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檢驗檢測調查匯報

時間:2022-05-20 11:33:00

導語:農產品檢驗檢測調查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產品檢驗檢測調查匯報

現廣大群眾在“吃”的問題上已有顯著改觀,消費觀念已從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轉變,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事關千家萬戶和子孫后代的健康,是一項民生工程。為此,縣委、縣人民政府高度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已把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列入了年度工作要點,作為我縣今年重點任務來抓。

根據工作要點的安排,縣委、縣人民政府、縣食安委、發改局及農業局等單位分管領導組成調研小組分別對該縣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進行調研了解,并召開座談會進行研討。現將調研了解的情況和有關建議報告如下:

一、縣農產品質檢體系基本情況

蔬菜和水果是人們不可或缺的食品,近幾年來,由于縣各級政府對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給予極高的重視,通過縣農業局努力,我縣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及相關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與各大城市相比仍然存在著巨大的差距。

1、廣大消費者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顯著增強,當地政府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加強監管的呼聲越來越高,尤其以蔬菜、水果要求最為強烈。

2、農產品生產者的安全生產意識有所提高,開始注重農業投入品的科學、合理使用,以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3、農產品的無公害、標準化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果,已摸索制地方標準8項,并把相關《技術規程》確定為我縣無公害生產操作技術標準。目前大蒜、番茄、辣椒、椪柑、臍橙、葡萄、甜玉米等農作物已獲得無公害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大米、馬鈴薯已獲無公害產地認證,并注冊了“江柳”牌商標,在2008年對省外銷售的番茄、辣椒、臍橙、椪柑等商品標貼了200萬枚以上的無公害農產品標識。

4、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研究開發有了較大進展。全縣無公害蔬菜、水果、糧食生產基地已達44499畝,綠色甜茶基地已達2000畝;目前有機食品基地今年已示范50畝,主要以茄果類蔬菜的為主,效益良好。這些工作的開展、摸索,促進了我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推進了全縣農產品的發展目標、思路和措施。

二、我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開展的情況

1、縣農產品質量檢測站除進行常規的每月上旬和中旬以及各節假期對我縣農貿市場、超市的農產品檢測外,在本縣農產品即將大量上市,尤其是獲得無公害產地、產品認定認證的番茄、辣椒、臍橙、椪柑、葡萄等產品,以村或重點生產戶為單位,每三至五天對基地進行抽檢一次,并做好備案登記、預測和信息,同時針對外銷的無公害農產品,要標貼無公害標識的,在標貼前對整車的產品進行抽檢,合格后核發無公害標識,監督標貼,并建立和保存本縣無公害農產品標志使用管理記錄。

2、對食用水果、蔬菜進行定期檢驗檢測和速測初見成效。我縣在8個重點鄉鎮設立了農產品農殘檢測點,三合、交梨、大河、豐樂、合江5個鄉鎮配有一套檢測儀器,其他鄉鎮實行的是跟蹤檢測。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站今年以來,共檢測蔬菜樣本507組,其中在農貿市場檢測蔬菜樣本306組,為消費者吃到放心菜、水果作出了積極的努力,積累了保貴經驗和資料。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1、各級政府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重視還不夠:雖然我國于1988年就開始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去年11月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又以法律形式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提出明確要求。目前,全國有地市級質檢機構439個,縣級質檢機構1122個。我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站于2006年建立,配備了五個編制,但我縣屬國家級貧困縣,縣財政經費匱乏,配備的儀器設備較少,且儀器設備簡陋,定性不定量,檢測速度較慢,無專業的實驗室,辦公條件相對較差,加上無專職交通工具,對工作深入開展有較大影響,而作為全州“兩高”過境的東大門,除本縣農產品南下北上頻繁調運外,還將成周邊縣市農產品的中轉站,以目前狀況,我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工作遠遠不適應時展需要。

2、農產品規模化、標準化生產水平低:我縣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絕大多數生產經營都以單個家庭為生產單位,一家一戶分散經營與標準化生產之間的矛盾十分突出。農業部門較難規范對每家每戶的生產經營進行技術指導和有效監管。極少數農戶從自身利益出發,違規使用國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農業投入品,以達到增產、增效、增收的目的,從而為我縣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生產埋下隱患。不施或少施農藥、化肥的農產品留作自家食用,高殘留農產品用于出售的現象在局部地方出現。

3、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滯后:我縣檢驗檢測工作尚處于初始階段,現有儀器設備、檢測手段、技術力量等,對標準化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工作需要還有較大的差距;二是我縣設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站,只能開展農產品農藥殘留定性檢測,無法作定量分析,不能作為行政處罰的法律依據,無法將農產品質量信息向社會公布,因而,我縣農產品檢驗檢測工作開展相對較被動。

4、市場準入制度難以建立:到目前為止,我縣還沒有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銷售的農產品均從各種渠道直接進入,加上本地農業規模化生產水平相對低下,導致本縣市場準入制度難以建立。

5、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隊伍力量薄弱:農業行政執法隊伍建設起晚,行政執法經驗不足,規范執法還未理順,給依法行政帶來了較大的困難:一方面人手少,工作量大,難以顧及全面;另一方面經費少,難以維持正常運行工作,部分農業行政執法工作經費無保障,執法隊伍還不健全,導致了執法部門在執法方面力度不足。

四、項目建成后的對策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把農產品檢驗檢測體系建設擺上重要日程

農產品質量安全不僅直接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也影響著農業生產的長遠發展。建立強有力的組織是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的保證。項目建成后,應成立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領導小組,組長由分管的副縣長擔任,并下設辦公室,抽調精干力量,配備必要設備,保證運轉經費,常年負責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工作。積極爭取支持資金,落實具體人員,明確系統檢測職責。

(二)建立檢測體系,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提供重要技術支撐

1、積極開展無公害產地、產品認定認證及再認定認證。

為使我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得到更好、更深入的發展,我縣將繼續向農業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申報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針對獲得無公害產品認證的農產品,在組織批量外銷時,經抽檢合格,標貼農業部的無公害標識,方可調運。

2、加強農產品的監管,保證生產安全

加強對農產品檢測,規范市場和基地種植,積極引導農戶進行無害化生產,嚴禁農戶使用農業部禁止的高毒高殘留農藥及毒鼠強等危害性大的農藥產品,對農產品質量安全隱患極早排除。在檢測過程中,技術人員及時將檢測結果告知當事人,對嚴重超標的責令其禁止銷售,通過縣農業執法大隊監督其銷毀。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強對農藥、化肥等農業投入品的監督和控制,對工作不配合的銷售商和群眾,必要時予以重罰。

(三)嚴格資金管理

項目實行專款專戶的報賬制管理,所有項目資金嚴格按照實施方案進行,建立健全資金使用機制,必須全部用于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項目,資金使用符合財政資金管理規定,決不允許出現擠占挪用現象。

五、加快我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的建議

基于我縣具體情況,并借鑒外地的成功經驗,認為:加快我縣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必須在“加強領導、重視規劃;擴大基地、建設市場;加大投入、完善裝備;組建隊伍、嚴格監管”幾個方面下功夫。具體是:

(一)加強領導、重視規劃

縣政府成立無公害農產品檢驗檢測體系工作領導小組,由主要領導掛帥、分管農業領導親自抓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檢體系建設領導小組”,明確工作職責,協調各有關部門,落實機構、人員編制和經費,高標準、嚴要求抓好農產品質檢體系建設。按照“統一標準、統一檢測”的要求,盡快理順管理體制,逐步建立統一、權威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和檢測體系。要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宣傳教育力度。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作用,向廣大農產品生產者、經營者、消費者宣傳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努力營造人人都來關注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良好社會氛圍,真正形成政府領導、部門監管、全民參與、齊抓共管的格局。

(二)擴大基地、建設市場

編制完善《縣優質無公害農產品安全生產區域規劃》,選擇蔬菜、水果等在我縣主導產業中具有一定規模、在市場上有較強競爭力的農產品作為突破口,大力推行標準化、規模化生產和組織化、集約化經營。重點建設一批高質量的食用農產品標準化示范區和生產基地,打造一批高標準、高質量的農產品品牌和出口基地。鼓勵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推動分散生產者實行標準化生產。積極建立安全生產基地和扶持我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加快“三品”(無公害、綠色、有機)認證步伐,開展綠色食品基地建設。爭取在近幾年內把原來我縣的8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提高到20個,一個綠色食品生產基地提高到5個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

建議縣政府把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列入議事日程,并由農委會同縣招商局、商務局、工商局等部門,于年底前拿出《全縣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項目建設規劃》(初稿),提交縣政府討論。在此基礎上,盡快啟動建立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的調研工作,爭取在明年上半年拿出我縣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建議報告。

(三)加大投入、完善裝備

目前,我縣各級財政對農產品質檢體系建設的投入明顯不足,建議:一是利用國家的投資政策積極爭取國家和省財政投入;二是通過對現有設備和場所的整合使用,節約部分資金;三是各級地方財政預算每年安排一定的資金投入。通過多方努力,確保2010年前全縣農產品質檢體系完全建成。我縣要以爭取農業部及省級投入為主,縣投入作補充;盡快安排部分經費用于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

1、根據《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規劃》(2006-2010年)要求和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站所承擔的任務,重點配備農產品質量安全速測和農業生態環境監測所需的基本設備,以農產品及環境采樣、樣品前處理、常規檢測、快速檢測儀器設備為主,同時,對農藥等有害物質進行定量分析。在體系建設方面,根據不同產品類別及檢測參數對環境的要求進行合理分區,對水電氣條件、試劑及樣品存放、設備布局、溫濕度控制、防火、樣品消化和通風排氣、照明、“三廢”處理和安全等設施進行系統設計,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急需修建縣級實驗樓面積為1250平方米,控溫控濕面積為170平方米,并增添儀器設備90臺(套、輛、件),最少在全縣8個鄉鎮優先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點,并配備相關檢測室和檢測儀器設備,每年所需資金38萬元左右。

2、縣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配置的儀器設備,堅持先進、可靠、經濟、適用的原則,小型儀器設備以國產為主;大型儀器設備,適當考慮進口設備,確保具有一定的超前性;鄉鎮以配置小型、快速檢測儀器為主。

(1)農產品速測技術與儀器

為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急需從生產環節、流通環節、消費環節都能現場、快速、準確地檢測農藥等化學殘留物、致病微生物、有毒有害元素、毒素等。

①免疫分析方法與儀器

20世紀90年代以來,農殘酶免疫檢測技術得到迅速發展,美國化學學會(AOAC)已將其與氣相色譜、液相色譜并列為農殘檢測三大支柱技術,在國外應用相當廣泛。酶聯免疫法(ELISA)由于具有高度特異性、準確性、快速,不僅能檢測農藥殘留,也能檢測致病微生物毒素以及轉基因檢測,應用范圍廣,其檢測儀器主要是酶聯免疫儀(酶標儀)和洗板機,產品很成熟。該方法在國內尚未能得到廣泛使用的原因主要是進口試劑盒這種消耗品太貴,而國內又處在研發和試用階段,未能形成商品化,鑒于該儀器檢測范圍廣及高度準確性、快速性,可配備在農產品速測上使用。

②酶抑制法與儀器

國內曾把國外不大推崇的酶抑制法和儀器首推為速測技術和儀器。其原理是有機磷和氨基甲酸酯農藥對乙酰膽堿酯酶和羥酸脂酶都有強抑制作用,用比色法測定反應產物和顯色劑反應后的顏色,即可檢測有機磷類和氨基甲酸酯類農殘。該方法的檢出限大多在mg/kg水平,有的可達ug/kg水平,但鑒于該方法只能檢測上述二類農藥,而且對同類而不同種農藥的抑制率差別很大,所以用統一的抑制率確定農藥殘留是否超標,必然會產生假陽性或假陰性的漏檢,所以可說是當前“不得已而采用的速測法”。它僅適用于基層初檢,發現在超標現象時,必須用更可靠的標準方法復測、確證,對于陰性反應(不超標)的農產品也應按比例抽樣,用可靠的方法復測和確定。對快速檢測方法的應用,在《農產量質量安全法》第36條第二款有明確的界定,即“復檢不得采用快速檢測方法”。鑒于該儀器使用價廉,可配備在農產品農藥殘留上作初檢使用。

③農產品有毒有害快速檢測儀(硝酸鹽、甲醛、吊白塊、二氧化硫、過氧化值等)吉大、小天鵝開發和生產一系列農產品、食品質量安全速測儀。

(2)農藥殘留的檢測儀器

①有機氯農殘的檢測的儀器

廣泛采用配以電子捕獲檢測器氣相色譜儀(GC-ECD),使用毛細管柱,具有高靈敏度、高分離、定量準確等優點。當基質或成分較復雜時,根據GC的保留時間很難定性,則要用質譜檢測器、借助選擇離子檢測(SIM)模式來定性,即使用氣/質聯用儀(GC-MS)甚至GC-MS-MS儀。

②有機磷農殘檢測的儀器

廣泛使用配以火焰光度檢測器或氮磷檢測器的氣相色譜儀(GC-FPD或GC-NPD或GC-ECD),為了準確定性,也常用GC-MS儀。對于高沸點或熱不穩定性的有機磷農殘,應該用配以紫外—可見光檢測器的液相色譜儀(HPLC-UV)。

③氨基甲酸酯農殘檢測的儀器

對于熱穩定性較高的氨基甲酸酯農殘,雖可用氣相色譜儀檢測(GC-FID/NPD/ECD),但大多氨基甲酸酯農藥熱穩定性差,所以廣泛采用柱后衍生配用熒光檢測器的液相色譜儀(HPLC-FLD)。對于農產品和土壤等基質復雜樣品HPLC的峰分離有諸多困難,所以近年來以液/質聯用儀(LC-MS)作為優選的手段。

④擬除蟲菊酯類農殘檢測的儀器

廣泛采用帶電子俘獲檢測器的氣相色譜儀(GC-ECD),也有用HPLC-UV,而確證則采用GC-MS。

(3)檢測有毒有害元素及其價態分析的儀器

①檢測砷、鉛、汞、錫、硒、鍺、銻等重金屬元素

最經典的是采用原子吸收光譜儀(AAS),配上火焰和石墨爐可檢測元素痕量級的水平。近幾年來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子熒光光譜儀(AFS),用于檢測砷、鉛、汞、錫、硒、鍺、銻等元素,具有靈敏度高、檢出限低、可多元素同時檢測,且價廉等優點。

②檢測不同價態(形態)重金屬元素

同一種元素價態(形態),毒性差異很大,所以近年來對元素價態分析檢測很受關注,國外多采用HPLC-AAS、GC-AAS、HPLC-ICP-MS以及CE-ICP-MS儀,后二種聯用技術與儀器雖相當完美,但價格貴。近幾年我國研發成功并已批量生產的LC-AFS聯用儀,靈敏度、檢出限均能滿足農產品、食品安全檢測的要術,且價廉。AFS目前只有我國生產,著名廠家為吉天、海光、瑞利等,其中吉天還生產LC-AFS,即元素價態檢測儀。

③實驗室必備的中小型儀器設備

在建設實驗室時,不僅要注意大型儀器設備的配置,而且應針對性地依不同檢測任務和功能要求,配備中小型儀器設備。通用型的:可見光/紫外光譜儀、酸度計、樣品粉碎磨、電子天平,加液器、移液器、振蕩器、純水器、旋轉蒸發儀、恒溫水浴、生化培養箱、干燥箱、加熱板、離心機、攪拌器、消毒鍋、均質器、超凈臺、冰箱、冰柜、樣品柜以及與任務適配的顯微鏡等等。

3、為了能夠開展對農產品質量的定量分析,盡快裝備縣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站,加速完善目前開展基礎工作較好、并在無公害生產基地核心的鄉鎮檢測點,且縣政府每年應有一定的資金投入,保證配置的液相色譜儀、氣相色譜儀、各型分光光度計等高精度儀器正常、高效運轉,確保我縣消費、出鏡農產品質量安全和將我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站建成一個通過雙認證的農產品質檢機構。

(四)組建隊伍、嚴格監管

1、加強質檢隊伍建設:采取招錄、招聘的方式吸納專業技術人才,培訓和培養現有技術人才,努力提高質檢隊伍素質,以滿足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和建立信息數據庫、信息等工作的需要;

2、加強農業行政執法隊伍建設:建立起綜合執法和分散執法相結合農業行政執法工作機制,以解決關鍵季節整治農資市場人少事多的矛盾,不斷規范和提高農業行政執法人員的執法素質和執法能力,切實負責無公害農業投入品的市場管理;

3、建立嚴格的檢驗檢測制度并認真實施;

4、加大行政執法的力度,對于一切違法行為給以嚴格查處(必須要有正式的處罰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施行,為農產品從“產地到餐桌”的全程質量控制提供了法律依據,也進一步奠定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方面的法律地位。而《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規劃》的出臺,又為我縣加快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創造了良好條件。我們相信,只要各級領導對此項工作給予高度重視,通過幾年的努力,我縣農產品安全生產一定會取得很好的效果,促進縣果、蔬、糧、茶等產業的發展,提高農產品在市場上的占有率,競爭力,使我縣無公害果、蔬、糧、茶生產更上一個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