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工作問題調研報告

時間:2022-03-11 08:56:00

導語:農村工作問題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工作問題調研報告

中央歷來十分重視“三農”問題,特別是近年來,連續5年以中央一號文件的形式,出臺了一系列“三農”方面的政策和措施。我縣是典型的農業大縣,做好農村工作、解決好農村工作中的突出問題,對于推動全縣經濟和社會科學健康發展顯得尤為重要。近日,筆者在鳴鳳鎮、茅坪場鎮部分村進行了調研,就當前農村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了簡要分析,并提出淺見。

一、當前農村工作中存在的較為突出的問題

通過調研,本人認為,當前農村工作中的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經濟發展、民主政治建設和思想文化建設三個方面。

(一)經濟發展層面存在的突出問題。

1、農民增收速度依然緩慢。近年來,隨著產業結構調整、打工經濟增長和惠農政策的落實,農民收入較前幾年有了大幅增長,生產生活質量也有了大幅提升。但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相比、與城鎮居民收入相比,依然比較緩慢。以茅坪場鎮為例:、、年三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3839元、4431元、5372元,而這三年城鎮居民收入分別為:8217元、9354元、1078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占城鎮居民收入的46.7%、52.6%和50.2%,收入差別依然維持在50%左右。從全縣整體水平看,這個差別更大。從鳴鳳鎮城郊村——雙利村來看,由于耕地少,農業產業不突出,農民依靠農業增收的效果不明顯,作為區別與城鎮居民的城郊農民,只能依靠區位優勢來增加收入,長期穩定的增收機制尚未形成。

2、農民抗風險的意識和能力依然較弱。近年來發生的“假石膏事件”、“蛆柑事件”等直接影響農業發展的事件,充分暴露出了農業的脆弱和農民抗風險能力的薄弱。近年來經濟發展中催生的失地農民、受金融風暴影響而失業的農民工等等,正逐步成為邊緣于農民和城鎮居民的特殊群體,國家配套政策還比較滯后,“聽天由命”、“隨遇而安”的思想在農民中還不同程度的存在,市場風險、經濟環境、農民素質等,直接影響了農民持續增收的進程。

3、大多數村集體經濟相當薄弱,且無壯大的潛力和長效機制。以茅坪場鎮為例,全鎮16個行政村,12個村域內有礦山企業,全部為私營企業,村里通過為其服務,每年能收取一定得資金,以村域內礦山企業最多的白云村委最多,每年能積累近百萬元,一般均在1—10萬元不等,還有4個村域內無企業的村,集體收入幾乎為零,全鎮無一個村興辦企業。目前就全縣而言,絕大部分村集體收入主要依靠上級轉移支付和向上爭取資金,勉強維持村級組織運轉。目前國家支持農村發展的項目多,對于改善農村面貌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國家項目資金是有限的,完成項目建設任務還有很大的缺口,一些村面臨著想爭取項目來改善本村面貌,但又苦于無法落實資金缺口而不敢爭取項目的尷尬局面,項目越多、缺口越大、負債就越多。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民生就將成為一句空話。最近兩年,隨著林權制度改革和土地流轉的深入,少數有集體山林土地的村通過拍賣山林、土地,獲得了一部分資金,少數村通過興辦企業(如鳴鳳鎮雙利村興辦的磚瓦廠,采取租賃形式,每年能收入50萬元,為村發展集體經濟樹立了典范)不斷增加集體經濟,這些做法都值得借鑒。但就目前我縣村級企業來看,還沒有一個有發展潛力、有技術含量、上規模的企業,壯大集體經濟的道路還顯得漫長。

(二)民主政治層面存在的突出問題。

1、干群之間缺乏相互溝通和信任。當前縣、鄉主要依托村一級這個橋梁開展農村工作,村一級主要依托村民代表這個橋梁開展農村工作。干部與群眾直接溝通交流比較缺乏,導致干群之間信任缺失,一方面表現為群眾對干部不信任,少數因涉及自身利益未有效解決的,就把矛盾指向干部,認為干部是“昏官”;另一方面表現為干部對群眾不信任,少數干部因群眾不執行政策或上訪等行為給工作帶來麻煩的,干部就把矛盾指向群眾,認為是群眾“刁民”;另外,村與縣、鎮之間也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溝通,縣級出臺的一些政策針對某些村不實際,工作難以落實。如雙利村為了落實縣鎮下達的柑桔生產任務,自年起連續4年由村集體出資近25萬元購買柑桔樹苗,免費提供給群眾發展,但由于群眾發展積極性不高,柑桔產業在該村始終未發展起來。縣鎮分配任務、群眾又不愿發展,作為村一級,卻要不折不扣的完成上級任務,就出現了“兩頭難”的尷尬局面。

2、高成本的民主無人買單。隨著村級規范化管理的逐步加強,村級財務公開民主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規范化軌道,民主進程不斷推進,民主政治建設不斷加強。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民主成本也在逐步增加。當前很多農村事務和政策落實都要通過黨員會、村民代表會討論、決策,對于山區村來講,地域較廣、人員分散,有的山大人稀,召開一次會議要發務工補貼、要提供工作餐,一次會議少則幾百元,多則上千元,一年下來要花費數千元。如果遇到像縣鎮人大代表、村“兩委”換屆選舉,花費將更多(年僅村“兩委”換屆選舉,茅坪場鎮平均每村花費在1萬元以上)。目前村級轉移支付標準還是稅費改革后確定的,已經遠遠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和基層組織運轉的需要,推動民主政治帶來的高額成本無人買單。

3、農村黨員干部后繼乏人問題依然嚴重。

(三)思想文化層面存在的突出問題。

1、提高農民素質的道路艱巨而漫長。改革開放30年,隨著農村土地經營權制度的不斷鞏固和完善,農民的獨立性、分散性、選擇性、差異性明顯增強,集體主義精神和主人翁意識相對淡薄,對農村公益事業缺乏參與意識和支持意識,導致農村公益事業有人享用無人出力:水泥路要走,路肩無人培;耕種要用水,渠道無人修。凡事都指望上級撥款、指望村里出錢。在生產上小農意識依然嚴重,求穩怕亂、安于現狀,不愿冒險,不敢闖,依靠“一畝三分地”混個肚兒圓。再加上因為文化程度不高,興業創業的技能、運用科技的技能、產品營銷的技能比較缺乏,也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

2、農村文化生活匱乏。與上世紀80年代相比,現在大多數農村群眾性文化生活嚴重匱乏,一提到文化活動,就面臨著無資金、無人才、無氛圍的問題,往往遇到節假日才有可能組織一些文化活動,而且也局限于送戲、送電影等形式,直接讓群眾參與的比較少。文化生活的匱乏,導致“”、“曠野窄門”等邪教活動抬頭,導致“賭碼”、“翻筒子”等賭博行為盛行。

二、解決當前農村工作突出問題的對策建議

1、大力發展集體經濟。鼓勵支持村集體興辦并經營經濟實體或企業,不斷壯大經濟實力,同時可以適當拉動農民就地就業。加大以工輔農、工業反哺農業的力度,以支持包括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在內的新農村建設;

2、壯大食用菌產業。把食用菌產業作為全縣的主導產業和優勢產業,集中精力快速發展,全力建設全國食用菌大縣和食用菌名縣,增加食用菌附加值,提高農民收入;

3、在全縣深入開展干部大走訪活動,特別是領導干部,真正深入農村,深入群眾,加強干群溝通交流,提高干群之間的信任度;

4、盡快提高村級轉移支付標準;

5、大力繁榮民間文化,加強對農民的教育培訓,提高農民的思想文化素質和創業致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