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干部生存狀態調查報告

時間:2022-04-16 07:29:00

導語:鄉村干部生存狀態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村干部生存狀態調查報告

村莊基層干部是一個呼喊了解、需求關心、盼望取得社會公平評價的弱勢群體

20世紀90年月的中國鄉村基層任務情況可謂“困難困苦”。那時,城市規劃擴張占用了鄉村大片的良田,鄉村青丁壯勞動力多量外流,特殊是1994年執行“分稅制”今后,縣、鄉兩級財務收入只占全國的21%,而財務供養人員卻占到了全國的71%,以致于形成大大都鄉鎮根本處于一種“有政無財”的為難境地。那時,全國幾百萬名村莊基層干部天長日久的中間任務就是向農人群眾伸手“要錢”(征收農業稅、農林特產稅、屠宰稅)、“要糧”(收取“三項提留”、“五項統籌”)、“要命”(抓方案生育、刮宮流產)、“要人”(組織農人群眾義務投工修公路、大搞農田水利根本建立工程),此外還要應付上級項目繁復的“晉級達標”評選運動等等,他們從歲首繁忙到年尾所支付的一切辛勤和汗水都屬于“出力不奉迎”和“冒犯人”的活兒。但是,即便在那樣一個“大情況順應不良癥”的非凡期間,人們也很少聽到全國有哪個當地的村莊干部被農人群眾在青天白日之下毆打致死的奇聞。卻是目前,悉數作廢農業稅后,鄉村基層任務情況逐步變得比早年寬松多了、平穩多了、輕易多了,相反卻在一些當地接連發作農人暴力抗爭的群體性事情,以致于讓不少村莊基層干部患上了“自殺性流行癥”。這種違背常理的惡性事情背面終究埋沒著何種機密和行為邏輯呢?

重復考慮的后果是悟出了一個事理:昔時村莊基層干部向農人群眾伸手“要錢”的時分,凡間飾演“雙重人物”——既是國度和當地當局的“署理人”,又是全體村民的“當家人”。他們作為“署理人”往往追求“經濟收益最大化”,而作為“當家人”行事時,他們又必需妥帖處置“討取”與“報答”的關系,在二者之間尋覓一個“平衡點”,使兩邊達到相互了解、相互諒解、相互支撐、相互容納、最終寬和的結果,然后完成“社會風險最小化”。這是長時間從事鄉村實踐任務的基層干部的一種指導藝術。不然,一旦當鄉鎮、村與農人之間的好處鏈條發作斷裂,鄉鎮機關干部、“七所八站”職工、中小學教員、離退休人員等等幾百號人就會呈現“斷糧斷炊”的景象,更不要說維持村莊基層政權正常的運轉了。所以,阿誰期間的村莊基層干部白晝黑夜都泡在農戶家里做思維疏浚任務,對各家各戶的經濟進出情況、出產生涯堅苦、鄰里矛盾膠葛和家庭內部狀況等等都一目了然。用他們本人的話說,村莊基層干部就仿佛懂得全科醫術24小時價班的醫生——“白晝上門診,晚上出急診,深夜再會診”,一天到晚根本沒有一點兒偷閑時間,從歲首忙到年尾也顧不上照顧本人一家老少和幾畝責任田。他們常常以靜靜貢獻、委曲求全的扎實任務,舍小家、顧人人,一起支撐起黨在廣闊鄉村地域的在朝根底,與共和國一同渡過了鄉村公共產物供應極端缺少的非凡期間。從這個意義說,全國幾百萬名村莊基層干部是一個富有鄉村基層任務經歷和戰役力的鄉土精英群體,是一個相同呼喊了解和需求關心的弱勢群體,也是一個亟待“去妖魔化”、盼望取得社會公平評價的重大群體。

2002年筆者分開鎮時,對阿誰期間的村莊基層任務留下兩點深入記憶:一是村干部平常只記得“夏歷”而不曉得“公歷”,鄉鎮干部平常只記得“陽歷”而不曉得“周末”和“禮拜天”,只要在縣級黨政機關任務人員才干過上正常人的生涯。二是村莊鄉村基層干部終年從事百分之百的苦活兒、累活兒,卻只能獲得10%的報答;而在縣級以上黨政機關任務人員平常習氣于“一杯清茶、一盒煙,一張報紙看一天”的落拓任務情況,卻可以獲得高工資、高津貼、高福利。比方,從1992年6月-2001年12月,筆者在鎮擔任黨委書記時期的月工資由102元(根本工資89元+工齡工資7元+下鄉津貼6元)進步到536元,快要10年工夫才添加434元(由鎮財務付出)。而當筆者2001年12月調任信陽市播送電視大學副校長后,月工資從536元猛漲到1200元(由市財務付出),2002年1月正式轉入信陽師范學院任務后,月工資規范又從1200元翻倍添加到2400多元(由省財務付出)。為何相同一個國度公事員,“屁股挪一挪窩兒”待遇居然發作大相徑庭。

在推進鄉村稅費變革進程中,存在著“政策破綻”

從1999-2005年,我國鄉村稅費變革的總體歷程是由“減輕、標準、不變”的過渡性目的轉向最終作廢農業稅。在這一期間,中心和省級當地財務轉移付出的重點是保證鄉鎮機關干部、中小學教員和離退休人員的工資兌現,而沒有思索若何處理離退職村干部、農人無職老黨員和村民小組長的待遇問題。如許就使本來曾經享用村集體經濟補助的人在資金籌集渠道上呈現了“斷流”和“空擋”的景象。由于,這局部人在鄉村稅費變革以前享用經濟補助的籌資渠道是“鄉鎮企業補一點、村級集體經濟出一點、當地財務撥一點。”但在鄉村稅費變革試點進程中,農人除交納7%的農業稅和1.4%的農業稅附加外,不再承當其他任何項目的“亂收費、亂分攤、亂罰款、亂集資”。在“人多粥少”的狀況下,村莊基層干部對辛辛勞苦征收上來8.4%的農業稅費天然會接納“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先支配權,而只得把離退職村干部、農人無職老黨員和村民小組長“放置不議”。特殊是在農業稅作廢后,在職村干部的工資待遇和辦公經費悉數歸入縣級財務預算處理,而離退職村干部、農人無職老黨員和村民小組長卻釀成了“沒娘管的棄兒”。于是,我國鄉村基層任務中長時間構成的“一致陣線”開端呈現了裂痕和敵對。比方,鎮黨委于1993年3月制訂出臺《關于離退職村干部享用經濟補助的若干規則》,對中國成立以來在“”、“四清”、“農業學大寨”、“大包干”等等各個分歧前史期間參與鄉村集體任務、且長時間據守在基層任務第一線的離任村干部,依據他們任職工夫長短和奉獻巨細,辨別賜與一次性津貼或享用分歧比例的定額補助。這充沛表現了上級黨組織對離退職村干部的關心和保護,還也充沛調動了在職村干部的任務積極性,維護了基層干部在農人群眾中的威信,極大地推進了鄉村變革和經濟社會的開展。所以,那時鎮身體尚好且有必然影響力的離退職村干部都自動出來在村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任務,但凡在職村干部在群眾任務中處理不了的難題,普通都是依托老支書、老村長出頭“說和、解套”。村黨支部和村委會在一些嚴重節日,常常組織慰勞運動,仔細聽取離退職村干部、農人無職老黨員的定見和建議,協助他們排憂解難,一朝一夕天然構成了一種尊敬和關喜歡老干部、老黨員的優越風氣。可以說,阿誰期間的在職村干部真正把離退職村干部和農人無職老黨員當做“寶物疙瘩”對待,老支書、老村長、老黨員應用曩昔的“余威”和在群眾中留下的影響力而成為在職村干部任務上的“靠山”,他們在平常的任務中交往非常頻頻,小我情緒和私交也相當融洽。但是,目前的鄉村基層黨組織和村莊干部與離退職村干部和農人無職老黨員簡直落空了一切聯絡和溝通,有的老支書、老村長、老黨員甚至由于結伴越級集體上訪而成為“不受歡送的人”,就連他們曩昔親手培育生長起來的“接棒人”也把本人當做“仇敵”對待,平常在村子里碰頭時也不搭嘴措辭,兩邊長時間“內訌互斗”的最終后果是同歸于盡。

當下,鎮不少農人一提起某個村支書的名字,隨口就會說:“村支書算個!”(本地老庶民罵人的話)。在鎮最典型的人物是陳高山村黨支部原書記陳登峰,該同志在1950年搞“”時參與任務,1952年參加中國共產黨,先后擔任過村團支部書記、民兵營長、出產大隊管帳、副大隊長、大隊長等職。自1973年起開端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直到1998年冬天突發腦溢血病倒在農田水利的建立工地,在鄉村基層任務第一線靜靜貢獻了快要半個世紀。他任陳高山村黨支部書記時期,在全村黨員干部和農人群眾中享有“一呼百諾”的高尚聲威,是縣198個村黨支部書記中的“一面旌旗”,曾經延續中選河南省第七屆、第八屆人大代表。1990年3月,時任中共河南省委書記的侯宗賓在大別山區觀察任務時,特地到陳高山村旁聽和體驗陳登峰給農人黨員上黨課的場景。就是如許一位閱歷資深、頗具聲威、身份非凡的村支書,在1999年春季退休后,對照鎮黨委制訂的《關于離退職村干部享用經濟補助的若干規則》的前提和規范,也只享用到相當于在職村干部全年待遇60%的經濟補助,每年大約為1800元左右。2002年河南省進行鄉村稅費變革試點后,他僅僅享用了3年離任生涯補助。現在,陳登峰一年至少要花去醫療費5000元以上,加上他和老伴兩人正常的生涯費用開支,均勻每年最少需求上萬元的經濟起原。這關于一位年近80歲且半身不遂的退休白叟來說,簡直是一個“地理數字”。2006年開春后,他只好“變賣祖屋”作為成本,和老伴一同搬進縣城與小兒子一家人一起生涯。當前,在鎮14個村,相似陳登峰如許的離退職村干部還有20多位,有的做小販沿街叫賣,有的在山上放牛,有的打零工,有的撿襤褸,有的投親靠后代生涯……這些長時間辛勤勞累在鄉村基層任務第一線的離退職村干部體弱多病,生涯窘迫,老景蒼涼,處境困難,“走在村里抬不起頭,站在人前沒體面,回抵家里盡受氣,想找組織沒人搭理”,他們往日留在農人群眾中的社會影響和政治威信曾經蕩然無存。總之,農業稅作廢后把上百萬離任村干部和農人無職老黨員長時間“晾曬”起來,這不只僅是他們小我的悲痛和無法,更是對黨和國度長時間以來扶植的鄉村基層社會“政治代言人”和“當局署理人”形象的極大挖苦和精力損害。

作廢農業稅后,基層干部與農人群眾的好處鏈條中綴,的體系體例還在尋覓之中

從2006年1月1日起至今,我國正式進入了所謂“后農業稅時代”。比來幾年,我國進行鄉村綜合變革的中心內容是鄉鎮當局機構變革、當地財務體系體例變革和鄉村義務教育體系體例變革,變革的首要目的是構建“行為標準、運轉協調、公平通明、清廉高效”的鄉鎮當局,使其由曩昔的“管治型當局”向“效勞型當局”改變。但在實踐操作進程中,全國大大都省份首要基于減輕當地財務壓力的思索,熱衷于“撤鄉并鎮”、“兼并村組”和“減人、減事、減支”,而對若何包管鄉鎮機構變革后“高效運轉”卻遲遲沒有樹立響應的鼓勵約束機制。還,不少當地在推進鄉鎮機構變革的“政治風暴”中接納“無情變革、不得遷延、不留過渡期”的強硬辦法,對鄉鎮暫時借諧和暫時聘用人員執行“一概清退,不予賠償”的政策,對鄉鎮分流人員辨別賜與3000-5000元不等的一次性津貼,對“集中處置失落”的村干部不予賠償;而關于鄉鎮、村在編人員的工資福利待遇和辦公經費則由縣級財務全額供應。如許就使“被排斥出局的人”與“擠進編制內的人”在心思上發生了宏大的反差。特殊是此次被清退失落的村干部曩昔承當稅費征收義務重,支付勞動和汗水多,蒙受非難和辱沒大,獲得了解和報答少,但在離任后卻背負一身的“三角債”(農戶拖欠稅費不交,村干部本人墊資完成鄉鎮義務,村集體再給離任村干部打白條),他們天然就成了在職村干部的的“敵對面”。比方,河南省在2005年下半年僅用3個多月工夫就撤并鄉鎮236個,兼并各類事業站所3117個,精簡鄉鎮指導職數接近1/3,清退鄉鎮暫時人員20551人,分流鄉鎮超編人員170022人,僅此一項均勻每年可為省級當地財務支出削減20億元左右(昔時的農業稅作廢后,村莊基層組織缺口資金29億元,除中心財務轉移付出18個億外,尚需省級當地財務本身消化10.8億元)。還,全省一致規則:較大的村的干部職數由本來的7-9人減為5人,較小的村由5-7人減為3人。變革中固然也強調“要把鄉鎮任務從曩昔直接手企業、抓出產運營、催收催種、收費罰款等煩瑣事務中擺脫出來,轉向典型示范指導、供應政策效勞、營建開展情況和維護社會不變上來”,但因為缺乏響應的配套辦法和鼓勵約束機制,目前的村莊干部居然不曉得本人“應該干什么”。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心、國務院把處理好“三農”問題提拔到國度微觀層面來思索,作出了“統籌城鄉經濟社會開展”的嚴重計謀決議計劃。當前,鄉村公共物品的供應體系體例由曩昔首要依托農人本身處理轉向以國度投入為主,全國約有1.5億鄉村中小學生享用免費義務教育,8.15億農人參與型鄉村協作醫療,4534萬鄉村堅苦群眾享用最低生涯保證,鄉村水、電、路、氣等根底設備前提也獲得了較大的改善。黨中心和國務院之所以要費“九牛二虎之力”,其首要目標就是經過調整國度與農人之間的好處分派關系,一方面讓9億多農人“療養生息”,一方面試圖緩解鄉村基層黨群干群“高度嚴重”的關系。但是,當時鄉村一些當地面對的嚴肅實際是“鄉村原有的基層組織系統收集毀壞了,村莊基層干軍隊伍閉幕了,離退職村干部和農人無職黨員心灰意懶了”,鄉鎮當局釀成“守攤型當局”,村干部退步成“跑腿型干部”,村莊基層政權演化成了“一座孤島”。由于,所謂的“鄉土經濟精英”,即那些在變革初期先敷裕起來并對本地經濟開展有著必然影響力的人物,當前早已分開故鄉走向城市開展和寓居,與同鄉們落空了聯絡;所謂的“鄉土社會精英”,即一些鄉村文明人和宗族首領人物,曾充任過民間交流的中介人人物,現在要么體弱多病,要么不受村莊基層組織注重,再也不熱衷于村莊內部的瑣事了;所謂的“鄉土政治精英”即鄉鎮機關干部、七所八站職工和村黨支部、村委會成員、村民小組長等成員,在鄉村基層社區治理和群眾生涯中發揚指導、決議計劃、組織、協調、整合的功用和效果的人也所剩無幾。如當前河南省鄉鎮一級如許的人只剩下幾十號人,村一級只剩下三五小我,單靠這些人去管理好中國重大的鄉村社會可謂是“愛莫能助”的。在作廢農業稅后,我國鄉鎮基層當局、村級集體組織與農人群眾之間的好處鏈條中綴了,彼此相互牽制、相互約束、主動調理的平衡機制掉靈了,的機制、體系體例是什么呢?我們當前還沒有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