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空間布局調整調查匯報
時間:2022-06-12 10:34:00
導語:農村空間布局調整調查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按照黨的十七大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為進一步整合農村資源,搞好城鄉統籌,推進新農村建設,加快農業現代化,市政協對我市除各市區城區、開發區之外的純農村行政村空間布局調整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報告如下:
一、農村空間布局現狀
市共有49個鎮,2606個行政村,其中區、區、區共9個鎮,333個村,市14個鎮,816個村,市12個鎮,856個村,市14個鎮,601個村。
從人口情況看,農村總人口1621573人,戶籍人口超過4萬的鎮有6個,分別是。
從農村經濟收入情況看,農民人均年收入5000元以下的中低收入村有38個,其中4000-5000元的村有11個,3500-4000元的村有10個,3000-3500元的村有9個,2500-3000元的村有8個。
從農村土地資源情況看,農村土地總量7344771.49畝,農用地6113678.58畝,其中耕地2681801.39畝,人均耕地1.65畝;建設用地549296.63畝,其中居民點用地308432.71畝,村內道路用地149292.67畝,村辦企業用地75084.32畝,公益性事業用地16486.95畝;未利用地681796.28畝。
從空心村(房屋閑置率20%以上)情況看,全市共有空心村168個,占全市行政村總數的6.45%,現有村民4.02萬戶,占有空閑宅基8041戶,空閑宅基地占地3621.6畝,空閑房屋10580處,這些空心村主要分布在離城市(鎮)較遠的山區。
二、現代化視野下農村空間布局存在的問題
1、村居分散,布局密度大,土地資源和公共資源浪費。據調研,目前的農村空間布局主要是歷史形成,在全市4896.51平方公里的農村土地上,共承載著2606個行政村,平均1.88平方公里就擁有1個行政村,致使農村空間布局太分散,密度大,土地資源嚴重浪費。另一方面,村中住戶與住戶之間較為分散,增加了“村村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成本。總之,耗散狀態下的農村空間現狀使公共資源及土地資源嚴重浪費。
2、人力資源弱態生產力水平相對趨降。據調研,168個空心村中,40歲以下的青壯年幾乎沒有,40-60歲的很少,50-60歲的男人就算青壯年,村中多為60歲以上的老人和婦女。廣傳于坊間的順口溜,農村只剩下“38-61-99-250”(即婦女、兒童、老人、病殘等)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農村實態人力資源狀況。以埠柳鎮河西村為例,全村共有110戶,共260人,村中60歲以上的老人有80人,50歲以下才40多人,且都外出打工,其余全是婦女和孩子,村中已經多年沒有小孩出生。像河西村這樣的情況,在我市農村中具有一定的共性,在空心村中尤其明顯,強勞動力少,高素質人員少,生產力水平相對趨降。另一方面,農村青壯年勞力外流,造成農村住宅閑置,而進城的農民工卻因為房價高、收入低導致居無定所。
3、農民眾多,人均地少,難以形成規模經營、集約經營和增加農民收入。全市農村人口1621573人,占總人口的64.59%,人均耕地僅1.65畝。靠山面海的地理現狀,使得耕地相對較少,平整的耕地更少,現在的農村空間布局,一家一戶的小農經營模式,不僅人為的減少了人均耕地面積,而且分散的耕地布局難以形成規模經營、集約經營,少量的耕地不僅難以增加農民收入,反而成為農民外出打工賺錢的拖累,這樣不僅地種不好,而且影響打工賺錢,不僅不雙贏,還造成雙損。
4、農村債務負擔過重,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目前,我市絕大多數農村均有債務。以市為例,市農村債務共有3億元,個別債務時間長達20多年。其中,投資公益欠債3700多萬元,占總債務的13%,村辦企業欠債2億元,占總債務的71%,主要為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村村點火、處處冒煙”創辦企業紛紛倒閉所致,債務中以欠銀行債務居多,這些債務欠債時間長,久拖不決,大多成為呆死賬,已嚴重影響著農村經濟發展。
三、調整農村空間布局的必要性、迫切性和可行性
農村現代化是整個現代化的難點,科學調整農村空間布局,加強小城鎮建設又是農村現代化的支撐點和切入點。故解決“三農”問題,根本出路在城鎮化、工業化,加強農業必須發展農業,富裕農民必須減少農民,建設新農村,必須加大農村空間布局調整的力度,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這對于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提升整體發展水平,加速社會轉型,促進城鄉共同發展、共同繁榮,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1、對農村現代化的理解
農村的現代化包括農民自身現代化、農業生產方式現代化和農民生活方式現代化。農民自身現代化表現在思想觀念、文化素質和科技素質等方面。農業生產方式現代化表現在用工業理念謀劃農業,實現農業的工業化。農民生活方式現代化表現在城鎮生活方式的實現。
2、從根本上實現農村現代化的切入點
通過農村空間布局的優化調整,按城鄉統籌、小城鎮建設、農村社區建設,將工業向園區集中,農民向城鎮集中,居民向社區集中,打破小農經濟桎梏,實現土地資源和產業的規模經營、集約經營。
3、進入重化工業時代的,農村的現代化更加迫切
20年的建設,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在體制、機制、生產力水平、市場水準、經濟基礎實力、開放度等方面均為發達地區業態。在客觀上將作為一個大的系統予以統籌考慮、統籌謀劃、統籌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率先發展,整體推進的現代化,就不能不把農村現代化擺到重要議事日程上來,要實現農村現代化,就必須緊緊抓住城鄉統籌,調整農村空間布局,加快小城鎮建設這個“牛鼻子”,這是真正的民心工程、為民工程、德政工程、政績工程、示范工程。
4、農村空間布局變化對社會步入現代化的基礎性作用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歷史證明。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所以在短時間內步入現代化,與農村空間布局的調整關系甚大。以英國為例,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生以后,土地作為生產要素越來越成為人們爭奪的重點,為發展工業,建造工廠,出現了圈地運動。盡管圈地運動讓眾多的農民流離失所,但也由此打破了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調整了農村空間布局,形成了規模經營、集約經營,為工業化發展鋪平了道路,也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由此可見,農村空間布局變化對社會步入現代化有基礎性作用。
國內典型的事實證明。農村空間布局調整國內典型有很多,著名的有江蘇的華西村和龍口的南山集團,這兩個典型都是屬于強村帶動型,以某一個強村的發展兼并周圍眾村,實現農村空間布局調整,形成土地的規模經營和集約經營,從根本上解決了“三農”問題,使農村步入了現代化的康莊大道。
市內典型的事實證明。我市也不乏成功典型,有西霞口強村帶動型,好當家強企帶動型,峨石山社區帶動型,西樓村遠距離兼并型,羊亭鎮園區建設型,等等。它們都是調整了周圍農村空間布局,實現了土地的規模和集約經營,提高了當地農民的素質、生產和生活水平,實現了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率先發展。
四、調整農村空間布局的設想建議
1、政府主導,統籌規劃,社會參與,分步實施
農村空間布局調整是一個大課題,是一個大的系統工程,涉及眾多農民、眾多部門,因此在調整過程中,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按照“工業向園區集中、農民向城鎮集中、居住向社區集中”的思路,進行系統考量和統籌科學規劃,哪些村可以合并,哪些村需要保留,要規劃的圖清表明,科學可行。布局調整是一個較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調整中,要從長計議,分步實施,先易后難,逐層落實,切不可不顧群眾意愿、違背歷史風俗的進行一刀切。同時,調整農村空間布局是一項復雜的社會工程,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參與,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提高社會各界對農村空間布局調整的必要性、可行性的認同,尤其要做好農村老人們的思想工作,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取得廣泛支持。
2、借鑒先進,樹立典型,試點帶動,推而廣之
農村空間布局調整江蘇省已經試點開始,這就為我們進行農村空間布局調整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我們應該借鑒先進地區的好做法、好經驗,樹立我們自己的典型。江蘇有華西村,有南山集團,我們有西霞口、好當家,要總結他們的經驗和做法,深入挖掘培育眾多以村帶村、以企帶村等典型,發揮典型帶動作用,可以先選擇幾個較大的村進行試點,通過試點帶動,進而推而廣之。
3、把握政策,確立政策,升華政策
改革戶籍政策。放寬農轉非戶籍限制,讓有勞動能力、有技術、會經營的農民不斷地轉移到城鎮中來。
完善土地轉讓政策。穩定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加強農村土地流轉中介服務,完善土地流轉合同備案制度等。
改善居住政策。對農村閑置宅基地、農民自身的宅基地,可以通過宅基地空間置換轉移的方式,將農民遷至城鎮或城郊居住,從而釋放農村土地,組織規模經營。另外,應該逐步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實行“國民待遇”原則,讓農民工享受城鎮限價房、經濟適用房、廉租房等優惠政策,降低農民工城市生活成本,進而減少農民,發展農村。
改革財稅金融政策。農村債務必須解決,否則就會成為農村發展的絆腳石、攔路虎。要改革財稅金融投入政策,實施工業向園區集中的優惠政策等。要認真貫徹落實總理提出的解決農村債務問題的要求,在銀行、農村、企業之間形成利益協調機制,消化不良債務,松綁農村,發展農村。
4、用社會化手段轉移減少農民
只有減少農民才能致富農民,只有縮小農村才能發展農村。要用各種社會化手段轉移減少農民,進而致富農民,縮小農村,發展農村。要實現農村勞力輸出組織化。建立農村勞動力中介組織,架起用工單位與農村勞力之間的橋梁,實現勞力輸出組織化,既可以保證用工單位的用工數量與質量,還可以保護農村勞力合法權益。實現農民工就業技能化。要結合農民工自身特點,加強藍領領域方面技能的培訓,提高農民工綜合素質。要實現農民工生活“國民”化。在社保、醫療、住房、教育等方面讓農民工享受與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尊重和理解農民工,給他們創造廣泛的生活和發展空間。
5、推行和加強農村社區管理
圍繞讓農民享受到和城里人同樣的公共服務,推動農村社區建設。按照地域相近、規模適度、服務中心所在的中心村有發展潛力的原則,規劃農村社區,每個社區中心村設立一個服務中心,并確定合理的服務半徑,設立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社區警務、災害應急服務、社區環衛、文化體育、計劃生育、社區志愿者等服務站,讓農民基本做到小事不出社區,大事有人。
6、以龍頭企業為骨干,以工業理念來謀劃,以產業發展為路徑,實現農村資源的規?;图s化經營
不僅要大力發展企業+農戶的經營模式,還要大力發展企業+企業的經營模式,企業通過土地流轉集約,成為農業生產的主體,對土地擁有自主經營權;農民出租土地,坐享租金的同時,一部分被聘到企業打工,成為按月領薪的農業工人,另一部分則轉向二三產業,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大力發展企業+企業的經營模式,有利于克服小農經濟的弊端,促進土地集約經營,抵御市場風險,實現規模效益;有利于良種良法等先進實用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提高農業科技水平;有利于改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促進人民身體健康和產品出口;最終有利于大幅度提高農民收入。
- 上一篇:鎮委全年安全生產指導方案
- 下一篇:建設工程項目部資金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