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井專業村的調研與思考
時間:2022-05-28 05:05:00
導語:打井專業村的調研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村位于縣大街鄉東北部,四周群山圍繞,村民居住分散,是一個典型的山區村,全村有13個村民小組,17個自然村,255戶,876人。十多年來,這個村涌現出72個打井隊,從業人員340人。年該村外出打井總收入達560多萬元,成為農民增收的一項優勢產業。由于成績顯著,該村先后被衢州市評為勞務輸出專業村,縣打井專業村。村支部書記、鄉打井協會會長張在年被省評為“雙帶”好黨員。
村農民打井隊,始于年月,當時該村徐建軍、賴根生、鄭瑞躍三青年農民利用在地質隊打工時學到的地下水勘探開采技術,合伙投資1.2萬元,買來一臺舊鉆機,開始經營打井業務,不到個月,就收入3.5萬元,不僅收回全部投資,而且每人還賺了7000多元。良好的經濟效益,大大地刺激了該村農民的打井熱情。年下半年,村民賴買來鉆機跟著干,接著現任支部書記張也拉起隊伍干了起來,年收入均在10萬元以上。在這些先遣創業者的啟發和帶領下,全村打井隊伍日趨壯大,到目前為止,打井隊發展到72個,鉆機72臺,固定資產達335萬元,足跡遍及北京、河北、遼寧、廣東、浙江等全國大部分省份,年打井凈收入近500萬元,人均1.6萬多元,負責的工頭年收入5-6萬元,甚至10多萬元。山民們風趣地說:“我們掘出來是‘水’,可捧回來是‘金’呀”!
通過對打井專業村的調查,給我們有以下幾點思考:
[思考之一]培育新興產業,是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職責和任務。一項新興產業的形成,決不是偶然的,有其發生、發展、壯大的過程和規律,就看我們各級黨委政府是否有“伯樂”識馬的洞察力和對事物發展的前瞻性,并善于總結、扶持和培育。大街鄉打井專業村從最初3人開始,從小到大,發展到全村乃至全鄉1100多人的一支打井隊伍,固然有其自身努力的因素,但也不乏與其所在鄉黨委政府的精心培育和支持幫助。前幾年,隨著打井隊伍的不斷壯大,市場競爭也日趨激烈起來,打井隊之間為招攬生意互相壓價,加之市場運行中遇到的種種困難,經濟效益每況愈下,部分外出打井人員漸漸承受不住,陸續返鄉歇業,一時造成打井產業的萎縮和蕭條。面對如此境地,村所在鄉黨委政府根據“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及時規范行業行為,于年月成立了以村為基礎的大街鄉打井行業協會,由村支部書記張出任會長,制定了章程,對領導機構的確立及其權利、協會正常運作的經費來源、會員的權利和義務、何時開展業務交流等都作了明確規定。同時,針對外出打井人員作業流動性大、工種危險、合法權益難以保障及家庭牽累等實際,鄉黨委政府還著重為他們提供信息、參保投保、照顧家庭、調解矛盾等多種配套服務,有效地穩定了這支隊伍,解除了他們的后顧之憂。今年春節剛過,鄉黨委政府按照慣例召開外出打井人員代表座談會,鄉領導不僅問寒問暖,關心外出打井人員的生活和家庭情況,而且還勉勵他們要大膽走出去,多多賺錢,做大做強打井新興產業,帶動更多勞動力外出轉移就業。緊接著,鄉黨委政府又專門聘請專業人員為鉆井機械操作人員舉辦了打井專業技術培訓班,培訓內容除深井鉆探技術外,還有經濟合同法、勞法、安全生產技術及人身財產保險等,通過培訓,既增強了他們的操作技能,又使他們懂得了如何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大街鄉黨委政府這種追蹤管理和服務,被外出打井人員稱之為“新興產業的保護傘”。
[思考之二]培育新興產業,是轉移勞力、解決“三農”難題的有力舉措。要解決“三農”難題,核心是減少農民、富裕農民。而要使農民真正富起來,最關鍵的是要轉移農村勞動力,幫助農民解決就業問題。村有男女勞動力596個,以前,因無轉移門路,大批勞動力被困守在山區,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艱辛生活。自村里發展外出打井這項新興產業后,全村就有310多個勞動力外出轉移,占全村總勞力的52%,加上因打井業帶動的其它外出轉移勞力,勞動力轉移達80%以上,現在當你進入該村時,看到的大多是老人、小孩和村干部,且這些人都有事干,勞動力就業率達到100%。由于農村勞動力大批轉移,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逐年提高,到年底,僅打井純收入就達468萬元,人均5318元,占全村收入的80%以上。加上山林、竹筍等收入,農民人均收入已超過未開展打井業時的年近10倍。隨著村民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該村的各項公共社會事業也快速發展起來,先后修建了總長5.8公里的進村公路,安裝了有線電視,裝上了程控電話,還整改了低壓電網等。同時,農戶的住房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幾年,全村80%以上的農戶翻建了新房,其中40多戶建造了別墅型洋房。不僅如此,不少村民還跳出山門,到城鎮建造新房。據調查,大街鄉政府所在地的生活小區,50%以上的新房是由村農戶建造的。另外,全村還有各種汽車10多輛,電腦、摩托車已進入一般農戶家庭。村在自身勞動力轉移的同時,還帶動周邊地方打井業的發展和勞動力的轉移。現在,大街鄉打井隊發展到140多個,鉆機280多臺,從業人員達1100多人,僅打井一項,就為全鄉增加收入1200多萬元。
[思考之三]培育新興產業,是轉變觀念、促進下山脫貧的有效途徑。要實現下山脫貧,除了要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外,更重要的是要轉變思想觀念。世居深山的農民,因為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加上經濟條件和世俗觀念的影響,動員他們下山脫貧,如同老佛一樣——難請,特別是上了年紀的老人,更是連勸說都難。村形成打井這門優勢產業后,掘出來是水,捧回來是金,山民們不僅拓展了視野,更新了觀念,而且把外面看到的精彩世界情況和下山脫貧優惠政策帶回山區,以現身說法講給家里人聽,激發村民仿效。于是,一部分先富起來的農民開始下山脫貧,近的到大街鄉,遠的到城里。該村為迎合農民下山脫貧的需要,在山腳下征地10畝,建立了一個下山脫貧小區。村里對下山脫貧農戶原則上保持“三個不變”,即:享受原所在地村級集體資產的權益和集體可分配收益不變;保留土地承包經營權不變;保留原自留山和山林的承包經營權不變。并規定在五年內享受下山脫貧優惠政策和扶持待遇。由于政策優惠和觀念轉變,至今,全村已有10戶搬遷到下山脫貧小區居住,還有12戶到城鎮下山脫貧。
[思考之四]培育新興產業,是保護山林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要保護好山林資源,關鍵是要減少山區人口,因為山區人口減少了,消耗山林資源就少,亂砍亂伐山林資源的情況也少。村大批勞力外出打井后,山區的青壯年勞力大為減少,這從某種意義上講,就為保持山林生態平衡創造了條件。這個村有山林面積9667畝,其中毛竹山8785畝,村兩委根據建成具有新農村特色的森林生態網絡體系的要求,正確處理好人與山區資源的關系。一方面,他們退耕還林270多畝,種上毛竹和經濟林,并加大對生態公益林的建設和保護。另一方面,加強對毛竹林的管理,大力發展筍竹兩用林和“一竹三筍”豐產林,走“走得出去的人外出賺錢,走不出去的人就地搞加工”的路子。全村由此辦起竹衛生筷企業1家,竹拉絲加工廠家2家,竹編壓板簾加工廠幾十家,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事情干。據統計,僅毛竹、冬筍、毛筍和馬鞭筍,全村戶均收入就達5000多元,好的加工戶年加工收入在2萬元以上。在農戶增加收入的同時,山林資源也得到有效的保護和發展,為可持續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 上一篇:市科技局訊息公開工作年度報告
- 下一篇:農機中心全年訊息公開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