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特派員創新創業調研報告

時間:2022-12-22 09:52:00

導語:科技特派員創新創業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技特派員創新創業調研報告

*市按照全省統籌城鄉發展科技行動的要求,圍繞全市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以實施“十百千”(加強與10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轉化100項先進實用科技成果,選派1000名科技特派員服務基層)科技人員服務基層行動為抓手,大力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加快了科技創新要素向農村的流動,加速了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截止目前,全市共建立科技特派員創業團隊37個,選派科技特派員523人,創建承包型經濟實體18家、技術入股型經濟實體25家,推廣新品種、新技術30余項,培訓農民12.5萬余人次,吸收農民轉移就業1.2萬余人,實現產值8500余萬元。全市獲科技部表彰的“全國優秀科技特派員”1名,獲省科技廳和省人事廳表彰的“四川省科技特派員先進個人”8名、“四川省科技特派員工作先進集體”2個。

一、集聚資源,建設科技特派員創業團隊。針對*目前無一所高等院校和市以上科研院所,科技人員總量不足,科技人才嚴重缺乏的現狀,通過“2008·四川*科技成果轉化暨產學研合作對接洽談會”,加強了與四川大學、四川農業大學、成都大學、瀘州醫學院、省農科院、省畜科院、省食品院的科技合作,大力集聚省上專家、市縣(區)科技人員和鄉土人才資源,為構建科技特派員創業團隊奠定了堅實基礎。一是堅持與實施科技項目相結合。以國家農轉資金《通江銀耳資源開發及精深加工產業化》、國家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計劃《南江黃羊健康養殖技術集成與產業化示范》等項目為載體,建立了項目科技特派員團隊14個。瀘州醫學院教授唐燦3次來*示范推廣梔子無公害規范化種植技術,經檢測,*產梔子熊果酸和梔子苷含量居全國第一,巴州區青包山村梔子無公害規范化種植基地被省科技廳命名為“省級農業科技園區”。二是堅持與培育科技產業相結合。市科技局、市人事局聯合印發了《*市特色優勢產業科技特派員創業團隊實施意見》,圍繞優質糧油、生豬、南江黃羊、通江銀耳、中藥材、果蔬和蠶桑等特色優勢產業鏈,建立了產業科技特派員團隊15個。南江縣畜牧推廣研究員賈正貴在該縣字庫村建立南江黃羊健康養殖示范小區28個,飼養南江黃羊4200余只,實現產值210萬余元,個人實現收入11.5萬余元。三是堅持與使用鄉土人才相結合。鄉土人才是農村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和新農村建設的中堅力量。為此,我們把農民致富能手、“土專家”、“田秀才”等鄉土人才納入科技特派員隊伍建設的重要內容,就地、就近、就便建立鄉土人才科技特派員團隊8個,組織和支持鄉土人才科技特派員建立創業開發基地,引進優質品種和先進技術進行示范和推廣,涌現出了歐陽生、曹家福、向明亮等一大批鄉土科技特派員先進典型。

二、建立平臺,提高科技特派員創業能力。一是建立成果轉化平臺。采取“龍頭企業+大院大所+產業園區+示范農戶”的模式,建立了通江縣周子坪村銀耳種植科技示范園、巴州區青包山村無公害規范化梔子種植科技示范園2個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巴州區西華山村無公害規范化虎杖種植科技示范園、南江縣石寨-回龍村黃羊健康養殖科技示范園、平昌縣七里村生態蠶桑種植科技示范園等7個市級農業科技園區,輻射帶動了周邊農戶8100余戶。二是建立信息服務平臺。依托省生產力促進中心、省科技信息研究所,建立了*市科技文獻服務平臺。同時,建立了5個市、縣(區)科技信息中心,124個鄉鎮科技信息服務站和378個村社科技信息示范戶,形成了市、縣(區)、鄉鎮、村社四級科技信息服務網絡。三是建立創業培訓平臺。今年6月25日,在科技部的支持下,全省首個科技扶貧遠程課堂在通江縣正式開班,已組織120余名科技特派員收看了“如何做好農村經紀人”、“農產品營銷的技巧、模式、渠道”等科技知識。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組織了20余名科技特派員到四川大學、四川農業大學進修學習,聘請了四川農業大學、省畜科院、省農科院專家來*舉辦科技特派員專題培訓班3期,培訓科技特派員170余人。科技特派員創業服務平臺的建立,減少和降低了科技特派員創業成本和風險,為科技特派員創業提供了有力支撐。

三、創新機制,增強科技特派員創業活力。采取政府引導與市場運作“兩輪”驅動的方式,積極引導科技特派員深入基層、深入農村,構建“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共同體,建立利益聯結長效機制,增強了科技特派員的創業活力。平昌縣駟馬鎮農業服務站技術人員歐陽生在實踐中探索出了“一主雙股”(“業主+科技特派員技術股+農民土地參股”)模式,并建立了無公害大棚蔬菜科技示范園,實行統一用種、統一用藥、統一用肥、統一技術、統一商標的“五統一”標準化生產,創業成效顯著。目前,該園區有4名科技特派員技術入股,176戶農民土地參股350畝,已發展無公害蔬菜基地250畝,建24000平方米鋼制大棚150個,建1000平方米智能大棚1個,建年出欄1000頭生豬養殖場1個,引進蔬菜新品種12個、新技術6項。園區去年實現產值330余萬元,科技特派員技術入股人均實現現金收入5.2萬余元,農民土地參股實現收益34萬余元,受益農戶人均實現現金收入6000余元,注冊的“歐萊園”牌商標正在申報有機產品認證標志。該模式于今年7月24日在《科技日報》進行了宣傳。8月12-16日,科技部赴巴調研組進行了專題調研并給予了充分肯定。目前,我市正在進一步完善并將在全市示范推廣。

四、強化保障,激發科技特派員創業熱情。一是強化組織保障。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長任組長,市政府副秘書長、市科技局局長任副組長,市經委、市人事局、市財政局、市農業局、市畜牧局、市林業局、市衛生局等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實施“十百千”科技人員服務基層行動領導小組。各縣(區)也成立了相應機構,形成了上下聯動、部門協作的工作格局。二是強化政策保障。科技人員服務基層做出突出貢獻的,優先晉升職務、職稱。科技人員向基層轉化職務技術成果的,派出單位應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給予科技人員相應的獎勵。科技人員服務基層期間產生的技術成果歸屬及其利益分配,應按照協議及有關規定,鼓勵企業、基地(園區)對做出貢獻的科技人員實施多種形式的激勵措施。南江縣財政每年安排15-20萬元工作經費,專門用于科技特派員的生活補助和獎勵經費,對每月深入基層服務達20天以上的,每人每天補助生活費10元。二是強化投入保障。市、縣(區)研發經費優先支持服務基層科技人員實施的科技項目。同時,積極加強與農業、畜牧、林業等部門的協調,對所有惠農項目實行“拼盤”,加大對科技特派員創新創業的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