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局隔離戒毒工作調查報告

時間:2022-07-02 05:43:56

導語:司法局隔離戒毒工作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司法局隔離戒毒工作調查報告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境外大量流入我國境內,國內制販,特別是冰毒、搖頭丸等新型的違法犯罪活動呈上升趨勢,吸毒人員規模不斷擴大,我國禁毒工作形勢日趨嚴峻。為有效遏制制販吸食違法犯罪行為,創建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國家于2012年6月正式頒布實施《禁毒法》,把過去的強制戒毒和勞動教養戒毒合并為強制隔離戒毒,針對原有戒毒制度的缺陷,建立起集生理脫毒、身心康復、重返社會“三位一體”的戒毒康復新模式,形成了自愿戒毒、社區戒毒、強制隔離戒毒、戒毒康復場所、戒毒藥物維持治療的多層次戒毒工作體系。最近,省禁毒委和省司法廳、勞教局做出關于做好強制隔離戒毒人員的收治及管理教育準備工作的決定后,筆者將如何做好本所的強制隔離戒毒工作與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緊密相結合,通過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形成了開展強制隔離戒毒工作的一點初淺看法,現拋磚引玉,以共同商榷。

一、強制隔離戒毒工作的指導思想及任務目標

強制隔離戒毒工作是一項系統復雜的社會工程,是確保社會和諧穩定、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舉措,因此,必須堅持以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體現強制隔離特色,把場所安全穩定作為做好強制隔離戒毒工作的前提和保障,以強化心理調適、鞏固戒斷信心為重點,以習藝性勞動為輔助,融合校園、企業、醫院先進管理理念,綜合運用教育、醫療、心理、習藝等多種手段和方法,通過開辦禁毒形勢、心理衛生、法律法規、道德禮儀、實用技能等各類培訓,有針對性地對其行為、思想、生理、心理、體能等方面進行綜合性康復矯治,最終幫助其達到戒除毒癮的目標,并杜絕強制戒毒人員“擅自離所、非正常死亡、所內犯罪、所內吸毒”等安全事故以及外部人員襲擾、破壞,為社會和諧穩定貢獻力量。

二、強制隔離戒毒工作的組織機構及收治設施

(一)組織機構。強制隔離戒毒所一般可設小型所(300人至800人)、中型所(800人至1500人)和大型所(1500人至3000人),筆者認為,鑒于戒毒醫療康復的特定性,一般以建大型所為宜,以便充分發揮利用醫療設施資源。其組織機構可參照原勞教戒毒組織形式,設置大隊、中隊及班組。

(二)收治設施。1、場地管教用設施。生活、學習、習藝、居住等用房,按司法部現代化文明勞教所標準建設,并增設脫毒康復用房設施。2、醫療設施。一般須配備:(1)檢測設備。配備彩超、X光機CR系統(X光片免沖洗,直接輸出)和生化設備、除顫器、呼吸機、氧氣瓶、觀察治療床、束縛床等(數量按需匹配)。(2)脫毒藥品。聯系藥監局審批、購買戒毒專用藥品,并配置專用保險柜,專人專管。筆者認為,鑒于強制隔離戒毒的戒毒特性,一般強制隔離戒毒所應建立與之相配的專業性醫院和康復中心及戒毒警示教育基地,三者既對內,亦可面向社會,以達到綜合治理之目的。

三、強制隔離戒毒管理模式設想

目前,強制隔離戒毒工作雖有《禁毒法》作法律依據和保障,司法部勞教局也出臺了《強制隔離戒毒人員管理辦法(試行)》,但由于沒有具體管理細則,致使這項工作科學有效開展受到一定影響。在此情況下,為確保按時、順利收治強制隔離戒毒人員,確保場所安全穩定,筆者認為在《禁毒法》的框架內,可以先行借鑒勞教人員三種管理模式,根據戒毒康復規律和強制隔離戒毒人員隔離戒毒的期限和戒斷風險程度動態評估結果,將強制隔離戒毒人員分為一級、二級、三級管理對象,動態升降,規定相應活動區域,享受不同處遇。

一級管理對象:包括未經過脫毒期的強制隔離戒毒人員,經急性脫毒期管理但入所時間較短的強制隔離戒毒人員,企圖擅自離所、行兇滋事或擅自離所被追回以及正在接受相應處罰的強制隔離戒毒人員,企圖自傷自殘以及正處于治療期的自傷自殘強制隔離戒毒人員等。由于一級管理對象的狀態各異、情況復雜,因此,管理時間要有一定的彈性空間,以90到120天為宜,通過嚴格考核評估,由分管警察和專業醫務人員提出每一名強制隔離戒毒人員具體管理時間申請,經相關大中隊研究,管理部門審核,報分管所領導批準。該管理期間要充分體現封閉性、強制性、治療性和保護性,嚴格限定活動區域,強化體能康復訓練、急性脫毒治療、人員看管、危害知識教育、所規所紀教育等,為其順利接受下一步管理打下良好基礎。

二級管理對象:即經批準,解除一級管理的強制隔離戒毒人員。該管理時間可設定為解除一級管理至強制隔離戒毒期滿3個月之前。期間,管理氛圍相對寬松,除統一作息時間外,享有較大活動區域和活動自由,主要進行常規的生理、心理治療和治療成效的保持、鞏固及提高,加大法律法規教育、心理健康知識教育、思想道德文化教育、習藝性勞動意識及習慣培養、職業技能培訓及其他各類專題教育培訓的力度,努力幫助戒除其毒癮,將其打造成遵紀守法、講究社會公德、自強自立、健康向上、服務社會的有用之人。

三級管理對象:包括強制隔離戒毒期限執行一年以上,入所后表現一直較好的強制隔離戒毒人員和強制隔離戒毒剩余期限3個月以下的強制隔離戒毒人員。期間,實行寬松性管理,主要任務是繼續鞏固生理和心理治療效果、掌握社會謀生技能,為順利融入社會打好堅實基礎。綜合表現較好的,經個人申請,親屬具保,所在大中隊考察,管理部門審核,強制隔離戒毒所領導批準,與公安機關做好接茬銜接工作,可以回家探視配偶和直系親屬,探視時間視路途遠近,以2至3天為宜。

四、強制隔離戒毒人員的考核獎懲

《禁毒法》規定,強制隔離戒毒機關可以根據強制隔離戒毒人員的所內表現和診斷評估情況,對強制隔離戒毒人員做出提前解除強制隔離戒毒的意見和延長強制隔離戒毒期限的意見(延長強制隔離戒毒期限最長為一年),提前解除強制隔離戒毒意味著剩余期限不再執行,延長強制隔離戒毒期限則具有一定的彈性空間。鑒于《禁毒法》這一規定和司法部勞教局(戒毒局)《強制隔離戒毒人員管理辦法(試行)》規定要求,強制隔離戒毒所必須定期對強制隔離戒毒人員進行考核,并根據強制隔離戒毒人員的所內表現情況進行獎懲。但由于目前無具體實施細則可供操作,為認真踐行科學發展觀,切實做好強制隔離戒毒工作,充分體現公平、公正、文明、科學原則,筆者認為當務之急是在實際操作中參照對勞教人員實行的三級管理等級處遇,按照司法部勞教局(戒毒局)有關規定,從遵守紀律、教育學習、生活衛生、康復訓練、習藝勞動等方面嚴格進行考核,但是有關處遇標準要比前者有所提高,包括從管理教育的開展、習藝勞動的時間及強度、生活衛生的條件、康復訓練的設施等方面,充分體現人性化特點,同時突出探視、探訪、咨詢、矯治、娛樂等功能,并且在根據《禁毒法》相關規定,對強制隔離戒毒人員做出提前解除強制隔離戒毒的決定時,盡可能把握執行強制隔離戒毒期限1年以上至1年半期間,是否延長強制隔離戒毒期限的診斷評估的時間,也應盡可能把握在司法部勞教局(戒毒局)試行辦法規定的2年期滿前的后期,以相應延長教育轉化的時間,爭取將其轉化,慎用、少用懲罰手段,以凸顯兩者身份的原則不同。但是,特殊情況不在此限。

五、強制隔離戒毒執行工作亟待明確的問題及建議

由于目前我們對強制隔離戒毒工作尚處于嘗試階段,缺乏實踐經驗,但是從理論探索的角度來看,筆者認為開展強制隔離戒毒工作,亟需明確以下幾個主要問題:

(一)關于收容標準問題。根據《禁毒法》規定,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不滿1周歲嬰兒的婦女一律不收;不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可以不收。但除此之外,諸如嚴重疾病、傳染病(性病除外)、精神病患者及盲、聾、啞、呆、傻無自理能力人員,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的嚴重殘疾人,70歲以上的老年人等,都亟需在收容標準上予以明確。筆者認為,除上述人員除外,收容強制隔離戒毒人員須憑縣級以上公安機關《強制隔離戒毒決定書》,并根據司法部勞教局《強制隔離戒毒人員管理工作辦法(試行)》規定、艾滋病毒檢測結果,和入所健康查體(化驗肝功、乙肝五項、血常規、艾滋病抗體,拍胸片,做心電圖、腹部B超等)情況接收。

(二)關于嚴重疾病的處置問題。強制隔離戒毒人員存在普遍體質差、傳染性疾病多等情況,特別是一些突發嚴重疾病,短期內會極大地危及強制隔離戒毒人員的生命安全,加之目前勞教場所醫療資源薄弱、醫療水平相對偏低,一旦強制隔離戒毒人員出現嚴重疾病,極易發生所內死亡現象,而如果由勞教場所負責帶其到社會醫院就診治療,除不可預測的安全風險極大外,場所還會承擔巨額的醫療費用。因此,如何處置強制隔離戒毒人員所患嚴重疾病,是開展強制隔離戒毒工作首要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筆者認為,最好的辦法是加強強制隔離戒毒醫療工作,通過政府的大力扶持、幫助,形成與強制隔離戒毒人員收容規模相適應、能有效處置其所患各種疾病的醫療機構、醫務人員、醫療設施及醫療水平,一方面服務于強制隔離戒毒人員,一方面面向社會,開展相關工作。

(三)關于“出口”問題。司法部勞教局(戒毒局)《強制隔離戒毒人員管理工作辦法(試行)》,對患有嚴重疾病、短期內有生命危險的以及家庭或個人出現特殊情況,需辦理出所的,已有明確的規定,但是關于撤銷強制隔離戒毒的執行問題未作表述。根據《禁毒法》規定,強制隔離戒毒是由縣級公安機關決定,在實際執行過程中,一旦出現需撤銷強制隔離戒毒的情況,由誰來決定撤銷,誰來執行,如何保證公平、公正,如何接受檢察機關的監督等等,筆者認為亟需明確。

(四)關于執行權屬委托問題。根據相關規定,強制隔離戒毒的決定權在公安部門,執行權由公安、司法行政(勞教機關)共同承擔,強制隔離戒毒人員的提前解除和延長期限的決定權也在公安機關。筆者認為,結合勞教工作長期以來的執行經驗,從執法的科學性、公平性和便捷性等方面考慮,強制隔離戒毒人員的提前解除和延長期限的決定權應由或委托司法行政(勞教機關)及省級機關來執行。

(五)關于保護性約束措施使用問題。《禁毒法》規定,“對可能發生自傷、自殘等情形的戒毒人員,可以采取相應的保護性約束措施”。由于使用保護性約束措施是一項嚴格、嚴肅的執法活動,因此,對其種類、情形、程序和管理的要求亟需予以明確。

(六)關于診斷評估體系問題。《禁毒法》和司法部勞教局(戒毒局)《強制隔離戒毒人員管理工作辦法(試行)》規定,強制隔離戒毒執行一年后,經診斷評估,對于戒毒情況良好的強制隔離戒毒人員,強制隔離戒毒所可以提出提前解除強制隔離戒毒的建議;強制隔離戒毒兩年期滿前,經診斷評估,對于需要延長戒毒期限的,由強制隔離戒毒所提出延長戒毒期限的建議。由此不難看出,診斷評估結果是決定強制隔離戒毒人員在強制隔離戒毒所戒毒期限長短的一個重要依據,是警察管理強制隔離戒毒人員的合法、有效手段,因此,必須制定詳細的評估項目、嚴密的評估程序,建立有效的監督保障體系,以確保診斷評估公平、公正,真實反映強制隔離戒毒人員戒毒康復的情況。但是,在相關細則出臺前,迫于工作需要,從體現強制隔離戒毒人員對的防御能力和強制隔離戒毒場所戒毒工作的成效角度出發,對強制隔離戒毒人員進行診斷評估,至少應包括強制隔離戒毒人員的生理、心理、行為及社會功能的改善狀況等方面。

六、強制隔離戒毒工作須把握的幾項原則

(一)大局原則。通過不斷完善強制隔離戒毒工作,逐步將強制隔離戒毒所建設成富有特色的戒毒康復基地、禁毒教育基地,向社會開放,走向社會“現身說法”,為社會服務,為青少年服務,發揮其在“依法禁毒、構建和諧”工作中突出的職能作用,在全社會營造禁絕的良好氛圍。當前,擺在我們面前的首要工作是克服困難,積極探索,努力做好強制隔離戒毒工作。

(二)康復原則。強制隔離戒毒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強制隔離戒毒人員的康復治療。因此,強制隔離戒毒場所的一切管理活動,包括強制性的體能訓練、強制性的教育培訓、組織開展的習藝勞動等都必須有利于和服務于康復治療這一目的。

(三)人文原則。《禁毒法》確立了管理民警及執業專職醫師與戒毒人員之間更多的是康復治療、教育矯治的關系,從而要求我們在管理中要以更加耐心細致的關懷、更加科學的治療方法、更加有效的治療手段,來實現強制隔離戒毒人員生理和心理康復的目標。具體說,就是理解他們因吸毒而產生的一些精神痛苦和不正常的心理及行為,關心他們,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滿足他們的合理要求,如改善居住、生活及衛生條件,開通親情電話,對身體疾病給予及時治療,重樹其做人的尊嚴,讓其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從而使戒毒成為其自覺行動。加強人文關懷及治療,一方面在脫毒階段及時給予科學合理的醫藥干預,盡量減輕其痛苦,使其較平穩地渡過脫毒階段;另一方面采用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正面教育、社會幫助、文體活動等綜合措施,使戒毒人員在戒毒期間的生活過得充實、緊張,淡化其對心理渴求。

(四)素質原則。管理警察及醫務人員是強制隔離戒毒工作的具體執行者,其自身的素質、涵養和精神風貌以及對戒毒的理念,決定著人性化管理能否在強制隔離戒毒中體現和落實。因此,必須對管理警察及醫務人員不斷地加強教育培訓,改善其知識結構,使其熟悉本專業的基本知識和相應的法律和心理學、管理學科的知識,更新戒毒理念,并加強自身道德修養,培養強烈事業心,增強責任感。具體說,就是在強制戒毒工作實施前,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組織管理警察及醫務人員學習《禁毒法》、司法部勞教局《強制隔離戒毒人員管理工作辦法(試行)》等法律法規,學習先進經驗,增強依法管教水平;對相關醫務人員進行戒毒治療業務學習、培訓,其中對開展強制戒毒工作的醫務人員須進行毒麻藥品管理使用專業培訓,以取得毒麻藥品處方權;對醫務人員進行臨床醫學知識培訓,特別是急救業務培訓,提高處置水平。

七、建立聯合管控幫教一體化工程體系

強制隔離戒毒人員普遍毒癮依賴程度較高,戒斷后容易復吸且屬于艾滋病高危人群。要徹底戒除其毒癮,做好艾滋病檢測防控工作,凈化社會環境,單靠勞教戒毒機關一方在所內進行的相關工作是不夠的,必須依靠全社會各方的力量,特別是肩負類似職能的機關和部門大力配合、支持,才能有所保障。為此,必須將強制隔離戒毒工作納入系統的社會工程,建立聯合管控幫教一體化工程,明確公安、司法、疾病控制、街道社區等各職能機關及部門的責任分工,實行信息網絡化管理,通過信息共享,切實抓好所內的強制隔離戒毒和解除強制隔離戒毒回歸社會后接茬管控幫教、艾滋病檢測防控、戒毒成果鞏固及不良行為的預警、疏導和教育等工作,以避免或減少復吸對社會的再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