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院基本現狀工作報告
時間:2022-05-20 11:43:00
導語:衛生院基本現狀工作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鎮)衛生院是農村衛生工作的主體,是向農村居民提供預防、保健、基本醫療和健康教育的綜合性衛生機構,在保障農民基本醫療、預防農村傳染病、保護農村生產力、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等方面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本人對全縣20鄉(鎮)衛生院進行了全面的調查,基本情況是:職工總人數為130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127人;職員1人;工人1人。年齡情況:30歲以下22人;31-40歲69人;41-50歲23人;51-55歲7人;56-59歲6人。學歷情況:本科7人;大專54人;中專61人;職高4人;初中以下2人。職稱情況:中級16人;初師37人;初士72人;無職稱2人。具備執業資格情況:執業醫師31人;執業助理醫師14人;執業護士14人;無執業資格71人。調查結果表明:
一是我縣鄉(鎮)衛生院衛生技術人才嚴重匱乏,現狀是:大的鄉(鎮)衛生院最多有11人;最少的只有2人,全縣農業農村人口按30萬人計算,每名醫生負責2300人左右的醫療服務。按照衛生部,國家計委、農林部、財政部、國家勞動總局1978年聯合下發全國農村衛生院暫行條例(草案)規定每千人口設1.3名工作人員和一張病床的比例計算,目前全縣鄉(鎮)衛生院至少缺200多名醫務人員,加上近年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以來,鄉(鎮)衛生院門診住院病人猛增,鄉(鎮)醫療衛生機構專業技術人員嚴重缺乏,工作人員超負荷勞動,導致了醫療安全事故隱患和農村群眾的看病就醫困難,同時由于衛生技術人員缺乏,無法抽派人員到上級醫療衛生單位和發達地區進行學習、進修和培訓,導致了鄉(鎮)醫療衛生單位專業技術人員水平不高、服務能力和管理能力不強的惡性循環。
二是全縣鄉(鎮)衛生院127名專業技術人員中只有59人具備執業資格,僅占46%,目前有3個衛生院無執業資格人員。
三是醫療設備缺乏、陳舊,不能為農村群眾提供必備的醫療設備。據調查:全縣衛生院200毫安以上X光機有3臺,B型超聲診斷儀5臺、半自動生化分析儀2臺,洗胃機1臺、心電圖機1臺。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還有大部分衛生院還用聽診器、血壓計、體溫計等“老三件”診病,不但制約了鄉(鎮)衛生院的醫療業務發展,更嚴重的是無法為農村危重病人的搶救提供必備的醫療設備,無法提高搶救成功率。
下面就鄉(鎮)衛生院今后發展思路淡幾點著法:
一、加快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
采取有力措施提高衛生院的人員素質。一是針對我縣鄉(鎮)衛生院人才不足的現狀,人事部門和衛生部門制定吸引大、中專畢業生到衛生院就業的措施。對到鄉(鎮)衛生院工作的大、中專畢業生在工資分配、職稱評定等方面給予政策性優惠。二是加強現有農村衛生院衛生技術人員的培訓工作,掃除鄉(鎮)無執業助理醫師資格以上的水平。三是嚴格準入制度,控制非衛生技術人員進入衛生院,分流、清退非衛生技術人員。四是實行公開招聘或在上級醫院選派經驗豐富、責任心強、懂管理的優秀人才到鄉(鎮)衛生院擔任院長。對現有的衛生院院長進行管理知識培訓,提高經營管理水平。五是建立對口支援制度,由縣級以上醫院與鄉(鎮)衛生院建立一對一的對口支援關系,提高衛生院醫療技術水平。
我縣鄉(鎮)衛生院多數只有3至5人,中心衛生院最多也不超過13人,目前,多數鄉(鎮)衛生院專業技術人員全靠“吃老本”工作,更新知識的行動及意識較差,故此,確有必要實行專業技術人員競爭上崗、全員聘用,對那些工作不積極,不思進取的人員實行轉崗分流。同時,分配堅持效益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拉開分配檔次,或者實行績效工資制,多勞多得。
二、加強醫德醫風建設
衛生行業是窗口行業,必須強化“病人第一、服務第一、質量第一”的觀念,規范醫療行業,嚴禁開大處方、吃拿卡要和超標準收費等現象發生。堅持24小時應診制,并做到隨時出診,推行承諾服務制,設立舉報箱,實行一票否決。年終進行服務質量、服務態度民意測評,滿意率達不到90%的,扣發工資并留崗查看,第二年無起色便解聘,從而以優質服務贏得病人的信賴和支持。
三、按照“夠用、實用、管用”的思路開展鄉(鎮)衛生院基本設施建設
鄉(鎮)衛生院服務范圍、服務資源是相對固定的,因此,建設規模有一個相對適合值,小了不夠用,大了沒必要。
從我縣鄉(鎮)衛生院現有情況看,鄉(鎮)衛生院仍然業務用房不足、設施設備差、業務水平低,突出的任務是加強配套建設。但在建設中應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綜合考慮衛生院的功能規模、服務范圍、現有設施條件和籌資能力,不能貪大求全,防止出現房屋建好閑置不用,規模擴大后債務沉重的現象。
把握“夠用、實用、管用”的原則,具體應做到“統籌規劃、分類指導、填平補齊、配套建設”。統籌規劃是以縣為單位統籌研究、確定全縣鄉(鎮)衛生院建設發展規劃,逐個制定、分步實施鄉(鎮)衛生院中長期發展計劃。分類指導,就是把鄉(鎮)衛生院分為中心衛生院、防治結合型衛生院和防保型衛生院三類,并制定相應的建設標準,以此為指導逐個確定鄉(鎮)衛生院的建設計劃及其方案,做到個案研究,一院一策。填平補齊,主要是對鄉(鎮)衛生院的儀器設備采取“缺什么、補什么”的方式進行配套購置,把錢用在刀刃上,使每一件設備都能充分發揮效益,防止重復配置、設備閑置的情況。配套建設,就是在對鄉(鎮)衛生院進行房屋建設和設備配置的同時,抓好人才培養,穩定技術隊伍,提高衛生院的業務能力和管理水平。
在醫療服務市場中,硬件建設是保證醫療質量、技術水平的重要條件,也是醫院經濟效益的重要支柱。首先,要想辦法建好鄉(鎮)衛生院工作用房和生活用房,并購置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俱佳的設備,引進先進技術,才能提高其診療水平,擴大服務半徑,其次,要做好衛生院的環境建設,主要從路面、綠化、清掃保潔等方面入手,給病人創造一個良好的就醫環境。
鄉(鎮)衛生院是國家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村衛生服務體系的樞紐,是實現國家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的基石,衛生行政部門都有責任和義務加強鄉(鎮)衛生院建設,一是制定縣域衛生規劃,合理確定鄉(鎮)衛生院的數量和布局,原則上一個鄉(鎮)設置1所衛生院。二是完善鄉(鎮)衛生院管理體制,強化縣級醫療衛生機構指導、管理、服務鄉(鎮)衛生院的職責職能。三是積極向上爭取項目和資金,加大對鄉(鎮)衛生院的投入,包括:農村公共衛生經費、衛生院必要的醫療服務經費、房屋設備改造和建設資金,基本醫療服務所需的基礎設施與條件。四是根據鄉(鎮)衛生院的服務功能、服務人口、服務范圍、交通條件和當地疾病的發病情況等,確定鄉(鎮)衛生院的服務功能,合理核定其病床與人員編制。按照鄉(鎮)衛生院配置標準,編制鄉(鎮)衛生院建設規劃,分期組織實施。五是加強鄉(鎮)衛生院技術隊伍建設,制定實施引進、穩定、教育、培訓鄉(鎮)衛生院技術人才政策,提高鄉(鎮)衛生院服務水平。六是做好鄉(鎮)衛生院院長的選拔和任用管理工作,加強對鄉(鎮)衛生院院長的任期管理。七是改善鄉(鎮)衛生院管理,實行統一核算、統一管理、統一分配,不得對外租賃、承包或分散經營。八是明確鄉(鎮)衛生院管理、指導村衛生室的職責任務,推進和完善鄉、村衛生服務管理一體化。九是優化鄉(鎮)衛生院發展環境。加強對農村醫療服務市場的監督與管理,嚴格農村衛生機構、從業人員、衛生技術應用等方面的準入,規范農村醫療服務行為和市場秩序,依法打擊非法行醫和其他危害公共衛生的違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