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森林資源管理現狀及對策
時間:2022-12-22 03:12:00
導語:市森林資源管理現狀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森林資源基本情況
*市位于川東北米倉山南麓,全市林地面積984萬畝,森林覆蓋率54%,林木蓄積量3652萬立方米,區劃界定生態公益林面積466萬畝,商品林568萬畝,我市通江縣2008年被列為全省生態效益補償試點縣,試點面積60萬畝。全市有國家級森林公園4個,省級自然保護區2個,市級自然保護區1個。“十一五”期年森林采伐限額44.1579萬立方米,其中商品材11.348萬立方米,非商品材32.8094萬余立方米,年森林實際消耗量近39萬立方米,年森林增長量130萬立方米,年凈增90萬立方米。全市森林面積、蓄積持續增長,林分質量逐年不斷提高,從根本上奠定了綠色*、生態*地位。
二、森林資源管理主要工作
(一)積極穩步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
為了保證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質量,我市認真執行“54321’’的要求,即五到場(村社干部、林權權利人、林權相對人、村民代表、林改勘界人)、四必簽(開會通知簽收、開會人員簽字、林改方案表決簽字、申請表簽字)、三公示(林改前林權狀況公示、林改實施方案公示、定權發證公示)、兩關鍵(開會到場人數2/3、方案表決同意2/3)、一保障(立卷歸檔)。嚴禁少數人暗箱操作,嚴禁由一個或幾個人代簽,嚴禁少數人誤導群眾。截止7月底全市林改確權面積824萬畝,登記發證35萬份,發證面積過半。占年度目標考核任務的90.1%,全市累計投入林改工作經費360萬元,累計培訓林改人員3.6萬人次,全市林權糾紛累計發生338件,調處298件,調處率89%;為加強林改組織領導和責任追究,市政府與各區、縣簽定了集體林權改革目標責任書;積極開展林權、林地、林木流轉調研,積極主動與金融部門聯系,共同研討林權抵押貸款政策;為更快推進我市林改工作進程,我們從省廳邀請了專家給各區、縣林改專職人員講解林改存在的問題、檢查驗收方法和配套政策,取得了良好效果;開展了為期三個月的林權流轉清理,規范了流轉合同和流轉秩序,有效地保護了廣大林農的合法權益。目前,我們正在積極研究林權交易中心和投融資平臺建設事宜,進行林權抵押貸款試點,并加緊思考林改后“三防”應對措施。
(二)開展三項清理工作
為真正摸清全市木材經營加工、林地征占用和林權流轉現狀,強化源頭管理,整頓資源利用秩序,打擊違法犯罪行為,3月1日到6月1日,在全市開展“以木材經營加工、征占用林地管理和林木采伐”為重點的為期三個月的三項清理檢查工作。
市林業局成立了以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楊震為組長的三項清理工作領導小組,資源、監察、信訪、公安等相關科(室、局)負責人為領導小組成員。此次清理檢查工作按照清理、檢查方案實施,嚴格執行涉企檢查工作紀律,堅持認真查找問題,逗硬落實整改措施,重點清理查處無證經營加工木竹材、亂砍濫伐林木和非法征占用林地等違法行為,督促木竹材經營加工企業,建立完善購銷臺帳、檢尺記錄、木材來源證明等制度。此次清理檢查工作將嚴查嚴辦木竹材經營加工企業出現的違法違規問題;糾正不規范林權流轉,依法取締無效流轉;按照林地征占用管理辦法依法處罰非法征占用林地行為,進一步規范林地征占用秩序。清理檢查工作始終堅持“生態受保護,產業得發展”的目標,必將推動全市森林資源管理再上新臺階。
(三)逗硬林木采伐管理
一是嚴格執行年森林采伐限額和采伐審批、公示、青山檢尺及采伐監管制度,自用材采伐審批率達98%,持證采伐率達98%以上;人工商品林采伐審批率、公示率、持證采伐率均達1O0%。二是嚴格進行采伐監督管理,商品林采伐堅持“四到場”,并對采伐情況堅持定期或不定期檢查,及時對采伐伐區進行了撥交和驗收,基本做到了撥交一塊、采伐一塊、驗收一塊。三是對國有林場生產的木材實行競價銷售,使國有林場木材利潤實現最大化。做到了三遵循(遵循限額原則,遵循資源狀況、遵循林農意愿)、三到鄉(基數摸底到鄉、計劃下達到鄉、事后監督到鄉)、三公開(年度計劃公開、采伐申報公開、審批結果公開)。一證一書(一份采伐證、一份責任書),一賬一卡(一本臺賬、一份監管記錄卡),一人一單(一個林業監管責任人、一張伐區驗收合格單)。對年度批準需采伐的林木實行專業隊竟標采伐試點。
(四)服務省市重點項目業主使用林地工作
2O09年上半年中石化西南油氣分公司川東北一川西輸氣聯絡線工程河壩支線通江境內使用林地材料已完善,現正在報批;對廣巴高速、巴樂鐵路建設中出現的新問題積極協調解決;目前*電業局通江一南江110KV輸電線路項目和南威水泥項目使用已經報送省廳批復。目前正積極參與巴南、巴桃高速公路及巴達鐵路使用林地前期調查和材料準備工作。強化林地管理主要措施有:一是廣泛宣傳;二是層層簽定責任書;三是嚴格執法,對不批就占、少批多占、批甲占乙等現象決不姑息遷就;四是積極落實植被恢復異地造林項目;五是對重點工程建設用地進行跟蹤;六是建立征占用林地督查制度
(五)加強木材流通管理
一是嚴格經營加工管理。建立木材經營加工年檢制度,2009年3月1日至6月1日我們對全市木材經營加工廠進行了年檢工作,對無證木材經營加工戶按照“誰設立,誰關閉,誰負責”的原則督促關閉。二是加強木材運輸管理。對農村居民房前屋后個人所有的木材零星上市或搬遷,及時辦理運輸證;對商品材等大量木材運輸,嚴格審核木材來源證明,對有合法來源的木材,及時辦理木材運輸證。三是強化木材檢查站的監督職能。對過往的木材、林副產品、林化產品、野生動植物等運輸進行嚴格驗證登記,對商品材的運輸實行專戶登記,按月向所在縣林業局報送過站統計表,上半年共驗證過關竹、木材、半成品、成品及其他林副、林化等產品5000余車次。
三、森林資源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林木采伐管理
林木采伐管理監管制度不完善,報告制度不規范、責任追究制度難落實。存在“兩個不高、一個不到位”的問題,即采伐設計質量不高、采伐證辦證合格率不高,采伐監督管理不到位;個別基層林業單位不認真履行職責,管理流于形式,導致濫伐現象時有發生;自用材不繳納育林基金,林業站的積極性不高,在采伐監管上有缺位現象。
(二)林地林權管理
工程占地協調處理難度大。一是個別重點工程、民生工程,不按法律法規辦事,未批先占;二是林權流轉的技術條件不夠成熟。三是沒有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機構,工作開展難度較大。四是由于缺乏資金,流轉平臺難以建立,不利于規范流轉;五是重點項目建設中的施工單位臨時用地、農村磚廠、采砂、采石、修路等征占用林地依法審批、依法管理難度較大。
(三)木材經營加工
對木材經營加工戶的監管不到位,常規管理與臺帳建立制度脫節,原料堆放無秩序、無進出數據,一些木材經營加工企業為獲取最大利潤違法收購木材現象依然存在;個別加工廠任意擴大許可證規定的經營加工范圍,例如把帶鋸加工改為旋切加工等;木材經營加工戶的文化素質和專業技能普通較低,缺乏木材檢尺、建立臺賬等基礎技術和基本能力,故臺帳建立不落實。
(四)木材運輸管理
檢查站設備落后,無證運輸木材檢查難,處理更難。木材檢查站布局不合理,數量不夠,通江縣僅諾江鎮小江口一處檢查站,而該縣諾水河鎮、*、達縣、鎮巴、萬源等眾多出口沒有木材檢查站,不便于監督管理;平昌縣僅設立一個木材檢查站,并在江口鎮小橋街定點檢查,而在該縣森林資源最為豐富的云臺、筆山、鎮龍三個片區,木材可以通過邱家運輸到達縣、重慶、成都等地,成為該縣木材運輸檢查的空白和死角;一些林業站對已運輸的木材不注銷其采伐證,讓木材販子有空子鉆,自己有退路。
(五)林業行政執法
林政執法不規范,存在以征收育林費、植被恢復費等代替林政處罰、不按程序進行林政處罰和法律文書檔案不健全等現象;鄉鎮林業站因沒有執法權,不能及時處理一些違法案件,使執法效果大打折扣。有的工作人員素質不高,缺乏應有的執法手段,執法不嚴,打擊不力的現象還存在;個別管理或執法人員素質不高,有的辦人情案、關系案,不依法辦案,執法效果和部門自身形象嚴重受損;法律法規不配套,特別是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在采伐限額管理、林木采伐、林木林地流轉都急需與之配套的法律法規。
四、對策及建議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不斷深入,對森林資源保護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必須建立健全規范化、標準化、科學化的森林資源保護管理制度。我們要積極轉變觀念,探索管理新路子,大力實施配套改革,才能推進全市林業又好又快發展。
(一)強化林業部門自身建設
林業部門要積極應對新形勢,加大軟、硬件建設,做好充分準備。一要認清形勢、明確責任。從改善生態環境和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考慮,林業部門保護管理森林資源的職責只能強化,不能削弱,同時要建立健全目標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度。二要加大投入。加強林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工作條件,適應新形勢下森林資源保護管理的需要。三要加強學習培訓。提高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發揮資源保護管理的監督、指導作用,強化對木材經營加工從業人員的法律知識宣傳教育。四是加強林業管理體制建設。充分發揮基層林業管理部門的作用,加大森林資源源頭管理,研究解決基層林業站經費來源和人員編制問題,從源頭上解決基層部分人員不作為、亂作為。
(二)強化森林資源保護體系建設
一要進一步加大宣傳,增強林農森林資源保護意識,提高其管護的自覺性。二要積極探索新形勢下的森林資源保護“三防”機制,引導林農成立和參加防火、防病蟲害和防亂砍亂伐的協會或聯防組織,才能逐步形成在政府主導下的林農自治和群防群治的“三防”機制。三是構建合理的林業行政執法體系,要健全執法體系、規范執法程序、落實執法責任、加大執法力度,堅決打擊亂砍亂伐林木、亂占濫用林地等破壞森林資源的違法行為,才能有效地保護好全市的森林資源。
(三)強化森林采伐制度管理
公開采伐限額計劃、審核審批程序和辦理結果,公開審核審批要件和費用征收標準,公開伐區檢查和驗收情況,嚴格執行木材采伐“伐前、伐中和伐后”公示制度以及青山監管制度。要明確規定申請林木采伐的“五有”依據,即有林權證、有年度森林限額采伐計劃指標、有伐區作業設計說明書、有年度伐區作業質量和跡地更新驗收合格證明等;要堅持憑證采伐,林業站要定期進行檢查;嚴格實行林木采伐審批公示和伐區監管制度,完善申請、公示、審核和審批等程序。
(四)強化新型林業合作組織建設
有效配置森林資源以實現更大的效益,需要積極培育新型的林業合作組織,整合資源,走規模化、集約化、科學化的發展路子。一是積極引導林農在明晰產權、明確利益分配和自覺自愿的基礎上,采取家庭聯營、合作經營、股份經營等形式,組建經營實體。二是可以引進有實力的公司,采取各種形式的聯合,形成“公司+基地+農戶”、“支部+協會+農戶”、產供銷一條龍等發展格局。三是加強科技協會或中介服務機構的建設,充分發揮其在技術培訓、市場信息、合作交流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同時,要扶持林農成立各類行業協會等中介服務和自治組織,增強其自律管理、依法維權等能力,實現森林資源規范化管理、林業發展產業化經營。
(五)強力推進生態公益林建設
一是建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落實生態效益補償資金,并且積極爭取提高補償標準,根據森林所發揮的生態效益的不同實行級差補償。二是創新管理機制。由林業部門、鄉鎮(村組)和林農三方組成共管組織,明確責、權、利,共同管理轄區內的公益林,即林業部門提出公益林建設、經營方案,負責監督和檢查,林農主要進行公益林的培育和管護,鄉鎮(村組)則承擔組織林農成立“三防”協會、關系協調、糾紛調處等職能。三是探索公益林的經營機制。對于由林農管護的公益林,在確保不破壞森林資源的前提下,可以通過間伐、林下種(養)植等方式,既保證生態效益優先,又兼顧發揮森林資源的經濟效益,提高林農管護公益林的積極性。
- 上一篇:水利局加強資源管理發展計劃
- 下一篇:水利局宣傳安全生產年終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