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區教育基本情況調研匯報
時間:2022-06-03 03:22:00
導語:城區教育基本情況調研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區教育工作基本情況
區常駐人口92萬人,流動人口30萬人,轄4個街道、7個鎮,466個村、社區。轄區內現有區屬公辦中小學123處,其中小學94處,初中13處,高中4處,九年一貫制學校2處,另有區辦職業中專、教師進修學校、電大分校各1處,各類學校在校學生14萬余人?,F有各類幼兒園261處,其中公辦和集體辦幼兒園107處,在園幼兒3.4萬人。全區各類公辦學校在職教職工9129人。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市區各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全區教育工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辦讓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宗旨,以創建省教育工作示范區為目標,以推進素質教育為主題,不斷加大經費投入,完善管理體制,深化教育改革,改善教學管理,推進教育創新,各項工作均取得了突出的成績。主要表現在:
教育投入不斷加大。區牢固樹立教育投資是戰略性投資的觀念,確立并逐步完善了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教育投入體制,保證了財政對教育撥款的增長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教師工資和學生人均公用經費也做到了逐步增長。特別自2006年1月起,全區城鄉教師工資及各類社會保險等全部由區財政局統一標準,及時足額發放和上繳,教師月平均工資達到2019.32元。中小學預算內生均公用經費按農村小學65元、初中80元,駐城小學80元、初中100元的標準,全部納入區本級財政預算,保障了學校正常運轉的經費需求。同時按規定比例足額征收城市教育費附加,開征地方教育費附加,全額撥付教育,并主要用于義務教育。
辦學條件不斷改善。區將布局調整和中小學危房改造相結合,充實內部設施配備和推進教育現代化進程相結合,中小學辦學條件有了新的改善和提高。2001年以來,全區累計投資1.9億元,新建、改建校舍面積30余萬平方米,消除了D級和C級危房,被評為省危房改造先進單位。目前,中小學布局調整工作基本到位,教育資源得到了優化。在2002年通過省“實驗教學普及縣”驗收的基礎上,本著實用、好用、夠用的原則,不斷充實完善學校內部教育設施,努力提高實驗教學及音體美教學水平。全區有38處學校圖書室通過市級優秀圖書館驗收,國家及省市級現代教育技術示范校23處,實現了教育城域網互聯,為蘇魯豫皖第十五屆電教年會提供參觀學習的現場,并在會上作了典型經驗介紹。
隊伍素質整體提高。區在保障教師合法權益的同時,高度重視加強隊伍建設,制定下發了規范教職工隊伍管理、預防職務犯罪、規范從教行為等一系列文件,開展了以“愛和責任”為核心內容的師德建設系列教育活動,有效地提高了教師隊伍的政治素質。同時統籌規劃教師培訓和繼續教育工作,堅持統一培訓與校本培訓相結合,盤活了教師繼續教育資源,實現基地建設和教師素質提高的“雙贏”。區教師進修學校被確定為全省示范性縣級教師培訓機構,4所學校被評為全省中小學教師校本培訓示范學校。全區一線教師中現有省市級教學能手260余人。去年以來,又有9名教師榮獲“名師”稱號,2名被確定為“齊魯名師”人選,3人通過省特級教師評選,2人被評為全省“十大教育創新人物”。
學校管理更加規范。區立足學校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和規范化,講求整體工作推進與單項工作突破相結合,努力提高學校管理水平和辦學效益。整體工作上,積極創建省、市級規范化學校。全區現有省級規范化學校9處,市級規范化學校46處。教學工作中,強化對教學全過程的監控和評估,促使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全區有4處學校通過省級教學示范校驗收,11處學校通過市級教學示范校驗收。后勤服務方面,成立全區教育財務結算中心,實行“校財局管”,保證了各項教育經費的??顚S茫辉u為全省會計工作先進集體。不斷優化政府采購中心教育分理處的運營機制,學校用品集中采購,為學校節約了大量資金,堵塞了采購環節中的漏洞,連年被評為全省勤工儉學工作先進單位。加強對學校收費的監督檢查,被授予全省規范教育收費示范區稱號。行風建設不斷加強,在2005年全區行風評議中獲總分第一,并被評為全市行風建設先進單位。
素質教育扎實推進。區不斷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積極探索富有成效的方式和途徑,廣泛開展各類特色鮮明的德育主題教育活動,承辦了全市中小學德育工作現場會,連年被評為全省德育工作先進單位。制定下發規范性文件,嚴格控制學生在校時間和課外書面作業總量,改革學生課外作業的布置和檢查形式,切實減輕中小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積極探索科學的家庭教育方式方法,普遍成立了家長學校,定期向家長傳播先進的育人理念。全區現有國家級示范家長學校1處,省級示范家長學校1處,市級示范家長學校6處,區級示范家長學校15處、優秀家長學校14處。不斷推進社區教育的開展,為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氛圍。
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區統籌兼顧,全力構建大教育格局。全區幼兒學前一年受教育率達到100%,并基本普及學前三年教育。省“十佳”幼兒園1處,省級示范幼兒園4處。小學、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均達100%,小學年鞏固率為100%,初中年鞏固率保持在98%以上。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協調發展,高中段教育普及率達到90%以上。加快職業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區職業教育中心已規劃定位,建成后將集中等、高等職業學歷教育、短期職業技術培訓及實驗、實習為一體,充分發揮應有的功能和作用。四中新校區已完成一期工程,即將投入使用。普通高中教育教學成績年年實現新突破,高考多項指標居全市第一。
特別近年來,區全力打造教育強區,積極創建省教育工作示范區,致力于辦讓人民滿意的教育。全區教育工作各項指標均達到了省、市示范等級標準,順利通過了省政府驗收,成為市第一個省教育工作示范縣(市、區),受到了省政府的表彰獎勵,并代表受表彰的縣(市、區)在大會上作了典型經驗介紹,在全省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城區(含街道、銀雀山街道、街道東片)現有常住人口46.58萬人,納入暫住人口管理的外來人口30萬人,在校中小學生9.69萬人。其中普通高中6所(含市直一中、二中、師院附中),在校生2.4萬人;初中10所(含市直1所),在校生1.6萬人;小學33所(含市直1所),在校生4.2萬人,九年一貫制學校3所(含市直1所),在校學生5180人。
近年來,隨著形勢的發展,城區中小學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日益突出,影響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一些深層次問題亟待解決和完善。尤為突出的有以下幾點:
一是生源爆滿,班額過大。國家規定高、初中班額為50人,小學為45人,而駐城目前班額均嚴重超過國家規定標準,大部分學校每班70人左右,個別學校甚至達到八九十人。以今年小學一年級招生為例,城區小學畢業95班5225人,招收新生118班8020人,相比增加了23班2795人。一小、二小在校學生總數均超過5600人,三小、四小也接近5000人,并且一年級班額都接近80人,一小班額甚至高達86人。
二是生均占地面積和生均運動場地嚴重不足。國家規定城市中小學生均占地面積最大為23平方米,最小不低于19平方米,其中生均運動場地面積應在5平方米以上。而駐城學校占地面積中學生均不足8.5平方米,小學生均不足5.5平方米,中小學生均活動場地面積不足2平方米。四個實驗小學及絕大部分村居學校沒有單獨設置的運動場地,無法滿足全體學生做課間操,體育課也無法開足。
三是專用教室設置不齊。為盡量擴大招生規模,解決適齡兒童入學問題,音樂、美術、實驗、勞技等專用教室被擠占,學校只能象征性地設置個別專用教室,根本無法滿足課程開設的需求,更難以適應以提高綜合實踐能力為目標的新課程改革要求,嚴重制約了素質教育的全面開展。
四是教師住房非常緊張。1994-1998年,國務院和省政府先后四次召開改善中小學教師住房工作會議,要求集中建設教師住宅小區。市政府于1996年下發了有關文件,但一直未能付諸實施。教職工宿舍大多建在校內,面積狹小,并且與教學區擠在一起。住戶中多數為離退休教職工,新分配及調入的教師大多為無房戶,這給教師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不便。
近幾年來,為增加城區教育資源,解決城區中小學生入學難問題,市政府及有關部門做了大量的工作。將幼兒師范改辦為實驗中學,將師范改辦為師院附中,出資購買沂河花園小區配建學校由區辦學。區更是盡了最大的努力。自1998年至今,僅駐城中小學就新建、改建教學樓、科技實驗樓及學生公寓62座,建筑面積達21萬多平方米,基建投資1.4億多元。各校能擴建的都進行了擴建,能加層的均加了層,甚至通過合并辦公室、減少特殊用室等多種方式,盡力擴大容納能力,緩解城區中小學招生壓力。同進大力實施名校帶動戰略,積極改造城區薄弱學校,整合現有教育資源,先后將十中改辦為四中初中部,采取朝陽小學與三小聯合辦學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相近學校的“擇校”壓力,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城區適齡兒童少年入學難問題。
造成市城區基礎教育資源匱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體分析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城市人口的急劇增長。多年來,隨著商貿城市的形成,城區規模急劇擴大,城市常住人口和經商流入人口大幅度增加,導致駐城中小學入學人數逐年增多。1990年左右,城區常住人口不足20萬,在校中小學生僅有3萬人。十幾年間城區人口增長了近4倍,中小學生增長了3倍多。2004年之前,強調義務教育由戶籍所在地承擔,非城區戶口在城區接受義務教育的需交納借讀費和擇校費,用于擴建和改建學校。隨著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特別是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做好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03]78號)要求,進城就業農民工子女入學問題由流入地解決,這就給原本十分匱乏的城區教育資源帶來了更大的招生壓力。
(二)教育資源的增長遠滯后于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目前,城區中小學基本維持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的設點布局和辦學規模,基本沒有增加新的教學點。特別是城區居民住宅小區的大量開發建設,使駐城新增住戶大幅度增加,人口居住密度加大。據有關部門統計,近年來城區已開發建設的住宅小區達80多個,建筑面積近900萬平方。而除苗莊小區、沂河花園外,其他房地產開發商均未依法配套建設新的學校和幼兒園,新住戶子女紛紛擠入附近小學或到更遠學校。
由于城西部開發建設城市配套服務功能滯后,城區中小學的布局東密西疏,學生走讀半徑已遠遠超過國家規定的小學生不大于500米、初中生不大于1000米的規定標準,給學生上學、家長工作帶來了極大的不便。特別是蒙山大道以西、工業大道以東、解放路以南至鐵路的約3.90平方公里內,除占地僅15畝的九年一貫制西郊實驗學校外,別無一處小學。路以西、通達路以東、涑河以北、祊河以南的約3.57平方公里內,居民數萬戶,卻無一處公辦小學。解放路以北、涑河以南、路以西、通達路以東的約2.38平方公里內,集中了書院小區、富民小區、竹林橋南北兩區、青龍河小區、蘭田玉園等一大批新開發改建小區,并有大量居民散住戶,只有占地12.21畝、規模24個班的洗硯池小學和占地2.35畝、規模8個班的書院街小學。由于這些區域內沒有學校或受招生容量限制,致使學生不得不擠向其他學校,致使已極度飽和的如一小、二小、勝利小學等學校難以承受擇校壓力。
三、增加城區教育資源的建議
市城區基礎教育資源匱乏,中小學擁擠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而且呈愈演愈烈之勢,勢必影響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影響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影響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十六屆六中全會的核心。其重點就是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教育作為先導性、全局性的基礎設施,理應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全社會都應當給予關心和關注。建議市政府及相關部門,在制定城區發展規劃時,應增加基礎教育資源,從根本上中小學校人員爆滿、班額過大等問題,確保基礎教育持續健康發展。具體建議如下:
(一)規劃部門會同市教育主管部門,提出新一輪城區學校布局規劃,并通過舊城改造和新區開發配套建設。市規劃建設委員會應吸收教育部門參加,保證在規劃環節中不遺漏教育設施規劃。住宅小區建成后,建設、規劃、財政、教育等部門應組織驗收,對無規劃、沒有配套建設學校、幼兒園的,及小規模開發或零星插建,要落實配套費的交納和使用情況。
(二)按照先急后緩的原則,將教育規劃分批實施,于今后1-2年內,在舊城改造的同時,增加二小、三小、八中、洗硯池小學及部分村居小學的占地面積,用于上述學校擴大辦學規模,并在城區東北部、西南部等幾處急需布局設點的區域內新建小學或初中(具體規劃建議附后)。建校資金由城市開發配套費及政府財政撥款解決。
(三)將現有及今后城市開發配建的學校,無償交付教育部門,用于舉辦義務教育。零星插建和改造,達不到配套建設學校規模的住宅小區,應由規劃、建設部門按規定比例收取教育設施配套費,交由財政部門專項管理,用于擴建充實已有的學校。
- 上一篇:農機管理提升策略
- 下一篇:交通局非法營運整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