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激勵改制調研報告
時間:2022-02-24 04:41:00
導語:干部激勵改制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村干部是我國農村最基層的管理者,是農村穩定和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在我國西部大部分地區卻出現了村干部工作積極性不高、工作目標不明確、責任意識淡薄的現象。文章以省4個縣的調研情況作為基礎,深入分析目前部分地區村干部干事熱情不高的原因,探索提高村干部積極性的有效措施。
一、調查基本情況
在部分地區,村干部各方面待遇不及大學生村官,村干部被戲稱為“三無干部”,即“政治上無奔頭、經濟上無搞頭、老來無靠頭”。在這種情況下,村干部對農村經濟發展、村級黨組織建設表現出了消極對待的情緒,有些地區甚至出現不愿當、不想當、沒人當的情況。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具體到只有村干部基本收入得到保障后才能推動上層建筑,這些上層建筑包括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帶領村民發展致富。第一、“政治上無奔頭”。村干部在農村雖然名義上是一名“村官”,但即使干得再好、再優秀,也只能在原有的村繼續擔任村官,沒有機會晉升。有些地方雖然正在試行從優秀村干部中選拔鄉鎮干部的制度,但由于年齡、文化程度上過于限制,對于老齡化嚴重的村干部隊伍來說,效果仍然需要斟酌。另外,對于干得出成績的村干部,大部分地區仍然缺乏相應的激勵機制。第二、“經濟上無搞頭”。村干部補貼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村干部工作的積極性,然而,目前大部分地區村干部補貼不及大學生村官,導致村干部工作積極性降低。第三、“老來無靠頭”。村干部不僅工作補貼偏低,同時也缺乏相應的退養保障機制。許多村干部在農村干了大半輩子,為農村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退下來以后,卻沒有任何補貼和保障,導致村干部對養老問題缺乏基本的安全感。
二、村干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村干部工作缺乏積極性
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任務的加重,村干部工作壓力越來越大。但與新農村建設步調不一致的是,村干部仍然面臨著“政治上無奔頭、經濟上無搞頭、老來沒靠頭,各方面待遇不及大學生村官”的窘境。在這樣的情況下,部分村干部表現出了對村級組織建設、農村經濟發展漠不關心、消極對待的情緒。
(二)村干部責任意識淡化
在部分地區,村干部出現了責任意識淡化現象,工作缺乏責任感。這主要是由于村干部工作缺乏相應的激勵機制,導致大多數村干部產生了“干好干壞一個樣”的思想。此外,在村委會換屆選舉中,個別鄉鎮引導選民不利,家族等各方面勢力的影響下,致使個別素質差、道德低,缺乏責任感,動機不純的人通過不正當手段,混入村干部隊伍,給村級班子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響。
(三)村級集體經濟薄弱,村干部無錢干事
在部分偏遠山區,由于地域、基礎設施等方面的限制,村內沒有集體經濟,農業收入又不多,村委會沒有經濟來源,導致村干部無錢辦公。很多村干部為村里辦事還要自己掏錢、貼錢,想為村里辦點實事只能靠政府扶持,缺資金、條件差嚴重影響了村干部的工作積極性。
三、完善村干部激勵機制
針對村干部能力弱、待遇差、任務重、工作難開展,不同程度出現“無錢辦事”、“無心干事”等問題,省各個地方均采取了一定措施,在制度上下功夫,在機制上求創新,從建立健全村干部激勵保障機制入手,在激活村干部隊伍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較好的成效。結合各地在完善村干部激勵機制方面所采取的積極措施,針對目前村干部工作中所存在的問題,下一步,應重點加強村干部激勵制度方面的建設,切實提高村干部工作積極性。
(一)提高村干部經濟待遇。一是合理的補貼水平不僅要參照當地的農民人均收入水平,而且還要參照當地外出打工人員的平均工資水平,保證村干部的補貼水平不低于兩個參照平均水平,這樣才能保證村干部留得住。二是要加強發展模式探索,選準好路子,把極端分散的資源要素——人、土地、資金、技術、管理等進行優化組合,“抱團取暖”形成合力,建立各類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從政策、資金等方面引導扶持發展水果、蔬菜、生豬等協會和專業合作社,壯大村集體經濟。推行村干部“基礎報酬+考核報酬+獎勵報酬”制度。三是建立村干部退休補助、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制度。為村干部購買“兩險”,應該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在經濟較為落后的地區,可以在購買“兩險”中適當增加國家財政補助的比例。對于經濟發展稍微靠前,有集體經濟收入的農村,可以用集體經濟收入為村干部辦理“兩險”。對于55歲以上,在任期間對農村發展有突出貢獻的村干部,要確保其離任后繼續享有養老保險與醫療保險,切實解決村干部后顧之憂。
(二)明確崗位職責,規范監督管理。結合村“兩委”班子換屆,采取村黨組織書記和村委會主任“一肩挑”、村“兩委”成員交叉任職等辦法,進一步精簡村干部職數和人數。全面推行“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實行“雙述雙評雙掛鉤”綜合考核評價辦法(“雙述”為村干部分別向村民代表大會和鄉鎮黨委、政府述職,“雙評”為鄉鎮黨委、政府和村民代表大會分別對村干部工作進行綜合目標考評。“雙掛鉤”為考核結果與村干部績效獎勵、生活補貼和評先推優相掛鉤),堅持民主評議與組織考核、平時考核與年終考核相結合的原則,加強對村干部的管理。
(三)完善村干部教育培訓機制。村干部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對農村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農村領頭人,村干部只有不斷豐富自身的理論知識、專業技術知識等,才能在帶領農村發展的過程中發揮實際作用。一是采取“財政補助+個人出資”的形式,支持和鼓勵村干部參與成人教育,提升村干部的整體文化水平;二是加大對村干部的教育培訓力度,在培訓方式上,可以采取開辦培訓班、送教下鄉、流動黨課、現場觀摩、異地培訓等形式,充分利用縣鄉黨校、農村現代遠程教育網絡等資源,增強培訓的統籌性。在培訓內容上,以提高村干部致富能力和帶頭致富能力為主,按照需要什么,培訓什么的原則,定期組織對村干部進行實用技術、法律法規等方面的培訓,提高村干部的綜合能力;三是加強對村干部的思想教育,著重從轉變村干部思想觀念,強化對村兩委委員的黨性錘煉,加強黨在農村的執政地位。
(四)改進村干部考核獎懲機制。對而言,村干部考核機制應具有全面性、客觀性、實效性。對村干部的考核要涉及各個方面,包括村干部的德、能、勤、績、廉等,應重點考核村干部帶領發展致富的能力。對村干部的考核評價不能盲目的“一刀切”,應建立專門的考核考察評價小組,每年對村干部進行客觀、公正的考評,考評小組中應有一定比例的村民代表,充分保證村民的參與權和發言權。在考評中,對村民給予的意見應重點采納。在日常的工作中,應把涉及到各村的公益事業建設、產業培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任務分解到村干部,確定每名村干部完成工作的時間、數量等,將各項工作完成情況作為村干部年終評先評優和獎懲的重要依據。
(五)提高村干部政治待遇。在提高村干部經濟待遇的同時,應進一步完善對村干部的精神激勵措施,切實提高村干部的政治待遇。針對村級干部,每年組織開展一次“優秀村干部”評比活動,并建立相關激勵機制,如,規定連續三年被評為縣級優秀村干部,年輕在40歲以下,在村工作滿5年的村干部給予轉變身份,晉升到鄉鎮站所工作,干好有前途;對連續三年被評為縣級優秀村干部,年齡超過40歲的村干部,納入事業編管理,給予享受事業人員工資待遇,并留在村委會工作,退休后仍然可以享受工資待遇,干好有希望;對任職滿6年的村干部,退后解決好“兩險”的同時,可根據任職年限每月給予補發一定的生活補助,退后有保障。
- 上一篇:副縣長在土地流轉分析會發言
- 下一篇:縣長在音響市場治理會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