產環節,培植后備原料基地。五是積極培育和發展原料流通中介組織,引導、鼓勵和支持農民進入企業的原料流通領域,擴大基地的輻射面,推進基地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