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會基層組織維權調研報告
時間:2022-02-24 09:19:00
導語:工會基層組織維權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完善基層工會組織體系,提高基層工會的地位
工會工作要發展,首先基層工會要發展,必須加強和完善基層工會,牢牢做好“工運事業的奠基工程”,提高基層工會的地位,把工作重心“向基層移”,進一步完善基層工會組織體系。
擴大工會組織的覆蓋面,建立完善的工會組織網絡體系,實現“哪里有職工,哪里就有工會組織”的要求。加強摸底調查工作,清楚地把握轄區內的職工情況(包括職工素質、職工的需求、職工的分布、職工年齡結構等)、用人單位情況,建立靈活機動的工會組織網絡,在原來工會組織形式的基礎上,創新工會組織形式,使工會組織成為一張巨大的庇護傘。如:以個體工商戶、小型企業零星聘請的臨時工為主,建立聯合基層工會、行業聯合基層工會,隸屬鄉鎮工會或社區工會。
以礦山的礦工、鄉村個體戶聘請的臨時工為主,建立村委會基層工會。在項目工地內建立臨時工會組織,隸屬建設單位工會或地方工會,以解決項目工地上的農民工沒有維權組織的盲點,切實維護工地上工人的合法權益。通過靈活多樣的組織形式,滿足各類用工形式、各地區、各種性質單位等建立工會組織,不斷擴大工會的組織網絡體系。
壯大基層工會組織力量,明確工會組織的地位。壯大基層工會組織力量,明確工會組織的地位。工會組織的力量主要來源于工會干部和會員,要壯大基層組織的力量,就要從工會干部的素質、能力、精力以及會員的法律識、會員意識、宗旨觀念等方面解決。一是完善基層工會干部和會員培訓制度,努力建設一支政治素質高,熱衷工會工作,懂經濟、知法律、善協調的職業化干部隊伍和學法、懂法、用法的職工隊伍。各級工會應該建立一套完整的基層工會干部培訓制度,從教育培訓形式、培訓內容、培訓考核評估、學習培訓時間以及涉及占用工作時間等相關問題都予以明確的規定,形成周期性、規范化。以提高會員的法治意識、工會會員意識和業務水平為主要內容,建立可操作性強的會員培訓制度,培養職工學習的好習慣,使職工學會使用法律武器,同時提高職工對工會工作支持,增強工會的凝結力,增強“團體力量”。二是走好基層工會干部專兼職結合的干部配置體制,進一步明確干部職數。在職工數少的基層工會配兼職工工會干部是比較切合實際的,有利于提高人力資源利用率,但一概采取兼職的形式也不利于工會工作的發展。故此,基層工會干部的職數、標準等應該形成制度,作出明確的、詳細的規定。在企業較集中的鄉鎮把工會主席和工會工作人員納入行政編制配置,比較大的行業系統工會應該配置相應專職工會干部,并適當配置相應的工作人員。特別是規模比較大的私營企業里,應把工會干部的配置納入相關的企業管理政策法規里予以明確。三是為基層工會的地位作一個明確的定性。工會組織作為依法維護職工權益的群眾組織,應具有其行使職權相對等的地位,應在政策法規上作出詳細的、硬性的規定,使工會組織在開展工作時有法可依有章可行。最基本的應保證各基層工會有一個完善的辦事機構,建立與上級工會相對應的、與實際工作相適應的組織機構。
強化鄉鎮工會工作,積極探索鄉鎮工會的組織形式,明確將其定位為一級地方工會。目前,隨著國有(集體)企業改制工作和城鎮化建設的進一步深入,鄉鎮早已在承擔化解矛盾、穩定職工、下崗失業人員協調管理、再就業工作等職責。同時,鄉鎮直接與職工群眾接觸,對職工的基本情況、用工單位情況比較了解,有利于開展職工工作。故此,作為最基層的一級政府機構的鄉鎮建立完善的工會組織是新時期工運事業發展的需要。
二、創新維權機制,建立完善的維權監督機制
工會有建議權、調查權、參與權、監督權、知情權、協商權等權利,但沒有執法權。一個沒有執法權的組織要“維權”,工作是復雜而艱辛的,在這種情況下要求工會要講究維權的策略和掌握維權的藝術的同時,也要學會充分利用一切社會力量為我所用。“借力維權”是好辦法,但各方力量能否會幫你,除了工會組織本身要努力協調外,還得靠完善的長效機制來保證。因此,工會加強維權機制建設至關重要。要通過切實有效的制度建設,如:進一步完善工會與同級政府聯席會議制度、平等協商集體合同制度、建立工會與同級人大聯席會議制度、職工代表大會制度、廠務公開制度、勞動關系三方協調機制、勞動法律保障監督制度等,確保工會在履行維護職責時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建立健全工會干部維權機制。工會維權工作要做好,加強工會干部合法權益維護至關重要。在政策法規、政治經濟待遇等方面加強對工會干部的保護力度:一是細化現行政策法規中與工會干部權益保護有關的條款,出臺單行政策法規,使其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和執行標準;二是建立工會干部維權工作平臺。通過各種平臺,做好工會干部政策法規培訓、困難工會干部及曾任工會干部維權訴訟、困難工會干部及曾任工會干部生活等進行資助。通過這種方式來解決工會干部因經濟困難而無法維權的問題;三是建立工會干部合法權益監督機制。建立與同級人大、勞動行政部門聯系,建立工會與執法部門、執法監督部門聯合開展工會干部合法權益執法監督的長效機制,對工會主席(包括副主席、委員)與其所在單位的勞動關系的確定和實行情況的監督,為他們切實履職提供保障。四是建立轄區基層工會干部人事檔案動態管理機制,把個人基本情況、在企業工作的時間、任職時間、勞動合同情況、政治經濟待遇等情況詳細列入檔案中,時刻掌握基層工會干部的權益維護情況。
工會工作執行難、落實不到位,主要因素來源于執行監督不到位,應加強工會工作監督考核機制建設,從源頭上把好關:一是建立信訪案件督辦機制,加強工會參與各部門對涉及職工的各類案件的監督工作。同時,通過適當的方式向社會公開信訪案件辦理情況等,接受群眾監督,提高工會辦公透明度等;二是建立民主管理考核評估和工作目標責任制。以職工(代表)大會制度、廠務公開為重點,對職代會職能履行、作用發揮、運行質量、實際效果和廠務公開的內容、程度、真實性等作為評估的重點內容,制定一套評估標準,每年對各單位進行全面考核評估。評估結果作為相關人員的重要年度考核成績之一,對執行不力、工作完成情況差的相關責任人給予追究責任;三是建立工會源頭參與機制。涉及職工利益問題的政策法規的制定、會議、企業改制應有工會的相關人員參與,勞動執法檢查活動應有工會的相關人員參與。雖然這方面原來就有相關規定,但可操作性不強,部分單位也不執行,故此,要進一步完善各項政策規定,使工作落到實處。
三、深化基層工會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創新私企業工會主席任免制度,應當制定民營企業工會主席的任免工作的單行政策法規,把基層工會主席候選人的提名、考察、競選、任命、待遇、地位等予以明確。要做好基層工會主席候選人的提名工作,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采取多種任免方式完善私營企業的工會主席任免。如:由私營企業的黨組織提名工會主席候選人、工會委員會提名、會員聯名提名、直選、由上級工會提名、上一級工會聘請委派以及私營企業之間交流等。總之,要使民營企業工會主席切實履行職能,特別是履行代表和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基本職能,使其擺脫利益關系的“依附”和“受制”,是關鍵一環。
加強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集體)企業單位的工會干部任免工作。為避免部分單位隨便“任命”或“選舉”一個工會主席應付上級工會考核胡言了事的問題,必須進一步探索工會干部任免機制,完善各項制度,創新工會干部任免形式。比如,直接由縣總工會提名候選人、考察,報其人事主管部門審批后,提交職工(職工代表)大會差額選舉等。特別要重視鄉鎮工會干部的配置工作。
建立健全工會干部激勵和監督考核機制。探索和建立兼職工會干部津貼制度,激勵兼職工會干部從事工會工作。推行工會干部“問責制”,對經常不參加上級工會組織的各種會議、活動和學習培訓,應當進行活動缺席問責;主觀努力不夠,能力差,不能正確、及時、有效地履行規定職責,導致工作效率低下,質量差,不能按時完成任務的行為或工作狀態,應當追究無為責任;在工作中違法違紀,造成工作損失,嚴重損害職工利益,在社會上產生不良影響和嚴重后果的行為,應當進行有過錯行為問責。通過任前談話、日常談話、信訪談話、告誡談話、考評談話和離任談話等管理方式,通過考勤登記制度、工作任務完成情況報告制度、年度述職考評制度和換屆考察制度等考核方法,對工會主席進行全面考核,通過多種有效措施,加強對基層工會干部的考核監督。
四、創新幫扶機制,拓展幫扶渠道和形式
做好困難職工幫扶工作,必須建立困難職工幫扶機制,使困難職工有人管、有人幫、有組織幫助解決、有制度保證,用溫暖來穩定職工情緒。
首先,要根據時展的需求,創新援助形式,轉變援助方向。應根據幫扶對象家庭情況、至貧因素、技能特長、年齡結構、求助需求等制定幫扶方案。在幫扶主旨上,由過去的“予人于魚”,向“予人于漁”方向發展;在幫扶重點上,由過去的物質慰問為主,向法律知識、創業經驗、技能技術等多元需求方向發展;在幫扶對象上,由過去以城鎮困難職工為主,向包括進城務工人員在內的職工家屬等不同困難職工群體拓展;在幫扶方式上,由過去縱向的系統內分散幫扶為主,向以困難職工援助幫扶網絡為主要工作平臺的扁平化幫扶方式集中。
其次,完善幫扶工作制度,促進幫扶工作制度化、規范化。一是建立幫扶工作目標責任考核機制,進一步健全工會幫扶工作的目標責任體系、考核評價體系和激勵約束體系,加強對基層工會職工援助工作的考核指導工作,激勵社會力量參與到職工援助工作中來,提高職工援助力度和效果。二是明確援助對象的條件、援助標準,確保援助工作的公平、公正,做到“援助與需求相吻合”,使援助工作的宗旨得以較好地體現,向規范化方向發展。三是明確職責,完善困難職工援助工作人員管理制度,堅決杜絕援助工作中的腐敗現象,確保援助物資、資金安全。
第三,把基層困難職工援助網絡做大做強,使基層困難職工援助網絡形成送溫暖、再就業、困難幫扶“三位一體”的困難職工援助網絡。把困難職工救助、職業介紹、培訓、法律援助、信訪等工作納入困難職工援助工作內容,明確各基層困難職工援助機構的任務職責。對幫扶網絡建設實行目標責任制,完善目標考核制度,層層分解落實任務,使援助工作更快捷、更方便職工。同時,努力把困難職工援助網絡建成職工援助工作的“中樞”的同時,把困難職工援助網絡建成工會聯系職工群眾和黨政的橋梁,使其成為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展示工會形象的窗口和依法維護困難職工合法權益的陣地。
- 上一篇:基層工會維權研究調研報告
- 下一篇:關閉磚廠實施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