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局社會救助調研報告

時間:2022-01-28 04:10:59

導語:民政局社會救助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政局社會救助調研報告

今年4月以來,在全省開展“大學習、大討論、大調研”活動,我們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統一安排部署,并根據《中共縣委辦關于印發縣開展“大學習、大討論、大調研活動方案》在民政支部的統一學習部署下,認真開展此項活動,現階段重點開展大調研工作,現將社會救助工作現狀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一)農村低保:農村低保現已保障1470戶5321人,月保障每人每月150元,今年1—9月發放保障金718.335萬元;

(二)城市低保:574戶850人,月人均補助259.15元,今年1—9月發放保障金198.9萬元;

(三)特困供養人員:為農村336名特困供養人員發放供養金120.96萬元。為城市3名特困供養人員發放供養金1.35萬元。供養標準為:農村散居對象每人每月36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400元,城市特困人員每人每月46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500元。集中供養發放供養金標準為:我縣于2014年以來,特困供養人員保障金費已納入了財政預算內,人均補助達到560元,已達到國家集中供養補助標準。

(四)城鄉醫療救助:資助8520余人農村低保、重度殘疾人、重點優撫對象、城市低保、城鄉特困人員等民政對象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資助金額127.8萬元。

(五)臨時性生活救助:今年以來,我局對530人臨時性活困難的家庭實施生活補助,給予10萬元補助金。

二、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差異化分析

根據《民政部國務院扶貧辦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的通知》文件精神,低保的政策目標是長期保障社會最困難人群的基本生活,而脫貧攻堅的目標是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中央部署的脫貧任務,各有各的側重點,農村低保制度側于解決困難群體的吃穿“兩不愁”,扶貧開發政策除了解決困難群體的兩不愁外,還要解決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等三保障問題,因此,中央才要求這兩個制度銜接起來,并不是要求兩個制度合并。

(一)政策覆蓋對象差異

農村低保制度:主要針對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且財產符合規定的農村居民,重點保障因殘疾、患重大疾病或需長期治療的慢性病、年老體弱、喪失勞動能力等原因造成生活困難家庭的基本生活,實行“應保盡保”,手段是生活救助,重在“輸血”。

扶貧開發政策:主要針對年人均純收入低于國家扶貧標準,吃穿發愁,或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沒有得到保障的貧困人口,政府通過引導和幫助貧困群眾發展生產,解決溫飽并進而擺銳貧困,手段是生產扶地,重在“造血”。

(二)識別因素有差異

在低保政策中,家庭收入是衡量一個困難家庭能否成為低保戶的一個最重要的指標。《社會救助暫行辦法》(國務院令第649號)規定“國家對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人均收入低于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且符合當地最低生活保障家庭財產狀況規定的家庭,給予最低生活保障”。

而在貧困人口精準識建檔立卡貧困戶的過程中,家庭收入雖是一個重要打分指標,但家庭居住地遠近、家庭財產、生產條件及收益、生活來源、家庭成員就業和就學、身體健康狀況等在打分中都需統籌考慮。也就是說,在識別貧困人口中,在綜合考慮家庭人均收入的同時,重點將“吃穿是否發愁,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是否得到保障”等因素列為打分指標。

(三)對勞動能力的識別要求不同

在精準識別建檔立卡貧困戶的過程中,家庭成員是否有勞動能力作為打分指標之一,有勞動能力也有可能被識別為貧困戶,甚至有些基層干部傾向于將有勞動能力家庭評為貧困戶。

低保戶在認定過程中,不論有無勞動能力,只看收入和財產是否符合要求。對于部分具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可以通過就業轉移、產業扶持等方式來增強造血功能促其脫貧,這部分貧困對象有潛力在短期內實現脫貧目標,故不符合納入低保范圍的條件。

三、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

根據《州民政局州扶貧移民工作局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做好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的實施的通知》文件精神,堅持應扶盡扶,應保盡保的原則。精準識別農村貧困人口,將符合條件的農村低保對象全部納入建檔立卡范圍,給予政策扶持,幫助其脫貧增收。健全農村低保制度,完善農村低保對象認定辦法,加強農村低保家庭經濟狀況核查,及時將符合農村低保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納入低保范圍。堅持按標施保,動態管理。主要目標是精準識別扶貧對象和低保對象,對符合條件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面實施國家扶貧開發政策和低保制度。通過動態調整,使全州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低限達到年度動態調整后的國家扶貧標準,實現“兩線合一”,確保現行扶貧標準下農村低保兜底人口全部脫貧。至2020年,進一步鞏固提升農村低保兜底脫貧成果,有效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重點任務,一是政策銜接。對符合農村低保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按規定程序納入低保范圍,并發放低保金。對符合扶貧條件的農村低保家庭,按規定程序納入建檔立卡范圍,并針對不同致貧原因予以精準幫扶。另外:根據衛生發【2017】80號文件,對貧困患者縣域實施“先診療后付費”工作,對已納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圍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在定點醫療機構發生的政策范圍內費用,對經城鄉居民醫保、大病保險、各類補充醫療保險及商業保險報銷后的個人負擔費用,民政給予救助,加大了醫療救助的支持力度。大病二是對象銜接。三是標準銜接。標準我們現在實施,“兩線合一”了。相應提高農村低保補助水平。四是加強管理銜接。五是加強機制銜接,建立信息溝通機制。加快推進低保信息管理系統和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信息庫的信息共享和無縫銜接。

四、相關政策實施情況

“兩線合一”即: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與農村困難群眾扶貧標準“兩線合一”。農村低保戶:即: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人均收入低于全州統一制定的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且符合當地低保家庭財產狀況規定的家庭,通過審核審批程序,可以獲得最低生活保障。主要是維持農村居民全年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吃、穿、住、用水、用電等費用確定。國家對貧困戶的界定,有其嚴格的劃分標準:即絕對貧困人口(年人均純收入低于627元),相對貧困人口(年人均純收入628-865元),低收入人口(年人均純收入866-1205元);一般收入和高收入(年人均純收入1205元以上)。通常把年人均純收入低于1205元的家庭人口統稱為弱勢群體。1986年,國家統計局作了一項關于中國農村貧困標準的研究,確定農村人口最低生活標準是年人均200元;到1990年這一標準相當于300元;到1995年,把通貨膨脹、物價上漲的因素考慮在內,這個標準被調整為530元;在2000年“八七”攻堅計劃完成時,貧困標準已經調整為625元;2005年為683元。2011年2300元,2015年至2018年期間,從2800元、3000元、3100元3600元、3720元。目前國家扶貧標準為3720元。這一標準是農村絕對貧困戶的標準,而不是相對貧困標準。自從2016年起國家把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和國家扶貧標準合為一個標準線,實施“兩線合一”。

五、我縣農村低保中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現狀

在2017年以來,我們根據《州民政局關于印發低保兜底“回頭看專項行動實施方案的通知》19號文件精神,重點清理規范大骨節病患者及不符合低保條件的對象。2017年,我縣大骨病患者占全縣農村低保對象百分之三十九,按要求,對家庭生活條件明顯高于農村低保家庭在大骨節病人員進行清理,對3077人大骨節病患者進行清退低保對象,切實做到了“應保盡保、應退盡退。自2016年以來,清理規范全縣農村低保對象,在全縣11957人的農村低保對象,目前清理規范后共有1466戶,5320人,已清退了6637人,清退率44.5%。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有762戶3060人,月人均補助150元,今年累計補助了321.3萬元。另外:我省建立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補貼和標準是: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對象為持有第二代殘疾人證的有本地區戶籍的低保對象。補貼標準是2016年按每人每月60元,每年提高10元,今年每人每月80元。到2020年達到每人每月100元,請大家注意包括城鎮低保。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對象為持有第二代殘疾人證、殘疾等級為一級和二級的殘疾人。補貼標準一級殘疾人每月80元,二級殘疾每月50元給予護理費用補貼。說明下,按照川民發【2018】10號文件精神,從2018年起,全省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由縣政部門統一發放。殘聯負責做好殘疾人證發放管理,對鄉鎮政府初審合格上報的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申請材料進行審核,審核合格后報民政局審定。民政局負責瘵審定合格的對象提交財政局及協調資金撥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