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機械的實踐與思考
時間:2022-12-23 10:02:00
導語:農業機械的實踐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對發展現代農業、推進農業機械化事業提出了新要求,最近,四川省人民政府也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的意見》,農業機械化發展面臨著千載難逢的機遇。對于巴中以農業為主的貧困丘陵山區,怎樣進行現代農業建設?怎樣發展農機化事業?圍繞這一課題對巴州區恩陽鎮新寺村進行了專題調查,以此探索我市發展農業機械化的路子。
一、調查情況及結論
(一)該村人口情況全村6個社,402戶16*人,勞動力882人,其中外出務工553人,占勞動力的62.6%,整家外出務工84戶,占20.8%,沒有外出務工的75戶,占18.6%,主要是就近經商人員和村、社干部。從調查的情況看,在家務農的絕大部分是年齡在50歲以上的人,50歲以下的青壯年一般都外出務工。村民形象地說:“現在農村抬石頭,太難奏起一副八人抬的索杠”。這種人口外流,特別是農村青壯年和鄉土精英的外流,雖是減少了農民人口數量,緩解了“三農”當中的一些問題,但勢必對農村的發展帶來嚴重的人才缺失危機。
(二)農機擁有情況全村擁有各類農機具467臺350瓩,其中柴油機42臺,水泵25臺,小型潛水泵215臺,控灌面積380畝,占耕地面積25%,拖拉機1臺,微耕機2臺,以農機收入為主的農戶共有8戶人,其它農副產品加工機械184臺。從農業機械的擁有和作業情況來看,農機的小型化趨勢明顯,全村農機化水平低。農業生產中的提水、脫粒、農副產品加工等環節已基本實現機械化作業,耕地機械化作業開始起步。特別是這兩年巴州區先后實施的農機購置補貼項目和農機裝備項目,對微耕機的推廣和應用起到了促進作用,僅2006年巴州區就新增微耕機394臺。在調查中發現,農民投資購買機具的主要目的是出于方便自己,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投資購置的是小型提灌機具和農副產品初級加工機具,而對一些能顯著改善生產條件的耕、收、種等新機具購買較少。
(三)土地流轉情況該村有土地面積1515畝,其中:田909畝,地606畝,耕牛64頭,其中能耕牛28頭,能耕面積306畝,能耕牛每頭負擔10.9畝。通過核實調查,撂荒1*畝,占7%,承包他人耕種的250畝,占16.5%,主要是無償送給鄰居好友或直系親戚耕種,送不出去就直接撂荒不管,土地撂荒面積每年呈上升趨勢。土地流轉在農村是一種自發行為,既缺乏相關法規政策配套支持,村民之間又缺乏條約協議來約束轉讓行為。如何規范,怎樣引導才能使土地有序流轉,使土地向種糧能手和農業專業戶集中,以擴大他們的經營規模,從而提高經營效益,始終是應該關注的問題。造成撂荒現象的主要原因:一是農村勞動力大量減少,無能力耕種;二是以傳統的手工作業,生產效率低,勞動強度大,經濟效益差,種田不劃算。我們與村社干部一道,對種水稻進行成本核算,以人工耕作、請人種地為依據:每畝水稻成本675元,其中:①請人耕地120元(含生活費10元);②抽水50元;③肥料80元;④種子35元;⑤農藥20元;⑥栽秧150元(含生活30元);⑦育秧20元;打谷子200元(含生活50元),還不算田間管理的過程。如每畝按產量1100斤,以國家保護收購價計算,每畝總收入為770元,純收入每畝只有95元。種小麥只能保本,如果是請人耕種,連本也保不住。三是村社干部協調無力,沒有手段對撂荒的村民進行約束。
(四)解決土地撂荒的途徑按照市委李書記在市氣象局現場辦公會議對農口部門提出的要求,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解決撂荒現象。為此,我們從今年開始利用三年時間,在恩陽鎮新寺村建設一個農業機械化示范村,尋找解決農村耕地撂荒的問題,探索丘陵山區發展農業機械化的路子。農機化示范村以大力推廣小型實用型農業機械,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減輕勞動強度,降低生產成本,增加農民收入為主要內容。農機化示范村三年目標:1、每個社購置3臺耕耘機,基本實現“鐵牛”代替耕牛;2、配置一臺小型插秧機,使水源條件好的田塊基本實現機械化插秧。植保、脫粒、機收實現半機械化作業,農副產品加工、抽水、農用運輸實現機械化作業。今年的目標:每個社配置一臺耕耘機,一臺步進式小型插秧機,建設一處提灌站。我們對用機械化作業種一畝水稻核算,每畝只需成本585元,主要是減少人工作業費,用機械耕田、插秧(含育秧)每畝最多只需200元,比相應的人工作業290元減少90元成本。用機械化種一畝水稻可實現純收入185元。
通過該村走訪調查,得出的結論是:第一,農民種田歡迎機械化、農民增收需要機械化、建設現代化農業離不開機械化。建設新農村,農機要先行。第二,推廣小型實用機具是解決農村撂荒現象的重要措施。早年提出的“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已被實踐證明是完全正確的。
二、當前巴中市農機事業存在的問題
一是農機化水平低。全市在農副產品加工、植保、提灌、農用運輸基本實現機械化,機耕已開始起步,被廣大農民接受,機脫實現半機械化作業,在機械化插秧、機收、機播等糧食主要生產環節還基本處于空白。每百畝耕地農機總動力僅僅只有44瓩,遠遠低于全國、全省的水平。
二是農機投入嚴重不足。由于財政困難,對農機投入的資金十分有限,前幾年省上對我市的投入每年在80萬元左右,從去年開始雖加大了對農機的投入,但增量也很有限,與其它行業相比,微不足道,遠遠滿足不了農機事業發展的需要。
三是農機服務體系服務功能弱。特別是基層農機技術及管理人員老化,經費困難。
三、農業機械發展的思路與措施
制約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因素:巴中是經濟欠發達的丘陵貧困山區,一是田塊小,田塊之間高差大;二是機耕道建設速度緩慢,通達率雖有85%,但通而不暢十分突出,90%以上的田塊不通機耕道,不適應大中型機械作業;三是農民收入低,文化不高,農民對農機購機欲望低;四是農藝與農機脫節,農機很難適應農作物的作業規范。巴中要全面實現糧食主要生產環節的機械化作業還任重道遠,步履艱難。但發展農機化事業也有許多有利因素:一是黨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工作,把農機化事業列入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逐年加大了財政投入,為農機化事業的發展創建了難得的機遇;二是市場需求旺盛。農村大量勞動力外出務工,季節性勞動力緊張,使用機械作業后的成本大大低于人工作業成本,增強了農民使用農業機械的內在動力,市場潛力巨大。三是科技進步,機型成熟,性能穩定。大、中、小各類農機具齊備,能充分滿足不同類型的地形、地貌作業的需要。如何發揮優勢,揚長避短,充分利用有利因素加快農機化事業發展,這是我們迫切要解決的問題。
(一)深化農機認識發展現代農業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任務,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為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指明了方向。農業機械是先進的農業生產工具;是建設現代農業的物質基礎;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民增收、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是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
巴中是以農業為主的丘陵山區,農村主要勞動力大量轉移,農業生產出現勞動力短缺現象,特別是勞動力的季節性短缺矛盾突出,同時人工勞動力成本大幅度增長,農業機械作業的優勢明顯。當前全市以耕耘機為主的小型實用農機的推廣應用,提高了勞動生產率,減輕了勞動強度,降低了生產成本,不僅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增加了農民的收入,而且緩解了勞動力季節性短缺的矛盾,還促進了勞動力輸出的健康發展。同時,改變了農民幾千年來養牛為耕田的傳統觀念。逐步形成購機為耕田,養牛來賺錢的習慣,促進畜牧業的大發展。
(二)明確發展思路鑒于我市發展農業機械的艱巨性,今后在相當長時期內發展農業機械要始終遵循“三為主”、“兩個堅持”、“三個結合”的工作思路。
“三為主”:我市發展農業機械要堅持以“小型為主、戶營為主、效益為主”的發展路子,這既符合丘陵山區的特點,又符合市場經濟的原則,并且還適應全市的經濟發展水平。
“兩個堅持”:一是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各縣、區要根據各地的具體情況確定其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重點區域、重點項目、重點機型、發展速度,制定切實可行的發展措施。二是堅持量力而行,積極穩妥的原則。在農業機械化發展中,各地要充分利用現有條件,有選擇、有重點地逐步向前推進,做到扎實、穩妥。
“三個結合”:一是要與農業結構調整相結合。農業機械化的服務對象主要是農業,農業結構的變化將對農業機械化產生巨大的影響,隨著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擴大,農業結構也將進一步調整和完善,農業機械化服務也應隨著農業結構的調整作相應變化,與農業結構調整緊密結合。二是要與農藝相結合。構建現代農業,要求新的農藝設計應充分考慮有利于農機作業。只有實現農機與農藝相結合,農業生產才能真正降低成本,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勞動生產率,才能實現農業生產的可持續協調發展。三是要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發展生產力,生產力發展重要的是生產工具的進步,這就要求用先進設備和先進的生產工具來裝備農業,提高農業的科技含量,全面推動農村的科技進步。
(三)促進土地流轉當前農村出現的新情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農業的比較效益低,種地不能發家致富,大量的人外出務工,勞動力嚴重缺乏;另一方面也因生產工具落后,一把鋤頭、一副鏵犁用了幾千年,生產力的低下使勞動生產效率極低,一戶人僅能耕作幾畝地。而在農業較發達的國家,由于機械化程度高,一戶人能經營幾百畝甚至幾千畝地。建設現代農業,須努力擴大農業生產經營規模、提高生產力水平。生產力水平和勞動效率提高了,使農戶的經營能力變大,對土地經營規模的需求也增加,從而內在地產生對土地流轉進行探索創新的勇氣和動力,推動土地向種糧大戶和農機大戶的有序流動,這樣既能緩解土地的撂荒,又能為促進土地的合理流轉創造積極的條件。
(四)提升裝備水平巴中的農機化水平還很低,在主要糧食作物主要生產環節上除耕作有了突破外,在播種(栽插)、收獲上還是傳統的方式。加快糧食生產機械化進程,積極試驗示范適宜機型,在機收、機插、機播等幾個主要生產環節上早日突破。建設農機化示范村,大力推廣水稻插秧、土地深松、機耕、機械化收割、脫粒、秸桿粉碎還田等農機化技術,在重點農時季節組織開展跨區域的機耕、機播、機收作業服務,因地制宜地拓展農業機械化的作業和服務領域。逐步提高水稻、小麥等主要糧食作物在播種(栽插)、收獲、貯存等主要環節的機械化作業水平,確保糧食增產,促進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進一步加快農業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和由農村向城鎮轉移速度,使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從而加快現代農業建設進程。
(五)完善補貼政策近幾年來,通過實施農機購機補貼和農機裝備項目,有力地促進了機械化水平的提高,但也存在著與實際情況脫節的問題。巴中市地處山區,適宜的機型多是一些小型的小馬力機器,而按項目的有關規定,有的小馬力機器則不在補貼范圍之內,不利于項目的實施。還有補貼的標準是全國統一的,比較宏觀。我們認為,在貧困山區的補貼政策應與發達地區有所區別,提高補貼比例,擴大小型實用機具的補貼范圍,以鼓勵農戶的投資積極性。
(六)加大資金投入要發展農業機械化,資金投入是關鍵。要進一步完善以受益農戶投入為主,國家資金作啟動、示范、導向,并吸納社會各方面資金為補充,具有相對穩定的資金來源的投入機制。一是要增加購機補貼、農機裝備項目和提灌建設等農機專項資金總量。二是在“以工代賑”、“農業綜合開發”、“金土地工程”等涉農項目中增加用于農機事業發展的份額,加大對田塊整形、機耕道建設的投入力度,進一步改善農業機械作業的環境條件,促進農機化事業健康快速發展。
- 上一篇:鄉鎮農機安全機制建設的思考
- 下一篇:提灌站現狀的調查與思考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