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地區村級財務調查報告

時間:2022-05-09 05:59:00

導語:貧困地區村級財務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貧困地區村級財務調查報告

受地理條件等多種因素影響,欠發達地區雖然自然資源比較豐富,但大多數村集體經濟都十分薄弱,造成了村級集體財務一直是農村工作中比較突出的一個熱點、難點問題,同時也是干群矛盾的焦點,直接關系著欠發達地區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和農村社會的穩定。因此,加強村級財務管理,發展村集體經濟很有必要。

一、村級財務存在的問題

(一)村級收入后勁不足,收入來源主要靠補助。

欠發達地區的大部分村級集體經濟都非常薄弱,生產性投入嚴重不足,當地資源沒有得到充分的開發利用;在每年村級總收入中,各級政府補助收入是主要來源,自身的投資收益微乎其微。

(二)村級支出結構不合理,非生產性支出較大。

從支出情況看,除財政安排的專項資金外,許多村沒有自行安排農業發展支出;非生產性支出占很大部分,并呈逐年上升態勢。非生產性開支中招待費支出比重大、且增長過快;村干部外出學習考察費支出也有增加趨勢。

(三)財務監督不嚴。

有的村支出監督不嚴,違規給村干部報銷各類費用;有的村民主監督走過場,財務公開不到位;有的會計兼職工作量大,致使對票證審核經常出現失誤。

(四)票據使用不合規。

由于村干部歷來對票據的使用不夠重視,再加上會計審核把關不嚴,一直以來行政村白條列支情況較普遍,特別是大額工程款列支,很少有取得稅務發票的,既不符合發票管理的規定,也使他人偷逃了稅收。

(五)擠占項目資金。

由于村集體經濟薄弱,收入來源少,有的村將項目資金用于行政開支,在項目資金中列支村民醫療保險、住房保險、村干部補貼,以及電話費等村日常開支。

(六)少數村負債累累搞建設。

少數村主要領導發展意識過于超前,對現有政策缺乏理解,盲目樂觀,沒有考慮到后果的嚴重性,大大超過了自身能力搞建設,除了上級政府逐年補助部分資金外,主要靠借貸來完成,致使村財務陷入困境。

(七)會計核算不規范。

一是賬務處理不規范。有的會計在進行會計處理時隨意性較大,導致統計數據不正確,不能真實反映村級財務運行情況。

二是賬款結報不及時。有的村由于報賬人員或村干部長期脫崗,無法正常結報;有的村甚至全年沒結報,造成當年財務數據空白。

三是福利費提取使用隨意。有的村在福利費中列支旅游支出、發放養老金等,致使福利費出現較大赤字;在年末收益分配時,未按規定程序審批,就從當年結余中轉入福利費,以彌補赤字。

(八)會計檔案保管不善。

少數會計對會計檔案的保管沒有引起足夠重視,會計資料輸入電腦后沒有全部打印成紙質資料;會計檔案不全,有些會計資料沒有及時分類歸檔,幾年過去就丟失了。

二、完善村級財務管理的對策與建議

(一)促進村級經濟發展。

村級經濟對補助性收入的依賴程度過高,經營性收入明顯不足,缺乏穩定的經濟來源,對村級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將會帶來不利影響。欠發達地區自然資源豐富,各行政村應在當地政府的幫扶下,轉變經營理念,加大生產性投入,合理開發利用當地資源,盤活閑置集體資產,重點實施“造血型”集體經濟項目,以形成穩定的收入來源,促進村級經濟發展。

(二)嚴控非生產性支出。

嚴格控制村級財務非生產性支出,將有限的農村集體資金用在“刀刃”上,使其發揮更大的效益。具體為在突擊濫支亂用集體資金,將村集體資金私存、私借、私分,用村集體資金請客送禮,以各種名義公款旅游,盲目舉債搞各項建設等方面予以嚴格控制,以確保村級集體資產的安全和完整。

(三)完善“雙”工作。

鄉鎮和相關職能部門按照職責做好各自的相應工作,全面推進村級財務管理規范化、制度化建設;加強完善村級財務委托“雙”工作,做到“三到位”:人員配備到位,辦公設施配置到位,鄉鎮主要領導負總責、分工明確、責任落實到位。

(四)加大外部檢查力度。

鄉鎮和相關職能部門應加大日常檢查處理力度,開展鄉鎮之間村級財務運行情況的對口互查和交叉檢查;加強農村財務審計監督,重點是加強程序審計、非生產性支出審計和項目審計。

(五)強化村級財務監督。

鄉鎮農村財務規范化管理中心、村民主理財監督小組要切實履行村級財務運行過程中的監督職責,對違反規定的支出,不得審批,不得報銷、入賬;嚴格執行村級財務公開制度,將村級財務收支、大額資金使用、干部報酬、招待費支出等情況定期進行專項公布,接受群眾的監督。

(六)完善村級財務制度。

建立健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管理辦法,并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完善、補充、細化,使財務管理制度在執行過程中更加具體化,改變過去籠統要求、無具體標準、有制度難執行的狀況,把各項制度真正落實到位。

(七)加強會計隊伍建設。

要配足配齊鄉鎮會計、出納,并保持會計隊伍的相對穩定,盡量少兼職或不兼職;明確會計的權利和義務,支持財務人員履行職責;加強業務培訓和考核,著重政治理論、職業道德和財會專業知識及技能教育,不斷提高會計水平和監管能力,保證村級財務管理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