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文化產業調查情況匯報

時間:2022-06-25 06:48:48

導語:市委文化產業調查情況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市委文化產業調查情況匯報

為推動全市文化產業更好更快發展,前段時間,市人大常委會組織調查組,對全市文化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調查。其間,到鎮、鎮、鎮進行了實地調研,聽取了市政府關于全市文化產業發展情況的匯報,召開了由文化產業管委會、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文化市場綜合行政執法局等部門主要負責人和部分城區項目單位負責人參加的座談會,并實地察看了城區部分文化產業項目現場。現將有關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全市文化產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近年來,市政府按照十七大提出的關于加快文化產業基地和區域性文化產業群建設的要求,緊緊圍繞市委工作部署,立足于實現和保障廣大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不斷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有力地促進了全市文化產業穩步健康發展。目前,我市登記在冊的文化企業和工商業戶有700余家,從業人員2.2萬人。2010年,全市文化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達到50.2億元,文化產業核心層投入42.3億元,居各縣市區第一位,增幅達107%。

(一)重視產業扶持。市政府將文化產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中進行宏觀規劃,在積極落實上級扶持文化產業發展優惠政策的基礎上,結合我市實際,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強國有文化資產管理的意見》、《文化產業發展引導資金管理辦法》和《文化產業發展考核辦法》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引導更多的社會資本進入文化產業領域。為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從體制機制入手,創新文化資產管理體制,成立了文化產業管委會,指導、協調全市文化產業發展,并將文化產業考核指標納入全市經濟社會考核體系,調動各級各部門抓文化產業項目、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積極性。同時,成立了國有文化資產經營投資公司,對國有文化資產實施產權管理,搞好資產經營,建立融資平臺,為文化產業項目建設提供資金保障。

(二)重視項目建設。全市文化產業主要涵蓋民間藝術資源開發、創意設計、生態旅游、會展經濟、節會經濟、紅高粱系列文化等多方面。目前,全市共有文化產業合同、協議項目17個,投資過億元的項目6個。總建筑面積8.2萬平方米的電影大廈,已與10多家動漫企業、創意設計業戶達成進駐意向。惠影科技注重文化產業應用設施研發,開拓了一條發展文化產業的新路子。2010年在美國創業板成功掛牌上市,被評為全省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先進單位。莫言文學館二期工程、歷史名人館、隆運汽車博覽園、職教文化中心、城市綜合體等一批文化項目正在規劃建設中。2007年開始,實施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科技館、規劃展覽館等五館聯建,目前,每年接待參觀團隊300多個、觀眾20多萬人次。同時,實施市場化運作,通過對外租賃、廣告招商、出售冠名權、會員制管理以及承攬各類文展、會展、賽事等形式,先后承辦150余次大型文體活動,并與15家企業簽訂了場館租賃、場地冠名等協議,實現了文體公園體育場多渠道資產運營。特別是通過積極打造小康河文化市場,整合全市經營資源,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搭建了交流平臺,逐步形成了文化產品經營市場的雛形。

(三)重視品牌推廣。市政府立足于我市文化產業資源優勢,積極推廣紅高粱、三賢四寶等文化品牌,帶動了一大批相關文化產業的發展。去年成功舉辦了首屆中國()紅高粱文化節,內容豐富,涵蓋面廣,商業化運作成效顯著,對弘揚紅高粱文化、培養相關文化產業起到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全市已發展撲灰年畫、剪紙、泥塑、木版年畫、紅紙、墨陶、雕刻、布藝、絹花等民藝文化產業40多個品種。2010年,全市第三次文物普查共發現200多處文物遺址,還順利通過國家文化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檢查驗收。將鎮聶家莊村納入“省千里民俗一線游”的一個旅游景點的申請,已順利通過了市旅游局的檢查驗收,“聶家莊特色旅游村”成功掛牌,并設立了10多個旅游景點。借助風箏會、魯臺會、文展會、紅高粱文化節等節會,加強了對傳統藝術的發掘傳承,發揮了傳統文化在文化產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重視監督管理。市文化市場執法部門把文化市場管理和“掃黃打非”工作作為全市文化建設考核的重要內容納入其中,形成了文化市場管理工作合力。一是加強對出版物印刷、復制、批發、零售單位及出版集中經營場所的監督檢查,并督促學校開展課外讀物的自查清理工作。二是規范網吧經營,利用新聞媒體向社會公布舉報電話,鼓勵群眾對文化市場進行有力監管。三是結合數字電視整體轉換工程,依法查扣了一批安裝和設置衛星電視接受設施。四是圍繞元旦、春節、五一、七一、世博會、國慶節、紅高粱文化節、亞運會等重大節日,開展了凈化出版物市場專項集中行動,并取得了較好的工作成效。同時,認真落實《娛樂場所管理條例》和《營業性演出管理條例》,對全市娛樂和演出場所開展了摸底調查和專項治理工作,進一步增強廣大經營者的守法經營意識,為全市文化市場文明、健康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制約文化產業發展的困難和問題

全市文化產業的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總體處于起步、培育的初級階段,發展過程中面臨著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產業結構不合理。一是體系不夠完善。集中表現為傳統文化產業比重過大,新興的文化產業比重偏小,基本上以傳統文化經營為主,以信息化、數字化為核心的新興產業如軟件業、影視業、會展業、音像業等發展緩慢。文化產業還沒形成完整的文化產業鏈和滾動發展的良性循環機制,還沒有建立起占領市場、優勢明顯、特色突出、帶動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二是缺乏統籌規劃。當前文化產業發展的重點不夠突出,少數文化經營單位無序競爭,滋生了一些不良現象,公平公正的文化市場秩序亟待規范。三是規模效應不強。傳統文化企業規模小,布局分散,園區集中的規模效應、集聚效應和知名效應還沒有充分發揮,現有的園區功能定位和規劃有待進一步明確。

(二)投資主體單一。政府投入是文化產業初始發展資金的重要來源,但現行的文化投資和融資體制嚴重滯后,多元化、市場化、社會化的投融資渠道嚴重不暢。目前,由于投融資體制不夠完善,吸引社會民間投資文化產業尚未突破瓶頸,再加上文化產業化的意識淡薄,對打造全市的文化品牌缺乏大局觀念,民營文化企業對文化產業的投資尚處于觀望階段,投入少、規模小,難以形成強勢。市場對人才、資金、信息、項目等文化資源配置功能較弱,文化資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和利用。

(三)專業人才匱乏。人才是產業發展的核心資源,創新性專業人才匱乏成為制約我市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瓶頸之一。目前,不僅發展文化產業的人才儲備不夠,而且結構也不盡合理,如策劃、規劃、設計、市場分析人才等十分匱乏,新興文化產業人才總量、結構、素質還不能夠適應產業快速發展的要求。對文化產業的屬性和規律把握不夠,既缺少通曉文化產業內容、擅長經營管理的人才,又缺少靈感迸發、創意迭現的創作者,全市文化人才隊伍總量與質量亟待加強。

(四)市場化程度偏低。我市歷史文化資源和人文文化資源豐富,但對各類文化資源整合不夠,對文化的產業化認識不足,只注重文化的精神屬性,而忽視其產業性質。文化與經濟沒有更好的結合,導致資源配置較低,對文化產業資源的開發存在著資源閑置、不足和浪費等問題。文化產業的市場化程度還不夠高,對GDP的貢獻偏低,文化產業整體框架還沒有形成規模化優勢。受產業規模和集約化小的限制,對內涵豐富的文化資源缺乏深入的挖掘和創新,尚無法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品牌產品和品牌企業,導致發展后勁不足,使得文化資源和高新技術結合的高附加值和高回報的文化產品難以大量涌現,真正具有核心版權和自主創新的文化產品和服務還比較缺乏。

三、推進全市文化產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文化產業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也是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產業之一。文化產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日益成為城市綜合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基礎指標和關鍵因素,成為經濟全面持續協調發展的最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為加快全市文化產業發展步伐,建議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加強宣傳,提高認識,形成全民參與的良好文化氛圍。文化產業的特征決定了要以產業為手段來發展,以文化為資源來進行生產經營,向社會提供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生活需求。要提高文化產業意識和發展文化產業的緊迫感,進行文化產業的觀念革命。要確立提高文化資源的商品化、市場化意識,積極主動地尋求并拓展文化資源與市場之間的結合點。要強化文化產業的宣傳,充分發揮報刊、電視等媒體的作用,提高文化產業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要依托重點鎮街和重點村居,積極培植產業集聚區和文化產業園,通過建設民間藝術展覽館、舉辦文化節、建立專業性的交易市場等措施,整合生產業戶和產品種類,加大各類文化活動的宣傳和推介,規范藝術品交易,使我市民間藝術產業成為在全省乃至全國叫得響的品牌。

(二)完善政策,加大投入,扶持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市政府要明確認識抓文化產業就是抓經濟建設的思想,進一步完善文化產業政策,提高發展文化產業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一是要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設立市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采取項目補助、獎勵等方式重點扶持文化產業龍頭企業、重點文化產業基地、重點文化產業園區、重大文化產業工程、具有示范性或導向性的文化產品生產和文化服務項目等。二是要發揮稅收政策促進作用。認真貫徹執行國家對文化體制改革和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出臺的各項稅收優惠政策,進一步加大稅收政策宣傳力度,優化納稅服務,提高辦事效率,加強稅收執法監督,為推動文化體制改革和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稅收環境。三是要落實土地優惠政策。鼓勵文化企業以短期租賃方式使用土地,或租用現有物業從事文化產業經營。公益性文化設施建設和相關配套設施項目的行政事業性收費,按照規定程序批準后進行減免,不斷提升文化產業的市場競爭力。

(三)創新載體,拓寬渠道,培養引進專業管理人才。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培養一批精、深、優、博的文化繼承人,塑造一支善經營、懂科技、會管理的人才隊伍,是發展文化產業的關鍵環節。要尊重文化產業人才,建立行之有效的文化產業專業人才準入機制。要制定文化經營人才資源開發規劃,開辟引進經營人才的綠色通道,采取特邀、合作、接納優秀畢業生等靈活多樣的形式吸引各類文化專業人才,加強地方藝術創作和藝術人才培養工作,為全市文化產業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要拓寬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渠道,采用多形式、多途徑的立體化人才培養體系,充分利用各種方式培養文化專業人才,滿足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大量人才需求。

(四)拓展思路,完善機制,健全文化產業投融資體系。經濟發展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而文化產業的繁榮又促進經濟質量的提升。要正確認識經濟發展與文化產業發展之間的關系,充分發揮經濟力量在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的推動作用,促進經濟與文化的和諧發展。要建立多渠道籌資的文化產業發展機制,依靠政府和社會力量共同支持,保證資金投入。要建立文化企業信用評價指標體系,鼓勵金融機構適時開展知識產權質押業務試點。要采取擔保業務風險補償和擔保資金支持的方式,鼓勵擔保機構為文化企業提供融資擔保。要通過招商引資,吸引各地企業、個人來投資興辦文化產業,鼓勵發展個體私營、合伙經營、股份合作制、股份公司等各種文化企業。

(五)統籌規劃,組織協調,確保文化產業健康持續發展。要搞好產業規劃引導,制訂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和中長期發展戰略,明確產業發展的目標定位、產業布局、發展舉措等,引導和推進我市文化產業科學合理發展。一方面,要面向市場,積極開發地域特色文化。充分發揮我市文化底蘊深厚、文化資源豐富的優勢,努力打造紅高粱文化品牌,打造文化產業名氣,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化、規模化的形式帶動產業發展。要加強對撲灰年畫、剪紙、泥塑、茂腔等重要非遺項目的保護和開發,積極扶持民間工藝大師和特殊優秀人才、扶持專業性的研發機構,加強民藝研究和改革創新,逐步改造提升工藝水平,增強產品的藝術感染力和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要強化項目和園區建設。充分發揮規模化產業經營的集聚效應,以文化帶動周邊休閑、娛樂、餐飲等行業發展,形成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和配套服務。積極推進紅高粱民俗村、電影大廈、惠影科技等在建項目工程,協調和扶持晏嬰生態文化園、半島動漫基地、膠河生態休閑旅游渡假區等一批文化產業項目加快建設進度。同時,要建立協調機制,加強各部門之間協調配合,增強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合力,努力推動文化產業與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