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鄉村基礎設施調查報告
時間:2022-05-22 02:51:00
導語:貧困鄉村基礎設施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十一五”以來,縣依托財政扶貧資金項目的扶持,在準確定位全縣扶貧開發工作起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的進程中,以加快貧困地區群眾脫貧致富步伐為重點,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開發式扶貧方針,以貧困村為主戰場,以貧困人口為主攻對象,緊緊圍繞“加快農村減貧步伐、增加農民收入、為達到小康水平創造條件”的目標,扎實推進貧困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極大的改變了貧困地區的面貌。
一、基礎設施現狀
“十一五”年以來,全縣共爭取和實施各類扶貧開發項目10類133個(整村推進項目35個),完成總投資8477.1萬元,占計劃7849萬元的108%,其中財政扶貧資金近3800萬元,以有限期貼息形式為主的信貸資金3310萬元,整合其他資金840.6萬元,自籌1306.5萬元。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5年的1840.55元增加到2010年的3157.89元,年均增加263.47元;糧食總產量達到15.41萬噸。累計解決溫飽實現溫飽3.73萬人,全縣貧困面下降到28.5%(5.94/20.83)。五年來,全縣新修安全飲水工程6處,解決了5.1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完成自來水入戶36000戶,入戶率達72%;新修水平梯田9.21萬畝,水土流失治理程度達到74.8%;累計新增造林面積7.8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5%;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全面完成主體改革任務;農機總動力達到5.65千瓦特;新修沼氣池1.38萬座,農村經濟發展后勁明顯增強。
二、具體做法和成效
一是因地制宜定目標。在國家政策指導下,縣從基本縣情和貧困山村的實際出發,把解決農村貧困人口溫飽問題作為全縣一個時期的階段性重點目標和中心任務,制定了五年規劃項目,狠抓落實,保證了全縣“十一五”扶貧攻堅計劃的順利實施。以貧困村和貧困戶為主要對象,以自然環境條件惡劣的山區為工作重點的指導思想,明確了奮斗目標,制定了具體措施,有力地推動了扶貧開發健康有序進行。按照扶貧開發工作“省負總責,縣抓落實,項目到村、扶持到戶”的要求,“十一五”期間,全縣扶貧開發工作實行黨政“一把手”負責制,成立了由縣長為組長,分管扶貧的縣委副書記、副縣長為副組長,有關單位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扶貧開發工作領導小組,專門處理和研究扶貧開發工作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鄉鎮也成立了鄉鎮第一責任人為組長的扶貧開發工作領導小組。黨政領導親自抓,更加注重把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列入黨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層層制定工作計劃和措施,并定期、不定期進行調查研究、督查檢查和總結匯報,為整村推進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證。
二是增加投入強基礎。“十一五”以來,縣從政治、戰略的高度出發,把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擺在重要位置,把增加扶貧開發投入納入縣財政預算,千方百計籌措資金,增加投入。經過五年的努力,貧困地區以農田水利為主的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了加強,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得到增強,保證了貧困人口糧食自給有余,改善貧困村的辦學條件,提高了教學質量,增強了科技意識,解決了貧困群眾就醫難的問題。貧困人口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進一步改善,為打好下一個五年扶貧攻堅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是積極扶貧顯成效。縣把開展單位部門掛鉤幫扶作為做好扶貧工作的有效途徑。縣級實行主要領導包鄉鎮,科級領導包村,主要負責人包組,干部職工包戶的“四包責任制”,定目標、定措施,責任到人,不脫貧不脫鉤,整合各類扶貧資源,形成合力,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扶貧開發進程,為貧困群眾穩步脫貧致富創造了條件。五年來,先后在35個村實施扶貧開發整村推進項目,爭取國家投資4180萬元,投放基礎母牛5863頭,配套修建溫棚牛舍8463座,配套修建凍配點21處、實施“五改三建”及“危房改造”3436戶,配套太陽灶2174臺;機修梯田15000畝,新建提灌工程等水利設施34個,修建水窖600眼,實現了29200人的穩定脫貧。通過“十一五”扶貧開發規劃的實施,切實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了3.73萬人低收入貧困人口的生活水平;項目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改善,為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
三、制約因素
一是自然條件差,建設難度大。尤其是境內山區自然條件差,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全縣農村尚有3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生態條件比較惡劣的地區,興修農田水利、鄉村道路等設施難度大,投資成本高。
二是建設任務重,資金籌措難。目前全縣通村硬化路率還不到50%,通村油路幾乎沒有。全縣村間道路硬化工程量還相當大,而上級每年給予的補助資金不能滿足建設需要。其他如學校建設、村級衛生所、梯田等基礎設施建設也面臨很大問題。
三是管理機制不完善,責任不明確。如一些小型水利工程、揉草加工點等沒有確定專門人員管理維護,管理責任不明確。同時,執法機構不健全,部分已建成設施被人為破壞、侵占。
四、對加快貧困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幾點建議
縣貧困鄉村村基礎設施建設涉及面廣,工程量大。抓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既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又要統籌規劃,分步實施;既要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動員廣大干部群眾打好艱苦創業的攻堅戰,又要積極爭取國家和省市的大力支持;既要對內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又要擴大對外開放。我們認為,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應著力抓好以下六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完善管理機制。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涉及到農業、林業、水利、國土資源、交通、通信、電力、發改、財政、扶貧開發、教育、文化、衛生等眾多部門,涉及到規劃編制、項目資金爭取、配套資金籌措、項目實施及竣工驗收等諸多環節,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抓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首先要有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主要領導要親自抓,分管領導重點抓,并實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領導責任制,完善組織領導機制。二是要加強部門之間、上下級之間的協作與配合。抓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僅僅是各級政府和農業部門的事,各級各部門都有責任,要根據各自的職能分工,建立工作責任制,認真做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各環節工作,積極主動做好協調服務。同時,要加強上下部門之間、同級各有關部門之間的聯系與溝通,加強縣鄉村之間的協作與配合,建立整體聯動機制,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圍。三是要強化農村基礎設施尤其是農田水利設施的管理措施。要明確管理責任單位,落實管理責任人,建立農田水利設施使用、維護等制度,解決好長期以來重建輕管的問題。四是要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群眾的積極性。通過推進農村各項改革,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尊重農民的市場主體地位,保護農民利益,塑造黨和政府在農民群眾中的新形象,使我們農村各項工作都得到廣大農民的理解和支持。
第二,突出重點建設領域,統籌各項建設規劃。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全縣貧困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任務有六項:一是鄉村水、電、路、通訊設施建設。包括公路路網建設,縣鄉公路、重要經濟連接路、出口路、旅游路等級化改造,通村油路建設,農村電網完善及維護,農村飲水及郵政通信網絡建設等。二是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包括水庫、引水渠等水利設施整修,小流域治理,農田灌溉設施建設等。三是農村生態建設。包括退耕還林,宜林荒山造林,天然林保護,以沼氣池建設為重點的農村生態家園建設。四是綜合技術服務體系及設施建設。包括農業科技推廣、信息服務、病蟲害防治、農產品監測檢測等服務體系及設施建設。五是以農產品綜合市場和紅牛、蘋果、生豬、藥材等農產品專業市場建設為重點的農產品流通服務體系及設施建設。六是農村教育、文化、衛生設施建設。包括消除農村中小學危房,改善農村醫療衛生設施,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切實抓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等等。抓好上述六項建設,務必編制或完善各項建設規劃,科學確定各階段的目標任務和工作措施,統籌安排,分步實施。
第三,搶抓機遇,用好用活用足各項優惠政策。全縣上下要進一步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以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已任,把爭取國家和省的投資作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途徑。一是要認真學習研究國家和省市有關新一輪扶貧開發、以工代賑移民搬遷等方面的各項優惠政策措施。這是爭取上級扶持的重要基礎,只有先吃透政策,才能有的放矢地爭取上級支持。但目前我們對國家和省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學習研究不夠,工作上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二是以項目為載體,積極爭取上級扶持。項目是建設的載體,做好項目工作,是抓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內容。要在認真學習研究國家和省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實行的各項優惠政策措施,了解資金投向的基礎上,切實做好項目儲備,建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庫。同時,加強與上級部門的溝通與聯系,及時了解投資政策信息,適時組織項目申報。對已申報的項目,要以能感動上帝的吃苦精神和耐心,積極主動做好爭取工作。
第四,擴大對外開放,以招商引資推進貧困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縣鄉財政困難,村一級財力更弱,多數村還有債務包袱,加上農民收入水平低,資金緊缺成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首要問題。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條件,除全力爭取國家和省的資金支持外,必須努力擴大招商引資。因為,招商引資項目建設期間,其“三通一平”等工作本身就直接改善了項目所在地的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狀況;項目建成后,在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將推進項目輻射范圍內的基礎設施建設。因此,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要用發展的辦法、開闊的視野,著力于加快對外開放步伐,努力擴大招商引資、民間投資規模,發展外向型經濟和民營經濟,在發展農村經濟的同時,促進農村基礎設施條件的改善。
第五,加快推進農村城鎮化,帶動貧困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在現階段,靠傳統農業增長模式、就農業論農業來增加農民收入,已經被歷史證明找不到農業的出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在于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通過推進農村小城鎮建設,不僅可以吸納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減少農民,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農民富裕,而且城鎮化過程本身就是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條件的過程,也能帶動城鎮周邊鄉村水、電、路、通訊、醫療、衛生、教育、文化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民的生存環境和發展環境。因此,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必須以推進農村城鎮化為載體。要積極借鑒梁原鄉橫渠村、杜家溝村等建設村級集市的模式,抓好重點集鎮和有條件的中心村集鎮建設,改善農村基礎條件。
- 上一篇:區法制辦行政調解工作意見
- 下一篇:市征地農民就業養老意見
精品范文
10貧困生申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