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非公有制企業黨組織組建工作
時間:2022-12-01 11:25:00
導語:推進非公有制企業黨組織組建工作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今年,黨中央提出“力爭到十七大之前,使80%至90%的規模以上非公有制企業建立黨組織”。實現這一目標,對于鞏固黨的階級基礎、擴大黨的群眾基礎、促進非公有制企業健康和諧發展,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各級黨組織要科學分析形勢,堅定信心,講究方法,扎實推進,確保又好又快地實現組建目標。
一、充分看到有利條件,理直氣壯地推進規模以上非公有制企業黨組織組建工作
政策法規日趨完善。黨中央高度重視非公領域黨的建設。2000年5月,中央領導同志視察江蘇、浙江、上海時強調,“抓緊在非公有制經濟組織開展黨的工作,加強黨的建設”。9月,中央組織部出臺《關于在個體和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組織中加強黨的建設工作的意見(試行)》。黨的十六大又第一次把非公有制經濟組織中黨組織的職責任務寫入了黨章。2005年10月十屆全國人大十八次會議通過的新《公司法》,對公司中設立黨的組織、開展黨的活動給予了法律保障。伴隨著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湖北省委、宜昌市委也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指導非公領域黨建工作的意見、規定,為開展非公有制企業黨組織組建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經驗方法初步形成。經過長期的實踐探索,各地在非公有制企業建立黨的組織、擴大黨的覆蓋面方面,積累了不少成功的經驗。宜昌市以枝江、當陽為試點,組織實施了“創五有、促發展”項目和“紅領”培養計劃,全面開展了“五好”創建活動。在領導和指導方法上,探索了獨立建、聯合建、區域建等多種黨組織組建方式,建立了分類管理與定期通報制度,形成了抓綱帶目、抓點帶面、抓大帶小、抓城帶鄉的工作機制。這些經驗的積累,為進一步做好非公有制企業黨組織組建工作提供了方法支撐。
社會環境空前變化。近些年重大理論創新和實踐突破,為開展非公企業黨建工作創造了全新的思想和社會環境。執政意識和執政使命的增強,各級黨組織抓非公黨建工作的觀念態度、精神狀態和方式方法發生了根本轉變。受黨的宣傳引導、政治文化的熏陶和典型示范的帶動,大批非公企業主開始正視黨的組織、接受黨的工作、歡迎黨的活動,主動要求建立黨組織。尤其是黨對私營企業主入黨問題的理論與實踐突破,激發了不少優秀業主的政治追求,積極要求加入黨的組織。宜昌市開展的“百名非公企業主調查問卷”顯示,八成以上的業主表示理解和支持建立黨組織,并有半數以上的非黨業主有加入黨組織的意愿。業主思想覺悟的提高,為在非公企業建立黨組織創造了更加有利的條件。
組建工作取得新進展。近幾年來,各地認真貫徹中央有關文件和指示精神,堅持“抓大帶小”,形式多樣地組建黨組織,在非公有制企業中建立黨組織的工作取得了新進展。就宜昌市而言,截止2006年底,全市規模以上非公有制企業345家。到今年4月底,已在313家建立了黨組織,占規模以上非公有制企業總數的90.7%。余下的32家,各地各單位都制定了切實可行的組建方案,落實了責任人和組建措施,計劃在上半年全面完成任務。正是有了這些堅實的工作基礎,我們認為,中央提出“到十七大之前,使80%至90%的規模以上非公有制企業建立黨組織”的決策是科學可行的,通過努力完全可以實現。
二、正視客觀實際,深入分析組建工作的制約因素
實現中央提出的工作目標,既要看到有利條件,還要科學分析、正確面對存在的問題,準確把握在非公有制企業中建立黨組織的難點。
黨員。與國有企業相比,非公有制企業中的黨員存在量少、分散、流動性強等特點,尤其是黨員數量的“先天不足”,成為制約非公有制企業建立黨組織的首要因素。從宜昌的情況看,導致非公企業中黨員人數不夠組建黨組織條件的原因大體為:來源不充分,流動快,存在“隱形”黨員。
企業主。在非公有制企業建立黨組織,業主的觀念態度是關鍵。業主的思想認識水平高,黨組織進入就順暢,反之就被動。當前,雖然絕大多數非公企業主對建立黨組織持肯定和接納態度,但也有少數業主不理解不支持。主要有以下幾類情形:一是狹隘型。這類業主以狹隘的利益觀為指導,認為企業就是搞經營,賺取利潤,有沒有黨組織無所謂。二是盲目型。這類業主主要是對黨和黨的組織缺乏正確的了解和認識,盲目認為建黨組織就是“監督”、“爭權”,對建黨組織心存戒備。三是誤區型。這類業主對黨的認識比較偏激,或因歷史的印記,或受一人一事的影響,或對黨內少數形式主義的領導和指導方式的不滿,不愿建立黨組織。四是文化差異型。這類業主主要存在于個別外商投資企業中,業主受不同文化背景、政治觀念影響,不愿接受黨的組織。
書記人選。有無高素質的黨組織書記人選,是決定黨組織在非公企業中能否真正“建起來、穩得住”的重要因素。在非公有制企業黨組織書記人選上,重點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部分企業缺少合適人選。當前,非公有制企業黨組織書記的來源,主要有上級黨組織選派、企業內選和向社會公開選聘等三條途徑。二是業務工作能力普遍不適應。大多數非公企業黨組織書記是“臨時受命”,缺乏系統、經常的黨務工作培訓,工作能力、經驗方法普遍難以適應。很多黨組織書記坦言,對從事非公企業這一特殊領域的黨建工作常感力不從心。
除了從客觀要素上分析在非公有制企業建立黨組織的難點因素外,我們還要從主觀方面入手,分析找準黨組織自身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少數地方黨委和基層黨組織、黨員干部思想上仍存在顧慮,擔心影響投資環境。工作方式方法上缺經驗,工作推進上缺力度。
三、科學破解難題,積極探索規模以上非公有制企業黨組織組建工作的有效途徑
重視壯大黨員隊伍。通過黨員數量的擴張,解決在非公有制企業中建立黨組織的要素“瓶頸”。在方式途徑上,一是雙向選擇“輸”。依托勞動力市場和人才市場,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培訓和儲備一批高素質的黨員勞動者,通過市場化的辦法雙向選擇,有組織、有計劃地向非公有制企業輸送一批合格的黨員職工。尤其是沒有黨員或黨員人數較少、規模又較大的企業,必須通過引導拿出一定數量的崗位來招收黨員員工。二是提前介入“培”。企業所在地或主管部門黨組織,通過選派黨建工作聯系員或其他方式提前介入,做好培養發展黨員工作。以企業中層以上管理人員和生產經營技術骨干為重點,及時把企業職工中的優秀分子吸收到黨內來。三是亮明身份“轉”。結合《流動黨員活動證》的發放和查驗工作,在企業職工中廣泛開展“亮身份、轉關系”活動,為企業組建黨組織創造條件。
注重強化企業主的思想引導。通過疏通思想障礙,解決在非公有制企業中建立黨組織的動力“阻塞”。一方面,理直氣壯宣傳執政條件下黨的主張和政策,開展非公黨建工作的目的意義和內容方法,另一方面,建立地方黨委領導聯系和定期約談教育制度,幫助業主思想轉化提高。同時,進一步健全關懷服務機制,及時幫助業主排憂解難,真誠服務,以此引導和感化業主對黨組織的認同和支持。