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局四風問題專項調研報告

時間:2022-10-28 10:18:55

導語:文廣局四風問題專項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廣局四風問題專項調研報告

根據中央部署,為期一年的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于6月18日正式啟動。要求對黨內作風之弊進行大掃除,集中解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四風”。活動自上而下開展。

為提高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我局在全縣范圍內深入開展調查研究,摸查我局領導班子和干部職工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這“四風”中的具體表現,征求廣大群眾對縣農村文化建設情況的意見和建議,為教育實踐活動的正式啟動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一、調研活動開展情況

7月下旬,我局領導干部集中時間精力下基層,采取召開座談會、個別訪談、單獨約談、問卷調查等方式,先后走訪調研了4個下屬文化單位和?個鄉鎮,召開征求意見座談會?場,聽取了?人所做的重點發言,各單位黨員干部、職工代表、村民代表等?人參加了調研座談會。調研中發放了《縣農村文化建設問卷調查表》?份,并已回收有效《問卷調查表》?份。

同時,我局面向全縣開通了意見征求電子郵箱,設置意見箱,引導廣大黨員干部職工和農民群眾積極建言獻策,在營造濃厚宣傳氛圍的同時提升全系統干部職工對本次活動的思考深度。

本階段調研工作呈現出了三個顯著特點:第一,調研主題突出,緊緊圍繞“四風”方面展開,深挖群眾反映強烈突出的農村文化建設問題;第二,調研對象廣泛,涵蓋了全縣各方面的人員,既是調研也是教育實踐活動的前期宣傳動員;第三,調研形式豐富,集中座談和個別走訪結合,網絡征集與線下調研并舉,在開小會、聽真話上下功夫。

經過這一階段的走訪調研,我局從廣大群眾反饋中深入了解了大家對推動縣農村文化建設的具體期盼,對縣文廣局領導班子、領導干部整體上的充分肯定和鼓勵,同時也初步掌握了一些黨員領導干部在作風建設上一定程度地存在脫離群眾的現象。這些現象集中表現為不做實功、不求實效、得過且過、做表面文章的形式主義,脫離群眾、脫離實際、推諉扯皮、敷衍塞責的官僚主義,精神懈怠、目標不高、拈輕怕重、安于現狀的享樂主義和艱苦奮斗精神欠缺、節約意識不強、廉潔自律不足的奢靡之風等“四風”問題。隨后,我局將對意見和建議分類整理,由分管局領導在下一階段繼續深入調查研究,向群眾求教問計,務求解決問題。

二、現階段縣農村文化建設的主要情況

(一)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尚未建成。

縣目前建有19個鄉鎮綜合文化站,276個村建有村文化活動室,282個農家書屋,一批文化陣地相繼建成,但鎮、村、組三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特別是組級文化設施相對落后。

(二)群眾期盼文化的愿望高,群眾性文化活動開展不多。

農村文化活動氛圍濃厚,群眾積極參與性高,但文化活動少,文化活動內容簡單,農民參與文化活動的次數少,網吧、游戲室、桌球室等文化娛樂方式風靡,部分未成年人進入網吧。

(三)精神文明創建有序推進,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有待提升。

“文明信用戶”、黨員示范戶、種養大戶、“五好家庭”等評比,有力地推進了農民精神文化的素質提高,由于傳統習俗等影響,燒香拜佛、聚眾賭博、看風水、打麻將、斗地主、“三拖”、扎金花、重男輕女等思想和行為還存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廣大農民群眾的引導有待進一步提升。

(四)農村文化資源豐富,開發利用程度需要加強。

縣文化底蘊深厚,紅色、客家、生態文化相互交融、競相發展,目前,開發利用程度不高,沒有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旅游經濟優勢,有些能做成的品牌沒有做好。

(五)文化工作隊伍壯大,文化建設主體的作用發揮不夠好。

鄉鎮文化隊伍得到明顯加強,但文化工作相對清苦,文化專干工作積極性不高,干勁不足。文化站工作人員干著鄉鎮政府的中心工作,“種別人的田,荒自己的地”,文化建設主體農民的作用沒有發揮好。

三、對縣農村文化建設的若干意見和建議

(一)以學習貫徹《決定》和《若干意見》為切入點,增強推進社會主義農村文化建設的自覺性。

一是創建學習型黨組織。完善學習制度、例會制度、精神文明創建制度,以黨建工作的開展促進農村文化的發展,要形成一套黨建文化體系,鄉鎮黨委、村黨支部、黨小組、黨員要把黨建工作和文化工作有機結合起來,要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文化領導作用。

二是增強文化部門做好文化工作的自信心。文化部門既是文化工作的管理部門,更是農村文化建設的指導部門和主力軍,要認識重要性、增強主動性、提高緊迫性,履行職責,不辱使命,要把《若干意見》的關于文化事業發展的內容逐字逐句研讀,形成切實可行、能推進縣文化事業發展的政策措施。

三是增強廣大農民群眾的文化意識。要通過不斷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和文化的引領作用,引導廣大農民群眾主動學習文化知識,增強文化意識,提高廣大農民群眾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四是有高度的文化自覺。文化工作者和農村黨員干部不僅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倡導者,更是實踐主體與示范主體,應通過自身的模范行為和人格力量作出表率,為推進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保障;要把文化建設納入鄉鎮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納入干部考核考評體制,做先進文化的倡導者和實踐者,不斷提高做好文化工作的自覺性。

(二)以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著重點,扎實推進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

一是完善縣級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的建設,爭創國家二級館,實現免費開放。要加強以客家博物院為核心的客家生態文化試驗區建設,完善陳列、展示。

二是發揮鄉鎮綜合文化站作用。要保持三室一廳功能齊全并設備設施完好;工作人員要堅守崗位,保證開放時間,規劃好年度文化活動;要發揮服務信息、傳播文化知識、進行文化培訓、開展文化活動等作用。

三是濃厚鄉鎮政府大院文化氛圍。健全鄉鎮政府的文化櫥窗、文化學習室,充實報刊雜志種類,起到引領作用。開展豐富多彩的干部職工文化活動,以干部職工的文化熱情帶動鄉村廣大群眾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

四是建設好文化活動中心。圩鎮、村里要抓好文化中心建設;要選好文化中心戶,要配備一定數量的圖書和活動器材。

五是管理好農家書屋。農家書屋管理員要履行職責,管理好圖書,保證開放時間,為讀者提供優質的服務。

六是利用好信息平臺。利用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和黨員遠程教育網絡平臺,收集發家致富信息,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

(三)以抓文化活動為關鍵點,豐富農民群眾文化生活。

要充分利用傳統節慶日,舉辦農民文藝演出、農村藝術節、農民運動會等,引導積極向上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一是抓好社區文化活動。圩鎮居委會、村委會要經常性開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要引導好群眾廣泛參與的廣場舞健身活動,做成鄉村文化的品牌。

二是抓好學校文化活動。學校是農村文化活動的主陣地,要有計劃地開展好學校文化活動,利用“五四”青年節、“六一”兒童節等廣泛舉辦文化活動。要關心留守孩子的文化生活,增強他們融入集體的主動性,以學校文化活動帶動農村文化建設。

三是搞好農民工文化活動。切實加強農業產業化的企業公司的文化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農民工文化活動,以凝聚人心,發展企業。

四是抓好廟會文化活動。縣歷來是富庶之地,經濟交流活躍,文化特色豐富,寺廟香客眾多,可以舉辦儲君廟會、契真寺廟會、寶華寺廟會、花燈會等,做到文化搭臺,經濟唱戲。要引導好寺廟文化建設,教化信徒行善濟世、共建和諧社會。

五是搞好文化三下鄉活動。送戲、送電影、送圖書文化下鄉活動要經常化。演藝公司要精心組織文藝節目,深入鄉村演出,每個鄉鎮每年不少于6場;電影公司要每個村每年放映12場電影;圖書館要組織圖書大篷車、送書下鄉進村,每個鄉鎮每年不少于3次。

(四)以挖掘文化資源為深入點,大力弘揚傳承優秀文化。

一是弘揚紅色文化。要落實好《若干意見》關于紅色文化傳承創新區建設的要求,做好項目,落實措施。要盡快地申報一批文保單位;要對全縣已發現的24處革命歷史舊址做好規劃,申報項目資金,進行修繕保護;要爭取項目建設紅軍長征突破第一道封鎖線紀念園、茅店關稅處紅色海關紀念園、江口革命歷史舊址群,大埠暴動紀念館等,作為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

二是發揚客家文化。縣是東河戲的發源地,要挖掘傳統東河戲唱法,組織東河戲班子,演繹東河戲,要把東河戲申報為國家級非遺項目,爭取國家支持;要挖掘縣民間傳說故事,出版一批縣客家鄉土系列叢書;要挖掘客家飲食文化,對陽埠腐竹、沙地板鴨、湖江蜜餞、田村黃元米果等要申報非遺項目,使傳統飲食文化發揚光大;要把各鄉鎮代表性的白鷺木偶戲、田村紙扎、云燈、花燈,南塘麒麟獅象燈,吉埠嗩吶,江口鯉魚燈,王母渡高腔、采茶戲,韓坊稻香龍,長洛古文,大田納鞋底,湖江長龍,五云柚子燈,梅林雙龍燈、馬燈等民間藝術每年組織表演調演,得以傳承;要抓好市非遺展示館落戶客家博物院;要發揚好宗祠文化,召集族會,續寫族譜,宣傳忠孝禮儀,扶貧濟困、團結和諧的傳統美德。

三是推進生態文化建設。縣森林覆蓋率高,達到76%,山清水秀,生態極好,且農業科技普及率高,要以創建南客家文化試驗區為契機,搶抓項目,推進客家生態文化建設;要依托三個國家級農業示范園,抓好臍橙、苗木、蔬菜、煙葉、油茶等生態農業產業發展;要加快建設寶蓮山、夏滸、麂山、寨九坳、居龍湖等風景區建設;要完善縣林相改造的成果,形成“四季有花、四季有果、青山綠水、和諧秀美”的生態環境,辦好中國客家生態文化旅游節,舉辦油菜花、紅花草、桃花、楊梅、櫻花等系列花慶活動;大力發展生態休閑觀光、生態旅游。

四是保護好傳統的文化文脈。新農村建設要切實保護好村莊的歷史文脈,不搞大規模的推山占田,山水田人文環境相協調;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切不可大拆大建,要對有一定歷史價值,承載了紅色記憶和有客家特色的古民居,要應保盡保,修舊如舊;對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物古跡,如古樹古橋,要保護利用好。

(五)以推廣廣播電視戶戶通工程為攻堅點,提高電影廣播電視覆蓋率。

一是實施2131工程。2131工程就是要在21世紀每個行政村每個月放映1場電影,企業和放映員要履行職責,不打折扣地完成數字電影的放映工作,讓國家惠民工程惠及廣大農民。

二是全面完成廣播村村通。在原有基礎上要向更偏遠山村延伸,276個行政村都裝上廣播,讓黨的聲音傳遍千家萬戶。

三是實施電視戶戶通工程。全面消除20戶以上自然村不通電視的狀況,通過新型數字技術,實施電視戶戶通工程。

(六)要以加強農村文化隊伍建設為著力點,發揮農民在農村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

要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以“新農民、新生活、新家園”為主題,發揮農村文化隊伍的作用,提高農民的綜合文化素質。

一是建立層級不同的文化工作隊伍。鄉鎮要配強宣傳委員,鄉鎮綜合文化站要做到有編制、有經費,有專職工作人員;村、社區有文化管理員、文化活動積極分子;積極發現和培養鄉土文化能人,民間文化傳承人,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縣文化館、縣民俗歌舞演藝有限公司要經常派文化專業人員入村培訓文化骨干,推動“種”文化建設工程;縣圖書館要經常性開展讀書活動,組建宣講員隊伍梳理國家時事熱點問題,進行理論宣講,讓農民及時準確了解國家的方針政策。

二是加強農村新載體的文化建設。加強村民理事會、產業協會、農業合作社、志愿者協會、教育基金會、農村業余演出隊、農民劇團的文化建設,政府要積極引導,加大扶持,充分發揮這些社會力量,在蘇區振興、新農村建設、信訪維穩、和諧平安建設等方面的作用。

三是培育新型農民。要加強對農民的共同理想教育,引導農村干部群眾認識國情、縣情、鎮情及村情,不斷增強建設美好家園的主人翁意識;宣傳《計劃生育法》、《土地管理法》、《村民自治法》《土地承包法》、《治安處罰法》等涉及農村的法律法規,增強廣大農民群眾的法制觀念;深入開展“文明村鎮”、“五好家庭”、“文明信用戶”創建活動,大力倡導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要全面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陽光工程”、“農民知識化工程”,培育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講道德、有覺性的新型農民。

(七)以繁榮農村文化市場為突破點,大力發展農村文化產業。

一是繁榮農村文化市場。重點發展電影、電視、網絡、圖書、文化演出、復制印刷、電子音像等文化行業。

二是著力發展農村文化產業,積極發展文化旅游、演藝娛樂、體育健身、廣播電視、文化會展業,走“城建+文化”、“旅游+文化”的路子,打造一批有文化特色的農家樂。

(八)以健全農村文化政策法規為落腳點,加大農村文化建設政策扶持保障。

一是落實投入保障政策。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建立健全與縣級財政相匹配的同人民群眾需求相適應的政府投入保障機制,提高文化支出占財政的支出比例。

二是落實好文化產業扶持政策。鼓勵文化企業投資農村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三是健全文化政策法規。深入開展文化法規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文化法制觀念,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營造良好社會環境。

通過調研活動,廣大參與調研的干部職工紛紛表示,要從自己做起,切實解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方面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進一步增強“為民、務實、清廉”的價值追求,進一步密切黨群、干群關系,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這就必須做到:

1、要認真學習領會中央有關精神,聯系各地和各部門工作實際,把活動開展的聚焦點落實在加快推進科學發展上來;

2、要準確把握開展教育實踐活動的指導思想、目標要求、基本原則和方法步驟,更加自覺地貫徹中央“八項規定”,改進工作作風;

3、要把教育實踐活動與黨的建設實際,與解決經濟發展中顯現的突出矛盾,與解決人民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緊密結合;

4、要確保活動不走形式、不走過場,切實讓人民群眾感受到活動開展帶來的新氣象、新變化、新面貌。

我局將借這次調研之力,認真梳理意見建議,分類歸納問題,有針對性地改進自身的工作,切實加快改革創新、破解發展難題,在服務群眾、服務基層中,檢驗教育實踐活動的實際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