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工程進展情況調查報告

時間:2022-05-20 04:13:00

導語:移民工程進展情況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移民工程進展情況調查報告

實施“下山入川移民工程是區委、區政府為落實“生態立區”戰略,大力推進河流域上游生態治理工作,加快扶貧開發進程,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筆者結合從事扶貧工作經驗,對全區實施“下山人川”移民工程工作,進行了深入的思考。

一、區實施下山入川移民工程工作進展情況

今年以來,我區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生態立市”和區委區政府“生態立區”戰略,大力推進河流域上游生態治理工作,加快扶貧開發進程,全力實施好“下山入川”工程,從根本上解決區高海拔區域農民群眾脫貧致富問題,緊緊圍繞“移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和環境資源得到保護”的生態移民安置目標,并結合我區生態移民搬遷安置實施進度計劃,穩步推進各項基礎工作,移民前期搬遷工作進展順利,效果良好。截止目前,我區已收回、發放、等一批個體、村集體農場和電力局制桿廠等一批企業農場及區紀委移交的機關農場共12個。通過補償征用或無償收回的辦法,已搬遷安置山區高海拔農民309戶1544人,其中:鄉村和村農場安置點102戶500人;鄉村安置點70戶313人;鎮村電力局制桿廠農場安置點25戶135人;發放鎮村個體農場安置點38戶198人;鄉村安置點50戶270人;五和鄉支寨村安置點4戶20人;鎮村安置點14戶76人;鄉村安置點6戶32人。同時,為保證生態移民工程的順利進行,各有關部門和單位積極籌謀,大力協助,采取各種措施,確保了區委、區政府為民承諾的實事落到實處。

二、區實施下山入川移民工程工作啟示

1、統一思想、確定思路是搞好移民搬遷工作的前提。自然條件艱苦、資源短缺、群眾思想觀念守舊、靠天吃飯是山區農業生產不夠穩定的主要制約因素。針對這一現狀,區委、區政府明確提出了“扶貧抓聯手、產業興特色、勞務促增收、移民保生態、保障強班子”的工作思想,多次開展河流域重點治理生態移民調研活動,經過認真分析研究,全區上下進一步統一了思想,提高了認識,按照“八七”扶貧攻堅和“政府引導、群眾自愿、改善協調、講求實效”的扶貧開發方針,提出了“內抓扶貧開發,外抓勞務移民”的工作思路,將移民工作作為加快山區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重要舉措來常抓不懈。

2、加強領導、協同作戰是搞好移民搬遷工作的關鍵。區委、區政府對移民工作非常重視,及時成立了由主管副區長為組長,政府辦、農辦、紀委、財政、國土、住建、交通、民政、電力、水務、農牧、教育、公安、發改、扶貧等部門和鎮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生態移民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由農辦負責人任辦公室主任。鎮和安置區鄉鎮也相應成立了移民工作站,由1名副科級干部專抓此項工作,形成一級抓一級、一級對一級負責的工作機制,從組織上保證了移民工作順利開展。同時,為了使移民盡快定居,恢復生產。區扶貧辦、鎮和安置區鄉鎮及各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各司其職,各負其責,互相關心、支持、參與,密切配合,統一作戰,把工作做到一家一戶,把任務落到實處,齊心協力搞好了移民工作。

3、科學規劃、注重實效是搞好移民搬遷工作的保證。按照生態移民工作的總體要求,把分布于高深山區、土壤貧瘠、交通閉塞、信息不通、極易發生山體滑坡等自然條件極其惡劣的大甘溝、小甘溝、夾皮溝、六道溝、大溝、萱麻山、長大溝、夾臺等重點貧困村作為搬遷對象,進行統計排隊,按照先急后緩、先易后難的方針,計劃對需搬遷的農戶分期分批進行安置,安置地由區有關部門規劃審批,人畜飲水、電力、道路等基礎設施由政府部門統籌安排,協調解決,確保移民戶搬得出、穩得住。

4、廣泛宣傳、全面動員是搞好移民搬遷工作的基礎。移民工作面廣量大、難度大,是一項極為復雜細致的社會系統工程。要讓世代困守在窮山旮旯里,抱著“窮家難舍”、“故土難離”觀念的山區農民,如何樹立起異地開發創業的新觀念,走出窮鄉僻壤的故土,最要緊的是要讓他們轉變觀念,提高認識。區上從實際出發,按照(區2012年生態移民實施方案)的要求,通過座談會、報刊、標語等多種渠道和形式,耐心細致地宣傳,讓他們真正理解移民工作在脫貧致富中的重要作用,清楚意識到“走”可以斷窮根,“留”祖祖輩輩受窮的道理,堅定舍棄家園,走上致富路的信念。同時,在移民的篩選上,區上嚴格按照市上有關要求操作,始終堅持移民自主自愿的原則,不搞政府強迫命令,成熟一批先移一批,落實一批鞏固一批,扎根一批脫貧一批;鄉鎮在報名、摸底、政審時嚴把素質關,堅決杜絕為完成任務而把癡、呆、傻和超計劃生育戶作為移民對象,優先選擇能吃苦、肯出力者,真正達到遷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的。

5、確定計劃、精心組織是搞好移民搬遷工作的根本。大規模的移民搬遷,由群眾自發進行是不行的,放松組織工作,必然會帶來嚴重的社會后果。為此,在移民工作中,強調精心組織,突出計劃指導作用,根據全區資源狀況、人口狀況,制定了我區“十二五”移民規劃,按照規劃進行有計劃的移民遷移。在移民搬遷時,由區扶貧辦分管領導和鎮分管領導及責任干部親自護送,送到安置區有專人接待,妥善安排他們的生產生活。通過有計劃、有組織的實施,使移民搬遷工作井然有序,定居在95%以上,達到預期目的。

5、跟蹤管理、穩定民心是搞好移民搬遷工作的核心。結合安置區鄉鎮資源優勢,針對搬遷移民戶的特點,因地制宜擬定了搬遷群眾產業發展規劃,每人劃分耕地2.5畝(含宅基地和養殖用地),保證搬遷戶有地種、有飯吃。移民遷出后,區扶貧辦和鎮千方百計,想盡一切辦法幫助他們排憂解難,使移民情緒穩定、生產生活秩序井然有序。移民到達后,安置鄉鎮全方位做好生活安置,幫助他們發展生產。同時,區上也定期或不定期的對移民進行回訪和慰問,讓移民群眾享受黨的關懷和溫暖,鼓勵他們重建家園、創家立業的信心,并高度重視移民來信來訪,不拖不推,認真辦理,及時會同有關部門解決移民工作中出現的各種糾紛和爭議。

三、存在的困難與問題

在全力搞好“下山入川”工程的同時,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困難和問題:一是安置區移民耕地緊缺。目前已安置的移民安置點耕地面積少,搬遷剩余貧困人口所需耕地面積缺口較大;二是勞動力素質不高。由于搬遷移民來自靠天吃飯的山區,面對新的生產生活環境,缺少從事高效農牧業和外出務工的新技術、新技能;三是后續產業發展滯后。目前已搬遷的移民安置點只能解決移民的臨時居住問題,交通不便和吃水難的問題等基本生產生活條件,但將來靠什么脫貧致富,尚沒有明確的措施和目標;四是村級組織不健全。由于移民搬遷安置打破了原遷出村組的行政建制,加之移民搬遷工作尚未結束,移民管理工作還沒有完全向安置鄉鎮移交,移民村級組織暫時處于空白期,目前工作暫由鎮和安置點鄉鎮共同管理,影響了移民社會管理和群眾正常生產生活;五是安置移民資金不足。搬遷移民需大量資金,除爭取易地扶貧搬遷和河流域重點治理生態移民等項目資金外,其余的資金全部需移民自籌或通過銀行解決,因搬遷群眾本身經濟條件差,難以全部自籌,搬遷資金缺口大。

四、幾點建議

(一)繼續加強與有關鄉鎮的溝通銜接,以個體農林場為重點對象,落實新的移民安置點,解決耕地不足的問題。

(二)與有關部門通力協作,整合培訓資源,積極做好搬遷移民玉米制種種植技術、標準化畜禽養殖技術和務工技能的培訓,提高其技能和素質,增強發展產業和外出就業的競爭力。

(三)移民安置點在規劃、立項、建設開始,就應考慮后續產業的發展。在立項選點上,注意尋找依托,因地制宜,選擇適宜勞動力轉移的種養加等項目,發展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在規劃和建設中,留足產業發展的土地和空間,為發展后續產業奠定基礎。

(四)鎮、安置點鄉鎮和民政等有關部門要本著“搬遷一個,移交一個,健全一個”的原則,搞好移民村級組織建設,健全完善各項管理制度,切實擔負起搬遷移民的戶籍、治安、計生等社會管理和服務職能,為移民安居樂業提供保障。

(五)加大移民項目資金的爭取力度,以項目的實施帶動移民搬遷工作,加快搬遷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