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農村環保問題調查報告

時間:2022-06-28 05:27:50

導語:我市農村環保問題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市農村環保問題調查報告

近年來,我市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大力推進生態市建設,全市的生態環境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市農村生態環境出現了一些新的情況和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對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和身體健康造成影響,而且制約著我市生態市建設的整體進程。

一、我市農村環境保護存在問題

1、農村基礎設施較差。當前我市農村建設缺乏強有力的規劃指導,歷史上形成的散亂的自然村布局還未打破,村鎮公用設施投入不足,建設水平不高,農村基礎設施和環境面貌亟待改善。多數村莊沒有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設施,生活垃圾無法實現統一收集、統一轉運、統一處置,生活污水直接排入環境現象較為普遍,農村環境“臟、亂、差”現象仍然十分突出。

2、農業面源污染依然嚴重。農業面源污染主要體現在農藥、化肥、地膜等農用資料的大量使用和禽畜糞便的隨意堆放。一是化肥使用污染。由于缺乏科學指導,農民在施肥過程中只重數量不重質量,化肥施用遠遠超過發達國家所規定的標準上限,不僅造成了土質變差、土壤污染,而且流失的化肥還加劇了湖泊和海洋等水體的富營養化。二是農藥使用污染。當前農藥使用品種較多、亂、雜,使用量較大,其中不乏高度農藥的使用,除30%~40%被作物吸收外,大部分進入了水體、土壤及農產品中,使自然環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農藥污染破壞生態平衡,威脅生物多樣性。三地膜使用污染。隨著地膜和反光膜的反復應用,許多殘膜因破碎無法清理而殘留在土壤中,殘膜不能腐爛分解,越積越多,造成農田固體廢物污染,導致農作物減產。四是畜禽糞便污染。我市農村畜禽養殖分布較廣,數量較多,大部分養殖場缺乏必要的污染治理設施和污染防治措施,致使禽畜糞便隨意露天堆放。特別是夏天或者雨天,糞便產生氣味和臭水,嚴重影響農村環境衛生,使廣大群眾苦不堪言。

3、農民環境保護意識淡泊。農民是農村環境治理工作中的主力軍,由于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普遍落后,廣大農民群眾環保意識比較淡漠,對科學、安全、文明的生活生產方式不予重視,污染防治和廢物綜合利用沒有落實在日常生活與生產中。

二、關于解決農村環保問題的建議與對策

農村環保工作是生態環境保護一項重要內容,是改善村容村貌、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推進新農村建設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因此,我市農村環保工作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改善農村生產和生活環境、培育農村生態文明、促進城鄉和諧發展為目標,加大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力度,不斷推進農業生產方式和農村生活方式的轉變。

1、各部門要形成合力。農村環境保護具有點多面廣、基礎薄弱、職責分散、情況復雜的特點,僅靠某一個部門推動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在市委、市政府統一領導下,上下聯動,各部門分工協作,全社會共同參與,才能形成工作合力。市委、市政府要將環境質量變化和環境保護工作列為對各級領導干部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不斷加大考核力度,為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提供可靠的領導和組織保障。環保局將進一步發揮統一協調和監管職責,加強與相關部門的溝通與合作,適時將農村環境保護與發展生態農業、鄉村旅游、實施清潔工程、安全飲水工程、發展戶用沼氣、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和各種形式的創建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將環境保護的要求滲透在其中,切實把農村環保工作抓實抓好。

2、加強農村環保宣傳教育。環保宣傳教育是一項長期而重要的基礎性工作,對農村而言,更是難度很大、任務艱巨。環保局要從農村的特點和需求出發,制定宣傳培訓計劃,加強農村環保知識義務教育,不斷創新宣傳方式和工作方法,力求在宣傳的廣度和深度上有所突破,切實提高全市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環境保護意識,真正讓環保知識和環保法律法規進村入戶,讓廣大群眾參與到環境保護中來,變被動為主動,積極維護自身的環境權益,積極配合鄉鎮各級政府的工作,并對政府的工作進行監督,確實發揮主人翁的作用,從而加快農村環境保護的步伐。

3、控制農村面源污染。農村面源污染不僅對河水水質造成負面影響,而且損害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具有量大、面廣、難以防控和持續升高等特點,目前尚未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要解決農村面源污染問題,必須加強農村面源污染控制工作的指導和引導,改進傳統施肥方式,加強化肥農藥的用量控制,禁止銷售和使用有機磷等高毒高殘留農藥,鼓勵和引導農民使用農家肥、有機肥料及生物農藥或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和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積極推進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和有機農產品基地建設。要積極引導農民科學使用農膜,自覺撿拾殘留廢舊農膜,鼓勵農民使用可降解地膜。加大對廢舊地膜、反光膜加工企業扶持力度,積極為其提供一些減免稅等優惠政策或給予必要的資金扶持,從而使其擴大企業生產規模,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提高收購價格,充分調動加工企業和農民的積極性,逐步形成使用--回收--加工--再利用的良性循環。要按照《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管理辦法》要求,加強對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的環境監管,嚴格執行新建、改建、擴建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的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嚴禁在飲用水源地、輸水河道附近建設畜禽養殖場。要以規模化、標準化畜禽養殖場建設為突破口,加快分散養殖向規模化、專業化養殖轉變,實現規模化畜禽養殖糞污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減少環境污染,促進畜禽養殖業健康發展。

4、抓好農村污染防治工作。今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我市減排任務依舊艱巨,抓好農村污染防治工作對完成我市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目標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是要發揮鄉鎮污水處理廠的減排作用,加快完善污水管網配套建設,確保已運行污水處理廠穩定達標,切實改善農村水質。二要嚴格執法,解決農村環境問題。繼續深入開展打擊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將行動觸角向農村進一步延伸。加強工業企業的環境監管,堅決防止發達地區和城市淘汰落后企業向農村轉移,防止“十五小”和“新五小”企業在農村死灰復燃。嚴把項目審批關,對不符合環保法律、法規和產業政策的項目一律不批,對新建項目污染防治設施的建設過程進行監管,確保治污設施按環評要求設計、施工、投運,對擅自改變治污方案或未建治污設施的項目,一律責令停工,依法進行處罰。

5、開展生態創建工作。環境優美鄉鎮和生態村是生態市建設的細胞工程,是建設生態市的重要條件。目前,我市生態創建工作成績還是比較喜人的,全市7個鎮已有6個鎮獲得國家級生態鎮,1個鎮獲得省級生態鎮,安香于家村被確定為省第一批小康環保行動計劃示范村建設試點單位,120個村開展了市級生態村創建活動。因此,我們要把環境優美鄉鎮和生態村創建工作作為推進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突破口和總抓手,嚴格按照市開展生態村創建活動的實施意見和生態村創建標準,結合村莊“四化一配套”(硬化、亮化、綠化、凈化,村莊活動場所配套)建設,對生態村創建活動進行總體部署和安排,做到有計劃、有步驟,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重點突破,整體推進。

6、保障農村環境保護經費。在公共財政上向農村傾斜,建立農村環境保護專項資金,支持重點建設工程,從土地、水電、稅收、金融、信貸以及項目實施的經濟補償等給予扶持,引導農村生態環境保護逐步走產業化發展道路。鼓勵社會資金投入農村環境保護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小城鎮污水治理、垃圾處理等收費制度,探索農村公益事業市場化,解決農村生態環保管理、運營經費不足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