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委環境保護調研報告

時間:2022-10-08 11:01:24

導語:鎮委環境保護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鎮委環境保護調研報告

黨的十七大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寫入黨章,把建設生態文明作為一項戰略任務首次明確下來。在“全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動員大會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上,同志的重要講話中5次提到了生態文明建設、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工作,特別是把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并列,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同志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若干重大問題”的專題報告中,也突出強調了環境保護工作,又一次全面、深刻地論述了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習在“學習實踐活動工作會”上,也多次強調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中央領導的講話充分表明,生態文明建設是科學發展觀的主要標志,是各單位在學習實踐活動要著力推進的一項重要任務。學習實踐活動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新的機遇,雖然我們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已經有了一些初步探索,正在收到積極成效,但從深層次來看,還缺乏對生態文明建設內在規律的把握、發展藍圖的規劃和全社會力量的共同參與。在這次學習實踐活動中,筆者多次到礦山、企業調研走訪,對我鎮石材企業的環保情況進行了調查,對新形勢下如何做好鎮的環保工作、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做了細致的分析。

一、當前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開采加工技術相對比較落后,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和環境的嚴重污染。目前鎮的石材開采企業一大部分都是采用傳統的開采手段,不僅造成開采過程中的廢料多可用石料少,而且產生的廢料難以處理造成固體廢棄物大量堆積。在石材加工方面,使用的設備不夠先進,噪聲大,效率低,粉塵多。

(二)環保設施不全,污染治理措施不先進。目前,鎮已經在42家企業開展了污水治理治理工程,實現了零排放。但是在其他的環境治理設施方面顯得力度不足,主要表現在石材加工區的空氣質量不高,石材工業區噪聲大等方面。有些企業雖然也采取了環保措施,但因資金、技術等原因環境治理的效果不佳,治理措施不先進。

(三)一些企業經營者生態文明意識淡薄,環境法律觀念差。表現在新上項目不履行環保審批手續,擅自開工建設;不執行“三同時”管理規定,不落實環保措施;有環保設施的,受經濟利益驅動擅自閑置處理設施,直接排放污染物;有的拒絕環保部門執法檢查,瞞報謊報排污量,逃避應盡的環保義務,引起周圍群眾的不滿。

二、抓好環保工作,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建設生態文明、加強環境保護既是發展的重要內容,更是發展的有力支撐。從本質上講,環境問題就是發展問題,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經濟社會發展的質量。當前,正面臨調整產業結構、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加速城市化進程的重要任務。加強環境保護,建設生態文明,可以促進各行各業的發展,有助于進一步發展經濟,實現打造經濟強鎮的目標。

(一)繼續開展“綠水”工程。在已完成污水處理池的企業的基礎上,繼續推廣污水處理池和新型污水水處理劑,力爭在全石材行業都有自我處理能力、實現全行業的污水排放量為零。為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要重視技術創新、科技興石、減少環境污染。把依靠科技、提高素質、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作為發展我鎮石材業的根本。引導全行業研究和借鑒已有相關科研成果,推出適銷的新產品,重視加強國際科技合作,引進國外的先進機械設備或借鑒國外相關的先進技術。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循環運用資源和治理污染的先進適用技術以及實施節能減排重大技術和示范工程。從原始礦坑開采、爆破工藝改造為臺階式開采、繩鋸等機械切割先進工藝;淘汰落后的作坊式生產辦法和作坊式企業,發展建立現代石材企業。

(三)以推進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抓手,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大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改造傳統產業,廣泛推行清潔生產和環境認證,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節能降耗,構建低消耗、少污染的現代經濟體系。認真貫徹實施《清潔生產促進法》,實施企業清潔生產創建工程,對清潔生產實施效果良好企業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引導企業改進生產技術,淘汰落后產能,最大限度地回收利用生產過程中的廢棄物和副產品,減少生產過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及垃圾排放量。以科技的手段從根本上降低環境保護的壓力和難度。

(四)以引導公眾參與,提高全民生態素養為依托,積極培育生態文化。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等媒介,培育和倡導生態文明理念,利用世界環境日、地球日、水日、保護母親河日、科技周、植樹節等時機,組織開展論壇、講座和競賽等活動,在全社會普及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宣傳教育,增強公眾生態環境意識和責任感。

大力宣傳建設新農村為農民帶來的各種好處,切實讓農民感受到環境改變所帶來的發展機遇,使農民積極參與到各種環境治理和生態村建設的工作中。積極開展創建“綠色村莊”、“綠色學?!被顒?,通過改善、優化、美化、綠化人居環境,倡導生態文化,鼓勵綠色消費,逐步在村落、學校中形成良好的綠色文明生活、道德氛圍和社會文化。以濃厚的輿論氛圍促進各項環保工程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